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表明,注重内涵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命题。而学校管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高中教育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深度推进过程之中,学校要形成注重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内部管理机制,其整体顶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管理通常指“同其他人合作和通过他人的合作来有效地和高效率地实现学校目标的过程”[1]。在学校教育领域,管理重在决策和执行的高质量表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是指“学校内部管理的结构及其运行的原理、流程和模式”[2]。它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历史沿革、现实情况和发展愿景自主建构的管理系统。
学校的内部组织是松散地结合在一起的,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我们愿意采用泰勒、韦伯等古典理论家们的科层制组织。从管理过程的维度来看,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包括领导决策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和执行落实机制。对于中学而言,领导决策机制主要是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组织管理机制指向行政管理组织和教学管理组织,执行落实机制指向学校工作的运行、人员管理和发展的运行。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建构既包括学校管理组织机构的重新整合与架构,也包括管理规范的制订与执行。
学校领导体制,是指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在进行决策、指挥和监督等领导活动时所遵循的制度和建立的机制,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运行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治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的学校领导体制已历经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负责制、党支部负责制、上级党委和主管教育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负责制等七个探索发展的阶段[3]。
2016年6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中小学校领导体制问题,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克服教育中存在的“五唯”现象。近几年来,全国各中小学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抓办学治校的党建基本功,着力守牢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健全完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同时,各中小学校把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不断发挥学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力图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对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支持和保障校长行使职权、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特别是明确提出中小学校的党组织要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校长要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依规行使职权,按照学校党组织有关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并对包括学校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等的学校内部重要工作制度提出明确要求。推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014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高考改革意在通过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等,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倒逼高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考改革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考”“招”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017 年12 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通知》发布,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并于2020年作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从课程建设上系统谋划,整体深化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推动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进一步提升了综合育人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从2019 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相关工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25年,新课程理念将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和管理上的一系列变革,要求学校不仅要贯彻执行好国家规定的课程,而且要统筹课程的整合与开发,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推行,客观上需要学校整合原有的内部组织机构,成立一些新的职能部门,以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我们处在一个改革的时代,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以改革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与办学效益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要立足新时代、新任务,结合实际,积极主动地寻求突破,以实现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愿景。以下是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的相关实践,图1所示为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注: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还包括图中未呈现的年级组,其与一般学校的年级组设置情况相似)。
图1 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
着眼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凸显基础教育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时代使命与价值,改进学校领导体制,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高中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4]。普通高中按照学校规模尤其是党员人数建立党委或党总支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既是立足时代发展的政治任务,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学校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内部领导机制改革,在认识上和行动中贯彻党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理顺党委(党总支)会议和校长办公会的关系,以完善协调运行机制。
高中学校党委或党总支是学校集体领导机构,需要选好配强书记,并由党员校长兼任副书记,党员副校长和重要处室主任担任委员。学校党组织是学校集体决策者,其职责是通过党组织会议集体讨论决策,以组织优势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监管规划、招生、人事、经费等“三重一大”事项,统筹好编制、权责关系等学校难事;站在战略高度规划学校未来,引领学校办学发展方向,并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与切实可行;坚持党管人才、党管干部原则,统筹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协调办学经费的使用,保障办学经费的稳定增长。
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行政主要负责人,执行着党组织有关决议,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校长通过校长办公会拟定有关规划、方案和制度,组织落实各项活动,履行各项职权,通过副校长和各处室、学科组贯彻执行好各项任务。
为了突出学校的根本使命——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从领导体制改革的角度看,高中学校应成立由校内外业务专家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和综合学术委员会: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负责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专业发展、学生德育和思政课教学等方面的工作,综合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工作。
学校民主监督与参与机构还包括纪委(纪检监察室)、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代表大会、团代会和社区联席会议等。学校建立教职工、家长、学生和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健全并发挥好民主监督的作用,集思广益做好学校发展目标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的起草修订与运行等工作,并凝聚多方力量,激发办学活力。
大多数普通高中的内部组织机构,按照职能和任务分为行政管理机构与业务组织机构。行政管理机构包括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安保处(校安办)等;业务组织机构主要是学科组。这些组织相互联系,共同完成学校各项工作,推动了学校组织的建设发展。随着学校领导体制的政策变化、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和新时代“五育融合”发展的需求,以及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要健全内部组织体系,并重新权衡和分析各职能处室的职能与职责,理顺内部管理体系中各处室、学科组之间的权责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作用,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
1.行政组织体系改革
学校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中心设置行政职能处室,成立学生教育与发展中心、课程开发与管理中心、教师发展与教研中心、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心、监察与教学视导中心和党政群团服务中心等6个职能部门。
(1)学生教育与发展中心。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学生发展,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为了避免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割裂,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整合原教务处和政教处的部分职能,成立学生教育与发展中心。
学生教育与发展中心由1名副校长主管,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干事若干名,全面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日常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国防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等工作,以及班主任选任与管理工作,同时兼管实验室、图书馆、团委和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
其中,团委设书记1名、委员若干名。团委书记由学生教育与发展中心的1名副主任兼任,负责学校共青团的建设工作。同时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由团委书记指导,学生担任内部机构负责人,负责日常管理。各班级分别建立自主管理委员会,形成全校联动体系。
(2)课程开发与管理中心。学校特色化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管理。学校基于应对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成立了课程开发与管理中心。
课程开发与管理中心在学校综合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由1名副校长主管,设主任1名和干事若干名,聘任学科组长和校内外教学教研专家、教研员等组成团队,负责国家课程实施、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新教材使用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等工作,兼管文印室等。
(3)教师发展与教研中心。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对标《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校除了引进一批高素质教师外,重在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等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此成立了教师发展与教研中心。
教师发展与教研中心由1名副校长主管,设主任和副主任各1名,干事若干名,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负责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团队组建、教师培训、组织选拔教师参加校内外比赛、学校课题规划与管理、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职称评审、评优选先等工作。
(4)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心。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是财、物和基础建设。为做好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和综合服务,学校整合原总务处职责,成立了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心。
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心由1名副校长主管,设主任和副主任各1名、干事若干名,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并管理学校基建、学校资产和教育经费的使用,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兼管学校食堂、医务、门卫和财务工作。
(5)监察与教学视导中心。监察与教学视导中心由校长或书记领导,设主任1名(可由学校纪委书记兼任)、干事若干名,并聘任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学科组长,教研员担任督导员,负责党员教育管理、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教学监督与反馈等工作。
(6)党政群团服务中心。党政群团服务中心由校长领导,设主任和副主任各1名、干事若干名,协助校长处理学校日常事务,协助书记做好学校党建工作,负责联系主管教育局和社区等外联、来访接待、公文收发归档、学校人事、办会等工作,并协调校内各中心工作,辅助工会、团委等开展工作,兼管学校校史馆、档案馆等。
2.教学组织体系改革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是弱化行政模式,强化学术模式,以提升学校管理的学术能力与品位。由教授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的学科组,是学校教学组织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些学校称之为“教研组”。
学科组的上级是教师发展与教研中心和学生教育与发展中心,下级是不同年级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学科组设组长1名,负责组织学科教学交流研讨、开展基于教学问题的校本研究、安排教学培训等工作。
学校管理的重心和成效是执行,而执行的高质量体现在建立以任务为中心的学校执行体系。学校通过实施校领导融合年级组、联系学科组的扁平化执行机制,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跨度,加强学校管理的灵活性,加快学校决策的落实进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1.参与年级组管理与建设
年级组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的实体,由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聘任年级组长人选。每个年级组由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组成年级融合管理领导小组,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定期向校长办公会汇报工作,提交议题。校长、副校长既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又参与具体事务的执行。这一方面保障了决策执行不变味、不走样,强化了领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领导充分了解决策执行中的得失,促使其及时调整相关决策和更加注重后期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学校各中心主任、副主任既是学校决策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又作为普通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充分发挥协调各中心工作和服务、支持年级组工作的作用。
2.联系学科组工作
学校校长、副校长和中层干部按照自己任教学科联系学科组,并参与管理,执行教师管理、培养工作,以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也体现了党组织统筹学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三培养”机制,即“把教师中的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把党员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为学校管理者,打造一支党性强、作风硬、水平高的党员教师队伍”[5]。
完美的设计与实际运行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建构指向“应当怎样”,而学校运行的过程往往是“实际怎样”。因此,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只是学校管理改革的开始,高效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校长用睿智和能力处理日常遇到的问题,需要学校完善各项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党组织做好干部的培养和任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