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如|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大内容和六条实施途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明确将品德发展(包括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行为习惯)列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的首要内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所说的德育生态系统有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毫无疑问,整个社会组成了宏观层面上的德育生态系统,学校则组成了微观层面的德育生态系统。初中阶段育人的主阵地在学校。因此,本文把德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放在了学校。
所谓德育生态系统,其实就是德育实践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间以及系统内部诸要素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的系统[1]。德育生态体系构建指在生态学理念指引下,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整体性”的人,教会学生处理好人与人、社会、自然、集体、世界的关系,培养人的完整全面的道德人格[2]。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强调育人机制的协同性、育人模式的多样化,以提高信息内化的效益。
初中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模式可用图1表示。由图1可知,学校德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通过信息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流”。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学校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为化自然环境,即被师生活动改变过的环境;人文环境包括教师之间的文化氛围、学生之间的文化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氛围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也进行着信息交流,两者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学校环境要素。
图1 初中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模式
学校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都至关重要,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不可或缺。所有要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使再微小要素的缺失,都会对其他要素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所以,学校在构建完善初中德育生态体系的过程中,要尊重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不能将某一要素独立出来。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必须要有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也不例外,必须要有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通过信息传递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课程学习经验与德育功能打通,让整个德育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维持生物生态系统的纽带是“食物关系”,维持德育生态系统的纽带则是“信息输入输出”,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在内部循环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都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不同的信息来源会对每个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体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各个要素发挥作用、自动调节,信息经过层层过滤和筛选,使整个系统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进而使德育的功能性影响深入人心。这更加符合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
谢尔福德提出的耐度定律认为,“任何一类生命的生存都需依托一定的复杂条件,当对这些条件因子施加外力进行改变,将其突破生物耐力的阈值之外时,便会导致这类生命灭绝”。从这一角度来讲,学生对外界信息接受能力的度是有限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的耐受力也都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德育生态建设一定要遵循一个适度原则,盲目地加大信息输入与输出,必然会破坏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健全德育生态系统的核心点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德育范式强调德育的知识性渗透,在实际操作中强制性灌输的现象比较普遍,常常是主客分离,效果并不理想。生态化的德育系统可以打破传统德育模式囿限,弱化师生间的界别:强调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人”被尊重的权利,力图激发人的内在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强调在有限的时空下,系统内各个要素所发挥的作用互相耦合,形成一个综合的作用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转换德育思维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加强对理论的学习,不断转换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三位一体的学习新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德育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3]。实际上,在倡导五育融合、德育为先、协同发展的当今,德育内容正在朝着更加全面完备的方向发展。
德育生态系统注重德育内容的全面性。德育主体不仅仅是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师德建设也属于德育内容范畴。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期,特别是其心理成长处于一个敏感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德育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育德(区别于德育生态),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强调发挥环境对人的影响,自然也被囊括到生态德育里面。安全教育包括教会学生提高安全意识、预防电信诈骗等,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都是生态化的德育内容。
传统的德育往往采取强制灌输的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效果并不理想。虽然提倡课程育德,但多数教师在授课时,碍于课程内容压力,并没有有意识地将德育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使得课程育德停留在表面,收效甚微。德育生态系统信息传输的开放性,使得德育实施途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学校可以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来创新德育方法。理论教育层面,可以探索实施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初一阶段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设置小初衔接适应性教育活动;初二阶段可以设置多姿多彩的初中生活主题班会;初三阶段可以设置“你向往的高中生活”等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暑假期间,针对天气炎热,可以开展防溺水班会宣讲活动。开学初,可以聘请电信部门相关人员开展预防电信诈骗宣传,寒假则可以开展健康饮食、强健体魄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及一些科普活动。在学生入学初期,可将三个年级的目标分层设置。实践教育层面,可适当地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加环境生态游学、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组织消防演练等。形式与方法可以多样,只要选择适合学生、学生感兴趣的,就能达到“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的效果。
同时,学校可探索“党建+活动开发”模式,以指导师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如有学校组织各年级大力实施“四个百分百”工程,即“100%的学生参加校园劳动服务课程,100%的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100%的学生每学期参加脱稿演讲,100%的学生践行‘学习科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德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开放性就注定了教育力量可以是多种的,而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孩子的德行和品格发展受父母的影响深远,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家庭教育是德育生态系统里的重要一环,在完善德育生态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学校可以聘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开设家庭教育指导班,可以依托校外科技辅导员、“五老”志愿者以及“爱心妈妈”“知心姐姐”等人士,组建校外辅导团队,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等各种方式加强对家长的育人方式指导。
新时期,社区教育在发挥知识补偿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在德育生态系统里发挥作用,比如利用假期对家长或者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逐步形成家、校、社三方联动的德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