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华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以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对于学生而言,五育并举能够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求。对于学校而言,五育并举可以促进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农村小学的育人质量,必须重视和开展促进小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实践探索。
均衡性是针对德智体美劳的结构与数量而言,即其教育活动规模、教研师资等均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追求相对平衡并不意味其程度对等或数量平均,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育人任务进行动态化调整。传统教育观念背景下,学校形成了以智育为主导的教育格局,德体美劳教育则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智育独大的局面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已逐渐渗透到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为了保证五育并举真正发挥育人优势,学校应从制度、功能、主体角度实现相对均衡,确保五育并举的实践方案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协调一致。
各地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工作开展效果不一,在规模、层次、数量等方面可能存在着差异。因此,落实五育并举,应将德智体美劳教育工作当作一个整体来平等看待,尽可能补全学生的五育短板。有的学者认为,平等性意味着机会、过程、结果的平等。其中,机会平等是指五育在物质资源、发展环境、师资配备、数量规模上平等;过程平等是指五育应尽可能做到融合建设;结果平等是指做好五育调节工作,对于发展滞后、欠缺等不良现象应及时进行优化调整。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应将五育有机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同步发展,避免出现缺失或偏颇现象。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若德智体美劳教育缺乏整体性,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现象发生。五育是一个整体,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边界,做好五育融合工作,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但应注意,强调五育整体性并不意味着摒弃个性,我们须尊重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切实发挥五育整体实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面育人模式下,学校应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各类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品格,形成正确的“三观”,从情、知、行、意四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鼓励各科教师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充分挖掘学科教材内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
对于小学生而言,实践性活动更具有吸引力。我们以3 月5 日雷锋纪念日为契机,组织“传承雷锋精神” 系列活动,如征文活动、情景剧演绎活动、小雷锋选拔活动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德育为主导的实践活动应设计德育主题,如雷锋主题。在德育主题活动设计中,应做好德育与其他四育的协同整合,将其融入德育实践活动中,如雷锋主题征文活动实现了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情景剧演绎活动实现了德育与美育的融合。
2.深化教学改革。为了全面落实“双减” 政策,构建良好的教学育人生态,深化教学改革,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学校可遵循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推出主题化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红色经典阅读” 为主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红色经典知识与作品,使学生能够借助主题实践活动逐渐积累相关知识,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在“红色经典阅读” 主题实践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出了“百日阅读” 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红色故事。在此期间,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制订阅读方案,使学生从革命英烈、党史故事、模范人物、经典战役等不同角度去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还可定期组织“红色故事分享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智育培养目标。
3.强化体育锻炼。学生首先应拥有健康的体魄,然后才能有效地参与德智体美劳五育活动。体育教育不单纯地依靠体育课程教学,更需要重视日常的体育锻炼。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小学生肥胖问题、近视问题较为突出,小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因此,在小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重视体育教学,强化体育锻炼。应在开设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加强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除定期举办校运动会之外,还可组织各类体育竞技活动。例如: 开展“小小足球员” 活动,将足球运动项目与体育课程相关联,加深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了解,培养他们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并借助此项运动强化学生的体魄。学校还可组建校园足球队,配备专项指导教练,教授足球技巧。在“小小足球员” 活动开展过程中,可组织足球友谊竞赛,营造浓厚的体育竞赛氛围,借助友谊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及拼搏精神。
4.培养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都已认识到美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逐步加强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性学科的重视,旨在借助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很多,可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造美、鉴赏美、感知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还可结合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常见的艺术形式开展趣味活动,如组织“音乐剧演绎”“书法展示” “美术手工展示” 等活动,借助多元化趣味活动,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为了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学校在设计美育活动时,可加强德育、美育、智育、劳动教育的融合。美育活动可通过艺术形式呈现,或绘画,或情景剧表演,或朗诵,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艺的平台,以此同步推进德智美劳教育工作。例如以建党百年为契机,推出“童心向党” 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党史故事,并从诸多党史故事中选取大家最喜爱的内容,经过相关的知识调查与思维联想,画出具体的故事场景,或将其编排为情景剧。通过这种融合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了解党史知识,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5.培养劳动素质。多年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小学劳动课程不受重视,形同虚设,存在感比较薄弱,无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应追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了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可组织各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真切领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主动培养劳动意识。例如,以五一劳动节为契机,学校组织“我劳动,我光荣” 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划分种植基地。在各个班主任带领下,各班学生选择蔬菜的种类。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逐步完成催芽、开垦、翻地、播种、培土、浇水等种植步骤。在完成蔬菜种植任务后,各小组轮流巡视,定期浇水除草。当然,可能因种植场地面积有限,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家中自主种植花草蔬菜,并指导学生定期观察植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完成劳动种植观察日记,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价值引领,丰富教育内涵
落实五育并举,推动融合育人,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切实发挥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学校应充分重视环境的影响,将五育并举的教育策略体现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例如,可将学生每日经过的走廊、楼梯打造为宣传墙,用于解读和传递五育理念,对学生的价值认知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采用绘画、手抄报等形式,指导学生根据宣传墙规格进行自主设计,可根据德智体美劳将宣传墙合理划分为五部分,并分别加入相应的教育内容,强化环境的教育与熏陶作用,让学生在浓厚的五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2.教学相长,完善育人功能
“墙文化” 的打造应以五育主题和校训校风为核心,应与五育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相关。例如,学校可与书法、美术等艺术学科衔接,开设学生艺术作品展示墙。将学生优秀的绘画作品及书法作品粘贴悬挂在艺术展示墙上,并定期更换,以此提升学生的美育认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艺术潜能。此外,艺术展示墙还可设置特定的主题,例如,设置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学生如果期望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则需要认真学习和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将自己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各类作品,如写春联、画年画、剪窗花纸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校园“墙文化” 的熏陶,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在丰富校园“墙文化” 的同时,实现了美育、德育、智育的融合育人功能。
1.结合发展与差异,实现内容全面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各具特色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学生展开综合素质评价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差异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确保教育评价指标及其内容能够真实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情况。在评价观念上,应以五育为导向,激发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潜力,借助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应结合学生差异性和发展性,尽可能地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在评价实践上,应摒弃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活化创造性思维,将新时代先进育人观念融合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综合素质评价效果。在育人评价过程中,应从不同角度开展评价。以期末综合评价为例,学校不能将学科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德育品行、身体素质、个性化特征等,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促进五育并举的落实。
2.结合量化与质性,实现方法科学化
科学有效的五育综合评价应兼顾量化与质性,其中量化评价侧重于数据分析,质性评价则强调价值认知与事实认知。只有量化与质性有机融合,才能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切实反映学校的教育效果。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知识的量化评价,同时还须重视对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方面的质性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可直接利用等级、分数划分学生的层次。第二,应做好成长记录袋的成长记录工作,各个学期均须按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记录,进而形成完整且连续的学生成长记录,客观呈现学生的成长进步。第三,应实时记录五育教育过程。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可将该成长记录袋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确保科学评价、合理评估。
3.结合自评与他评,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随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不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也在逐步深入,评价主体多元化已成为提升评价质量的关键因素。评价学生应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考核。除教师评价外,应引入自评模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认真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初步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可引入他评模式,如同学互评、组内互评等,借助他人评价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优势与缺陷,为今后的成长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总之,在小学教育中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以大幅提升育人实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深入优化育人模式,加强校园“墙文化” 建设,积极营造浓厚的五育教育氛围,大力开展融合育人实践活动,不断加强育人评价结构和指标体系的改革创新,真正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