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推小学生数学学科智慧学习研究

2023-03-16 03:39黎俊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30期
关键词:引导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黎俊芳

【摘要】信息技术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利器”,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助推学生数学学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率.基于此,文章从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乐学”“善学”“思学”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优质、高效,不断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转型升级.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引导

引 言

对于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当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内在动力的驱动之下发生的时候,学生才会进入智慧学习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呢?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对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研究.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能力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比较而言,这一群体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其基本特点就是抽象,为了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更加形象化,包括现代教学手段在内的诸多策略得到充分运用.当下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等特征,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价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融声色图文于一体,具有声色光影的特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数学探究,还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一、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乐学”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信息技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学生如果对数学学科学习没有兴趣,是不可能自主开展学习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利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只有将理性的数学知识感性化,才能真正赋予数学学科知识以魔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更加热爱数学,能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主人翁的态度融入其中.

比如教授“梯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借助课件,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态地展示了梯形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直观地看到了梯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还能看出梯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底边、高之间的对应关系等.借助动手操作与课件的直观感知,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梯形的面积推导的动态过程.由此,学生能自主地建构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地展示梯形的上底逐渐变小、最后演变为一个点的过程;展示梯形的上底逐渐变大,最后演变为上下底相等的过程,等等.通过动态展示,学生不仅认识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明晰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与其他多边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关联.这样的动态化、直观化、形象化的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探究,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自主建构.

在这样的例子中,教师借助课件让学生在面对梯形的面积这一抽象知识的时候,体验到梯形可以通过裁剪与拼接的方法得到长方形等其他图形.这对于学生而言其实就是一个表象加工的过程,学生大脑中的表象越全面准确,对表象加工的过程就越丰富,那么学生就越容易理解梯形面積的计算方法.这种理解相对于一般的机械学习而言是深刻的,其根本原因是有学生的体验作为支撑.学生通过视觉输入的由课件提供的信息,使得大脑中有了准确而完善的加工素材,尤其是后续借助几何画板软件的运用,学生建立起关于梯形变化的动态表象.在传统的教学中,无论教师如何努力讲授,学生都只能基于教师的语言去进行信息加工,而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之后,学生所加工的就不再是教师的语言,而是眼前所看到的动态图景.这种动态图景的形成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之内,而当学生的思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产生支撑作用时,学生自然也就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动力.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真正开始“乐学”数学的时候,数学学习也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因此可以认为,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化抽象为形象,化一般为具体,变不可视为可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学科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灵活应用、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体现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善学”

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而且能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善学”.信息技术能引导学生有效地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铲除学习疑点、盲点等.对于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来说,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构、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惑”走向“不惑”.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科知识的建构、生成过程.信息技术能有效降低学生的探究难度.

比如教授“圆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圆转化成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多边形,是教学的主要路径、策略.但仅仅依靠学生的动手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让学生真正理解“化曲为直”的推导、演化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也需要学生的数学思维、想象.笔者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直观感知、思维想象等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对圆的面积相关知识的理解.如有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认为圆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如何让学生将认识中的“近似”去掉?笔者借助flash动画,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圆无限制分成扇形,然后拼接成无限接近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图形的过程.当学生通过观察已经看不出一个个“小扇形”的弧的“弯曲度”的时候,笔者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1万份、1亿份……通过信息技术,学生能正确地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摆渡船”,将学生从认知的此岸摆渡到认知的彼岸.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让数学学科知识蕴含的数学思想———“极限思想”展示出来.

在这个例子中,笔者基于教学经验思考“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基本可以肯定的一个结论就是,小学生对圆具有比较直观的学习兴趣,但是他们对圆的面积则会感觉比较抽象.面对这一实际情形,是不是教材所设计的将圆转化为多边形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思路呢?从数学知识演绎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则会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学生怎样才能自主想到将圆转化为多边形呢?其中“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如何能够被学生直接想到呢?学生动手操作是最好的体验方法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将圆转化为多边形很难成为小学生的直接认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没有清晰的“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认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去动手体验,可能只收获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学生不能真正形成深刻的体验.在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清晰的图形加工过程,即上面例子中所说的圆可以无限制地分成扇形,然后去拼接成其他图形.这样就将原本不太好研究的圆,转化为学生相对熟悉的图形.这样的转换看起来没有让学生直接动手,但是由课件提供的直观形象,可以迅速通过视觉输入学生的大脑,然后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加工.这样的加工也就确保了学生对圆的知识形成了深刻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借助信息技术的加工,可以让自己的数学学习对象更加形象,让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更加顺利,这样的认知可以奠定学生“善学”数学的基础.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可视化,将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显性化.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建构、理解、把握,更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思学”

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激趣、激思、激探功能,还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反思性、反馈性、评价性功能.信息技术能有效引导学生“思学”,不仅思考学习结果,而且思考学习过程;不仅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而且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优化性.只有通过学生的“思学”,教师才能真正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启发.在日常的数学学科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惧怕学生的错误,甚至通过各种方法规避学生的错误.笔者认为,这样的“谈錯色变”“遇错色变”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暴露学生的错误,并直面学生的错误、分析学生的错误、纠正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错误才能彰显其意义和价值.

比如笔者曾聆听一位教师教授“轴对称图形”这一部分内容时,在课堂的反馈检测环节让学生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很多学生一开始对于“一般性的平行四边形”“太极图”等相关图形都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理由就是这些图形的两边完全相同.教师让学生从“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出发进行判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的思考比较肤浅.据此,这位教师迅速地引入信息技术,将相关的图形放置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展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动态、直观地展示某些“轴对称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对折、重合过程.借助信息技术,学生有效地区分“对折之后的完全重合”与“两边完全相同”“旋转之后的完全重合”“翻转之后的完全重合”等.有了这样的直观展示,教师再次让学生动态地想象,进而引导学生“思学”.信息技术直击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的认知错误、失误等能发挥应有的育人价值.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引导学生,可以有效化解学生认知过程中形成的认识误区,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一点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至关重要,要知道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很小,要让学生在狭窄的空间里形成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是很难的事情.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的数学学习会打开一个更大的空间.本着这样的思路分析上面的例子,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既有其合理性,又存在着不足.当小学生在自己认为合理的结论中寻找不足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当遇到学生的这些问题时,教师往往采用讲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化解问题.但是在本教学案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素材来推翻自己原有的认识,于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学生看到了动态、直观的“轴对称图形”,也就是案例中提到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这些图形的对折、重合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原本没有想到的情形,实际上也就是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新的平衡.这样的学习过程体验感十足,学生有足够的素材来支撑新的认识的形成,于是学生能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思学”的理想状态也就由此形成.

教师在教学中要“容错、融错、荣错”.以学生的“错误”为“荣”,是建立在教师的教学自信基础上的.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学生的数学学习能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模糊走向清晰.

结 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利器”.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价值是多方面的.通过信息技术呈现更多的课程资源,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大脑中的表象更加丰富与精准,利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数学转换过程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形成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更好的认识,这些都是运用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应的教学手段作为自身教学研究的重要台阶.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点、落脚点等,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优质、高效.信息技术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建构能力、创造能力,能不断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转型升级,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低阶走向高阶,从肤浅走向深度.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5(3):88-95.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9-23.

[3]苏姝.“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5):41-42,78.

猜你喜欢
引导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