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建设的实施路径探索
——以“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的实施为例

2023-03-25 04:03吴青萍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良渚研学共同体

吴青萍|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

一、缘起:研学活动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在此背景下,开展研学活动成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研学活动的质量仍有提升空间,研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也需突破诸多难题。

一是导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当前,研学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相应的导师培训机制。一方面,大多数开展研学活动的组织习惯于聘请与研学主题相关的各领域专家担任导师,组织与导师间的合作多为公益性合作。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多出于自身兴趣,在课堂教学之余兼顾研学活动指导。导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更好地服务于研学活动的开展。

二是指导监管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各级政府关于研学活动的政策,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指导,而微观层面的操作性策略较少。作为教学指导部门的相关教研机构,在指导上的投入比较有限。在评价体系方面,研学活动的效果未得到科学专业的评估。不重视对研学活动效果的评估,则难以切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是教师各自为政和闭门造车等现象普遍。学校是开展研学活动的主要机构,而学校教师在开展研学活动时往往以学科组为单位,即使是同一学科,校际间也很少交流。这显然不利于教师研学活动指导能力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以为,建设“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打造强有力的研学活动导师队伍,实现研学基地资源整合,对研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建设的实施路径

研学活动的主体主要由研学活动导师(教师、相关从业人员)、学生组成,研学活动的内容主要由各类研学产品(如历史文化遗迹课程、自然景观课程、民俗活动课程等)组成,研学活动的媒介主要由各类服务部门组成。研学活动共同体指的是以教学研究为引领,为开展研学活动而组合成的1个导师团队。而以区域为单位,围绕某个研学主题组成的导师团队,则可称之为“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

2020年初,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2021年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以下统一简称“区教研部门”)采用由教研员牵头集结一批一线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的方式,围绕“良渚文化”这一研学主题,通过“教研引领—课题支撑—队伍锤炼”的实施路径,对“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教研引领:研习课标与教材精髓,明晰研究思路

1.项目设计充分渗透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要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注重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其增长知识、提升思维水平,体现了现实运用与主流价值的引领。其项目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的项目设计

2.研学主题紧密结合课程核心内容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距今5000年前后的北方大汶口文化、南方良渚文化被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开展“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的相关要求,以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培育家国情怀。

3.研学内容有效实现不同学段衔接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7选3”选考方案的实行,高中选修课程的开设已成常态。因此,在初中开设的选修课程无论是在培养兴趣、开阔视野方面,还是在增强对地理、历史学科的理解方面,都应为高中的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二)课题支撑:聚焦研学活动重难点,提炼研究主题

“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依托教研课题,聚焦其中的重难点,侧重从“活动设计”“主题研讨”“评价方式”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结集形成若干经典课例,力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1.精准设计活动

在设计“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时,课题组强调任务驱动,渗透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历史解释”: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问题论证;抛出一个观点或历史短评,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历史阐述与评价。

二是体现“史料实证”:在研学活动中搜集资料,提取和应用历史信息。

三是体现“综合思维”:根据相关资料进行知识迁移,引发多角度思考。

四是体现“家国情怀”:开展情境式教学,适时通过与现实的联系,进行历史价值观的提升与感悟。

例如,“中华文明探源:良渚文化之‘国宝档案’”研学活动的任务设计:

(1)准备

从“玉器”“陶器”“石器”3个学习资源包中选择1个,准备好笔、有刻度的长尺等工具。

(2)小组分工

分工参考:发言、资料查找、活动单填写、问题收集等。表2为小组活动分工表。

表2 小组活动分工表

(3)活动步骤与内容

【活动一】我能做。选择1件拟在博物馆展出的国宝,为它做1张“名片”。(活动要求:资源包中有2件国宝,任选1件,参考名片示例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我来说。国宝,你属于哪一类?(活动要求:根据自己的认识分类,并说明理由。分类参考:玉器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礼器类、工具类、装饰类等)

【活动三】我想问。国宝,关于你的问题……(活动要求:在前2个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肯定有不少疑问,把它们罗列出来)

2.开展专项教研

为加快“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的全面推进,课题组开展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专项主题教研活动。以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为例,教研活动的计划如表3所示。

表3 “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专项教研活动计划

3.突破评价难点

主题研学活动的评价应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并体现灵活性与多样性。课题组采用教师观察、课堂讨论评价、学生自评、合作评价、作品展示和小论文撰写等方式对主题研学活动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用等级、评语和事件记录等形式表示,尽量避免以考试的方式用分数来体现成绩。表4所示为“中华文明探源:良渚文化之‘国宝档案’”研学活动的小组合作评分表。

表4 “中华文明探源:良渚文化之‘国宝档案’”研学活动的小组合作评分表

(三)队伍锤炼:强化运作和保障机制,打造导师队伍

1.培训系列化

2020年3月—2021年6月期间,区教研部门为全区历史与社会教师提供理论学习菜单与资料,引导教师从理论学习入手了解“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的理念与实施方法。目前,这一培训已形成系列(研修专题及其形式详见表5),并成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固定培训项目。系列化培训项目的实施,使研学活动明确了方向,厘清了思路,克服了随意性,从而少走了许多弯路。

表5 “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的研修专题及其形式

2.操作规范化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实施,区教研部门构建了1套“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规范(详见图1),“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成员参考规范开展研学活动设计,提升了活动实施效率。

图1 “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规范

3.推广机制化

为了确保研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区教研部门建立了一套推广机制,以保障课题顺利进行。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抓好骨干成员培训,成立“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承担策划、组织等工作;其次,抓好共同体成员所在学校的试点教学,再“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最后,做好整合提炼等工作,收集课例,积累经验。截至目前,全区已先后汇集研学活动项目达40余个,区教研室评选了近20个优秀项目,作为后期教师培训活动的研究案例。

三、成效:形成“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建设的本土样本

“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的建设,是区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相关要求,具有一定开创性的教学实践探索。其实践经验和成果引起了较大的反响。2020 年底,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国家记忆——杭州良渚》专题片,专门介绍了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中学研学活动开展的情况;2021 年3 月10 日,杭州市历史与社会学科大组研讨活动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中学设立专场,研讨“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的建设经验。“区域主题式研学活动共同体”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教师研学活动指导与组织能力

通过主题研学活动,共同体成员寻得第一手授课资料,建立了现场素材资料库(图片、视频)。研学活动的任务驱动,促使历史与社会教师先于学生进行乡土研学。自课题实施以来,共同体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参阅相关文献,并通过野外探索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资源。教师的研学指导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共同体成员抓住研学活动实践契机,积极开展总结反思与论文撰写,相关成果在区、市教研论文评比中获奖。

(二)创生主题研学课例建设与积累模式

共同体成员围绕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以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体系为指导,通过“‘评课、议课’—‘共识、分歧、不解’—‘研讨、学习’”模式,使主题研学活动的课例研究得以长期坚持。他们将“共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将“分歧”作为教师个体进一步反思的重要内容,将“不解”的问题确定为近期课例研究的重点,或学习文献资料,或请教专家,或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实践,共同体成员再回归问题研讨,如此反复保障了主题研学活动课例的质量。这是主题研学课例建设与积累的有效模式。

(三)激发地方课程开发与建设活力

在研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区教研部门组织共同体成员开发了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良渚文化”,并正式出版配套教材《良渚文化》。在“良渚文化”地方课程基础上,共同体成员还延伸开发了“史地长廊”等拓展性课程,并整理研学活动中开展的各类课例,集结为《传承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教学参考用书》。这激发了地方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活力。

(四)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突出文化内涵,融通人文精神,旨在使学生增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区教研部门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中学合作,设立“良渚文化宣传基地”,除了开设“良渚古城:闪耀五千年文明之光”等主题研学活动,还充分利用假期与良渚博物院合作组织“琢玉假日小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跟着良良做主播”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宣讲良渚文化,讲好家乡故事。

在课程评价上,“良渚文化”主题研学活动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采用谈话、浏览网络、阅读教师提供的书籍、撰写活动小结和体会等方式,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良渚研学共同体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爱的共同体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