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新旧知识衔接的策略研究

2023-03-15 05:25包刚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衔接小学数学策略

包刚

【摘要】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点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开展数学科目的教学引导活动,构建新旧知识点的框架体系,呈现二者的关联性,以此推进学生对数学旧知识内容与新知识内容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文章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新旧知识衔接的策略研究为题开展论述,从善于运用旧知识理论、强调回顾旧知识要点、以习题衔接新旧知识、以旧知识切入新知识、关注巩固旧知识内容五个方面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新旧知识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新旧知识;小学数学;衔接;策略

引 言

知识迁移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以认知结构为依据进行知识迁移,在结合认知结构基础上开展认知迁移引导,在既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导入新知识,是新旧知识结合理念的内在含义.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的关注,所以,教师必须重点研究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以确保顺利开展数学知识的教学工作.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于其逻辑性及抽象性较强,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导入旧知识而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从而简化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全新的数学概念.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容易对新问题产生探究意识,但也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求知,而通过新旧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能简化数学知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通过新旧知识点的衔接,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此,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灵活应用并提升學习质量,夯实数学知识学习基础,为后续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一、强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衔接的策略

(一)善于运用旧知识理论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明确的是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科目,也是小学阶段贯穿于各类学科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学习数学知识.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以及教材内容开展分析,数学学科涉及的概念较多,知识点的关联性较强,且数学教材的编排也是基于由易到难递进原则的,这也说明小学数学中的知识点是以前期课程作为后期课程学习的基本依据,是后期学习的基础.所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材特点开展新旧知识引导教学,能够更加凸显出新旧知识衔接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旧知识的理论启发学生学习,对学生讲授新知识点的内容,以此凸显出新课标的教学引导作用,将学生掌握的旧知识内容作为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引入新的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教室内要摆放6排椅子,每排摆放5把椅子,求一共需要摆放多少把椅子.”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引入加法理论,并求得教室内椅子的数量,如可以列出算式5+5+5+5+5+5=30(把).但如果将教室换成一个大礼堂,每排有50把椅子,一共有30排,求礼堂内共有多少把椅子.这种数目较大、较多的问题,用加法就很难解决了.所以,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引入乘法的概念,摆放6排椅子,每排5把椅子,用乘法计算的算式为6×5=30=1500,而大礼堂内椅子数量同样可以用乘法计算,列出算式为50×30.所以,通过旧知识为学生导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与思考能力.

(二)强调回顾旧知识要点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学习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学习引申,唯有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方能达到数学教学的更高成效,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但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自主思维意识不足,很难灵活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尽量将知识内容具象化、简单化,让学生通过温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达到综合学习的目的.由于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较强,不能完全独立讲解,为此教师必须注重强化学生的知识框架构建,确保数学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的衔接.同时,教师应进一步结合新课标实施教学活动,再根据之前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点为学生引出当前所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通过强调回顾旧知识的要点,做好新知识的规划,确保新旧知识点能够更好地衔接起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联旧知识,衔接新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法教学三角形的定义,并以实物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各项知识内容的内部关联,让学生形成更好的逻辑思维意识,推进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教师可先为学生分发教学道具———“小棒”,再让学生利用小棒摆放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了解到三角形是首尾相连形成的封闭图形,并用尺子对小棒的长度进行测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摆放小棒,从而帮助学生认知到三角形的规律,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一定小于第三边.通过这样教学引导,教师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该契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三角形概念的复习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与三角形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可以获得进一步突破,教师也可以利用小棒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的方式完成对数学旧知识点的内容学习,进而巩固直线能无限延长的性质.

(三)以习题衔接新旧知识

为确保小学数学新旧知识点能够顺利衔接,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还应关注练习课后习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内容,以理论内容助推学生开展数学实践,确保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发现,并引导学生印证所数学规律.此外,在对学生导入新数学知识的环节,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复习之前所学习过的内容,使得新旧知识点的衔接更具合理性.教师通过强化习题训练,能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完成新旧知识点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以旧知识切入新知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在每一堂课教学中都直接导入新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看似简便、直接,但却不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并在旧知识中学习新知识,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小学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吻合,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引导模式,而旧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通过为学生导入旧知识,帮助学生高效认知新的数学问题,确保学生的数学分析思考能力可以获得进一步突破.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旧知识为依托为学生引入新知识,由于旧知识点学生较为熟悉,所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进而也为学生导入新知识做好铺垫.为确保小学生能够清晰地认知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方式启发学生学习,挖掘新旧知识点的递进性与衔接性,并以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串联起新旧知识点,促进学生理解新知.

例如,在教学“一百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十以内加减法运算的法则,然后正式引入加减法的计算规则,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内容.接着,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两位数与两位数相加的口算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进行自主运算,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转化数学思想,让学生能够对多样性的数学计算方法进行体会,让数学核心能力之一的运算能力实现进一步进阶.当然,教师也可以設计一系列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感悟.同时,教师还可以调整教学顺序,首先让学生解决十以内的计算问题,再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并将计算思路及过程书写在本上,以此既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内容,又可以学习新知识.教师可以将本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分解成4~5个课时,在学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相加计算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再为学生导入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问题学习方法,其中又包括一次进位及不进位的加法计算方法.这种以迁移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对算理进行理解,并鼓励学生自主概括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总结能力.

(五)关注巩固旧知识内容

为提高小学阶段学生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教师应注意将教学关注点放在巩固旧知识内容的层面.在教学环节,很多教师都会结合教学进度启发学生学习数学问题,但却忽略了班级内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旧知识内容理解不够,而这会导致学生很难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在每次对学生传递新知识的过程中,应与旧知识内容相关联,以此构建新旧知识的学习纽带,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教师将教学关注点放在旧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的层面,也能在班级整体层面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为学生导入学习内容,如可以先罗列出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包括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以及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式让学生逐步认知不同的图形问题,在第一课时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从而培养学生从直观层面感知四边形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对四边形进行辨认与区分,了解四边形的特征,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强化学生的图形认识能力,从而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若干图形中选择四边形,并自主绘制四边形,以此培养学生的图形感知能力.在第二个课时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先引入上节课的旧知识点四边形的认识,对四边形的概念进行复习,再为学生导入本节课的新知识内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可以通过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启发学生学习,将手中的纸量一量,以对长方形的特征进行认知,如长方形有四个角,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并将长方形折叠成正方形,再探究正方形角与边的知识,然后,可以对比四边形、长方形及正方形的关系,寻找其中存在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第三课时中,教师依旧可以引导学生复习之前的四边形、长方形及正方形的知识,再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周长,教师可以与具体事物相结合,为学生导入周长的概念,如引导学生用尺子量出一本书的周长、红领巾的周长等,以此能够对测量周长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借此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培养,也可以将化曲为直的思绪渗透给学生.在第四课时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导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概念,这是一种具象化的周长问题,与上一课时中生活化的周长问题有所不同,本课时学习的周长内容更具数学价值.通过不同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能够在每个新课时中为学生导入旧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学习体系.

结 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充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工作,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完善化的数学学习体系,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分析思考能力获得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胡金鱼.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4):290-291.

[2]张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65.

[3]晏芳林.强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策略[J].科技资讯,2019(36):132-133.

(4)米宏宁.强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J].科幻画报,2022(11):63-64.

猜你喜欢
衔接小学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