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量对新麦26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7-01-13 00:32郎翠合
种子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新麦播量粒重

郎翠合

(辉县市胡桥乡人民政府,河南新乡453600)

不同播量对新麦26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郎翠合

(辉县市胡桥乡人民政府,河南新乡453600)

新麦26是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土壤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加,新麦26总茎数及穗数呈增加趋势。在低播量条件下,播量增加有助于增产,且效果显著;在高播量条件下,播量增加对增产效果并不显著。新麦26作为半冬性耐密植品种,在播量控制上要结合地域气候和土壤结构特征进行合理调节,以实现高产、稳产。

新麦26;播量控制;群体性状;高产

从小麦产量影响因素来看,播量控制是关键。对于小播量种植,群体起点低,穗数不足,导致产量不高;对于大播量种植,由于群体过大,导致个体弱、抗倒伏性差,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辉县市是豫北重要强筋小麦生产基地,新麦26是新乡市农科院新培育的半冬性高产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结合本市适播期及土壤、气候实际,来探讨最佳播量试验,对于促进优质高产新品种推广、提升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取新乡市农科院半冬性优质高产品种新麦26,于辉县市胡桥乡请下佛村试验田进行,该试验区排灌方便、地力均衡。在试验前进行测土化验,有机质含量达到1.738%、全氮0.118%、速效磷27.1 mg/kg、速效钾183.1 mg/kg。前茬为玉米,秸秆全部还田,实施深耕28 cm,并用钉齿粑进行平整处理,施底肥。

1.2 试验设计

以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分设6个播量控制水平,分别为75 kg/hm2、112 kg/hm2、150 kg/hm2、187 kg/hm2、225 kg/hm2及262 kg/hm2;各区块面积为15 m2,播种15行,行距20 cm。各区均在10月7日进行播种,基肥(氮∶磷∶钾=15∶15∶15)约750 kg/hm2、硫酸锌30 kg/hm2,拔节期浇水后追施尿素180 kg/hm2。

1.3 观察并记录

对各区小麦齐苗后固定2个长势均衡的样段,并记录群体性状及态势;成熟期对各区小麦穗数和穗粒数进行统计,并选取20个具有代表性的单茎样本,测量个体性状;对各区实割4.8 m2,脱粒晾晒测千粒重,计算产量。

1.4 数据分析

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并采用Excel和SPS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量对新麦26群体性状的影响

根据记录数据,对于新麦26在整个生育期,其总茎数基本一致,即在起身期达到最大;而后群体开始下降,拔节期过后迅速下降,成熟期穗数随播量密度增大而增加。结合方差统计分析得出,不同播量条件下,小麦越冬期群体、起身期群体、开花期群体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970、0.728、0.808。

2.2 不同播量对新麦26产量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来看,在一定播量范围内,本试验中播量控制范围为75~265 kg/hm2。当播量增加,新麦26的产量也随之增加;利用分析软件对其产量结果进行处理,达到3种播量与产量趋向变化。即在低播量条件下,增加单位面积播量,有助于实现显著增产目标;在高播量条件下,增加单位面积播量,其增产效果并不显著;在超过相应播量范围下,增加播量反而降低单位产量。也就是说,在进行数据回归分析中,其播量与产量的回归模型为y=9 210.8+782.4lnx(R2=0.848),即呈对数曲线关系。

2.3 不同播量对新麦26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合对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在不同播量条件下,新麦26品种的穗数具有显著变化,尤其是在起身期与孕穗期,播量不同所带来的增穗效应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处理,播量与小麦穗数之间呈现对数曲线关系,其显著性检验模型为y=536.3+80lnx (R2=0.884)。同样,在播量不同条件下,各区穗粒数以及穗粒重也具有差异性变化。在适宜播量范围内,随着播量的增加,小麦穗数显著增加,但穗粒重及质量却随之减少。结合具体数据分析显示,不同播量下各区块穗粒数变化显著,而借助于多重对比显示,穗数是影响穗粒重的主要因素。同时,在试验结果方差分析中,播量的变化带来千粒重的变化也极其显著。总体来说,在构成小麦产量控制因素中,穗数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而与穗粒重以及穗粒质量却呈现负相关;对于小麦穗数,与穗粒重呈现负相关,与穗粒质量也呈现负相关。可见,对于新麦26在试验中,增加播量能够有效增加穗数,但由此影响了穗粒重及质量等指标;在增加穗数条件下,借助于科学播种与管理,可以实现穗数的正效应高于穗粒重和穗粒质量下降的负效应,即产量可以获得提升[1]。

3 讨论

新麦26是半冬性高产强筋小麦品种,具有耐密植、株型紧凑特征,但分蘖成穗能力略弱。因此,在播量控制上,通过合理调节播量来实现优良群体性状,来提升高产潜力。在本研究及试验中发现,新麦26在采用低播量条件下,植株群体性状变弱,成穗量不足,导致产量不高。加大播量,不仅有助于增加穗数,还能达到增产效果。在本试验中,对于播量的控制,也要考虑到该品种的耐密植性优势,要结合土壤肥力及气候特征,合理增加播量。当然,播量调控是改善新麦26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对于播量的控制,并非单纯增加播量就能获得高产,而是要确定适宜的播量范围。播量范围的获得,需要从不同播量试验中对比和分析不同播量条件下的增产显著性。通常情况下,低播量条件下增加播量具有显著增产效果;高播量条件下增加播量并不显著。相反,超过某一播量范围,还将带来产量下降问题。因此,从本研究中所获得的播量与产量回归模型为对数曲线关系即可验证本结论。

结合播量变化来调控产量效应,而产量本身又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穗数、穗粒重、穗粒质量等。单纯依据播量值来探析产量指标,还需要从播量与产量其他要素的关系来进行综合优化。通常情况下,在播量一定的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因素穗数>穗粒重>穗粒质量;如果增加单位面积播量,则可以增加穗数,但却带来穗粒重、穗粒质量下降。因此,要从增加穗数的正效应与穗粒重、穗粒质量下降的负效应进行综合,当正效应>负效应,则有助于增产,否则将降低产量。另外,在本研究试验中,考虑到播量与播期之间的关系不明显,但播期也会影响播量及产量。播期相同时,播量与成穗数具有正相关,而与穗粒重呈负相关趋势;如果播期延迟,受气候条件影响,可能导致干物质重以及小麦产量下降。因此,选择适宜的播期,并从最佳播量控制上来合理调控,才能挖掘小麦高产潜力,提升增产水平。

[1]赵青松,高金成,殷跃军.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4, (04):51-52.

1005-2690(2017)07-0154-02

S512.1

B

2017-06-19)

猜你喜欢
新麦播量粒重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外源激素与蔗糖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调控效应
新麦系列品种主要产量性状分析
超强筋小麦新麦26 及其衍生品种新麦45、新麦58 的品质分析
小农户模式下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量对小麦品种天麦119 适应性的影响
干热风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粒重的影响效应*
离体穗培养条件下C、N供给对小麦穗粒数、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疫情致前期麦价波动 新麦上市价以稳为主
播期和播量对春小麦银春10号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