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

2023-03-26 02:05高晓云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阅读策略

高晓云

摘要: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单篇阅读教学,深度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运用多元化整本书阅读策略,将阅读、思辨与写作融为一体,不断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品质,发散学生思维,有效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阅读策略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阅读主题是“走进外国文学名著”。其中,单元开篇的精读课文是《鲁滨孙漂流记(节选)》,而在单元后的“快乐读书吧”中又重点推荐了整本书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由此可见,教材的这一安排不仅以单篇阅读为切入点带动整本书阅读,凸显整本书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还贯彻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此,笔者以六年级下册推荐的整本书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为例,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以单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多元化地运用教学策略,将阅读、思辨与写作融为一体,不断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品质。

一、以策略链接单篇:建构整本书阅读策略

《鲁滨孙漂流记(节选)》位居“走进外国文学名著”阅读单元内精读课文的首篇,承载着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任务。根据本册教材的阅读教学目标、单元语文要素以及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鲁滨孙漂流记(节选)》的教学目标应为:浏览并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借助教材提供的梗概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以人物为中心,选择典型事例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初步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一)梳理情节,感知内容,概括提炼

在《鲁滨孙漂流记(节选)》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教材提供的梗概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主要内容。课后练习的第一题要求学生用小标题的方式对作品主要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同时将掌握的策略应用于单元习作中。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练习题第一题,指导学生完成“阅读梗概—粗略划分层次—勾画关键词—精炼概括”这一过程。在学生阅读内容、把握情节、提炼关键词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为主要情节拟定小标题,如流落荒岛、建造房屋、驯养牲畜、培育稻谷、智救星期五、告别荒岛、回归英国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小标题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评价在荒岛求生时鲁滨孙的性格特点,为之后的整本书阅读奠基。

(二)阅读细节,深度思考,把握形象

对《鲁滨孙漂流记(节选)》的细节阅读、深度思考以及整体把握人物形象也是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教材在课后练习第二题中提供了一个阅读任务群,“在荒岛求生中,鲁滨孙克服了哪些困难?”“在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求生中,鲁滨孙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阅读,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些螺旋式呈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了解鲁滨孙荒岛求生时遇到的困难及心态变化,指引学生深度感知鲁滨孙的心路变化历程。教师引导学生读透节选内容后,抓住鲁滨孙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心理变化原因,多角度评价人物性格,提炼总结出人物形象,感受鲁滨孙充满智慧、不畏险阻、顽强求生的可贵品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读梗概,并自由畅谈在梗概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和期待。这样,教师就能巧妙地将学生由单篇阅读过渡至整本书阅读,并在梳理故事情节和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上指导学生提炼、总结相应策略,为开展整本书阅读铺路架桥。

(三)比较阅读,习得策略,读写结合

在《鲁滨孙漂流记(节选)》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将梗概文本和节选片段进行比较阅读,寻找两者在人称选用、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经过比较阅读、讨论交流后,学生发现梗概文本选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而节选片段则选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梗概文本的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而节选片段的语言则细致生动、形象传神。在找出梗概文本和节选片段的差异后,教师结合本单元习作中“学写梗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梗概文本拟写小标题的方法,将节选片段转化为梗概文本。这一教学环节,一方面教师旨在引导学生有效梳理、把握、概括节选片段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另一方面则通过提前渗透单元习作写作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为单元习作“学写梗概”和整本书阅读的“思辨性写作”抛砖引玉。

二、以单篇链接整本:以多元策略共推整本书阅读

相对于单篇而言,整本书的内容庞杂、情节曲折、主题厚重。为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课内单篇阅读拓展到课外整本书阅读,灵活地将单篇阅读所习得的阅读策略应用到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以整本书阅读促成学生阅读、思辨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借助策略,梳理故事情节

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策略,立足单篇阅读,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

1.绘制情节时光轴,梳理关键事件

教師指导学生重温《鲁滨孙漂流记(节选)》中所习得的提炼梗概的策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时间和事件这两个关键因素绘制时光轴,并将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事件有序地串联起来,这样便得到了全书梗概。

2.拟写情节小标题,评选精彩故事

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在《鲁滨孙漂流记(节选)》课后练习题中所习得的提炼小标题的策略,然后要求学生品味经典故事并为其拟写小标题,同时评选、推荐“精彩故事之最”,如“最惊险的一幕”“最意外的瞬间”“最兴奋的时光”“最高光的时刻”等,从而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

3.比较阅读,感受情节起伏

主人公鲁滨孙天生爱冒险,他先后五次的航海经历构成了整部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教师指导学生以时间为主线,梳理鲁滨孙的五次航海经历,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学生经过选择性比较阅读后发现,鲁滨孙的航海冒险目的各不相同,有时是单纯为了冒险,有时是为了经营生意,有时是为了贩卖黑奴等;航海经过也各不相同,有时比较幸运,能顺利抵达目的地,有时在路途中会遭遇令人心惊胆战的海上风暴。通过梳理鲁滨孙的航海冒险经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故事情节,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多视角阅读,感知人物形象

在《鲁滨孙漂流记(节选)》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鲁滨孙所遇困难及面对困难的精神面貌,从而更好地把握鲁滨孙这一核心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发展其阅读思维,不仅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要指导学生运用诸如为小说人物建立档案、厘清小说人物关系、为小说人物写信等阅读策略,多元化、立体式地品读小说中众多人物的性格特点。

1.聚焦要素,品析人物形象

教师应重点分析核心人物鲁滨孙的性格特征,聚焦与人物相关的基本要素,诸如航海冒险经历、航海途中和荒岛求生所遇困难、年少时深植于心的梦想、在诸多典型事例中所凸显的人物性格等,以此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提取关键词、寻找依据,并以制作人物思维导图或建立人物档案等方式深度分析、品读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整合故事情节,厘清人物关系

整本书阅读中的人物关系往往比较复杂,但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的中心就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鲁滨孙为核心人物,梳理出其与相关的人物的关系及矛盾冲突,如鲁滨孙与威尔斯、佐立、“星期五”等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绘制以鲁滨孙为中心的人物关系图,有效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能深化学生对小说核心人物性格特征的立体化、多角度认知。

3.设置情境,探究人物品质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创设阅读表达情境、提供阅读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生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如“荒岛上的探险充满了无限的危机和未知因素,同时也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希望,鲁滨孙以强大的冒险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志克服了种种野外求生的困难,最终在荒岛上得以生存并建立了微型文明社会。请你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为鲁滨孙写一段‘感动时代人物’颁奖辞。”教师可创设以上阅读情境,积极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展示共进的平台,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探究人物品质。

(三)发散思维,开展思辨性阅读与写作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效渗透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教学,不断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高阶思维能力。

1.思辨性阅读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以问题任务群为支架并以问题任务群的解决来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和思辨能力。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故事内容的转折,深度揣摩故事内涵。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作者经常会巧设一些特定的情节。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并在阅读理解中揣摩其内涵。鲁滨孙在荒岛求生28年后逐渐适应了艰难的生存状况。而“星期五”的出现,不仅打乱了鲁滨孙的正常生活,还让故事情节平地起波澜。对于这些作者为丰富人物形象而巧设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深挖细节、感知内涵。如教师可以提出假设:“假如鲁滨孙遇到的不是‘星期五’,而是另外一个无法驯服的野人时,他会怎么办?”“鲁滨孙假如不靠火枪作为武力威胁,他能驯服‘星期五’吗?”由此,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并展开讨论交流,加深对故事背后隐含意义的深刻感悟和理解,从而形成思辨性阅读体验。

其次,教师以核心问题探索为抓手,有效推动整本书阅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并以理解、解决核心问题为推手,有效拓宽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深度,提升整本书阅读成效。在《鲁滨孙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鲁滨孙不仅能够在荒岛求生28年,而且建立了微型文明社会,为什么”进行深度探究。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深入整本书并从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方面寻找依据。由此,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不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最后,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利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开阔阅读视野,不断促成学生将习得的整本书阅读策略进行实践应用。如教师可将《汤姆·索亚历险记》《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地心游记》等同类型作品推荐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横向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寻《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情节、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与所推荐作品的异同。同时,在比较阅读活动中,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性专题阅读,促使学生将习得的阅读策略反复进行实践应用,拓宽思辨性阅读的广度。

2.思辨性写作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适时开展延伸性的综合写作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将阅读体验内化,达到读写共生、相得益彰的教学目的。

首先,辩证地看待好坏。在《鲁滨孙漂流记(节选)》中,鲁滨孙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将一件事的好与坏分两行对照罗列,从而让自己勇敢面对荒岛求生中的困难,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最终凭借强大的求生信念在荒岛上生存了28年。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时的做法,同时实践应用鲁滨孙辩证看待困难的思维方式,积极寻求解决困难的策略,让自己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同时,让学生能够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写作,从而让写作带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其次,开展情境创设。鲁滨孙荒岛求生28年,所遇困难常人无法想象,但他凭借坚韧的意志力和强大的信念在荒岛上得以生存,并且建立了微型文明社会。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汇集整理鲁滨孙荒岛求生所遇到的困难并思考:“在阅读完鲁滨孙荒岛求生的故事后,如果让你到荒岛去探险,你会在自己的行囊中装哪些必备工具呢?为什么?”教师可请学生想象荒岛探险所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方法,随后,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讨论活动,并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一篇“荒岛历险”习作。這样的读写共生活动,既推动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度阅读,又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最后,创写体悟类文章。在读完《鲁滨孙漂流记》后,学生一定会从鲁滨孙荒岛求生历险经历中获得诸多启发,这些有益的启发必将对其未来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撰写读书札记、读后感、人物访谈、人物评论等体悟类和评论类文章,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成果的生成和思辨性读写能力的提升。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明确感知到鲁滨孙已经超越了小说人物符号的局限,而成为具有强烈冒险精神和坚强意志力的智慧化身。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整本书阅读所习得的策略,从对一本书的阅读走向对一个群类书的阅读,最终实现“以整本链接群类”的整本书阅读终极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立足单篇阅读教学,并将单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拓展应用到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创设“以策略链接单篇”“以单篇链接整本”“以整本链接群类”的阅读进阶模式,让整本书阅读既可以看见“树木”,又可以看见“森林”,实现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晶.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鲁滨孙漂流记》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2(26).

[2]朱德华.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外国名著单元教学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2(4).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阅读策略
依托文本情境 强化自我建构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新目标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