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雨
摘 要:为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教育新时代,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各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须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的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须突破传统依参而教的封闭模式,丰富音乐教学的过程组织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应用优势,打造更加多元、多彩的音乐课堂样态,为学生音乐素养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此,文章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教学的融合意义与应用策略,以期加快音乐教学改革步伐,助力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能力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音乐;音乐素养
在大力倡导五育并举的教育环境下,音乐作为美育的关键载体,其育人价值备受关注,为进一步明确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核心素养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即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文化理解素养,三个核心素养要素反映了音乐课程的育人本质,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导向。但是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客观需求,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借助现代化教育浪潮推进音乐教学改革,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融入音乐课堂中,成为诸多初中音乐教师亟待思考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素质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随着时代浪潮的推陈出新,教育信息化发展成为必然,国家相继印发了信息化教育1.0和信息化教育2.0行动计划,体现了国家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心和信心。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关键途径,音乐课程标准也对音乐学科育人理念做出了新的诠释,强调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特征,同时提出了明确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音乐视听和情境表演中发现身边的音乐,发现美的元素,从而实现音乐核心素养发展。面对愈加多元化的教育要求,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音乐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表现出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积极响应。
具体而言,第一,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音乐属于艺术范畴,它包含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两个方面,而信息技术是两者的结合体,能够靠声、光、电等载体,以无穷无尽的优质音乐资源满足学生的视听享受,这无疑比单纯课本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打造更加多样化的音乐课堂。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便利,也促使音乐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教师可以用微课件进行授课,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随时在网络上搜索与音乐相关的图片、视频、漫画、文化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感官情境,帮助其更加深刻地学习音乐。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线上交互优势,实现课堂翻转,以混合式学习彰显学生主体价值,从而促进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汲取音乐知识,发展音乐素养。
(二)学生素养发展的主观诉求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是新课标的基础理念,加快初中音乐信息化建设对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大有裨益,对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提升发挥着关键助力作用。具体而言,第一,现代社会呈现资源开放的特征,就音乐学习而言,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主导者,网络上不乏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学资源和资料,而且形式多样、色彩充沛,比课本资源更加引人注目,教师可将这些优质开放的音乐资源有机利用起来,进一步发展学生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素养能力。
第二,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是多感官下的综合刺激,尤其是利用声音、字幕、图像、视频等载体创设的音乐鉴赏情境,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让学生学到更准的发音,有时这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带唱的方式更为有效。通过信息技术带来综合感官刺激,加上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在美的享受中开展学习,摆脱被动汲取的学习方式,不仅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而且对音乐学习的期待感也会大幅提升,当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动机后,会自主自愿地挖掘更多音乐知识养料涵养自身,且会保持长久的学习激情,其音乐核心素养自然得以提升。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就初中音乐教学而言,高效课堂必然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师需在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感官焦点,激发其持续探究的欲望。然而传统模式下,很多初中音乐教师常常采取平铺直叙的新知导入形式,课堂伊始就直奔主题,讲授要点,很容易削减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新知导入思路,围绕教学主题,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新知导入情境,以情境为支架调动学生思维感官,唤醒其课堂活力。
例如,在执教《我的中国心》这一歌曲时,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学习和演唱,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并促使学生在演唱中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掌握4/4拍的击拍方式和指挥方法。教师可以从体验歌曲情绪这一角度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在导入时,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升国旗的画面,让学生全体起立,听国歌,行注目礼,用爱国情怀初步点燃课堂温度。然后,教师可从歌曲创作背景以及词、曲、演唱者的角度强化学生文化理解。张明敏在央视春晚上以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响了华夏大地,使国人爱国情怀空前高涨。教师可以将张明敏春晚的演出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用真实的影像资料创设感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学唱《我的中国心》歌曲的热情,打造良好的教学开端。
(二)善用微课教学,归纳知识重点
微课是信息化教学发展中衍生的产物,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生动丰富的特征,运用微课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色彩性,还利于帮助学生攻克、归纳学习重难点。
微课于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利用微课精准解释和归纳单堂课知识要点,以《雪绒花》微课设计为例,微课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一,展示雪绒花的图片,介绍植物雪绒花的基本情況,引出主题歌曲《雪绒花》。其二,呈现《雪绒花》歌曲创作背景,播放《音乐之声》影片中大校在家庭音乐会和音乐节上分别演唱该歌曲的片段,归纳歌曲演唱包含的两种不同感情,一是大校对教师的肯定以及对美好过往的追忆;二是对侵略者的抗议,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以及对祖国美好的祝福。其三,分解歌曲片段,圈画歌词曲调重点,逐步带领学生对《雪绒花》进行深度解析,比如歌曲第一、二句描述了洁白、纯净、美丽的雪绒花,应该用纯而柔美的声音(力度mp)进行演唱;第三、四句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应该用深情激动的声音(力度mf)进行演唱。其四,教学小结,再次引领学生对《雪绒花》歌曲相关知识进行温习回顾,把歌曲演唱表现重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进一步夯实学生学习基础。通过螺旋递进的方式设计微课内容,教师教学有节有序,重点突出,可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学生理解内化。
第二,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开展音乐微课大讲堂,通过QQ群、学校网站、公众号等途径,用短视频的方式把传统音乐课堂中复杂难懂、枯燥沉闷的知识点呈现出来,由多位音乐教师分工制作微课内容,包含声乐讲堂、器乐讲堂、乐理知识讲堂和乐曲欣赏讲堂等四个模块,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微课讲堂学习更多专业有趣的音乐知识,提高自我音乐素养。
(三)开发助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初中音乐信息化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开发更加多样性的音乐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维度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
例如,执教《彩云追月》时,教师可以从歌曲意境、创作形式、器乐特征等方面入手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大情境为支架,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识曲、唱曲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围绕关键词“月亮”来丰富背景情境,搜集一些有关月亮的猜谜,初步唤醒学生的活力,随后引入基础发声练习,为学生“开嗓”。然后,围绕“彩云追月”的意境,导入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并带领学生朗读一些有关云和月的诗句,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云朵和月亮有着怎样的意境,这首乐曲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歌曲的节奏、情绪、速度該怎样控制才能将意境适切地表达出来?”之后在意境衬托下,点题复听《彩云追月》,让学生比一比谁可以从曲子中听出更多乐器,讨论每种乐器的作用,教师借机通过多媒体呈现曲中涉及的多种乐器,如木鱼、扬琴、二胡、笛子,展示相关乐器,并搜集一些以这些乐器为主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民族器乐曲旋律韵味的感知,潜移默化渗透审美感知和文化教育。
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师从音乐意境、表现形式、器乐认知等方面进行点拨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音乐课呈现精彩纷呈的样态。
(四)融入线上游戏,丰富互动过程
音乐属于艺术范畴,具有开放、多样、包容的特征,不同于传统文化课,音乐课教学更加强调学生体验。基于初中生当前感性思维特征浓郁,教师可以改变歌曲练习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开发更加富有趣味的歌曲练习游戏,打造别具一格的音乐游戏课堂,以此丰富学生互动学习过程,用“玩音乐”的方式促进生生思维碰撞,让音乐课堂迸溅更多智慧的火花。
以《彩云追月》歌唱练习为例,首先,在学唱环节,教师可引入“全民K歌”软件,让每位学生在软件中录入自己的音频素材,运用软件对学生唱功进行评分,通过软件功能检验学生学情。然后,在完成学唱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运用软件进行唱功评分,通过前后数据对比,检验学生是否有所进步,以短期训练成果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动机,树立其音乐表现自信。最后,教师组织课堂K歌游戏,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划分PK小组,将“全民K歌”软件作为竞技平台,竞技成绩为组内学生评分总合,若想成为“K歌之王”,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课堂所学歌唱技巧的实际运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歌唱练习中,用更加优异的歌唱评分帮助小组获得胜利。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引发学生之间激情碰撞,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符合当前初中生活泼好动的感性思维特征,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期待感。
(五)通过课堂翻转,突出学生主体
信息技术可以突破学生学习的时空局限,教师可以基于此实现课堂翻转,有机整合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关键教学环节,以任务驱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形式,彰显学生主体学习价值。
例如,执教《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一歌曲时,教师可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单,提供相应自主学习资料以及相关测试题,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本课学习目标的初步落实。如:通过多首民歌对比赏析,知道“信天游”,并自主概述信天游的风格特点;了解“山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反复聆听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初步分析和掌握歌曲旋律、音色与语言特点,能够用模唱的方法学唱歌曲B段,体会歌曲中真挚的情感;自主在网上搜集更多关于陕北民歌的信息,体会和概述陕北地区人民的生活精神。
学生在微课件预习中,遇到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随时与教师和其他同伴线上沟通,通过实时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反馈结果,聚焦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师生一起交流讨论,改变以往教师主体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此深化其学习效果。在课后巩固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开发一些延展训练习题,通过线上训练的数据反馈,进一步掌握学生学情,以大数据为导向,实现音乐教学优化,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三、结语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音乐课堂,符合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符合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需求,能够为音乐教学带来诸多有利影响,从而打造更加开放化、现代化、智能化的课堂样态。教师需积极挖掘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功能,从音乐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中寻找信息技术的渗透着力点,着眼于有趣、有序、有效教学模式生成,以此助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能力可视化提升。
参考文献:
[1]阮桂香. 信息技术支撑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培育的作用分析[J]. 考试周刊,2022(35):124-128.
[2]黄盛标. 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初中音乐高效课堂[J]. 亚太教育,2022(09):142-144.
[3]吴嘉艺. 信息技术背景下微课构建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探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1):259-260.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