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蕾
【摘要】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策略:抽丝剥茧,条理思考,激发逻辑思维能力;寻根溯源,知识勾连,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发散,灵动构建,升华逻辑思维能力;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创新逻辑思维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策略
引 言
学生思维发展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学生在学龄前是以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时期,到六七岁,即进入小学阶段,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如何使学生形成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好启蒙教育,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使命.
但是,很多人(包括很多适龄学生的家长及一线教师)都认为:小学数学知识点不多,谁都可以教,也很容易教,没有什么值得探讨和深究的.这种观念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上,殊不知,如今的教学应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最终目的.
逻辑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一线教师具备专业学科知识,更要能站在心理发展的角度,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症结所在,并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爱上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从而养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习惯.
基于以上,本文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探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一、抽丝剥茧,条理思考,激发逻辑思维能力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没有开设专门的逻辑课,但无法否认知识学习过程中,就是在进行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学习的过程.如果说形式逻辑的教学基本是在语文课程中解决的话,那么数理逻辑在小学阶段基本交由数学教学来实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很多教师与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对显性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其隐性知识———能力的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初步的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显性知識学习的过程学会分析、学会总结,从而找出规律,再把规律运用到后期的学习中去.这种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也是显性知识化为隐性能力的过程.
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规律性的思考,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举例:小学一年级,学习“分与合”
分与合的学习是为了后面学习加法做铺垫的.学生在学习到3的分与合后就会遇到分解后两个数字可以交换位置的情况,课堂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它们只是位置之异.这里的学习是为了学生在加法算式中理解交换律而做的铺垫,而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程教到这里就停止了.笔者却认为,在这里应更进一步地进行挖掘、拓展,启发学生进行延伸、思考,打开思维.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一下就了解到,数学是个讲究条理性、需要推理的学科,并且对数学学习充满了好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强调:解题的过程实际就是用数学的语言与别人对话的过程,你要让别人懂得你的意思,首先你应自己讲得清清楚楚,这样别人才会明明白白.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条理性的训练,一些做题喜欢跳步骤的学生改掉了毛病,思维变得严谨了,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变强了.
二、寻根溯源,知识勾连,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根有根源之意,源亦有源头之意,寻根溯源就是探究、追溯事物的根源和源头,即寻找事物的本质.教师应教给学生寻根溯源的思维,将不同的问题通过求同与求异的方式找到思维溯源点,进行知识勾连,并在勾连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维碰撞,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常规解法”到“推理数据”再到“回归一般”的溯源路线,最终获得了一般的结论,这一结果也让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
三、思维发散,灵动构建,升华逻辑思维能力
不论是在新知讲解还是在练习、复习课中,教师都要在立足知识本位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逻辑合理的情况下,教师应由一个点进行思维发散,灵动构建,举一反三,升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设计问题导向,利用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会提问题,会构建不同模型.
举例:小学三年级,学习“年、月、日”
闰年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点,如何利用它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呢?笔者提问学生:“假如一个人出生在2月29日,那么他几年才过一个生日?”这个答案当然很简单.笔者又接着引导:“大家再思考一下,生活中会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家长过的生日还没有学生过的生日多?假如你是教师,能不能根据这个情况自己编一道题?”
因为有了前面闰年知识的引导,在讨论中,学生很容易想到设置2月29日出生的关键点,最后设计习题:小明在2020年(根据现在变动的数据)的某天过了8岁的生日,第二天,小明妈妈也过了“8岁”的生日.请问:小明的生日是哪一天?他妈妈出生在什么时间?
举例:小学四年级,学习“路程问题”
四年级下册中,路程、时间和速度问题一直是一些学生学习的难点.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注重讲透知识点,引导学生从一个量展开思考和提问,并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学生是能掌握得比较好的.
在授课中,笔者从一个量展开(比如路程),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样查考学生这一知识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们会积极去设想.最终,笔者从学生的多种方案中归纳出改变原题数据、对其他两种情况(时间、速度)进行设问的方法,并且让学生把针对其他两种情况设问的题目写出来,然后进行演算解答.这样对一种类型题目进行讲解、吃透,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设问,构建模型,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四、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创新逻辑思维教学
逻辑思维是数学关键能力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导,重视启发式教学,并以问题为导向,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工具场景”“思維导图”“跨科思维”融合在教学中,且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并能突破学科限制,真正让逻辑思维扎根于学生心中.
(一)“工具场景”添动力
相对于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数学显得相对枯燥和抽象,尤其是在学习逻辑思维含量较高的知识点时,有些学困生往往听不懂教师的讲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学习,并在学习中保持兴趣,教师应设置场景学习,并在一些关节点上增加实物、信息技术等的直观呈现,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逐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小学四年级,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比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操作的时间,很多学生能通过实物操作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中“大于”和“小于”的情况,这样的表象操作给了学生倚靠,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在解决“等于”的情况时,由于实物总有一定的宽度,容易引起争议,教师可在希沃白板上进行演示,动态呈现学生的操作结果,这样更为直观.笔者以为,对于“等于”的情况,也可以凭借刚才的表象进行逻辑推理,学生在充分操作的情况下是能够合情推理出“等于”的情况的.
(二)“思维导图”明思力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把逻辑思维外化的过程.思维导图既能将知识点清晰地展示出来,又能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求同求异,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将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故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外化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跨科思维”展合力
学生在各门学科中学习,并在具体科目中习得相应的思维模式,但如果不打开思路,就容易被学科思维固化,缺乏综合能力.反观,其实很多思维模式是相通的,比如数学解题,其抽丝剥茧的逻辑思维与语文写作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外往里地有条理描述就是相通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就要有跨学科教学的理念,尝试打破学科屏障,比如采用STEM课程,让1+1大于2.
结 语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启蒙期,像学生成长的几个关键期一样,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与知识学习过程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要关注这个过程,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黄艳.小学数学拓展思维处理技巧管窥[J].名师在线,2018(23):34-35.
[4]齐广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47-48.
[5]陆斐.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启迪与智慧(下),2020(2):70.
[6]王善云.引领学生成功跨越小学数学“分水岭”:浅谈三年级数学教学[J].安徽教育科研,2020(22):68-69.
[7]陈益秀,张隆旗.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创新研究:评《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数学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