【摘要】英语课堂主题意义的探究,起点是学生已有知识,即具体体验;在过程中需要补充学生未知的内容,整合新旧内容,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内化运用所学知识,即反思观察与抽象概括;终点是迁移创新,落实核心素养,体现知行合一,即主动实践。笔者通过英语课堂实践活动,尝试在经验学习圈理论下,探究基于主题意义引领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经验学习圈;主题意义;英语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金筱雅(1988—),女,江苏省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
根据美国学者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为一个螺旋式推进的循环圈。此循环圈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1]。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循环过程。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将经验学习圈理论的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融入课堂主题意义的确立、理解、升华中,真正将英语课堂变成有意义的课堂,保证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一、根据学生具体体验,确立课堂主题意义
学习来源于生活,每堂课主题的设定既要考虑到学生已知的范畴,又要考虑到能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英语课堂主题的选择与提炼,应该来源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验。
(一)从社会体验中探究主题意义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Signs”的话题是标志,主题语境是地点与标志,这是人与社会的缩影。不论是话题还是主题语境,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学生要能够知道在不同场所见到的标志的意思,同时要能够认识大部分公共标志。在此认知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探究设计标志的必要性以及不同标志在多种场景中的关联与作用,从而了解到社会需要用标志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应该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应该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成为有社会公德心的公民。因此,在教授本单元时,教师把主题确立为“Being a good citizen”,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
又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6“Keep our city clean”的主题语境是保持城市干净整洁,这是社会环境保护话题的缩影。环保问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生也容易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做的环保方面的小事。因此在教授本单元时,教师可以丰富主题意义,将主题设定为“Taking care of the world”,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学会从小事做起,珍惜和保护地球资源,争当环保小卫士。
(二)从个体认知中探究主题意义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2“Good habits”主题意义的确立为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大都能够理解“好习惯受益终身”不只是一句勉励性的话语,也体验过好习惯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如每日积累好词好句,写作文就会变得容易;把学习用品整理得有条不紊,便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将主题确定为“Form good habits”,并从What(什么是习惯,什么是好习惯)、Why(为什么我们要养成好习惯)、How(我们如何养成好习惯)来开展教学。
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经常关注时事,并提前了解学生,即备学生,从学生的具体体验和认知中确定单元主题,找到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让英语学习更有意义。
二、引导学生反思观察,理解课堂主题意义
一节课的主题确立完毕后,教师要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读前、读中及读后活动中有效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学生观察与反思等活动,让学生理解该课堂主题的意义。下面笔者以“Signs”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过程为例介绍多种教学实践活动。
(一)在读前活动中导入主题,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应设计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导入环节,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融入小视频、歌曲和展开参与感强的互动讨论等,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与文本建立联系,在初步感知文本主题的同時,渴望自主探究主题意义。
1.创设语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运用free talking的形式创设语境,导入主题。具体来说,教师展示多幅城市的图片,并通过提问激活学生旧知,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情景,自主观察、讨论并得出结论,为揭示主题埋下伏笔:“How’s the city? Why do you think so?”。针对学生提出的“到处是垃圾”“不应该抽烟”等看法,教师提出“What do we need to set the rules?”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说出“We need signs.”“We should follow these signs.”。这就为学生理解本课主题“成为一名优秀小公民”搭好了第一个台阶。
然后,教师使用关于signs的小视频作为导入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Do you know which country is it in the video?”。在学生结合以往经验得出答案后,教师继续引出话题:“Yes. It’s Singapore. This country has many signs. How do you think of Singapore?”。学生讨论之后明白了新加坡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被誉为“花园城市”,这得益于它严苛的法律规章。采用这种将话题“标志”和主题“成为一名优秀小公民”联结起来的导入方式,为接下来的主题探究种下了一粒种子。
2.巧用追问,引发对主题的思考
在导入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开展“Yes or No”的游戏,呈现一些描述行为的句子。如果某一行为正确,学生需要喊“Yes”,反之喊“No”。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没有停留在信息获取层面,而适时并巧妙地追问,引导学生对主题意义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展示句子“We shouldn’t take photos in the museum.”后,教师追问:“Why we shouldn’t do that?”。学生的答案是:“It’s not polite.”“We may disturb others.”。又如,对于“We play football in the street.”这个句子,在教师追问之后,学生回答:“It’s dangerous.”“It will make the traffic messy.”。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会引发思考,反思自身是否也存在同样不礼貌的行为,以唤醒自身的公德心和公民意识。
3.善用假设,构建思维模式
教师在导入部分设置思考的小环节,以构建学生的思维模式,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展示一些标志和地点,提出“If you were a designer, is this sign suitable to put in the place? Why?”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来判断。这既体现主人翁意识,也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环节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融入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语境的创设,提出问题,并适时追问,锻炼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主题意义探究的欲望与动力,同时也为读中活动做好铺垫。
(二)在读中活动中以多元方式理解主题,拓展学生语用途径
在阅读中,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实际上是对阅读内容进行挖掘的过程。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时,要围绕主题意义,通过多元方式来获取、梳理和整合相关的语言知识,如利用层层递进式的教学活动和灵活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同时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最终服务于学生生活[2]。
1.灵活提问,引入主题背景
教师需要基于主题意义的探究,遵循“先观察,后思考,再验证”的原则,将主题背景引入教学活动中。以Story time板块的第一段为例,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的局部,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不妥之处(商店门口有一大摊积水),然后提问:“If you were the shopkeeper, what should you do?”。根据读前活动的铺垫,学生想到:“I should put a sign here.”。紧接着,教师展示一系列标志让学生选择。大多数学生选择“小心地滑”的标志。教师提问:“Good choice! What does it mean?”。学生回答:“It means the floor is wet.”。教师继续提问:“Why do you choose this sign?”。学生的答案是:“Because I should tell the people be careful.”“Because walking on this floor is dangerous.”。随后,教师将图片完整地展现,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以获得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就感。在层层递进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锻炼了学生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开展了目标语言训练,还引发了学生对“关爱他人,做有道德的人”的反思。
2.自主阅读,梳理主题意义
教师应适当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自主阅读边思考。教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Where did they go then? What signs did they see? What do these signs mean? Why did they put these signs there?”。教师主要借助问题链带领学生分析文本,理清思路。如对于Story time板块的第三段,学生根据图片和文本,结合具体经验进行反思:如果带着果汁进入书店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危害,作为一名有公德心的小公民,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让学生自主阅读,带着问题看图读短文,思考问题的答案,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梳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小公民,需要遵守什么社会公德,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社会公德。
3.小组讨论,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小组讨论是拓展学生思维宽度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根据情境设计小组讨论(或小组辩论)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意义。如在教学Story time板块的第四段时,教师提问:“Why do you think Tim is very brave in the restaurant? Is he right? If you were in the restaurant, would you do the same thing just like Tim?”。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辩证思考、评价的积极性,从而愿意根据教师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生的语言被激活,学生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最后一致认为当没有公德心的事件发生时,我们应该勇于制止,及时制止,做社会公德的小小捍卫者。当然,教师也有必要提醒学生,如果遇到力不能及的恶劣事件,最好第一时间告诉身边的大人,切不可逞一时之强。
三、指导学生抽象概括,升华课堂主题意义
新课标倡导英语课堂应该具有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思维层次。为此,在扎实推进读前和读中活动的开展后,教师应设计高站位的读后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并在基于主题意义的新语境中进行迁移运用和个性化表达,注意点题,升华主题意义,力求让学生明白成为一名好公民的真正意義,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角色扮演,体会主题意义
例如,教师以主人公Mike的视角,将一篇对话式文本改编成了小短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有利于检测学生对课文词汇、句型和语法的掌握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鼓励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融入语境,进行情景还原。在语言设定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基于原文进行拓展,用个性化、多样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促进学生对语用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教师也可以适当融入学生已有知识,如进行买卖活动的对话交际,让场景更生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一方面可以检验对本课学习的目标语言的实际运用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感受,丰富角色内涵,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二)情境迁移,领悟主题意义
由于课堂话题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仅从认识标志、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讨论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小公民。在课余时间,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思考成为一名优秀小公民还需要做什么,拓展人与社会的其他子话题,如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并开展合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写一写成为优秀小公民的准则,向全班同学分享。教师应从主题意义的角度,为学生创设有关联且新颖的情境,进行适当的情境迁移,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指导学生抽象概括,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式的复述语篇的口语练习,在理解主题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笔头练习,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开放性的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
四、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积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教师可以在课后活动中摆脱课堂的束缚,真正结合学生生活认知,还原真实生活,开展主题意义探究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围绕本课主题,让学生在课后先完成对主题小海报的设计,将自己认为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做一项“为了成为好公民,你会做什么”的调查,在下一节课上分享收集到的信息;最后设计“假设你是市长,如果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点设立标志,你会怎么做”的命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其责任意识,还能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沈国锋.聚焦主题意义探究,促进语篇深度阅读:译林版六年级下册Unit 8 Story time板块教学与反思[J].教育视界,2020(06):54-58.
[3]孙晓慧,王蔷,车蕾,等.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0,4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