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红
摘要: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还衍生出了虚拟环境下的校园建设工作新策略。目前,很多高校已经结合全环境育人理念展开了网络育人实践工作,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为全能型社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文章阐述全环境育人理念下高校网络育人的优化途径,探讨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网络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
关键词:全环境育人;网络育人;立德树人
一、全环境育人理念下高校网络育人的优化途径
(一)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相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工作正处于转型的艰难时期,社会利益调整、价值体系革新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充满挑战。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相关部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虚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高校应着重注意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相结合。
实体教育,即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育方式,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削弱。虚拟教育,即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实现教育资源的交互和共享,打破了学生在获取知识时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形成创新思维。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的结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如基于网络虚拟教学使得实体教育课堂能得到更好地拓展和延伸,同时丰富了实体教育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体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怀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的发展。以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举办的“百年校庆”学术活动——“牢记深情嘱托 担当育人使命”专题讲座为例,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发挥教育和示范的双重意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促使教师重视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化学生,以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促使学生用辩证思维及长远的眼光正确看待我国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以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特点为依据,构建基于网络技术的实体教育,对提高传统思政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思政教育工作本身蕴含的哲理性较强,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将抽象的知识展示给学生,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感染力不断弱化,所以进行教育模式的更新换代意义重大。教师应利用网络资源、时政热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十九届六中全会新闻发布会,同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将会议精神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融合。如此一来,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被动灌输便转变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实体教育双向互动。
(二)全环境教育理念下育人方法的创新
1.教育理念的创新
教育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虚拟教育模式的引进上,虽然实体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但是网络虚拟教育拥有信息量大的优势。因此,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环境育人,加强对网络环境优化方法的探索,以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重视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营造,打造集知识、艺术、人格等魅力为一体的教育环境,为全面展现网络育人教育环境的渗透功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系统育人,加强对全环境立体育人方法的探索,充分利用个体、高校、社会、媒体的协同作用,为网络育人的立体化设计提供支撑,为学生的观念教育、价值引导、网络素养等方面提供正向合力。如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举办预防电信诈骗专题宣讲会,通过深度剖析网络诈骗手段,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并使用网络,提高学生信息分析、思考、整理及辨别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2.教学形式的改革
目前,大部分高校延续“三全育人”的教学形式,以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和教育过程为主,由教师围绕学生展开固定内容的教学。该教育方式虽然能基本完成教育工作,但是忽略了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而全环境育人理念以信息、观念、价值、行为作为基本链条,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的质量,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刻板印象。如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开展以“劳动促成长 实践育新人”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并了解现代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并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场所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劳动的艰辛和光荣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还能激发学生对劳动成果的尊敬之情,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普遍有着开阔的眼界,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和增长知识的能力,但是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分辨网络信息,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当学生掌握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参与丰富的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强国、思政慕课等媒体平台上学习,在长时间的熏陶下,学生的思政观念将会显著提高。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短视频、自媒体等方式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传递正能量。
4.突出思想价值引导,优化网络育人内容供给
在全环境育人理念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应以网络为主要阵地,充分利用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的优点,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时政熱点、前沿行业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师和互联网作为传递媒介,帮助学生明确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难题、新阻碍。
在践行全环境育人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改变传统教育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思政教育工作兼具特殊性和共联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并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创建校园媒体矩阵,充分发挥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的基础性教育价值,将“信息—观念—价值—行为”的链条紧密串联起来。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校园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合理创设教育情景,吸引学生关注,而视频、图片以及留言评论板等都可以成为正面舆论导向。教育者的热点、难点等问题都可以在各种平台上进行交流沟通,在充分体现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同时,以新媒体方式展现传统思政教育的工作内容,进而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网络化、现代化提供新途径。
二、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网络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
(一)全环境育人理念的理论意义
1.网络育人是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
网络育人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科学理念为原则,对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延伸和发展。以育人角度出发,通过转变教育主客体关系、教育途径和方式,促使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实现统一,从而以教育的外在环节引导、干预学生,促使学生内在特点的正向发展,并通过塑造其个性化心理、创设教育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从教育的时代性发展出发,全环境育人理念侧重于互动的观念教育,而观念教育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政教育的价值传递和思想引导方面。互联网作为网络育人教育的基础阵地,受众对象主要为学生,这就要求网络育人要与学生的行为特点相符合,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全環境育人理念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
网络思政教育是全环境育人的重要方式。所谓网络思政教育,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理念,以网络平台为主阵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全环境育人理念总结了不同教育方式和理念的特点与优势,整合了线上和线下资源。线上,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加强对校园官方网站、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抖音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媒体平台的力量,以“内容为王、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厚植爱校及爱国情怀;线下,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开展的教育主题月、红色运动会、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促进了信息传播观念的形成,将思政教育从课上发展到课下,转变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客体关系,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
(二)全环境育人理念的实践作用
1.推进制度建设,明确网络育人的地位
如今,网络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政教育制度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底线思维、各方联动三个方面开展。加强顶层设计就是保障网络信息资源的绿色、健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上学习环境,而净化网络工作是加强顶层设计的关键举措。底线思维是指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是一个充满政治意味的工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思政教育工作保持高度重视。例如,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举行的“七一”主题党日活动,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精神,促使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良好的内在素质和过硬的本领为我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强化方法探索,寻求网络育人合力
目前,网络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很受欢迎,教学质量和效率也远高于传统教育模式。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教师要融情于理,如实体教育的内容要注重针对性,网络教育的内容要注重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并坚持环境育人理念,优化、整合校园弱硬件资源,精心打造校园网络教育品牌,鼓励学生获取网络学习资源。此外,教师应坚持系统育人,探索全环境育人的具体方案,通过明确校园、家庭、社会在育人教育中的职责,促使家庭、社会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并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构建多方合作动力机制,进而为营造校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共育局面奠定良好基础。
三、总结
为切实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高校应深入融合实体教育与网络环境,深刻践行全环境育人理念。同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正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多面性、丰富性,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政观念。
参考文献:
[1]蒋广学,徐鹏.“全环境育人”视野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
[2]蒋广学.“全环境育人”理念的阐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
[3]唐子宇,赵博,杨舟.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创新[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
[4]王皓.对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的创新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
[5]梁巨军.立德树人视域下网络育人实践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4).
[6]陈娟,彭敏.“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0(19).
[7]王多慈.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建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0).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8JDSZK139。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