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超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星园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亳州 233600)
涡阳县地处安徽省北部,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全境主体为肥沃的冲积平原,耕地面积15.67万hm2,常年种植小麦12.33万hm2,在发展优质麦生产方面做出了典范:2019年、2020年,涡阳县张林森家庭农场小麦单产分别达到产815.3kg/667m2、823.8kg/667m2,破全省小麦高产纪录;2021年该农场百亩连片种植涡麦9号获单产782.85kg/667m2,再次刷新全国小麦百亩连片高产纪录;本县谷神种业培育的强筋新品种谷神麦19,是继皖38、新麦26强筋优质品种的后起之秀,2021年在本县新兴镇示范点经农业农村部专家组实产验收确认,单产达到816.9kg/667m2,位居全国高产小麦新品种第二名;2021年涡阳县小麦平均单产531.6kg/667m2。
虽然涡阳县的小麦生产在全省乃至在全国都取得的显著成效,但距全国最高单产县仍有很大差距,产品质量仍须进一步提升,在推行“两减一增”、“绿色模式高产栽培技术”等关键提质增效技术实施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全面、推广存死角等问题,经过本人进行深入调查,认真分析,认主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认识涡阳县在小麦提质增效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关键的第一步。任何一个品种都具有区域性,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力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涡阳县的小麦种植种选择问题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农户为了一味追求高产、怕倒伏,选择品种上以矮秆、大穗为主,忽略了丰产性与抗病性的矛盾关系,比如:我市农科院培育出的涡麦9号、涡麦101等等,具有综合抗性好、丰产性高、强筋优质等综合特点,因仅因茎秆偏高被农户拒之门外。客观地说:在生产上无论是哪种作物,高产的实施往往会造成产量的不稳定,小麦也是一样。在生产中,通过权衡利弊,综合分析,应选择株高适中、丰产性较好、综合抗性较强的半冬性品种,这可以得到这样的种植结果:平常年份产量很高,但不一定是最高的,小灾年份不减产,大灾年份减产少,多年综合水平与其他品相比,则可保持最好水平。
在当前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种子企业竞争激烈,在一个地区也不存在垄断性的特大企业,这就导致大批中小企业都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有多而杂的种子进入市场,给农户选种带来困难;在种子销售主体上,也非常混乱:不仅有合法的种子公司,还有种植大户、乡村干部、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流动忽悠团等都在推销种子,他们都有各自的竞争优势,有的有技术优势、有的有行政优势、有的有人情优势、有的有示范优势、有的有资金优势,他们的纷至沓来更让群众无所适从,结果他们就盲目跟风:看邻居种什么,看市场上什么种子多,看哪个销售户最先送来种子,看哪家种子销售者服务更好,以此作主种植品种的最终确认方式。操作中,许多农户十来亩地用种能选用三四个品种。问农户你种的种子是半冬性还是冬性?是早茬还是晚茬?对赤霉病的耐受水平?皆不清楚。这说明,农户根本不能按照品种的特征特性来选择品种,也没有结合自家的生产情况选种用种,这也就给推广优质品种,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策:政府应加大种子市场的执法力度:规范种子经营市场,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净化农资市场,稳定经营秩序;提前做好秋种技术培训、指导,引导农户科学选种。实践中,应优先选用半冬性品种为主,尽量少用或不用弱春性和春性品种。
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播种质量及小麦的生长:精细整地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协调肥、水、气、热,增强土壤养分的供给性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减轻土传性病害发生。好的耕作水平耕层应在20~25cm。但当前的整地模式普遍是以大型拖拉机为动力,带动旋耕机,实施带茬旋耕,耕作深度只有10~12cm,没有打破犁底层。这种模式连续使用多年,如果不深松或深耕,就会使整地质量越来越差:活土层浅薄、虚空不实、易跑墒,达不到深、净、透、细、实、平的要求,很难做到一播出全苗、出壮苗,出苗后往往还会因地虚壳被吊死。
对策:政府加大土壤深耕(松)项目的实施,每三到五年要深耕(松)一次,当前这是政府补助的项目,如果政府项目没有覆盖到,要动员群众自行深耕(松)一次,以打破多年旋耕造成的犁底层板结,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提升蓄水保墒能力,提升耕作整地水平。
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苗全、苗壮,增强小麦抗逆性:适期播种小麦分蘖较多、根系发育好,越冬前分蘖可充分积累营养物质,为安全越冬、提高成穗率和壮秆打下基础,是夺取高产的重要环节。播期一般与气温密切相关,土壤墒情适宜时,按照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积温规律计算,能达到570~650℃的有效积温的日期即为适宜播期。进入越冬期能够形成6叶1心壮苗。涡阳县的适宜播种期是:半冬性品种可在10月10~15日,半冬性弱偏春品种可在10月15~20日。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基本是:夏收结束后,如果土壤墒情较好,他们会抢墒提前播种;如果墒情不好,他们就等待下雨后播种,而降雨的推迟会导致播种无限期地推迟,浇地造墒播种只是个别户的选择;还有一些群众受老观念的错误影响,说什么“麦喜八十三场雨”(小麦种植依靠阴历八月、十月和翌年三月的三次降雨),认为只要这三个月各有一次降水,就可保证收获了,这种依据自然降水来确定播种期显然与小麦的生长规律无法保持一致,无法实现培育壮苗、全苗、适期苗,而年前培育壮苗受阻,会降低有分蘖的成穗率。
对策:根本措施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浇灌条件,降价抗旱成本,使农民可以做到主动应对旱情,不抢墒播种,不等墒播种,真正做到适时足墒播种。实在无法灌溉的,可示范引进抗旱品种,如旱运7号、洛麦26等;强筋优质方面选用谷神麦19、阳光818、济麦44等综合抗性好的品种,以减少旱情带来的减产风险。
播量是影响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重要因素。播量的确定既要考虑冬前小麦群体、个体的生长发育,还要考虑返青后群体、个体生长发育及成穗率。合理的密度的确定需要协调播种量、基本苗数和产量结构三者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播种量确定原则是:
(1)依据小麦品种特性决定播量:对营养生长期长、分蘖力强的品种,播量少些;
(2)依据土壤肥力调整播量:对地力薄、茬口晚、分蘖力差的弱春性品种适当增加播量;
(3)依据播期调整播量:播期早的适当减少播量,播期晚的适当增加播量。
具体操作时,一般来说适期播种基本苗宜控制在1.2~1.46万/667m2,用种量10~12.5kg/667m2即可。但在实际生产上存“大播量、深下种”的错误习惯,大多数群众盲目播种,播种15~20kg/667m2,个别的不计成本竟能播种25kg/667m2。造成这种大播量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整地质量差,墒情差,播期晚,想用增加播量的办法降低出苗率低的风险;二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把试验田的标准种植条件下的播量直接传递给农民,农民播种量少,在灾害年份苗情差,进而出现减产,让农民失去对专家的信任,不再相信控制播量的技术指导;
播种深度方面:农户认为地虚浅了、跑墒快。需要增加播种深度,以保证出苗完整达标。播种时播深常常大于5cm,有些甚至达到十几厘米。这种过大的播种深度会导致出现弱细苗、黄化苗,严重影响了年前培育壮苗的基础,空耗了大量养分,致使小麦年后返青起身慢,延迟了有效分蘖的生育进程,影响了亩成穗率和产量。
对策:大力推行新型精播机械,实行精量播种,严格控制播种量、播种深度,推广并普及种肥一体机精量播种技术,落实规范化小麦播种提升播种水平,彻底改掉“一大一深”的播种错误观念。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在实际生产中,许多没有根据自家的土壤综合肥力状况制定施肥方案,开展平衡施肥,仍然以化学肥料为主,缺少有机肥,谑称“卫生田”。这样持续生产的结果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得不到提升和改善,土壤向小麦提供养分时出现显著的失衡,“木桶效应”中的短板效应造成减产明显,生理病害加重,进而导致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并且持续使用化学肥料而不使用有机肥,会持续提升肥料成本,提升投入产出比,加快土壤酸化、板结进程,造成整体种植条件的恶化。
对策:着力推行综合平衡施肥技术性。在耕地时要施足基肥,增加施用有机肥的比例,操作中可施有机肥30~45t/hm2、纯氮225.0kg/hm2,五氧化二磷90.0~112.5kg/hm2斤、氧化钾 75.0~112.5kg/hm2,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为减少冬雪春雨造成的化肥流失损耗,避免小麦中后期脱肥早衰,要推行“前氮后移”施肥技术,将50%左右的氮素化肥后移到拔节至孕穗期间分2次追施,从而使小麦籽粒中赖氨酸、蛋白质含量提高,达到提质增效目的。
比如: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是常见的小麦病虫害,种植户对于这些病虫害缺乏系统的了解,对于防治适期、防治用药、防治频率缺乏基本的认识。在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问题。比如:在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提示喷药防纹枯病时,农户认为现在田间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农技人员的提示喷药行为是在为农药经销商拉生意,而到了翌年小麦抽穗后有白枯穗了,已错过最佳作防治时期了,喷再多的药也无效了。再比如,对于赤霉病防治,如果发现病穗再打药,基本没有了防治价值。
再比如:在化学除草方面,许多群众在春节前未发现田间有很多杂草,就不施药,到了年后,年后2月下旬~3月中旬才喷施除草剂。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好的做法应是小麦播种后40d 3~4叶一心时,选择晴天、无风、气温大于5℃时及时喷施除草剂,对恶性杂草发生(节节麦、早熟禾等)的田块在年后返青拔节前再补喷一次。
又比如:倒伏是小麦后期的重要灾害,小麦倒伏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在我县茎倒伏情况居多。过旺苗的形成是倒伏的主要原因,而出现过旺苗原因是多种情况产生的:比如播种量过大、氮肥施用量较大、品种抗倒性差、播种期过早等因素,其中氮肥用量过大、施肥不合理造成小麦群体过大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倒伏的控制需要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进行系统的管理,化学控旺是小麦生长中后期控制倒伏的重要措施,但这项技术需要很好地对小麦生长态势进行评估,然后决定施药强度,但更多的农户仍是看别人打药而打药,显然这是很盲目的。
对策:(1)强力贯彻“综合防治、预防为主”植保方针,农业农村部门要提供针对性很强的病虫草害情报信息,在一定条件下采取强制措施或统一防治行动;(2)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把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统筹应用起来;(3)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户在病虫草害防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让群众拥有可参照学习的正确榜样,并通过科技指导员的科学指导使群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盲从变成自觉。
为进一步 步提升我县的小麦生产质量与产量水平,政府与业务部门还需要做大量的管理、投资与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大幅度提升小麦种植户的业务素质,改变农户种植小麦的传统落后错误理念,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树立系统的、科学的种植管理意识,减少各种种植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最终实现我县小麦生产的产量与质量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