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久洋 周增敏 张芳菲 王晓娜 戚玲玲 耿阿磊
1、材料与方法
①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18年在纸坊镇牛王村进行,供试土壤质地为壤土,有机质含量为2.26%,全氮0.98g·kg-1,有效磷16.88mg·kg-1,速效钾264mg·kg-1,土壤pH值为7.87。试验区共占地57亩。
2018年10月28日播种,播前统一用苯甲·吡虫啉进行拌种,前茬作物为花生,供试品种来源于我市优质小麦项目区招标品种,行距20cm,亩施复合肥50公斤(15-15-15),氮肥13公斤,除草剂为双氟·唑草酮,其它田间管理措与当地大田相同,2019年6月3日进行测产。
②试验设计
新麦26、郑麦366作为我市优质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开展播量试验示范,以期找出优质小麦最佳播量,为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实现节本增效、优质、高产、高效奠定基础。
播量共设置3个处理,处理1:播量11公斤/亩(低播量);处理2:播量13公斤/亩(中播量);处理3:播量15公斤/亩(高播量)。每个处理三次重复。
试验小区平面图如下:
③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分析采用EXCEL2003软件,处理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新复极差法,显著性分析水平为0.05。
2、结果与分析
①不同播量处理对于产量三因素的影响
由表可知,对亩穗数影响来说,在增加播量的情况下,新麦26及郑麦366的亩穗数均有所增加,且不同播量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新麦26在15公斤/亩(高播量)播量下,较低播量的亩穗数增加22.3%,较中播量增加11.7%;郑麦366高播量的亩穗数较低播量增加18.9%,较中播量增加9.0%。
对穗粒数影响来说,随着播量增加,穗粒数呈递减趋势,新麦26中、低播量穗粒数与高播量差异显著,中、高播量下分别比低播量减少1.0%和4.5%;郑麦366在不同播量下穗粒数均达到显著性差异,中、高播量分别比低播量减少4.1%和9.0%.
对千粒重的影响来说,新麦26在随着播量增加千粒重逐渐减少,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郑麦366情况相同,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新麦26在中、高播量下分别比低播量减少4.7%和9.1%,郑麦366在中、高播量下分别比低播量减少0.13%和0.98%。
②不同播量处理对于产量的影响
随着播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的理论单产和实产均表现为逐渐递增。新麦26的理論单产在高播量下最高达到487.9公斤/亩,分别比中、低播量增加6.1%和5.3%,高播量与低播量间差异显著,但高播量与中播量间差异不显著,理论单产较中播量增加3.47公斤/亩。高、中播量的实产与低播量均呈显著性差异,分别增加6.6%和8.0%,高播量与中播量相比产量增加6.8公斤/亩,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郑麦366的理论单产和实产的表现也是随着播量增加产量增加,高、中播量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低播量差异显著,在理论实产方面,高、中播种分别比低播量增加6.59%和7.53%,增产量分别达到33.43公斤/亩和30.47公斤/亩,高播量较中播量增加2.96公斤/亩;在实产方面,高、中播种分别比低播量增加7.5%和8.7%,增产量分别达到40.85公斤/亩和34.96公斤/亩,高播量较中播量增加5.89公斤/亩。
③讨论
播量是影响小麦成产三要素的关键因素,合适的播量对于构建合理群体,实现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低播量的情况下,小麦亩群体少,田间通风性好,有助于形成大穗。随着播量的增加,小麦叶片对于光能的吸收表现为先增加然后再降低的趋势,密度过大,进一步影响了通风透光性,不利于叶片的光合作用,虽然亩穗数增加,但是会影响籽粒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穗粒数和千粒重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小麦生产上,较高或较低的种植密度都不利于成产三要素的最佳形成,要综合考虑品种间差异、田间土壤、以及栽培管理等状况探究不同品种间的最佳播量。
(作者单位: 467599河南省汝州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