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 教师的守正与创新

2023-03-21 20:09:36裴学武江苏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小学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缺水淡水水资源

◇裴学武(江苏: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教材的编写源于学科的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材也不例外。在共同遵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目前全国小学科学教材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取材、编排内容各不相同,供不同地区自主选择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不同地方使用时,要注意地区差异,有所取舍和调整。科学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有“变”与“不变”的意识,坚持守正与创新,结合地方特点,善于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学生互动中得到启示,教引导学,学促进教,教学相互促进,不断完善与提高。

一、缘起:课堂上学生的质疑石破天惊

《珍惜水资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2017版)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的最后一节课,是本单元一节总结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大致有以下三个部分:(1)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由学生自己列举事例,了解水的众多用途以及缺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2)设计一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认识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3)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用到的一些节水方法,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自己的家里或学校里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本节课的教学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起,把水的用途及缺水的影响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避免课本上的内容强行介入;其次,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具体感受淡水资源的匮乏,从心底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最后,落实到生活中,启发学生思考在家里或学校里可以有哪些节水的措施。按理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什么问题,合乎逻辑。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遇到一些难题,学生的诸多质疑,让笔者措手不及。

质疑一: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多吗?

本节课第一部分关于水的用途及缺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比较容易展开。学生可以说出许多关于水用途的例子,如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产养殖、水力发电、水运交通等等。如果缺水,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学生自然会反向思考回答:生活困难、庄稼枯死、生产停顿、航运中断等等。

第二部分教学,课本上是通过小组活动,体验地球上水资源的有限以及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在体验淡水资源有限时,笔者根据课本上的活动步骤,事先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先在一个大容器中装入1升水,代表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再从容器中分别取21毫升、6.5毫升、0.5毫升的水装入三个杯子,依次代表冰川水、地下水、河流与湖泊水的总量;最后,容器中余下的水代表海水。笔者将分配好的不同比例的水,存放在不同容器中,一字排开,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淡水资源与海水的比例相差非常大,从而说明淡水资源的有限,人类需求的淡水资源不足。

当笔者津津有味地讲解、顺畅有序地推进教学,期待学生的正确答案时,有个男生却石破天惊,抛出让笔者意想不到的疑问:“虽然淡水和海水比例相差很大,但不能说明淡水资源一定有限,因为地球上总水量还是很多的。”对于学生的提问,笔者措手不及。笔者意识到课本上的活动实验只能比较淡水资源与海水资源的比例大小,学生又怎能从这些抽象的数字中切身体会到淡水资源的匮乏呢?当时没有准备足够的资料和证据证明地球上淡水总量不多,笔者不能准确地说出到底哪些地方缺水,缺水严重到什么程度等,只能不断强调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有限,缺水非常严重,仓促地结束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

质疑二:中国缺水吗?

笔者的教学进入第三部分,介绍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用水的:农业上采用滴灌、工业上循环使用、生活上使用节水产品等,鼓励学生思考学校和家庭中还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措施。这个时候有学生没有思考节水方法,反而这样问道:“中国缺水吗?”“我们这里有很多水,不缺水啊?”笔者立刻意识到自己在备课时,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没有考虑结合学生所在的南方地区的情况。于是,笔者只能向学生解释:中国南方水量充足,但北方缺水严重。这时又有学生站起来问:“我们节约的水能够送到北方吗?”“这能够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吗?”一连串的提问着实让笔者难以招架。笔者课前没有思考这些问题,只是单纯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教学,没想到引发这么多疑问。

二、释疑:教学的守正与创新

新学年伊始,又迎来了新一届学生。笔者一直放心不下《珍惜水资源》这一课,拿出上学年的教案仔细分析、研究。笔者回忆过去课堂上的情景,发现那节课的教学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的设计,眼里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因此设计出来的教案只是教材知识的翻版,没有考虑到学生所在地区的特点、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此时,笔者才明白,教材上的内容只是知识的体现,要正确地领会,在教学中要守正,但是,具体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多重因素,要有教师的突破与创新。唯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找到学生疑问的焦点,着手思考解决措施,进而引导学生有所探究与发现。这也是笔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总结出来的。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做了以下的改进:

(一)增加世界水资源的分布与缺水现状情况介绍

通过地球仪的现场观察,了解地球表面水陆分布情况,学生直观认识到水的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准确的数字比是:水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接着展示地球水量构成图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海水及陆地咸水湖的咸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淡水资源约占地球总水量的3%。从淡水与咸水两种水量的对比中,学生立刻就能知道淡水资源量明显偏少。再展示地球淡水总量的分布图,了解这些淡水水量分配比例:冰川占76%;浅层地下水占12%;深层地下水占11%;水蒸气占0.66%;河流湖泊占0.34%。这些淡水中,目前只有河流湖泊及部分浅层地下水才可以被人类使用,这样一来,学生从中便可以看出人类可使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最后出示2020年3月23日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部分内容:目前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全球有11亿人生活缺水。学生曾有的质疑,在真切的数字面前,用事实说理,质疑就成了推进教学的手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严重缺水的现实状况,进而培养他们节水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节水措施。

(二)增加对中国水资源状况的全面了解

生活在中国的南方,尤其在长江边苏南地区长大的学生,很难有缺水的体验与意识。苏南河流湖泊较多,年降水量丰沛,还有长江水源的充足保障,基本上不会有干旱缺水的现象发生,所以他们自然以为整个中国都是水资源丰富,不存在缺水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把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水量进行详细分析与讲解。他们这才获知中国的水资源是南多北少,分布严重不均衡,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为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缺水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的了解,笔者出示一组缺水地区的人们生活照片。那些缺水的场景,人们痛苦、无奈和绝望的样子,学生观看后触动很大,打破了他们的传统思维,颠覆了他们的固有认知,加深了他们对水资源实际状况的了解。最后,笔者通过2019年中国水资源调查报告,介绍了中国水资源的未来展望。学生终于知道中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且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水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三)让学生思考解决中国缺水的办法

当学生终于明白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缺水状况后,笔者又适时地抛出一个话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中国的缺水难题。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方案,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基本上囊括了目前我国所采取的诸多方法:南水北调、海水淡化、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等等。当有学生提出可以考虑把南方多余的水送到北方的想法时,笔者对此想法大大点赞,顺势介绍了我国政府目前正在采取的措施——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南方多余的水调运到北方缺水的地方去。笔者通过播放视频,让他们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构想和实施情况,增加他们对国情的了解,提高民族自豪感。学生看完这些视频后,无比激动和兴奋,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与自豪。笔者接着一一介绍了其他几种解决水资源困境的措施——海水淡化、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等。大家都非常认同,愿从自身做起。这时候,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地联系到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些什么。他们有了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就有了从自身做起的担当与职责,积极思考制订家庭、学校的节水方案,而且提出的措施也非常实用。一节课上下来,笔者压在心上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三、反思:在变与不变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通过前后两节课的教学效果对比,笔者获得了以下的启示。

(一)对教材进行本土化加工

教材上的内容只是一个范本,它是针对各地学生共有情况编写的,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基于此,教材需要忽略各个地方的特殊情况。但是教师在开发课程中,既要保证教材中基本内容的教学到位,也要还原教材中本地区的教学内容,将教材中的内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加工。这样加工过的教学内容才是符合学情的。

(二)适时解除学生疑问

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要弄清事情的原理,用事实、证据说话,让学生弄个明白,解除疑问。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直观具体地学习教学内容。即使是知识的介绍,也要有丰富活动形式,如,精选视频的播放、材料的筛选与探讨、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等等。只有这样,科学课才能接地气,有温度,促成长。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自然有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初步养成科学素养。

(三)灵活地处理教材

对教材核心内容的守正,是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实施。教材只是告诉教师教学内容的基本方向,教师开发教材、备课、设计教案,都要在这个大范围内进行,这是“不变”。教师在“不变”的基础上,怎样灵活地处理教材、针对学情增加哪些教学资源、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学生教学效果如何科学评估,都需要“变化”,因地制宜,因学施教。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的精神,具备开放的胸怀,课堂才会有灵性与活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与成长。

科学课的探讨,与其他学科一样,任重而道远。科学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再根据本地的学情,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我们科学教师应当肩负的时代职责。

猜你喜欢
缺水淡水水资源
伊拉克计划新建36座大坝应对干旱缺水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24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中华环境(2021年8期)2021-10-13 07:28:34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8
告别干燥缺水“面子问题”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16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30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