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防治措施分析

2023-03-21 12:18:19梅少卿胡斌陈爱芳虞飞龙
新农民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畜禽畜炭疽

梅少卿,胡斌,陈爱芳,虞飞龙

(1.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畜牧兽医发展中心,浙江 舟山 316000;2.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人民政府,浙江 舟山 316000;3.舟山市定海区农业农村局,浙江 舟山 316000;4.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人民政府,浙江 舟山 316000)

人畜共患病是指,在人和动物之间进行传播的一种病症,同一种病毒、细菌或者是真菌、寄生物,都可以引发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对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畜牧业产品安全都会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人畜共患病的识别能力,并且,从生活习惯、个人卫生、防护措施等方面,不断提高人畜共患病的防控能力。

1 人畜共患病概述

1.1 人畜共患病含义

人畜共患病作为一种在人和牲畜之间广泛传播的恶性疾病,具有传播性强、种类繁多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多个人畜患病传播的病例,并且引起了较大影响,不仅造成了阶段性的经济财产损失,也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但是,人畜共患病这一理念是一种相对较为传统的说法,现在更为广泛的是人畜共患病这一概念。通过对国际文献进行查阅可以得知,现在有记录的人畜共患病种大约有200种,其中有几十种,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大规模的传播,甚至造成了较高的死亡率[1]。例如,暑热、狂犬病、炭疽以及口蹄疫、疯牛病等等。

1.2 人畜共患病类别

当以传播类型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人畜共患病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直接传播的、循环传播的以及媒介传播和服务传播四种类别。在对人畜共患病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也可以以病源宿主为主体,对人畜共患病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病源宿主是禽畜,那么就可以确定为兽源型人畜共患病;如果病源宿主是人类,就定义为人源性人畜共患病;如果病源宿主可以是禽畜也可以是人类,那么,就是互源性的人畜共患病。由于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病毒,有可能是衣原体,也有可能是真菌……所以,也可以以病菌类型对人畜共患病进行划分。一般情况下,人畜共患病大部分只是在动物之间进行传播,特定条件下,才会传播给人类,但是,在人类之间不会相互传播,例如,狂犬病。但是,有些人畜共患病,却会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如人型结核。

2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渠道

2.1 消化道传播

想要对人畜共患病进行有效防控,一定要对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渠道,进行全面了解。消化道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之一。由于人类和禽畜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都需要对食物和水进行摄入,很容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感染。除了食用带有病毒或病原体的肉类,能够造成人畜共患病感染之外,受到感染的动物及排泄物,也会对土壤以及水源造成污染,如果这些被污染的食、水被人食用,也会造成人畜共患病的感染问题。例如,人类进食福寿螺引起的广州管源线虫病,就是由消化道进行传播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2.2 呼吸道传播

在对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渠道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呼吸道传播也是最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之一。由于人和动物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必须进行呼吸,患病的人或动物其呼吸道表面会有病原体,在咳嗽的时候或剧烈呼气的时候,病原体就会以飞沫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而且,停留时间相对较长,如果人和或者动物在呼吸过程中,呼入这些病原体,就会造成人畜共患病的感染。例如,2002年爆发的SARS病毒,就是经由呼吸道,进行传播的一种恶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因SARS死亡人数高达919人,致死率高达11%[2]。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生活过程中必须进行呼吸,这也使得,经呼吸道进行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暴发概率较高,而且传染率也很高。

2.3 经节肢动物传播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卫生条件也存在巨大差异,人们生活过程中,经常会有苍蝇、蟑螂、螨虫、虱子、跳蚤等等节肢类动物,这些节肢类动物,在人畜共患病传播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譬如,当蚊虫叮咬人类之后,会把病原体带入到人类的皮肤之内,这也是节肢类动物,对人畜共患病进行机械性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节肢类动物在对人畜共患病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生物性传播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病原体进入苍蝇、蚂蚁体内之后,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育,然后,再对人或者动物进行感染。

3 常见人畜共患病

3.1 猫爪病

人类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经常会饲养猫、狗等小动物,在与这些小猫、狗等动物进行长期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被猫、狗抓伤或者咬伤。如果被猫狗抓伤、咬伤后出现红斑、结节、脓包、淋巴性肿大、肝肿大、斑丘疹等症状,通常就可以确诊为猫爪病。在日常生活中,要对猫抓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如果在生活过程中,不小心被猫抓伤,局部皮肤出现破损的问题,或者在被猫抓伤之后,出现了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且,对猫爪病的类别进行有效诊断。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一旦被猫抓伤,出现了以上症状,绝对不能忽视,否则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伤。

3.2 狂犬病

日常生活过程中,经常会听到狂犬病,狂犬病是由于人被病犬或病狼咬伤,而导致的一种狂犬症状。狂犬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怕水,所以,狂犬病也被称之为恐水症,这也是在人畜之间进行传播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尤其是在饲养犬、狼等肉食动物的家庭内,如果不小心被患病的犬或狼咬伤,很容易感染狂犬病。人类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如果被病犬、猫或者病狼咬伤,必须要注射狂犬疫苗。由于狂犬病具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初期会表现为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等症状,与感冒类似。然后,会进入兴奋状态,而且,是一种高度兴奋状态,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恐水、怕风,痉挛停止之后,大部分患者都会趋于安静,但也会出现弛缓性瘫痪等症状。

3.3 炭疽

2016年,俄罗斯北部地区暴发炭疽疫情,有多人被炭疽杆菌感染,并且,还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导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是由于人们误食了患病的牲畜的肉类,导致的炭疽杆菌感染。感染炭疽之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皮肤坏死以及溃疡。由于炭疽杆菌广泛存在于牛、羊、马、骆驼等动物体内,而且,这些动物也是炭疽杆菌的主要病原体,所以,饲养牛、羊、马、骆驼等动物的农户家中,人类感染炭疽病的概率较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养猪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很多农户家中都饲养了猪这种动物,但是,在对猪进行喂食的过程中,如果青饲料中含有炭疽杆菌,就会导致猪被感染。人如果食用了被感染的猪肉,也会造成炭疽感染。

3.4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什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农户家中饲养的猪、牛、羊等都是布氏杆菌病的主要宿主,如果人类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误食了这些病猪、病羊、病牛的肉,很可能会感染布氏杆菌病。在对布氏杆菌病的症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间歇性的发热是最主要的症状之一。除了发热之外,还会伴随全身酸痛、乏力、多汗等症状。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人类如果食用了含有布氏杆菌病的生牛乳或者奶酪等等,都会感染布氏杆菌病。但是,布氏杆菌病在人类之间相互传播的概率很低。在中国范围内,羊是布什杆菌病的最主要传播源,所以,中国的牧民和屠宰工人最容易感染布氏杆菌病。

3.5 猪乙型脑炎

在对人畜共患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猪乙型脑炎也是传播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母猪死胎、公猪睾丸炎。在对猪乙型脑炎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家中饲养的禽畜一旦受到感染,就会成为二次传染源。尤其,以猪的感染最为普遍,所以,这种病也被称为猪乙型脑炎。由于猪乙型是通过节肢动物来进行传播的,所以,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般在每年的7~9月份,猪乙型脑炎的发病概率较高。猪乙型脑炎最主要的症状是,猪的体温忽然升高至40~41℃,而且,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少等症状。个别的禽畜在感染了猪乙型脑炎之后,也会对视力造成影响,最后麻痹致死。如果怀孕的母猪感染了,流产、死胎是最为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是公猪感染了猪乙型脑炎除了常规的发热、食欲减少等症状之外,经常会发生一侧睾丸肿大的问题,一般3~5d之后逐渐消肿。

4 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措施

4.1 保护野生动物

结合以上的分析,人畜共患病在传播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人们食用了患病动物的肉类或者禽、蛋、奶类导致的感染,而且,这种感染不仅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也会在禽畜内大面积传染,导致禽畜伤亡。这些被感染的禽畜是不能进行售卖以及食用的,必须进行无公害处理,也会对禽畜饲养的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提高对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意识,首先,就要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自然环境破坏,也会导致病原体向人类转移。例如,当前世界范围内,整体环境温度越来越高,北极冰川的融化速度也越来越快,冰层消融之后,会有原始病原体暴露于空气之中,这也会造成病原体的快速传播,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而且,野生动物体内的病原体较为复杂,如果,捕食野生动物,也可能会造成人畜共患病的感染。

4.2 注重家养禽畜的防护

人类在饲养家禽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通风、采光,保证环境卫生,做好禽畜养殖区的消杀灭虫工作,而且,在禽畜饲养过程中,绝对不能人畜混住。如果,发现家养禽畜出现异常死亡的现象,要报告兽医部门,对病因进行调查。如果,存在人畜共患病的传染风险,要及时进行处理,并且,对异常死亡的禽畜尸体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即使没有饲养禽畜,现在很多家庭也饲养了猫、狗等宠物,如果手上或身上有伤口的时候,不要让宠物舔舐伤口,而且,接触宠物之后,要及时洗手。

4.3 保护水源

很多人畜共患病在传染过程中,都是由于分泌物和污染物,对水源造成了污染,才导致的,人畜共患病传染问题。所以,在对人畜共患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也要保护好水源,确保水源不会被病原体污染。在使用井水或河水的过程中,要提前进行消毒。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尽量使用集中供水,不要食用生水,也不要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水是保证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但是,自然水源的污染程度尚未可知,如果盲目饮用天然水源,很可能造成病原体的感染。

4.4 注意个人卫生

在对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渠道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人畜共患病之所以会对人类造成感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没有注重个人卫生而导致的。这也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想要对人畜患病进行有效防治,一定要提高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有食用的肉类食品,必须保证彻底消毒,不要与动物进行亲密接触,也不能食用患病动物的肉类。如果喂养过动物或给犬舍、禽畜饲养区做完清洁之后,一定要及时洗手,注意手部消毒。人类生活的房屋要勤通风、常消毒,对日常所使用的器具、工具也要进行消毒。而且,在生活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生活环境的干净卫生,只有这样,才能对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渠道进行有效控制,这也是降低人畜共患病传染概率的一种重要方式。

4.5 提高防护意识

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爆发,造成了数以万计人口感染。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统计,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已经超过百万[3]。新冠肺炎的大面积爆发,为人们敲响了疫情防控的警钟,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在生活过程中,一定要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人们口中的美食,往往含有多种人畜共患病的病菌。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提高防控意识。如果身体上或皮肤上有破损,一定不要与动物、禽畜进行亲密接触,避免感染病菌。在对家禽进行养殖的过程中,生活区也一定要远离禽畜饲养区,即使是家中饲养的宠物,也要定期接种疫苗。在饮食上,也要讲究干净卫生,尤其是食用的肉、蛋、禽、奶等制品,一定要保障熟透之后才能食用。

4.6 不滥用抗生素

随着抗生素的研发以及大面积应用,人类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一旦出现了常规问题,都习惯性地使用抗生素,但是,滥用抗生素,也会对人体的抵抗能力以及免疫能力造成伤害,这也是人类感染人畜共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导致体内菌群失调。一旦接触到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就很容易被感染。所以,想要对人畜共患病进行有效的防治,一定要杜绝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保证人体内的菌群平衡,这也是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的一种方式。

5 结论

综上所述,常见的猫爪病、狂犬病、炭疽、中乙脑等人畜共患病,大部分都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进行传播的,有一些也会经过蚊虫等节肢动物进行传播。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并且,提高个人卫生,对入口的食物要进行全面消毒,不断提高人畜共患病的防治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对人畜共患病进行有效控制。

猜你喜欢
人畜禽畜炭疽
给禽畜配制饲料 搭配比例要合理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2005-2018年中卫市炭疽流行因素分析
病死禽畜“后事”料理不是小事
今日农业(2018年23期)2018-01-16 00:21:11
2010-2012年我国6~17岁儿童鱼禽畜肉摄入频率
对基层动物防疫员感染人畜共患病的调查与思考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安全使用农药的重要性
新农村(2014年4期)2015-01-29 00:03:08
浅谈人畜共患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