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丽 刘晓慧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要立足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逐步扩展和深化学生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审辩式思维教学观,营造良好氛围,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审辩式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政课;学生主体性;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古今中外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审辩式思维的相关阐述,如《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进入21世纪,审辩式思维以它的科学性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发展审辩式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纷纷将审辩式思维纳入核心素养模型,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实施部分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强调:“教材设计要基于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关注学生可感受、可参与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逐步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的呈现要有利于培育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思维水平。”这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在课堂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知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审辩式思维教学观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质量和效果。因此,引导思政课教师树立审辩式思维教学观,是对学生进行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一)重视“问题意识”培养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由问题而产生,又因问题得到解决而不断深化。教师要树立审辩式思维教学观,要认识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劳动者。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习任务,合理设计有利于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基本问题,要支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性质疑和反思,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理性,有效促进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发展。同时,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涵,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善于质疑和思考问题,在通读、分析、质疑、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审辩式思维能力。思政课教师还要与班主任及其他学科教师配合,共同引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总结,及时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想办法完善自己的学习习惯,用审辩式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二)探索“对话教学”模式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指出,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对话教学是思政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基于问题引导学生对话书本、对话作者、对话材料,甚至对话自我,在不断对话中渐渐进入材料内核,进而明晰材料的深意与作者的创作目的。学生思维的跃升,得益于教师的启发。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益的对话是促使学生思维跃升的重要手段之一。用教师的高阶思维介入學生的原始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审视与思辨的能力。对话教学并不只是简单的课堂提问,师生在开放、平等、尊重的课堂中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质疑、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独立面对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提升教学实效创造有利条件。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每一名教师都应当全面掌握并科学运用,确保有效培育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索教法革新,加强学生审辩式思维训练
在中小学思政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讨论、问题探究时,不设标准答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空间,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辨析、勇于决断。教师要宏观把控课堂教学过程,做到纠偏释疑。
近年来,我区持续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结合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积极探索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六步两环”教学模式,“六步”即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两环”即自学环节(定向、自学、讨论、答疑)与自测环节(自结、自测)。具体来说,在运用这一模式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巧设问题或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掘思维潜力;在讨论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审辩式思维分析问题;在答疑环节中,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其审辩式思维进行适当引导、激励等。
(一)自学环节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
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或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和体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应用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已经了解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技巧充分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并在理解基础上全面分析学习内容,对其进行深入感知。这一过程既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又利于学生形成独特见解。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深深浅浅话友谊”的教学中,针对“友谊的澄清”的三种观点,教师分别设计三个问题:友谊到底会不会变?竞争会不会伤害友谊?你能为朋友做任何事情吗?分别采用教材第46页和第47页的探究与分享:“我和小美的故事”以及“小川带给我的烦恼”来作为学习情境。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先引发学生思考:“我”对友谊的期待是什么?为什么“我”和小美的友谊变淡了?面对小川无礼的要求,作为好朋友的“我”应该怎么做?应该为朋友做任何事情吗?然后,再鼓励学生阐述。教师也可拓展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拓展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维从表象的、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辅之以正确的做法达到与教材观点相契合的效果,使教材内容依据学生审辩式思维发展的逻辑而层层展开,从而提升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
(二)讨论环节引导探究,拓展学生审辩式思维
逻辑推理论证是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重要因素,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自己经历了逻辑推理和论证过程,思维才是完整的,思考问题才会更加深入,才能真正对问题辩证审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逻辑推理和辩证,以发展学生的审辩思维。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课“遵守规则”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成员经讨论选出组长、记录员等;然后,小组长组织成员收集多方面、多领域的具体规则,可以是“生活中见过的遵守规则的例子”,要求收集的资料尽可能全面。除了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外,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掌握或收集的相关资源分享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学生在收集完资料后,每个人都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思考“这些规则的作用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可进行内部交流分享“你对这些规则的感受”。最后,针对这些问题讨论交流“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规则?”从而商讨出答案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和整理。在学生质疑时,常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此时必须适当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充分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动力和潜力,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考更加多元、多样,使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答疑环节共研评价,鼓励学生审辩式思维
这一步骤主要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尝试解答问题,通过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等形式,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内容,使其形成独到的见解、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意识,进而更好地适应思政课堂的要求。
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小组可分别派代表上台发言,陈述各自小组讨论的主要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并详细说明得出结论的过程,或者说明对该问题的分析思路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学生或教师可以针对发言小组陈述的内容进行提问,发言成员需进行答辩。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总结出“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的结论,教师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给予适当引导、点评或补充。
课后,各小组及时总结,如“学习完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对哪些问题的认识比之前更深入?自己原来的想法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进?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各小组也可以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如“怎样做到自觉遵守规则?规则是否一经确定,就不再更改?规则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如果有人存在疑问并及时提出问题,教师可先让本组成员为其解答,组内解决不了时可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以共同解决,也可以请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设计安排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深挖问题,深入思考,拓展思维,形成培养审辩式思维的自主意识。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形成自己培养审辩式思维的意识,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敢质疑,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强化审辩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帮助学生养成审辩式思维习惯,提升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培养审辩式思维时空
教室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也是传授知识的课堂,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素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营造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优化环境布置,注入审辩式思维有关名言警句
学校在设计外显文化方面,可以将一些有关审辩式思维的名言警句置于校园醒目位置,让学生目之所及,在不自觉中注入审辩式思维。校园展板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载体,具有传导、指向和示教等功能,可以将正向信息有效地展现和传导给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思想和情操。在操场、教室、走廊等场所张贴有关审辩式思维的宣传展板,营造审辩式思维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审辩式思维的熏染。校园展板可以展示春秋时期孔子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宋代朱熹的“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名言;可以展示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的“怀疑一切”和美国思想家爱默生的“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等外国名言警句;可以展示世界各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的人物传记,向学生传递勇于探索、科学严谨、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在校园中积极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审辩式思维的文化氛围,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二)开展校园活动,创新审辩式思维培养方式方法
辩论是培养审辩式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校园活动中开展辩论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尤其是审辩式思维能力。辩论赛中,学生作为辩手,论证一种观点正确与否,需要恰当运用审辩式思维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分析、推论、评估等,对所持观点加以论证,驳倒对方辩手,辨别是非曲直,获得真理。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校园辩论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论辩双方的思维交锋,从中学习到运用审辩式思维的技巧,并对论辩的观点加以评估,既能提高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又能促使学生获取到真知,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设置辩论主题务必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和前提,结合时事热点。在辩论赛前,主持人要将参赛的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辩论队伍,给两队选手充足的准备时间,确保能够全面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做好充分的辩论准备,让学生在参与辩论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分析梳理问题,最终达到自己正确理解真命題存在的意义这一目标。
在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线索并展开质疑。通过“审辩式阅读”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寻找关键—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探寻真相”的思维实践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让学生在轻松、有趣、活泼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讲解、讨论、演讲、辩论、竞赛等多样的课堂形式中学会质疑、善于思考,培养其理性的求真品质。
(三)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审辩式思维培养考评机制
考评是检测、考查和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教学考评重点强调以成绩为标准,主要对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评价,这种应试考评机制往往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模式。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应改革以往的“唯分数论”的教学考评方式,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
检验审辩式思维的教育教学成果,可以将审辩式思维能力作为学校考评项目标准之一。例如,课上习题检测、课后作业巩固、学期中测试和综合考评等各环节都要突出对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具体来说,在设计作业和试卷框架结构上,应该减少概念类记忆型试题和简单问答式试题的比重,可以适当减少填空、选择和判断等题型比重,更多地设计一些可以将理论知识与时政热点、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情境材料分析试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内化知识,着重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考查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形成水平,以期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向素养的升华,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谢小庆,刘慧.审辩式思维究竟是什么[N].中国教师报,2016-03-16(4).
[2]叶素贞.议题式教学中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师·中,2020(5).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