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量

  • 播期播量对国审小麦品种郑麦1342 产量的影响
    )条件下不同播期播量试验。众所周知,适期适量播种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播期播量不但影响小麦的群体质量,而且影响小麦的抗寒、抗冻、抗倒伏等稳产性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1-2]。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性状影响的研究报道虽然很多[3-5],但多是在600kg/667m2以下产量水平进行的。例如,陈巧艳等[6]对百农207进行的试验,产量水平在410.0~638.2kg/667m2之间,平均518.9kg/667m2(n=10,即处理组合数,下同);范家霖等[7

    中国种业 2023年11期2023-11-18

  • 不同行距和播量对信粳1号直播产量的影响
    1 同一行距不同播量对水稻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由表1可知,同一行距下,穗长随着播量的增加先增加,随后降低,以7.5 kg/667 m2的播量时穗长最长;每667 m2有效穗数以播量10 kg/667 m2、行距0.23 m为最高,达32.5万穗,而平均每667 m2有效穗数以0.17 m行距为最高;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均以播量5 kg/667 m2、行距0.23 m为最高,同时平均每穗粒数也以行距0.23 m最高;结实率平均值处于93.57%~94.17%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4-07

  • 播深和播量对宁夏地区直播稻幼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15]。此外,播量也是影响直播稻苗期幼苗素质及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16]。播量过小,虽能改善个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充分发挥个体生产潜能,但群体穗数较少,不利于水稻高产;播量过大,会增加种子成本,而且会严重影响幼苗素质和产量[17]。研究表明,在机械旱直播方式下,水稻出苗率随着播深的增加均表现为下降趋势[18]。在旱直播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加,常规稻的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9-20]。在保证田间基本苗数足够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播量有助于提高产量[21]。

    核农学报 2023年1期2023-01-14

  • 粮饲兼用型小麦西农136 栽培技术研究
    量水平以及3 个播量水平,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粮饲兼用型小麦西农136 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明确粮饲兼用型小麦西农136 适宜的栽培措施,为其作为粮饲兼用小麦在陕西关中地区及同类型生态区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试验田(34°17'24.5″N,119°04'05.2″E,海拔524.7 m),试验时间为2020 年9月至2021 年6 月。试验期间,该地区生长

    种子科技 2022年19期2022-12-24

  • 小麦新品种泛育麦29 播期播量试验
    6632)播期与播量是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特性的重要因素[1]。 播种过早,小麦易遭受冬季冻害,播种过晚,小麦冬前群体偏小,苗情偏弱,对高产创建不利[2],适期播种是培育小麦壮苗、提高品种抗逆性、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的重要措施,同时播期又受到天气、前茬作物收获早晚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不容易控制,而播种量比较容易控制、操作,根据播种期适当调整播种量,协调小麦群体、个体发育,是促进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3-4]。 泛育麦29 是黄泛区农场选育的一个小麦新品种, 品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2期2022-12-15

  • 优质强筋小麦陕禾1028的最适播期播量研究
    必要条件。播期与播量是栽培技术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期所需的温光条件有一定差异,营养物质的运转分配相应发生变化[2]。适宜播期播量,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资源,使产量三要素协调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优良品种产量潜力[3]。李平路等[4]的研究表明,播种期对强筋小麦山农12号的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晚播时加大播量可以增加群体,获得高产。山农12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11~12日,最佳播种量为177.5 kg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0期2022-10-18

  • 播期、播量和施氮水平对‘西农109’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播期、播量和施肥量等相关栽培措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4~5]。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及其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6~8]。而播期和播量因地区和品种而异[9~11]。播期和播量对籽粒品质也有显著影响[12~14]。西农109冬小麦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选育的半冬性中熟品种,分别于2018年和2021年通过陕西省和安徽省审定。探索研究西农109小麦适宜的栽培技术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品种优势与生产能力,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区概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8期2022-09-15

  • 播期播量对宁麦1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穗的基础。播期、播量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1-2],播期过早,容易导致小麦冬前生长过旺,冬季冻害严重[3],播期较迟会使小麦发育滞后,苗小、苗弱,单株分蘖降低,小麦群体不足[4],最终造成小麦减产。播期与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还跟小麦的品种特性和播种地区有关,田文仲等[5]研究发现,半冬性小麦品种在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播量来提高叶面积指数,从而获得高产。李豪圣等[6]认为,近年来生产上推广的超高产小麦品种,因在不同地区种植,品种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8期2022-08-11

  • 鑫地丰168 优化丰产栽培技术探讨
    产过程中,播期和播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极大,对小麦的品质性状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6]。前人研究注重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生理、产量的影响,但将播期和播量进行量化的研究鲜见报道。可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播期和播量因子进行设定,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最佳播期播量[7-8]。鑫地丰168 是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由系统选育法选育的半冬性耐旱品种,2019 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90046。通过对鑫地丰168 播期和播量进行量化,旨在为其推广示范提供依

    种业导刊 2022年3期2022-07-27

  • 不同播量对开麦1502产量的影响
    产。在小麦生产中播量对小麦生产影响很大[1],李兰真[2]、李素真[3]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实现高产的种植密度有别。马东钦[4]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暖冬的出现,改变了小麦在冬季的生长发育状况,继续按传统的适宜播量播种已不适用于目前的大田生产,从而直接影响了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一些农民盲目通过提高播量来获得高产,反而导致中后期冬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阴蔽,群体结构不合理,最终影响产量的提高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7期2022-07-19

  • 华成865播期播量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华成865播期与播量试验,探讨不同播期、播量对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试验所得的数据,寻求华成865在不同播期下的最佳播量。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供试材料为小麦新品种华成865。1.2 方法1.2.1 试验设计。试验时间为2020—2021年度,试验地点为安徽华成种业科研所科研试验地。试验地地力基础为有机质含量15.3 g/kg,全氮1.02 g/kg,速效磷24.4 mg/kg,速效钾142 mg/kg。试验设计方法按两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两个播期:10

    现代农业 2022年3期2022-07-05

  • 南阳市优质小麦豫农516播量优化试验
    较晚的土地种植。播量是小麦生产中关键的栽培配套技术,豫农516在其它地区生产中的适宜播量已经有前人进行研究,但该品种在南阳市属于新引进品种,适宜南阳市生态类型区的播量还未确定。因此开展了优质小麦新品种豫农516 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的群体结构及产量指标对比试验,探清优质小麦豫农516 在南阳市的适宜播量,为小麦豫农516在南阳市的科学播种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高标准良田建成区,试验地面积13.33 hm2,砂

    农技服务 2022年6期2022-07-01

  • 不同播期播量对轮选266小麦产量的影响
    1530)播期和播量是影响小麦群体性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特性的重要因素[1]。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播种偏早,容易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和倒伏,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安全越冬,且中后期受倒春寒危害。小麦适期播种能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形成发达根系和健壮大分蘖,有效增强抗逆性、提高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适量播种,合理密植,可充分利用光能有效提高光合效率,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群体与个体的关系[3]。生产上小麦在适宜条件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4期2022-04-22

  • 粘土地不同播种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上,农民习惯于大播量播种,有的甚至亩播量达20 kg以上。播量偏大,不但浪费种子,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且群体大、个体长势弱,小麦抗病虫、倒伏能力差,最终影响到小麦的产量与品质。自2017年起,济源示范区农技部门连续在粘土地开展小麦播量试验,以探索出粘土地最佳播量,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为今后指导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情况。2020~2021年小麦播量优化试验田设立在梨林镇大许村,由济源市新大地农机专业合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3期2022-03-14

  • 强筋小麦陕禾192 的最适播期播量研究
    区域存在播期早、播量大的种植习惯,影响该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对陕禾192 进行不同播期播量试验,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发掘其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试验于2019-2021 年度在宝鸡市眉县宝鸡迪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试验基地进行,共计2 个生长季。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设4 个水平,播量设4 个水平(表1),共16 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小区6 行区,行距25cm,行长9m,小区面积13.5m2,人工条播。试验数

    中国种业 2022年2期2022-02-22

  • 小农户模式下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培环节中,播期和播量是影响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小麦在适宜播期内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培育壮苗;与适宜播期相应的适宜播量可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协调发展[1]。播期是影响小麦群体动态的因素之一,播种较晚虽然不会明显减少总茎数,但会减小冬前分蘖比例,增加春生分蘖比例,进而对形成产量不利[1]。田文仲等[2]、衣政伟等[3]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明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农户跟踪调查数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3期2022-02-21

  • 播期与播量配置对济麦44产量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8],其中播期和播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栽培技术,二者只有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实现高产稳产。姜朋等[5]研究表明,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李筠等[9]和胡焕焕等[10]认为,产量构成三因素受播期影响均不显著,但子粒产量受播期影响较大。任文斌等[11]发现,随着密度增大,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逐渐增多,穗粒数逐渐减少,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杨卫君等[12]研究显示,播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播量,合理配置播期与播量可以获得

    河北农业科学 2022年6期2022-02-13

  • 不同旱直播模式对水稻出苗及幼苗质量的影响
    风情况等的影响,播量不同,导致水稻个体获得的营养面积和受光条件不同,因此播量对幼苗素质的影响较大[16]。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旱直播模式下不同播量对水稻出苗率及幼苗质量的影响,旨在探讨适宜的水稻保墒直播模式,为宁夏直播稻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望洪镇农丰村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望洪科研试验基地。该地位于北纬38.13°、东经106.12°。年均降水量201.4 mm,年均蒸发量1 470.1 mm。

    农业科学研究 2021年4期2022-01-27

  • 濮阳市小麦播量优化试验初报
    匀播,控制并减少播量,将小麦种子按照农艺栽培要求的合理数量播入土壤中的农机化实用技术, 以达到小麦个体营养良好、发育健壮、穗足、穗大、粒重的目的。 为研究适合该地区在精量半精量播种基础下的最佳播种量,在南乐县杨村乡许庄村民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进行了不同播量试验,为濮兴10 号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濮兴10 号,供试小麦配方肥为红太阳(N、P2O5、K2O 为 15∶15∶15),均由南乐县杨村乡许庄村民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期2022-01-17

  • 不同播期与播量绿肥油菜养分积累及土壤培肥效果
    验设播期(A)和播量(B)2 个因素,共13 个处理,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35 m2,采用随机排列,见表1。表1 试验设计1.4 土壤处理与作物管理于土壤解冻3~4 cm 时,用旋耕机进行切耙整地。灌溉方式为漫灌,试验期间根据作物需水情况及试验区灌溉水供应实际合理安排灌水,试验期间各处理不施肥。在油菜盛花期利用机械进行翻压还田,油菜种植一季。播种时油菜种子与细土按1∶2 比例混匀后采用人工撒播,然后进行耙耱覆土,覆土深度1.5 cm左右。1.5 取样与

    新疆农垦科技 2021年4期2021-09-17

  • 播期、播量对早熟中粳稻“青角198”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对不同播期、不同播量对“青角198”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以期明确该品种在栽培管理过程中的适宜播种时间和播种量。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于2020年在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创基地内(青浦区练塘镇蒸淀社区)进行,试验田前茬为冬季深翻休闲田,土质为青紫泥,土壤肥力中等。供试水稻品种为“青角198”,种子按试验方案,分期于播种前用17%杀螟·乙蒜素WP(菌虫清)40 g兑水8.0 kg浸种4.0 kg,浸种6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4期2021-08-27

  • 小麦适宜播期下播量与产量关系研究
    展适宜播期的不同播量试验研究,以确定当地小麦在适宜播期内的最佳播量,探索提高当地播种质量的途径,达到降低播种量减少成本投入,增加产量并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2.实验地点及实验设计2.1 实验地点:实验地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保北小麦主产区,位置位于涿州市高官庄镇上庄村村东小麦方田,试验地农户赵忠山。2.2 实验品种及播种期:选取适宜当地种植,经过多年种植表现稳定的小麦品种。最终选定供试小麦品种为河农6425。小麦播种期为2019年10月8日。安排不同播量,如下表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17期2021-08-10

  • 不同播量对小麦品种天麦119 适应性的影响
    020 年度进行播量试验,以期为该品种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天麦119种子由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种子4 项指标:水分12.5%,净度99%,发芽率95%,纯度99.9%。试验在周口市西华县黄泛区农场二分厂试验地进行。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质地为黏土,肥力水平中等。0~20cm 土壤有机质含量13.5g/kg、全 氮0.96g/kg、有效磷16.8mg/kg、速效钾127.3mg/kg[3],土壤pH 值

    中国种业 2021年7期2021-08-02

  • 不同播量对宁麦资126产量结构因素的影响
    播种方式不合理、播量大、播期推迟导致出苗不齐、分蘖差等现象,影响了产量和品质。本试验利用宁麦资126品种在同等水平下,开展机械条(匀)播不同播种量的试验,确定适期适量播种及相配套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淮安区朱桥镇新华村,土质为水稻土,肥力中等偏上。土壤养分状况:pH值7.68,有机质35.54 g/kg,全氮2.17 g/kg,有效磷25.4 mg/kg,速效钾165.56 mg/kg

    新农业 2021年6期2021-03-30

  • 小麦新品种‘石农956’耐晚播试验结果初报
    题,一般通过增加播量来调节冬前群体,形成理想的亩穗数[10];或选择耐晚播小麦品种,而品种耐晚播能力不同,有的品种在晚播情况下,即使播量增加不大,由于自身调节能力强,也可获得较好的产量,有的品种即使增加播量,产量也会明显降低[9,11-12]。为了探明‘石农956’在晚播情况下的适宜播量,以及晚播情况下的产量水平,特开展了耐晚播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田基本情况试验地点在河北辛集马兰农场,该地点土壤基础为沙壤土、有机质2.14%、速效氮128 mg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期2021-03-06

  • 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2023’生理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者通过不同播期、播量及追肥方式等栽培处理方式系统分析了‘徐麦2023’的生理特性,旨在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徐麦2023’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便加快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其生产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8-2019 年在徐州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前茬田箐。以‘徐麦2023’为供试品种,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播期为主区;设 10月10日、10月25日、11月9日 3 个水平,以播量为裂区,设每亩播量 7.5 kg、12.5 kg、17.5 kg 3 个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期2021-03-06

  • 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 适应性和适宜播量试验
    进行适应性和适宜播量试验,以期为下一步示范推广提供可靠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在日照市岚山区西秋齐园村岚山金玫农机合作社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前茬为玉米,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等。0~20cm 土壤有机质含量1.3%,速效氮96.8mg/kg,有效磷39mg/kg,速效钾101.7mg/kg。1.2 试验材料试验品种烟农1212,山东省审定编号:鲁审麦20180004,国审编号:国审麦202000491.3 试验设计播量试验设置每667m2播

    中国种业 2020年12期2020-12-22

  • 播量对探墒沟播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高籽粒产量。调节播量是改善群体结构、提高产量的一种重要栽培措施。薛玲珠等[7]研究表明,播量为90 kg/hm2时,旱地小麦穗数、千粒质量、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提高,可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王楠等[8]研究表明,中、低播量处理可提高产量,使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小麦产量高、品质好的目标。可见,前人关于探墒沟播增产效果已很清楚,但配套的播量研究鲜见报道,尤其品质方面。本试验在休闲期采用深翻蓄水保墒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播种方式、不同播量对旱地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2020-11-19

  •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穴盘旱育秧水稻产量的影响
    1400)播期和播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1,2]。播期一方面影响水稻有效分蘖数量,继而影响有效穗数和稻谷产量,另一方面播期后移会推迟熟期,影响水稻的稳产性。播量会影响秧苗的生长空间和植株个体的营养面积,影响秧苗素质。秧苗素质的优劣对后续秧苗移栽后的缓苗、分蘖、成穗数都有明显影响,直接影响到水稻产量[3,4]。穴盘旱育秧是一种新的育秧方式,与毯壮苗相比具有伤根少、缓苗快、发根早等优点。本研究基于穴盘旱育秧技术研究播期和穴播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探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8期2020-09-09

  • 播期和播量对春小麦银春10号产量的影响
    提高总产。播期和播量是影响小麦群体性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特性的重要因素[1-5]。小麦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决定的,只有平衡播期与播量,找到一个合理的搭配,才能使产量三要素达到动态的平衡,建立高产群体,以获得高产。银春10号是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春小麦银春8号搭载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8号”,经太空诱变,多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成熟期落黄好,综合性状

    中国种业 2020年8期2020-08-19

  • 播量和行距对荒漠灌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重要举措.适宜的播量和合理的行距是苜蓿高产稳产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在一定限度内随播量的增加而提高[2-5];国内有相似的研究结果,如余有成等[6]研究表明,紫花苜蓿播量为10.0~35.0 kg/hm2,其越年生草产量随播量的增加而提高,播量超过35.0 kg/hm2,其越年生草产量不再随播量的增加而提高;王延秋认为,紫花苜蓿播量为22.5 kg/hm2,当年草产量最高,播量继续增加产量则下降[7];陈泳和等[8]研究表明,紫花苜蓿适宜播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0年1期2020-04-14

  • 闻喜县2018-2019年旱地小麦播量试验
    闻喜县小麦的最佳播量组合,为农民提供理论依据,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二、试验情况:1、试验地点:旱地试验设在桐城镇岭西东村的风杰种植专业合作社,面积13亩,其中:常规平播亩播量6kg种植1.8亩;常规平播亩播量7kg种植0.99亩;常规平播亩播量8kg种植0.99亩;常规平播亩播量9kg种植0.99亩;常规平播亩播量10kg种植0.99亩。旋耕沟播亩播量6kg种植3亩;旋耕沟播亩播量7kg种植0.99亩;旋耕沟播亩播量8kg种植0.99亩;旋

    农民致富之友 2020年6期2020-04-08

  • 播期播量对小麦中麦89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欣等[8]就播期播量对小麦土壤水分消耗进行研究后认为,早播和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土壤的耗水量,依据品种特性,采取适宜品种的栽培措施是提高品种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及其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9-11]。基因型和生态区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高产的适宜播期和播量不同[12-14]。播期和播量对部分品质指标也有显著影响[15-18]。由此可见,适宜的播期和播量因地区和品种而异。本研究选择关中主推小麦新品种中麦895,连续两年研

    麦类作物学报 2020年11期2020-03-05

  • 播期和播量对优质水稻新品种“青角22”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笔者拟对播期和播量对“青角22”群体生长发育进程、群体结构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探明“青角22”作为国庆稻收获直播栽培的适宜播期和播量,从而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指导。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于2018年4月—9月设在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内进行。该试验田为冬季休闲田,土壤类型为青紫土,供试田块平整、形状规整、周围无遮挡物,土壤肥力均衡,肥力水平中等,排灌方便。供试水

    上海农业科技 2019年5期2019-10-24

  • 汝州市2018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量处理试验报告
    种特征特性,开展播量试验示范,以期找出优质小麦最佳播量,为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实现节本增效、优质、高产、高效奠定基础。播量共设置3个处理,处理1:播量11公斤/亩(低播量);处理2:播量13公斤/亩(中播量);处理3:播量15公斤/亩(高播量)。每个处理三次重复。试验小区平面图如下:③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分析采用EXCEL2003软件,处理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新复极差法,显著性分析水平为0.05。2、结果与分析①不同播量处理对于产量三因素的影响由表可知

    农民致富之友 2019年30期2019-10-21

  • 不同播量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生产效益的影响
    475100)播量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和产量。小麦播量较高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会造成群体过大,使个体互争肥水、光照等,从而导致小麦出现苗弱、倒伏、病虫害增加、冻害加重等现象,最终导致小麦减产。若小麦播量较低,会导致小麦有效穗数降低,使耕地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小麦高产。郑麦369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培育,是河南省主推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良种必须要有良法才能发挥高产高效的生产潜力,因此,在常规栽培条件下,对郑麦369进行不

    种业导刊 2019年8期2019-09-26

  • 外槽轮式播种机播量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围较广,但也存在播量调节范围有限、调节精度不高等问题。传统的地轮传动排种系统主要通过改变槽轮转速和长度实现播量调节[4-6],转速调节中多通过更换链轮改变地轮与槽轮转速的传动比来实现槽轮转速调节,安装过程繁琐,无法实现无级调节[7-8]。槽轮长度调节中,理论上,转速一定时播量与槽轮长度成正比,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机组行进速度的变化,槽轮转速并不是一个恒定值,且不同农艺要求下槽轮转速亦不同,造成播量控制不精确。为实现播量无级调节,国内外学者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槽

    农机化研究 2019年10期2019-05-27

  • 河南省五大主导小麦品种适宜播量研究
    成的众多因素中,播量是重要因素之一。播量过低,小麦的有效穗数降低,不利于产量的形成;播量过高会使植株性状变差,也不利于高产;适宜的播量则有利于小麦高产群体的构成,形成高产[1-3]。杨永光等[4]研究了播种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发现播种量在112.5 kg/hm2以下时,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播种量超过112.5 kg/hm2时产量下降。海江波[5]等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随着播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呈负相关关系;穗数则表现

    农学学报 2019年2期2019-02-20

  • 甘肃荒漠灌区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
    的一个重要举措。播量和行距是实现紫花苜蓿高产和优质的重要栽培技术措施,其中播量决定紫花苜蓿的群体大小,行距决定紫花苜蓿群体的均匀性[3]。有关紫花苜蓿播量和行距有一些研究,但多偏重于不同播量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如Stout[4]、Hansen等[5],Cooper等[6]、Volenec等[7]研究表明,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在一定限度内随播量的增加而提高;也有研究表明[8],当紫花苜蓿播种密度超过35.0 kg·hm-2时,草产量不再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刘东

    草业学报 2019年1期2019-01-23

  • 不同施肥方式和播量对冬青稞复种饲草生长的影响
    不同的施肥方式和播量对与青稞复种常用牧草生长的影响等相关研究非常有限。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了西藏与青稞复种常用的6种牧草,即芫根(Brassica rapaL.)、雪莎(Trigonella foenum-graecumL.)、箭舌豌豆(Vicia sativaL.)、油菜(Brassica napusL.)、燕麦草(Avena sativaL.)和绿麦草(SecaleL.),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和播量对这6种常见牧草的基本苗、株高以及鲜草产量与干草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8年5期2018-12-12

  • 播期播量对泛麦7030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6632)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的群体性状及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作为小麦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之一,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直接影响小麦群体的质量和产量[1~3]。适宜的播期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利于培育壮苗,适宜播量在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利于穗数、穗粒数及粒重的协调发展[4]。师学珍等[5]研究发现,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小麦各个生育时期群体的分蘖都有影响,播期早,不同的种植密度在整个生育期的群体总茎数表现差异较小;播期晚的差异较大。本试验所用材料为河南省地神种

    种子科技 2018年11期2018-11-23

  • 关中东部渭河灌区不同播期播量对农大1108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高产的适宜播期和播量存在一定差异.王楠等[13-17]对不同播期播量对籽粒品质的研究后认为,在一定范围内,随播期推迟,小麦产量下降,籽粒的总体加工品质有所改善,过早或过晚播种均对产量和品质不利,产量高的适宜播期和品质优的适宜播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统一.本研究以新审定的小麦品种农大110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完善其优栽技术,为该品种在关中东部渭河灌区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6年9月~2017年7月在大荔县韦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9-04

  • 麦棉套作模式下差量播种对小麦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构成。[结果]随播量增加,边行与内行小麦主茎基部第二节间直径与断裂强度下降,单位面积穗数、产量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边行与内行相互影响显著,内行播量增加对边行小麦生长存在负效应,边行播量增加同样抑制内行小麦生长。综合来看,当边行播量在300 kg·hm-2,内行播量在150 kg·hm-2时小麦平均产量最高,内行倒伏率接近最低。[结论]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增加边行播量,降低内行播量的差量播种方式,有利于防止小麦倒伏,提高小麦产量。麦棉套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2期2017-12-16

  • 旱育秧播量与产量关系试验
    3403)旱育秧播量与产量关系试验方绍军(漠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新平 653403)为找到水稻旱育秧最适合的播量,试验将早稻旱育秧播量分成22.5 g/m2、30 g/m2、37.5 g/ m2、45 g/m2、52.5 g/m2、60 g/m26个处理,研究它们对产量的影响,结果以处理22.5 g/m2的产量最高,表现出播量越小产量越高、播量越大产量越低的规律,但分析也表明,播量在一定的差别范围内对产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旱育秧 播量 产量漠沙镇位于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9期2017-09-03

  • 不同播量对济麦22产量的影响
    53700)不同播量对济麦22产量的影响于春华 郝志国(山东省庆云县农业局,庆云 253700)为探索庆云县主导品种济麦22不同播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济麦22不同播种量试验,以确定在高肥力土壤中的适宜播量,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济麦22在高肥力地块适宜的播量为12.5~15kg/667m2。庆云县;济麦22;播量;产量小麦是庆云县主要粮食作物,过去土壤肥力不足,依靠大播量保证群体充足,获取较好的收成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措施之一。

    中国种业 2017年5期2017-06-05

  • 小麦新品种邢麦13号的播期播量研究
    邢麦13号的播期播量研究肖轶娆 景东林(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邢台054000)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邢麦13号适宜的播期和播量,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邢麦13号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及播期×播量对邢麦13号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影响。邢麦13号的适宜播期为10月8-15日,适宜播量为160~210kg/hm2。邢麦13号;播期;播量;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播期播量作为小麦栽培措施中主要因素,对

    中国种业 2017年4期2017-05-15

  • 不同播量对新麦26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53600)不同播量对新麦26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郎翠合(辉县市胡桥乡人民政府,河南新乡453600)新麦26是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土壤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加,新麦26总茎数及穗数呈增加趋势。在低播量条件下,播量增加有助于增产,且效果显著;在高播量条件下,播量增加对增产效果并不显著。新麦26作为半冬性耐密植品种,在播量控制上要结合地域气候和土壤结构特征进行合理调节,以实现高产、稳产。新麦26;播量控制

    种子科技 2017年7期2017-01-13

  • 播期和播量对晋中盆地水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0031)播期和播量对晋中盆地水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张立生,裴自友,王宏兵,温辉芹,程天灵,李 雪,朱 玫,车 丽,郝雅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31)为了探索播期和播量对晋中盆地水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晋太182为材料,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其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及其二者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或播量的增大,产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8期2017-01-06

  • 播量对不同类型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蒋方山 吕连杰播量对不同类型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安 霞1张海军1孙爱清2张 宾3蒋方山1吕连杰1(1山东省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淄博 255000;2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271018;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南 250100)以山东地区大面积推广的大穗型品种山农23号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号为材料,探索不同播量处理对其群体生长动态、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农23号每667m2播种量为12kg、济麦22号播种量为7.5kg时二者群体结构最好,产

    中国种业 2016年10期2016-12-01

  • 宽幅条播行距和播量对灌溉春小麦产量及纯收益的影响
    )宽幅条播行距和播量对灌溉春小麦产量及纯收益的影响樊胜祖1,陈翠贤1,刘广才2,周廷芬1,姚学竹1,陶英1,王娜1(1.甘肃省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景泰730400;2.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兰州730020)2012—2014年在甘肃沿黄灌区所属的景泰县开展春小麦宽幅条播试验,单行种子播幅10 cm。用SPSS 19.0中的逐步回归方法构建了春小麦宽幅播种下行距、播量二因子与产量的数学模型,据此分析表明,行距与播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交互作用,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年6期2016-02-13

  • 播期、播量对漯麦18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内乡县进行播期、播量试验,以确立漯麦18在豫南适宜的播期、播量[2],充分发挥该品种的生产潜力,为该品种在豫南地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 该试验于2012年10月5日~2013年5月28日在河南省内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试验品种为漯麦18。试验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质地为黄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为玉米,产量在6 000~7 500 kg/hm2,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底肥施洋丰牌三元复合肥(N∶P2O5∶K2O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6期2015-12-28

  • 不同播量对冬小麦出苗率及产量的影响
    31200)不同播量对冬小麦出苗率及产量的影响张智忠,苏桂华(兵团第六师呼图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 呼图壁县 831200)奇台农场冬小麦播种主要采取抢墒播种,一般播种量30 kg/667 m2左右。为了节本增效,第六师呼图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了冬小麦不同品种不同播量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足墒播种,适当降低播种量,可明显提高冬小麦出苗率;在产量方面,石冬8号在播量22 kg/667 m2,新冬17号在播量25 kg/667 m2,新冬18号在播量

    新疆农垦科技 2015年4期2015-07-12

  • 小麦新品种百农160 适宜播期播量研究
    160 适宜播期播量研究李淦,冯素伟,李小军,董娜,茹振钢降.因此,适期播种对调解小麦生长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越冬期间的壮苗指标,最终实现小麦高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8].播量亦是如此,播量过大,不仅导致弱苗、郁闭,产量下降,还浪费大量种子;播量偏小,导致基本苗不足,群体不够,产量难以保障.因此,确定适宜播期播量是小麦栽培管理中的关键技术.百农160是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培育的半冬性中熟高产型中筋小麦新品种,长势壮,抗寒性强,分蘖成穗率高,穗层整齐,高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6-09

  • 播期播量对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9号产量的影响
    ,特进行了播期和播量试验,以探索其最佳播期和适宜播量,为该小麦品种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试验于2011~2012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采取裂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6行区,小区面积13.5 m2(9 m×1.5 m),行距21 cm。播期(A处理)为主区,设6个水平,9月23日为第一播期,其后每7 d为一个播期至10月28日结束;播量(B处理)为副区,设7个水平,以120万/hm2(基本苗,下同)为最小播量,其后每

    作物研究 2012年6期2012-11-19

  • 稀施保对大麦生长的调节作用研究
    0%。表1 不同播量田间苗情调查2 试验设计和安排2.1 化调药剂稀施保,淮安市飞龙技术贸易公司提供。试验各处理用量分别为:50、70、90、110、130 ml/667 m2五个水平和不施药 (CK),共计6个处理。2.2 大麦播量单二,淮海种子公司提供。试验处理播量分别为:17.5、20、22.5、25、27.5 ㎏/667 m2,共计5个播种量。2.3 小区安排1)试验处理及重复。试验设35个处理,未设重复。2)小区及排列。试验小区面积33 m2,采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年2期2011-06-07

  • 播量对红豆草和苜蓿生产特性的影响
    种材料,研究不同播量下的产量和营养动态及越冬能力,探讨其在高寒山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为高寒山区建立苜蓿和红豆草栽培草地提供参考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临潭县冶力关镇, 103°37′ E, 34°59′ N,海拔2 590 m,属山坡梯田,基本气候特征是春季回暖慢,降水量少,夏季多雷暴和冰雹,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3.2 ℃,年平均降水量518 mm,主要集中在夏季,多地形雨,年蒸发量为1 487 mm,年

    草业科学 2011年11期2011-04-25

  • 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优化组合试验研究
    53003)播期播量不仅是小麦高产的基本要求,而且对提高小麦抗逆性、实现安全生产至关重要.近年来黄淮麦区频繁发生小麦冻害,除不可抗拒的气候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播期偏早、播量偏大,以及两者不合理的搭配.笔者曾经对当地的两类小麦品种(半冬性、弱春性)进行过单因素的最佳播期与晚播极限研究,但生产实践中仍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多数情况是注重一个因素的合理,忽略诸因素的配套,如播期合理与播量偏大的组合、播期偏早与播量偏小搭配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中小麦冻害仍然或轻或重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期201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