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3-03-13 19:24封静陈静伍莉李晓华张婕
公关世界 2023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言

封静 陈静 伍莉 李晓华 张婕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且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已成为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以结构化、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基础,以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为保障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对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对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引言

近年来,心理健康素养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均提及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可能面临适应、人际交往、恋爱、职业规划、自我认同等主题,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让学生更好地维护心理健康,并且有效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无疑对学校、对课程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素养概念由澳大利亚学者Jorm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是指“帮助人们识别、处理及预防心理疾病相关知识和观念”,一段时间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中,仍局限在心理疾病及其应对方面[1]。江光荣等将心理健康素养界定为在结构上包含“心理疾病应对―心理健康促进”和“自我―他人”两个维度,内容上包括知识、态度和习惯三个方面[1]。

多项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较高的个体,身心健康的情况也较好,且在面临自身和他人出现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时,会更加倾向于寻求专业帮助[2]。但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对心理疾病的识别率,对有效自助,及时求助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意愿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心理疾病及患者依然存在污名态度。因此,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探析,把“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出“真效果”至关重要。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具有深厚的意义,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有利于健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有利于完善高校心理育人评价机制[3]。从个人层面来说,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利于保障健康的人生,以更好的状态应对当下和未来的人生活动,从国家层面来说,心理健康素养是国民素养的重要部分,也是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2023年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中指出“要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求助意识”。有研究表明,结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都较为显著[4]。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需切实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落实相关文件政策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学校层面,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致力于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打造成新时代心理健康“金课”,使课程贴近时代特色,贴近学生实际。同时,进一步提升授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能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能、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好课”,而非“水课”,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注重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作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和应对心理疾病整体水平的课程,课程教学改革应从单纯追求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转变为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 康素养,课程不应该只为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而开设,更应为需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每一位学生而教[5]。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目标基础之上,结合江光荣等提出的“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观念、心理疾病相关的知识和观念、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促进他人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应对自身心理疾病的态度和习惯、应对他人心理疾病的态度和习惯”六个方面,笔者从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拟定教学目标,见表1。

(二)建立结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均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原则上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1.从课程设置来看。各高校要切实落实相关文件和政策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序列,合理安排教学学时和教学进度,同时开设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发展困惑的心理健康相关选修课程,形成“必修+选修”协同教学模式。

2.从班级规模来看。有的高校学生人数较多,可能出现一个课堂有一两百名学生“上大课”的情况,无法更好实施例如分组讨论、小组汇报、体验活动等环节,课堂管理也相对困难。因此,为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条件的高校可采用小班教学[6],调动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获得体验和感悟。

3.从教学内容来看。内容选择应合理,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应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需求、教材的编排、知识的特点等进行选取,涵盖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适应和发展、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心理求助和助人等,还可以包含生涯规划和探索、生命意义探寻、挫折教育等内容。

4.从信息化教学来看。信息化既给教学带来了革新和变化,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例如教师需掌握一定的PPT制作、音视频下载或剪辑、视频录制等技巧,为教师开展参与式和启发式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模式,融合信息技术的使用,例如常见的“学习通”“微助教”等平台,拥有签到、弹幕、讨论、抢答等功能,教师可尝试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充教学形式,将信息化融入日常教学,辅助教学目标达成。

5.从课程思政来看。“课程思政”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需要以“课程思政”为引导,深入探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点”,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有意识地积累教学素材,将育心和育德相统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协调发展。

(三)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目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心理健康困扰和心理健康问题类型多样。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作为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传播者,需要着力提升授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注重授课教师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教学理论和方法系列培训,开设课程建设相关讲座、教学示范课等,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策略、技能。同时,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深度合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启发教学思路,学习教学经验。

除此之外,教师需注重自身心理健康,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发挥教师的教育辐射作用,在课程教学中也要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障良好的教学质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教学类培训,也要注重对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异常心理、挫折教育等多方面知识的深度学习和拓展创新,推进学习和培训常态化。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为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均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定期参加我校组织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培训、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教学培训,同时,教师定期参加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式家庭治疗、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学专业培训,注重授课教师团队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四)全面拓展教学模式促进课程实施

以课外实践为抓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组织学生参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课外实践主要环节,用最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合课堂教学,了解心理求助资源和方式,增进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勤于自助、善于求助和乐于互助的意识。在此实践环节,可为学生设置心理知识竞答区、心理游戏体验区、解压放松互动区、心理书籍阅读区等区域,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得到落实、得到深化。教师可根据此实践环节布置例如小组报告、实践感想等教学任务,把课上所学知识点与学生身心有机融为一体。

将“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等环节有机结合。课堂中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体验、学习收获,避免单向知识灌输,课外推荐学生参与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课下可邀请挫折教育专家、生命教育专家等进校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多层次、多维度、多方位形成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例如我校每年面向大一学生全覆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同时邀请全国道德模范、我校德育导师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及讲座,邀请挫折教育专家、生涯规划专家开展新生适应、挫折应对和生涯规划讲座等。在线下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充分利用例如班级QQ群、学习通、微助教等平台,分享教学视频或学习链接,方便学生课后在线上进行知识的学习,拓展思路、开拓视野。

(五)聚焦心理委员在课堂内外作用的发挥

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體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班委成员之一,在教学中,可协助教师处理课程相关事务,是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带领班级学生参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有力带领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者,是班级开展朋辈帮扶的重要力量。高度重视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朋辈队伍建设,首先,可以从学生群体层面,形成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校乃至课堂教学、教师对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其次,可以扩展朋辈队伍影响力,以点带面,引发学生对于自身和他人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外落实落细。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再是单纯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而是要不断深化课程目标、健全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养、拓展教学模式、聚焦朋辈力量等,抓牢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主力军”、稳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战场”、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标准化、特色化建设,达到课程育人新突破,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目标。

本文系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以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项目编号:2023J2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江光荣,李丹阳,任志洪等.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与特点[J].心理学报,2021,53(02):182-201.

[2]许艾静. 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3]朱敏,廖友国,陈敏.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功能与提升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03):47-48.

[4]孙斌,侯金波,刘陈陵.课程教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4):587-592.

[5]江光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6]丁闽江.以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05):92-96.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言
如何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辅导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慕课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探索
解读《欧也妮·葛朗台》中金钱禁锢下的人生
基于思维导图的线性代数复习策略
提高小学低段课堂写字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