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泰微课”的信息技术资源库和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自能性的数学学习。借助“泰微课+导学单”,能让学生的学习“天翻地覆慨而慷”;借助“泰微课+研学单”,能让学生的学习“方寸之间有乾坤”;借助“泰微课+拓学单”,能让学生的学习“敢叫日月换新天”。“泰微课”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师。
[关键词] 泰微课;导学单;研学单;拓学单;自主学习
所谓“泰微课”,就是“泰州市中小学微课”的简称,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设计、制作符合泰州市微课标准、具有泰州市风格的信息技术课”。从概念界定的角度来看,“泰微课”可以看作是微课的下位概念,可以看作是微课的区域实践。目前,“泰微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相对于一般的微课实践而言,“泰微课”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将微课与区域实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强大生命力的微课实践。尽管这样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具有了这一区域性,才使得“泰微课”具有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宏观意义和一般意义的微课,与一个区域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打一个比方,微课相当于种子,而泰州地区是一块具有区域特色的土壤,“泰微课”就是这颗种子在这片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树苗。尽管在生长的过程当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曲折,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其生长出来,就已经彰显出一种生命力。
借助这样的比喻,再次理解“泰微课”就可以发现,其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是因为能够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能够让学生真正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再加上在开发微课资源的时候,教师必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所生长的区域实际,于是这些课程资源也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泰微课”的信息技术资源库和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自能性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力的提升。“泰微课”短小精悍,具有灵活性的特质,可以应用到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复习、预习;可以应用到课中,引导学生自主研学、展学;可以应用到课后,引导学生自主拓学、延学。可以这样说,“泰微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性的课程资源,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必备内容。
一、“导学单”导学:天翻地覆慨而慷
“泰微课”的教学辅助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其能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运用“泰微课”时,往往并不是孤立的。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泰微课”总是与其他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说,在课前应用“泰微课”,必须辅之以“导学单”。这两者的结合,可以充分体现“泰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而辅助的对象正是用“导学单”进行学习的学生。这是一个客体与主体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作用之下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样态会发生一个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自然是积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反之,如果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做一个“甩手掌柜”,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偏离方向,或者会高耗低效,这样的一种预习之于学生的生命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过程,要辅之以“拐杖”——“导学单”,从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针对性、方向性、实效性。在课前应用“泰微课”,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大翻转”。可以这样说,“导学单”导学,让学生的课前翻转学习“天翻地覆慨而慷”。
比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将相关的“泰微课”放置到课堂,同时给学生下发了“导学单”,引导学生根据“导学单”进行思考:(1)可以怎样测量圆锥体的体积?(模型法、浸水法等)(2)观看微课后,你发现还可以怎样测量圆锥体的体积?(转化法,即和圆柱进行比较)(3)你准备怎样实验?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由于观看了“泰微课”,学生对实验中一些注意点有了十足的把握。比如尽量选择沙子或者水等材料进行实验,比如最好是先装满圆锥体,然后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之中,等等。在课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学生认识到,“沙子”这样的一种物质,颗粒的间距小。水是液体,分子与分子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等等。借助“导学单”,能激发学生在课前实验过程中的思考。借助“泰微课”,能规范学生在课前实验中的探究。“泰微课”与“导学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为学生的课前自主性学习服务。在课前自主性学习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动手、动脑,主动地建构知识。借助“导学单”和“泰微课”,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如呼吸一样自然。
课前的预习,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翻转。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课程内容,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泰微课”,在课前展开自主性的学习。借助“泰微课”实施课前自主学习,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自主学习范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课前预习时运用“泰微课”,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有了内在的动力。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极为可贵的,要知道数学学科本身就是抽象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形成内在的动力,极其困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原本也是带着好奇心走入数学课堂的,在他们的内心存在着热爱学习的火种。如果在数学课堂上能够帮助学生点燃这一火种,就是数学教学的成功。从这个角度来看,“泰微课”的价值是巨大的,其与区域之内的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研学单”介入:方寸之间有乾坤
上面提到的“导学单”,其主导权还在于教师。“导学单”是教师设计的,学生是在“导学单”,也就是教师的意图之下进行学习的;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之后,当学生带着更高的思维水平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当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释放给学生,这个时候“研学单”就应运而生。如果将“研学单”与“泰微课”结合起来,那么同样可以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应用“泰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可以设计“研学单”,促进学生自主的深度性的数学思考、探究。在这里同样需要追求“研学单”与“泰微课”的融合,这种融合自然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泰微课”进一步发挥其促进、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到了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泰微课+研学单”在课堂学习中的应用,往往是针对一个知识、在一个时间段的应用,用一句诗句来形容就是“方寸之间有乾坤”。在“研学单”的引导下,学生的研究有所聚焦,尤其是有了重点的思考、探究。而“泰微课”的引导,则更是让学生的研学锦上添花。实际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学的过程,而且可以肯定地讲,如果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研”的空间,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也是走不远的。而如果能够将“研学单”与“泰微课”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充分发挥1+1>2的作用,就能够让学生的數学学习行走在坚实的途径之上。
相较于课前学习的“大翻转”,“研学单”的介入,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是课堂内的“小翻转”。在应用“泰微课”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是整堂课都应用,而是一种“靶向治疗”。具体而言,就是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重点、难点、疑点、盲点等进行有效应用。因此,“泰微课”的应用是一种局部性、环节性的应用。这种应用,用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切片式的应用”。比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的教学,其一是“倍数关系的假设”,其二是“相差关系的假设”。两者相比较,学生较容易理解“倍数关系的假设”。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倍数关系的假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仅仅利用“研学单”。教师将教学重点放置在“相差关系的假设”上。为了助推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应用“泰微课+研学单”的教学模式,聚焦“总量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将一个“大的物体”(多的物体)假设成“小的物体”(少的物体),总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泰微课”中形象的“替换过程”,加上“研学单”中的思考定向,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在不经意之中就掌握了“相差关系的假设”的策略。在“泰微课”的导引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尝试、探究、发现,进而归纳总结出假设策略的思考路径。让学生在“研学单”的导引下,带着自己的思考、问题等来观看“泰微课”,学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客”,而是一个“思考者”“发现者”。
“泰微课”短小精悍,非常适合、适用于课堂中的片段学习,非常有助于突破难点的应用。“泰微课”的声色光影的特质,更是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性的学习潜能,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微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课”。笔者相信,“泰微课”必将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再现风采、再展辉煌。之所以这里说是再现风采、再展辉煌,是因为笔者注意到当下的教学正面临着新的变化,核心素养正引领着当下学科教学的新的发展。如何去帮助学生发展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原本就是一个考验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结合区域之内学生的具体特点发挥“泰微课”的作用,本质上就是一种新的突破与尝试,能够使其更好地适应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能够让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与当下的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打造出一片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天地。
三、“拓学单”延伸:敢教日月换新天
将“泰微课”应用于课后,能拓展、延伸学生的数学学习。将“泰微课”应用于学生的课后学习,完全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一种变革,用一句诗句来形容就是“敢叫日月换新天”。“泰微课”融入“拓学单”,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界,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时空限制,成为一种跨学科的学习、跨界的学习。从导学到研学再到拓学,表征的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也是学生学习思维的不断深入。通俗地理解“拓学单”,可以理解为在导学和研学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为宽泛地运用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资源同样具有具体的地域特征,然后在泰微课的辅助作用之下,让学生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事实证明,“泰微课+拓学单”的结合,确实能够有效地延伸、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而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由于“拓学单”往往是在课后进行的,而在课后应用“泰微课”,既能推动学生的复习,又能推动学生对新知的预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微课”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全天候”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将“泰微课”嵌入其中;或者,將承载“泰微课”的课程资源平台推送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拥有一种自主性、自能性的学习时空。置身于这个时空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自由、更加开放、更加自主。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笔者在引导学生建构圆的面积之后,借助“泰微课”向学生展示了将圆、圆环、扇形等展开的过程,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动态想象,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了圆、扇形和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抽象的公式被形象化的理解所代替。“泰微课”拓展、延伸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给了学生“拓学单”,从而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圆可以动态想象成什么?将扇形可以动态想象成什么?将圆环可以动态想象成什么?等等。借助“泰微课+拓学单”,学生认识到,所谓的圆,其实可以将其展开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底是圆的周长,高是圆的半径;所谓的扇形,其实也可以将其展开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是扇形的圆心,底是圆弧的长度,高是扇形的半径,由此学生还大胆猜想并借助网络平台认识、建构了扇形的面积公式,即“扇形的面积就是圆弧的长度乘半径再乘二分之一”,而这不就是初三学生才会学习的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所谓的圆环的面积,其实就是上底为内圆周长、下底为外圆周长、高为两圆之间的距离的一个梯形的面积,等等。借助“泰微课”,有效地拓展、延伸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得到了深化。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用“泰微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微翻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度翻转”“全局翻转”。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不同课型、不同时段教师都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泰微课”。这种应用既可以是“嵌入式”的,又可以是“切片式”的,还可以是“全程式”的。只要借助“泰微课”实施教学,学生就不仅认识到了“学什么”,还知道了“怎样学”,更理解了“怎样学得更好”等。“泰微课”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真正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师,实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期望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