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

2023-03-11 13:43庄玲玲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庄玲玲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前辈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本文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这个研究方向,首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意义进行了多方位的探析,其次就两者的融合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4-0242-03

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在小学阶段进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其无限魅力,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智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此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能够很好地落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又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不仅不会加重学生课业压力,还能够减轻学生负担。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意义分析

(一)丰富阅读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节日、民俗、语言文字、琴棋书画等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想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选择传统文化阅读素材,从多个方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风采,这样就能够很好的丰富阅读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层次性和多样性的提升。

(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想要理解文化背后的内涵,感知到其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从而实现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学习和理解以后,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引经据典来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在实践创造中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材内容,体会传统文化之美

教材中有很多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找准切入点,适度、巧妙地进行文化渗透。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取这些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以《清明》这首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为例,古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首古诗进行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古诗,体会古诗之美。具体而言,中国古诗之美,可以从形式美和内容美上体现出来,形式之美就体现在古诗的文字韵律上,内容之美就体现在景物描绘、道德情操、心态哲理上。在阅读古诗时,首先就是要去感受和体会古诗的形式美,教师可以对这首古诗进行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韵律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韵律与音乐相得益彰,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优美。在体会到这种韵律美之后,学生就能够对这首古诗产生向往之情,进一步体会诗句中内容之美。这首古诗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比较含蓄的,诗文的内容主要是在描写景物和叙事,全篇只有“欲断魂”这句话比较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但是全篇描写的景物和环境都在烘托“欲断魂”的情绪状态,这就需要细细体会才能感受到。对于一些小学生而言,體会“欲断魂”的情绪状态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引导:“清明节大家要去做什么?”这时学生都会回答要扫墓祭祖,这样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这种哀思缅怀的情绪状态中,更好地体会这首古诗中阴雨绵绵的氛围、凄迷纷乱的心情、余韵邈然的优雅、耐人寻味的意境。通过这一番阅读教学,学生就能够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精髓——意境。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大道至简的哲理,短短四字古诗,却能展现很多景物、人物,蕴含丰富情感和人生道理,而想要体会到这些丰富的内涵,就需要拥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和理解能力。这首古诗还通过“留白”来体现了“意境”,诗的最后一句:“路人遥指杏花村”,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句诗将全篇推向了高潮,将低落的情绪调动起来,让人对未来有了更多期盼。中国经典名诗为什么能够传承下来,很多都是传递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和正向的价值观念,能够激励后人奋进,带给后人希望,而这首古诗虽然表达了一种低迷忧伤的情绪,但是还是一首积极向上的诗,最后的一句诗通过留白的方式给了迷茫的人一个方向。小学生在深入理解了这首古诗以后,也能够很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二)阅读经典名句,积累大量写作素材

一直以来,经典名句都是重要的写作素材。中国传统经典名句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既有抒发报国之志、爱国之情的经典名句,又有表达亲情友情、清廉之心的经典名句;既有比喻拟人、一语双关、对仗押韵的匠心独运,又有讲述哲理、传达意境的博大精深。经典名句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语言精练,启发性强。引用经典名句来作为点睛之笔,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审美价值,提升文章的思想层次。许多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都会包含一些经典名句,这些经典名句可以转化为极具价值的写作素材。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和多积累经典名句,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出塞》这首古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诗句气势磅礴,对胜利充满信心,描写了边疆的苍茫辽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充沛的爱国激情。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就可以找一篇引用了这句经典名句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对这篇作为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一下,如果这篇优秀作文没有引用这句经典名句,作文是否就如同缺失了点睛之笔,文章的表现力是否会有所下降?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再围绕“这篇作文是如何引用经典名句的?”这个问题,对这篇作文进行进一步的赏析,经典名句的引用需要与文章内容主题和传递的意境情感相吻合,需要用在恰当的地方,凸显文章主旨,或者推进文章的情感表达。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记录和积累一些经典名句,有意识地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引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梳理一些中国传统经典名句,让学生学习和积累。通过这样一番阅读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风光”,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这些经典名句并非“高不可攀”,是大家都可以引用,是能够用来在写作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讲述道理的。在学生领悟到了这些以后,教师要还有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落实下去,逐渐养成积累经典名句的习惯,并真正学会用正确的方式适度合理的引经据典。

(三)阅读文化故事,感悟传统文化价值

一篇短小的传统文化故事就能够蕴含深刻的道理。故事往往能够调动人们的情感,从而引发人们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是他们理解世界的窗口,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迎合学生的这一天性,不能关闭这扇窗,而是很好地利用这扇窗,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故事来强化阅读教学,借助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进行《守株待兔》一课的阅读教学时,这篇课文是一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完成这篇课文,并理解了其中的深刻寓意以后,一定要跟学生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来源。这篇课文出自《韩非子·五蠹》,由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这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2000多年,一直警醒着中华人民。而中华人民也通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了这篇课文中展现的哲理的普适性。小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一方面能够更加肯定不能想着不劳而获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对于这种经过了验证的符合现实规律的道理,就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传承下去,让人从小就知道这个道理,这样就能够早日形成正确的认知,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通过这次阅读教学,很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故事的兴趣能够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在进行了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其他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让学生在课后去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体会,感悟传统文化价值,吸取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分享阅读心得,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这样才能够真正去领悟阅读素材的文化内涵,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思想。想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提问、小组互动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理解程度,是否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正确的理解,是否理解到了精髓。对于学生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启发。经历了这样一番思想的洗礼之后,学生才能够在思维层次上更上一个台阶,更加深刻地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例如,在进行《望庐山瀑布》一课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和体会,在阅读之后问学生是否能够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中国自然景观的美妙绝伦。在获得了学生肯定的回答以后,教师再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读过的描绘中国大好山河的文学作品,分享一下自己亲眼见过的中国美景。在学生的交流和分享之后,学生们就会发现,中国美景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并逐渐形成民族意识,培育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再如,在进行《村居》一课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围绕“纸鸢”这个主题,为学生讲一讲风筝的起源。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风筝,且在之后的日子里,风筝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良。学生在学习了风筝的起源和发展以后,能够对古代的先辈产生更加强烈的敬意。想要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深度讨论必不可少。因此,在介绍完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变化以后,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讨论,談一谈还有哪些发明是古代的先辈发明的,这些发明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选择题,让学生猜一猜哪些事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通过这种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辈产生敬意。

(五)推荐更多读物,丰富课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难以让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推荐更多读物,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读物分为必读和选读,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后阅读,引导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读物推荐时,教师要注意题材丰富,读物要涉及古诗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历史故事、名著、古代人物传记等各类题材,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到其博大精深。与此同时,教师推荐的读物需要符合小学生的偏好和特点,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则可以推荐绘本类的读物,以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坚持完成阅读。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明确了推荐读物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定期对学生进行督促和检查,以此来保证阅读计划能够落实。然而,坚持完成课外读物的阅读只是第一步,只有学生能够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才能够很好的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教师要通过经典词句积累、读后交流、写读后感、组织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巩固阅读成果,落实文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和保持摘抄经典语句、进行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借助一系列实践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将阅读获得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感悟分享给更多人,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具有丰富阅读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理解能力、助力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通过阅读教材内容、阅读经典名句、阅读文化故事、分享阅读心得等方法和措施,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写作素材、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提升民族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推荐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读物,有效丰富学生的课后阅读,让学生在自主进行和开展的课后阅读过程中学习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蓝挺松.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0(A3).

[2]孙楠.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J].智力, 2020(36).

[3]潘新.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20(36).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