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乐
摘 要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现状和困境,探讨原因和对策,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9.077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students attention is not enough, the position of the curriculum is not accurate, the teaching method is single and the teachers strength is weak.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urses, explore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lection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当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核心。独立学院在管理和运行模式上与一本、二本院校存在本质的区别。尤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专业教师较少,课程定位不够清晰、教学方法单一,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需求,反思和探讨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展开讨论。
1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笔者以河南省某独立学院连续三年新生入学时心理普查数据为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前独立学院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第一,人际关系困扰,尤其是宿舍人际矛盾十分突显。缺乏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是造成大学生人际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二,自我意识冲突。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对自我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自信心。第三,学业压力。有些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还有学生对困难学科产生畏难情绪,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2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应当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切实提升自身心理调适能力。在当前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研究等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忽视了真正影响学生成长的发展性目标和人格完善等高层次目标。
2.2 缺乏清晰的课程定位和系统的课程设置
当前大部分独立院校均已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程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完整等问题仍然较为突显。第一,有些学校并未将这门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第二,作为一门基础主干课程,课时缩减现象严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32~36个学时被缩减为18个学时甚至更少。只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展,缺少延伸教育课程。
2.3 教学内容枯燥,授课形式单一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实用性不强,与独立学院大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脱节。受到任课教师教学理念、客观教学条件影响,目前仍然较多采用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模式,缺少实践和互动环节,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低,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2.4 师资短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与其他基础理论课程不同,实用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最突出的特点。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巧,妥善解决遇到的问题。独立学院的民办性等特殊因素决定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具有心理学专业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多数是缺乏心理学知识背景,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的辅导员,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满足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3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3.1 改变教学理念,重视积极心理教育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作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和发现心理问题为主,重在矫正和治疗。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从个体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出发,采用积极的方式面对个体心理可能出现的困扰和问题。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当中,从关注“问题”逐渐转化为关注“发展”,更重视处于正常环境中的普通个体,教会学生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产生积极体验,最终形成和完善积极人格。
3.2 确立以发展性和预防性目标为主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仅局限于知识型目标,应当更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侧重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特质,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悦纳自己,提升心理自助能力。预防性目标则强调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并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
3.3 改革教学设置,形成课程体系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各高校应当结合实际,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当前独立学院普遍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他学期不再开设相关课程,这使得这门课无法较好地覆盖各年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不仅应面向大一新生,也要针对其他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开设内容不同、功能互补的课程,例如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心理、职业规划设计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3.4 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4.1 丰富教学内容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全面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职业规划、生命教育等内容。同时教学内容也应具备一定层次性,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逐步深入。
3.4.2 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体验性学习为主,教师需要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课和活动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灵活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设置诸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讲授人际关系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让每个成员参与其中,感受人际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活动和体验中澄清和调整他们对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打造“知识—体验—认知”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5 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专家型教师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师资短缺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重点从“优化”、“培训”和“打造”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筛选优化教师队伍。在专职教师不足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责任意识强、耐心热情、具备一定心理健康知识、自身心理素质良好的骨干教师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对已经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辅导员老师重点培训。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非“人人都可以上”或者“谁的课时少谁上”。其次,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力度。由于目前多为兼职教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更有必要对“优化”后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制定连续完整的培训计划,为他们的学习和深造提供条件。再次,注重打造专家型教师。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性和针对性较强,学校可以在培养和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同时,按照专题模块的形式进行授课,打造教学特色鲜明,深受学生喜爱的专家型教师,扩大这门课程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应当高度重视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26-127.
[2] 戴吉,白蕾,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 李航东.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探索[J].社会心理科学,2013(2):55-57.
[4] 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46-48.
[5] 郭俊汝.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