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 吴林玲 谢瑶
摘要:网络热点事件极其容易成为谣言产生的诱因,成为舆论风暴,影响的过程也并非只是单纯的话题扩散、解释和评论。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谣言产生在本质上有深层次的必然,本文以网络传播的特质为逻辑起点,结合网络热点事件的特征,力争总结与提炼出网络谣言传播原因,并从信息发布的闭环管理、网络联合治理、自媒体健康发展引导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机制构建,以此应对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谣言乱象。希望文章内容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原因;机制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中存在的各种“负能量”危害极大。网络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及其发生需要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思维、以更加精准的视角去审视,去梳理,只有如此才能为主流意识形态实现网络突围奠定基础。
网络热点事件则是指发生在网络中的,能够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和评论的焦点问题事件,是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热点事件的网络化表现,极具放大性,影响范围很容易扩大,形成舆论风暴,被卷入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看客,也有部分别有用心之人通过编制或者捏造与“热点事件”相关的虚假信息“带节奏”,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具有不同的心态,由于他人的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且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所具有的文化、认知、态度等也各不相同[2],这就造成了人们的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差异性的社会心态的客观存在以及普通大众自身的知识储备或积累的社会经验均不足以让他们应对在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谣言,这时他们往往会以大多数人的“意见”或“态度”作为自己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依据,这时,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谣言便有了兴风作浪的舆论基础。
(一)网络谣言以贴合网民的文化品味需求的“生动性”语言博取人们的情感支持来获得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实际上是对以比特(byte字节)为单位的符号“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不同的符号可以进行自由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这一层面上来看,网络为人们自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搭建了无限的立体空间。网络符号的“解码”过程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文化,对网络中的一切符号信息作出系统的、形象的、逻辑的表述。信息“编码与解码”在网络谣言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谣言依托网络信息的编码过程,可以使得信息在得到有目的的加工之后变得更为符合网络信息“解码”的需求,喜欢网络语言表达的人与创造网络语言表达的人的契合就在网络谣言的“编码与解码”过程中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编码与解码”的最终结果,便是形成了诸多生动的网络热词,例如为了你的家人,请一定要看“含着泪看完”“感动中国14亿人口”等等,通过诉诸亲情、诱导大家以爱心之名传播谣言,这类形式的网络谣言通常“只讲感情,不讲逻辑,思想偏激,甚至企图用一句话总结人生哲理,一个故事概括整个人生。”在网络传播打开了一扇想象力之门,这一传播特性符合当前大多数网民的文化品味需求,满足了大多数网民的猎奇心理,为此,我们要有自己清醒的判断,保持独立的思维。
(二)网络谣言以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美好期望的“煽动性”口号影响人们的认知错误进行传播
网络谣言本身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这种“煽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们就某一热点事件所形成的错误认知进行煽动。在诸多热点事件中,网络谣言一旦出现,其唯恐天下不乱的目的昭然若揭,或望风捕影,夸大事实;或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或杜撰虚构,伪造事实,推出一个个耸人听闻、似是而非的谣言。网络谣言容易对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正确认知产生动摇;二是对人们就某一热点事件的不满的情绪表达进行煽动。近年来,涉疫网络谣言不时出现,谣言者往往是通过造谣宣泄个人情绪,通过获得网民的怜悯、同情等得到话题关注,从而达到侵犯国家与社会权益、扰乱社会生活,甚至严重危害国家形象;三是对人们就某一热点事件的不满的行为表达进行煽动。随着网络认知错误与不满情绪的积压,如果在一定时间与范围内不能够及时对它们进行疏解,必然会引发人们在网络中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并将网络舆论影响从网络引入到现实社会之中。
(三)网络谣言以对热点事件描述的“逼真性”对人的精神及心理造成冲击,激发人们的风險感
谣言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反映,当人在面对自己不确定性的事物的时候,出于畏惧或出于安全性考虑,便会“激发人们的‘风险感,继而促进了负面情绪的产生。”网络谣言的“逼真”是带有欺骗性的。网络谣言的“逼真性”的实现与三个方面的原因有关,其一是网络谣言传播者在捏造、炮制虚假谣言信息的时候善于把握网络大众的猎奇心理,或对一些信息素材随意进行拼接与组合,或传播者自己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添油加醋、添枝加叶,有些网络谣言的炮制者为了骗取网络大众对他们所编造出的各种谣言的信任,他们总会尽可能地提出一些“虚假”的证据来,比如假借“某某亲自经历”“某某亲眼看见”“某某用手机拍摄下了全部过程”“某某部门的权威人士说”等等。此外还有一些网络谣言炮制者通过大量运用技术手段合成照片、剪辑视频、文图虚构等手段,让网民真假难辨。这些看似“真实”,实际虚且又很模糊,这种感觉在隐隐约约中欺骗了网络大众的逻辑思考,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如果网络谣言炮制者所制造的信息恰好又符合某些人的心理与情感需要,那么在这部分网民中网络谣言将会被放大,甚至会出现倍增式的分裂传播。
(四)网络谣言的“突发性”与热点事件真相调查的长期性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网络谣言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具体来说,主要是与热点事件发生的紧急性、随机性相关[3],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等,经常会使用“速看,马上删”“紧急通知”“已经出事,都在转”等此类标题。首先,网络谣言在爆发之前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就加剧了监管部门对谣言信息的监控难度,网络谣言的隐蔽性主要体现在其采用的方式上,如捏造数据、嫁接图片、假借权威、偷换概念等等。还有一些网络谣言被裹上了娱乐性的外衣,很难发现其中的利益动机,在传播上利用了转发或仅仅是为了说而说的方式,例如有的网络谣言经常会使用“出大事了”“震惊”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带有极具偏激性的词汇。其次,一般来说网络谣言传播的形成过程,是阶段性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热点事件本身关注度较高,再加上因网络的传播是多点到多点联动的网格结构,所以在网络谣言传播在数量上的增长具有突发性。此外,除了热点事件本身的特质,意见领袖也是促进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因素,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网络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网络的人们都是有形的,在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要求方面,可以从信息发布源头、平台协作以及自媒体引导等方面出发,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一)信息发布的闭环管理机制
网络作为新兴发展的“舆论场”,其每分每秒都在进行着无数信息的交换,其发展尚不足半个世纪,网络实现了仅从计算机到智能媒体的过渡与融合,其发展势不可挡。网络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于信息传播、诉求表达、社会交往、思维习惯等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被网络的“大数据”“微表达”等网罗其中,但是网络信息爆炸所蕴含的能量也是深不可测。网络谣言虽然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未经过证实的信息,多与信息不透明度相关,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出的谣言公式R=I×A(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中看出:“事件的重要性越强、模糊性越高,产生谣言的可能性就越大,谣言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泛。”根据谣言公式,我们可以推断出人们在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时,如果事情很紧急且越重要,那么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尤其是当我们所传播的信息是不完整、呈现碎片化状态时,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所以媒体的信息“发布—— 评估—— 反馈—— 修正”的闭环管理机制的建立就更为重要,必须通过组建专业化的网信管理团队,在信息“时效性”的阶段,从点击量、留言情况、发布消息后的公众舆论、情绪和行为反应情况等全流程化地开展跟踪管理,并及时调整信息发布频率、覆盖面、信息完整度等,让事件的“模糊性”有所控制,继而使得官方主渠道信息发布与民众需求之间的矛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网络联合治理的运行机制
在网络信息管控方面,政府除了应从自身建立相关信息发布机制之外,更应该发动网络运营商,社会组织、网民等力量,强化对网络谣言的协同管控。网络运营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通过“敏感词设置”“AI信息校真”“大数据”等方式,构建预警与监控机制,对疑似虚假或谣言信息转入人工审核,进行二次分析,以减少网络谣言的产生;社会组织是线下阻断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团体,要充分发挥好社区、社团、单位组织作用,开展科普宣传、讲座等活动,对公民、职工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网民是网络治理的重要主体,网民媒介素养和法治意识是阻断网络谣言生成和传播的基础,根据网民最喜欢的是“短、快、新”的视觉性作品,因此,借力打力,以采用轻量化、表现力强、直观性好的动漫、短视频等作品作为载体,制作并传播一些揭示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的网络优质作品,开发辨别网络谣言基本知识的相关网络课程,丰富网民自身的知识积累,提高自身辨识谣言的能力。因此,在管网治网中,就必须坚持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的原则,要依靠网民,提高网民的谣言信息“免疫力”,打一场网络谣言治理的“人民战争”。
(三)自媒体健康发展引导机制
一是要做好法律引导,通过建立加强自媒体传播立法,确定并规范自媒体行业及用户的信息传播法律边界,从而改变当前通过“删帖”“封号”等滞后性的应对方式;二是要因势利导做好自媒体发展的文化引导,通过塑造一批榜样人物、主动设置主题、创造微视频作品等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媒体融合,提升自媒体平台和用户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三是强化对新媒体发展的人才培养,新媒体从業者素质参差不齐,且学历、专业也差距甚大,因而通过加强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业务培训,提升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信息媒介素养、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就更为重要,从而为实现自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自媒体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在网民比较活跃的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宣传阵地,主动发声,因势利导做好自媒体发展的文化引导,通过塑造一批榜样人物、主动设置主题、创造微视频作品等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媒体融合,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2022年12月发布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提出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规定》有助于解决跟帖领域乱象,对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的规范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媒体作为网络中的新兴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网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用“人人都是自媒体”来形容其发展趋势也并不夸张,自媒体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工具、手段,如果引导恰当,则必然会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推手,必然会成为阻断和消除网络谣言的主力军。
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项目编号:GXSZQNGG22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2] [德]埃利亚斯·卡内提.群众与权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332.
[3]杨文庭,万欣怡.网络谣言的生成、扩散及应对策略―― 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谣言传播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7):58-59.
(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