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甘肃:舟曲县第二小学)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创新型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综合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制定合理的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教师只能借助黑板和粉笔的辅助,向学生口头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最终让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标的落实,教师应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不同的问题吸引学生的专注力,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学习,认真探究数学知识。设置具有悬念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条件,不要设置过难或者过简单的问题。倘若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无法解决,就会产生挫败感;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教师需观察学生的需求和个人学习能力,再设计具体的教学问题,这样能够增加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在《吨的认识》教学中,教师使用曹冲称象故事导入课堂,并对学生提问:故事中主人公在记录大象体重时,用到的单位是什么?学过哪些关于重量的单位呢?引发学生思考。随后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回答:1千克相当于多少克,促使学生对千克和克有简单的了解;继续出示图片,向学生提问:图片中的主人公用的测量单位不合适,无法得出精准的结果,你能找到合适的重量单位吗?学生一起抢答: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吨和以前学习的重量单位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专注力。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能够用吨来计算的物品,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印象。
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是师生、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小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高效数学课堂。只有让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单纯地反复记忆和模仿,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其借助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并总结探索数学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法教学。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梳理出数学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然后把教材内容整合为大大小小的知识板块展开教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比如轨道的运营、桥梁的构建、物品的采购等,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提取有效的教学素材灵活运用,精心设计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帮助学生采取课堂游戏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提升课堂学习成效。
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学生每天都会接触时钟,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实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时钟,了解时钟上每个零件的作用,思考表格之间的大小关系,探究时、分、秒的换算方法。之后教师播放时钟的视频,引导学生精准读出某一时刻,通过例题巩固知识。在课堂的最后时间里,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小猪为主题,创编小猪一天的生活作息,并明确指出具体的时间段做的事情。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小学生处于发展的初期,思想不够成熟,但是具备创新潜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内容、思维的变通、练习的方式等,都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对此,教师要重视开放性教学,为学生筛选可以培养创新能力的题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展示个人的能力。为了让学生不再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感,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融入创新元素,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教学。应建立开放的数学教学课堂,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教材基础知识,设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可让学生局限于课本知识,而要积极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三维动画或者图片对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也存在有趣的一面。只有立足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挖掘相关的数学知识,才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用处。在立足学生扩展教学资源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重视生活内容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之努力提高学习成绩,锻炼数学计算能力。
例如,在《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的角,学生回答:红领巾,撑开的伞,时钟的四点、五点、七点、八点……然后教师再开展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等的教学,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点——角的比较和运算。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通过观察角的特点,自己总结学习成果,并结合角的特征制作手抄报,以此为学生打开创新的大门,让学生自由设计手抄报的主题,最后经过全班学生投票,选出最佳作品,粘贴在班级走廊中,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总结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教师应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的空间。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经常发现,有部分学生课堂表现积极,争先恐后发言,而另有部分学生则没有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或者无法像学优生一样反应迅速,还没等到举手,其他学生早就说出了正确答案。所以,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划分,设计分层教学方法,为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教育手段,能够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有效开展分层教学,就要透彻了解教材,灵活使用教材的知识点。教师需先划知识点,了解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合,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尽快缩短学困生与学优生之间的差距,教师可以采用捆绑法,发挥学优生的带头作用,慢慢培养学困生学习的积极心理和学习自信。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困生的消极学习情绪,让学困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不断学习,直到其能够主动思考,根据题型判断和推理。
例如,在《笔算除法》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优生进行数学课堂设计,根据教材找出这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学优生找到书中的定义,但是并不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其理解定义包含的内容。教师可让学优生扮演角色,以教师的身份辅导学困生学会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优生可以利用创新思维设计问题:学校有45本连环画,每个班级发放6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引发学困生进行思考,最后在学优生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答案:45/6=7...5。学困生会发现还有余数,这时教师再介入,为所有学生解释余数的原因。通过让学优生进行数学课堂设计,可以让学优生在彻底掌握教材中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整个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想举办优质综合实践活动,就要对整个活动进行策划,将活动的细节落实到书面上,实现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策划制定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采纳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积极发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最终以大家投票的方式,决定正确的策划,确定活动的主题,以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知识学习。策划写好之后,就要按照策划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很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对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辅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进行活动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对整个活动流程有一个掌握,练就破解难题的本事。教师的语言要清晰明确,要经常反思自己说话的方式和语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计划。由于学生还处在发展阶段,缺少实践经验,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诉学生勤于动脑解决问题,亦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技巧和方法,就可以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不断学习和进步。
例如,在《复式统计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主题活动“最喜欢的运动”,让学生采用问卷式的方法分别调查班级内男生和女生热爱的运动,比如踢球、跳绳、长跑、拔河、跨栏等,然后将男生和女生的调查结果合并,制作复式统计图,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调查家长的爱好,并用创新的方式呈现调查结果:有的学生将调查结果绘画成板报呈现,有的学生将结果编制成一个小故事,甚至还有学生利用闯关游戏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空白的舞台,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挖掘内在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重视新课标的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学生准备自由创新的舞台和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吸收好的教学经验,利用新颖的元素充实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深挖新课标的含义,构建开放型课堂,用相同的眼光看待学生差异,增加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