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 吴金燕
“融和语文”倡导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紧扣语文核心要素,将各方教育资源、各种教学手段、各个教学环节等融为一体,直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助推学生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学语文、会做人的教育教学终极目标。“核心素养”“和谐发展”“学会做人”,这些关键词直达一个中心——“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融和语文”包括语文核心要素的充分融和、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和、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和三个方面,它们环环相扣,编织成多彩的文字阡陌。在“融和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逐光而行,奔赴诗意远方。
融美于课,和风化雨,围绕“融和语文”理念,“融和语文”主张者陈慧君老师,致力于指引教师在课堂上以融为帆,抵达和美,师生在“融和语文”课堂诗意成长的经典案例层出不穷。
指导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陈老师特别强调,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的方式有很多,在生活中学语文,与生活联系是重要的一种。
在一场大雪过后,学生带着与雪邂逅的欣喜走进课堂,洁白的世界,多彩的课堂中,教师请学生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和相应的脚印连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便发现了这些小动物画出的画为什么不一样,竹叶、梅花、枫叶、月牙是谁的作品一目了然。而后,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说一说,谁也来参加画画,画出什么时,学生兴趣盎然:小猫画桃花,小猪画剪刀,小鹅画枫叶……
当有学生说熊也来画画时,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采用“延缓式评价”,问学生青蛙为什么不来画画,学生们说出自己对冬眠的了解,互相之间交流哪些动物冬眠时提到了熊,便回过头问那个请熊来画画的学生:“现在,你知道熊能不能来画画呢?”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可以到雪地里画画的。学生们意识到,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融和语文”倡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生活实际入手,将多元化的生活元素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加真实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为他们今后的写作及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的课堂,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与生活相融,每一次学习都可更生动,每一帧画面都如在眼前,人人都可用文字描画多彩的世界。
如何在教学长篇幅课文时,恰当处理文本,准确把握要素,打造和谐课堂?陈老师指导的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是一篇长达四页的课文,讲述了主人公扮演老虎,因为不会豁虎跳而一直被同伴否定、一直怀疑自己的故事。这样的长文,如何上好?关键是把握语文要素,将要素充分融合,提炼文章主旨,巧妙融德于课。
本单元的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陈校长巧妙“布局”,语文要素充分融合的课堂三部曲应运而生:批注疑问,感受“老师”的特点;批注写法,感受“我”的心情变化;批注体会,感受小朋友对“我”的影响。
三次批注,分别从“疑问”“写法”“体会”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练习。批注写法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到“我”的心情跌宕起伏,要素间的融和浑然一体。
学生从“我”殷切的目光中,感受到“我”对表演的期待;从“看着老师的脸”体会到“我”生怕失去表演机会的心情;“记住了”,简短的一句话让学生们了解“我”表演的信心……而在“演哥哥的同学说的话”旁批注体会时,学生们了解到这是一个不够宽容、爱挑刺、不会鼓励人的小伙伴,他让“我”心中一直藏着遗憾与困惑,这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用鼓励温暖他人。学生们对“我”的安慰劝解是那样真诚感人,他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鼓励,过去的情景历历在目。课堂上,学生语文认知能力自由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发展,融德于课,便这样水到渠成。
一次次品词析句,一次次要素汇通,学生们领略到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能够突出人物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深切感受,在今后的习作中,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这样的方法,精妙表达,其语文素养也不断提升。
“融和语文”创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路径,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命成长、未来生活做好奠基服务。学生需要激励、需要引领,陈老师指导的《掌声》这一课中,“融和语文”读写相融的理念带领师生走向掌声阵阵的舞台,走向生命成长的幸福明天。
在课文当中,同学们把爱化作了一阵掌声,使英子勇敢、自信地走向新生活。一次次品读,一次次感悟,学生们跟随英子的回忆感受着这份温暖。而当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掌声、需要我们的爱,你想把你的掌声、你的关爱献给谁呢?
学生们纷纷道出自己的心声,把爱的目光投向身边的每一个身影。此时,让学生们接力续写爱的小诗,笔尖便流淌出至真至美的语言:
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勇气!
掌声是一轮早晨的太阳,能给我们带来一缕阳光!
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希望的大门!
掌声是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
读写相融,我手写我心,带来的便是一份又一份惊喜。融读写一体,时时有掌声!
从陈老师指导的《掌声》第一课时延伸,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第一课时教学也可以情境为媒,变枯燥为“有意思”。
课堂上,教师借助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在生动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教师将读书与识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教师在课文语境和课堂情境的“两境”中无痕地引出生字,领着学生读,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识字经验,让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建构起来。统编版语文教材识字量大,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识字写字,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生识字时,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小老师的情境中,让学生提醒同学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以及多音字的字音,在关注形声字构字规律的同时,和同学一起想象各种情境,用趣味化的方法来识字:
卷:“卷”只有两横,为什么?左手卷一下,右手卷一下,好了,没有第三只手了。
厉:厉害的人能考一万分。
历:历史上的大力士很多。
武:武功高的人不需要刀,不要撇。
贼:贼经常随身带刀,要带撇。
……
其实这些“曲解”汉字的方法,大家都会用,而且有时觉得比正解好用。学生非常乐于天马行空地帮大家想办法记生字,例如“夏天在自己头上戴一顶帽子”,记住这个,中间两横自然就不会少一横了。
识字时这种智慧的“点子”层出不穷,写字时,品味汉字之美的情境又是别有一番意韵。越来越多的小老师会告诉大家哪些地方体现了汉字的谦让美、对称美、穿插美、变化美。他们会指着我们的衣服说:“‘美丽’的‘美’四横长度不一样,就像老师今天穿的衣服,左右不是一样长,变化一下更美丽。”又有学生说:“‘美’的四横距离相等,就像我们虽然高矮不一样,但座位距离是一样的,这样才整齐。”学生会强调“美”的撇捺要舒展,就像做操时膀臂要打开,好像插上翅膀飞翔;“美”的羊头竖不出横,不和“大”的撇相撞,谦让更美……一个“美”字,便在各种情境中道出汉字的神韵。
“融和语文”课堂,教师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捕捉者,做一个智慧的引领者,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教会高效、有趣的学习方法,推进课堂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素养,学生们得以在“融和语文”课堂快乐生长。以情境为媒,处处显神韵!
“融和语文”课堂上,如何带领学生在诗词天地畅游?陈老师点拨,古诗词教学也是要抓住关键词品读的,和学课文有相同之处。比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诗中的“潋滟”与“空蒙”,是理解的重难点,如何解决?联系生活实际,再与多学科跨界融相合,便可巧妙达成目标。
科学的解释,让学生明白 “潋滟”是光被水面反射后形成的现象;美术的画笔,让学生勾勒潋滟波光里“晴方好”的各种美景;音乐的旋律,将山色的“空蒙”变得仙气十足。唱着唱着,画着画着,学生理性与感性相融,模糊了学科的边界,凸显了诗意的浪漫。教师和学生走近苏东坡眼中的西湖,领略到诗词国度里的“淡妆”与“浓抹”,领略到人生沉浮里的豁达与绵长。如此,教师在传统指导品读的基础上,用更富童趣的方式,在想象、对比、描绘中创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情境的美丽与文化的厚度。
将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融合于语文课堂,可以将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在进行非古诗词教学时,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根根生动的线条、一个个有趣的知识点,变成文字出现在学生面前,语言文字背后的事物便会明朗清晰起来。多学科跨界,晴雨皆是景!
以上只是“融和语文”主张者亲点的几个片段,而大美校园里的每一节语文课堂,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融和语文”的理念。每一处“融”,每一种“融”,不可割裂而语,它们浑然一体。
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在“融和语文”课堂上探索与生活相融、将要素汇通、融读写一体、以情境为媒、多学科跨界的新风景,使得教师带领学生抒写生命,寄托生命,行走在“融和语文”的春天里,一路欢笑一路歌!且让我们继续融美于课,和风化雨,诗意生长,享受这种浪漫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