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2023-03-10 07:26佟立敏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俗校本

佟立敏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由此展开了挖掘本学科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工作。体育学科作为基础学段的基础学科,直接关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基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对民俗体育项目的选择与聚焦也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一、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可行性要素

(一)国家政策环境利好

国家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一纲多本” “地方课程” 等提法在此后十余年的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校本课程体系。国家在2001 年将三级管理体制固定化,并确定了每一级的作用。校本课程在其中的作用是奠定基础。在传统文化方面,2011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7 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0 年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等促进了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尤其是2020 年颁布的政策,对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绽放光彩” 的阐述明确了传统文化和体育教育是社会需求、时代需求、民族需求的客观背景。因此,将校本课程和民俗体育融入初中体育教育中,具备了向好的政策环境。

(二)教育主体意识到位

教育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领导、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等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教育的群体。体育教师作为民俗体育项目融入校本课程的践行者,其对二者的认识不仅有理性的支持,还有主观情感的认同,将民俗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校本课程,不仅是教育的需求,也是在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学校领导认为其对本校的教育教研工作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以民俗体育为载体,无形中传承了文化也完成了体育教育知行统一的教育目标;家长和学生认为民俗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中,能够丰富当下的教育内容,激活体育学习的兴趣,也让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获得了更多锻炼身体、展示特长的机会。由此可见,不同的教育主体虽然在认知的侧重点上不一样,但均对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初中体育课程并形成独立的校本课程是持支持态度的。

(三)民俗文化根基深厚

民俗文化是民众在长久的民间生活中形成的可以共享、传承的生活习惯和地方风俗。民俗体育项目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既属于生活范畴又属于体育范畴,还兼有文化范畴,可以顺应和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因此,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民俗体育项目。相当一部分还是当地人们业余生活主要的锻炼形式,教师、学生和家长均不陌生,甚至形成了情感的连接,这也说明了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在场地、器材、师资等物质层面已经具备基本的条件。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大学还主动开展了民俗体育项目课程,如舞龙舞狮课、踩高跷课、竹竿舞课等,让学历教育和民俗体育技能结合在一起,为社会和教育系统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师资力量,进一步扎实了民俗文化的根基,让基础教育学段引入民俗体育的途径更加顺畅。

二、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现存障碍

(一)素质教育观念尚未固化

虽然国家政策环境良好,相关的教育领导也愿意推行民俗体育项目。但是考虑到课业负担重、升学率压力大等因素,很多学校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课堂的工作还不能做到开放、常态推行。还有一些学校在推行民俗体育项目的时候,只是从身体层面进行教育,对民俗体育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没有进行挖掘,学生失去了一个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机会,使得体育教育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与国家政策的初衷产生了背离。而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看,将民俗体育教育硬性地和体育考核挂钩,实则缩窄了民俗体育项目传承的通道,学生迫于考核压力进行学习,只会关注项目的技术层面,不会对项目承载的文化意义产生兴趣,民俗教育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失去了校园这一最广泛、最坚实的阵地,暴露了人们对民俗体育教育观念认知的狭窄与浅薄。

(二)教育主体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不明显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应该结合本校的教育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制定。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直接的教育者,所获得的决定权和参与权有限,大部分情况下是领导“一锤定音”,教师再制订教学计划,然后执行。严格来说,其生成的并不是校本课程,只能算作是学校的特色活动,其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缺乏与学生实际学能的对接,缺乏和学校的融入与匹配。教师的研究特长和教学特长没有得到发挥,对民俗体育项目的认识也没有得到提高,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校的校本课程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连续性,不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基础素养。

(三)物质条件参差不齐

民俗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的结合意味着项目的学习必须进入更加规范的流程中,不仅要有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还要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做保障。但各地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程度的深浅不一、经济水平的高低不齐,在场地、设施、器材的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市区的学校场地有限,但是器材充足,郊区、县区的学校场地充足,但是器材和设施却比较有限。无论是哪种情况,物质条件所造成的困境都会影响课程的实施。一些学校不得不因陋就简,压缩民俗体育项目的课时数,这也是造成其在校本课程表现上差强人意的重要原因,常常会让这类课程出现“水过地皮湿” 的情况,没有真正融合到位。

三、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拓宽融合途径

民俗体育项目和校本课程的融合最终要落实在体育课堂上,而体育课堂又以达成体育教育目标为己任,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甄选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是为初中体育教育服务的。因此,学校的主管领导和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初中体育课程标准,研读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综合各类因素,正确认识民俗体育项目+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转变应试教育思想,基于文化自信、“双减” 落地、“立德树人” 等教育理念,对民俗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二次塑造,真正认识到民俗体育项目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属于教育范畴,也属于文化范畴;认识到育人应该与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的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已有的教育政策将民俗体育项目融入阳光大课间、特色课间操等体育活动中,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成为学生每日的常规运动,在教师和学生与民俗体育项目频繁接触中,进一步深化价值认知,也可以让教师收集更多的素材,在学研实践中尽快撰写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联赛、联谊赛等形式,让学生既可以在竞赛中学习和掌握民俗体育项目,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体育精神,不脱离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总体来看,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在民俗体育项目和体育教学课程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让教师总是处于且行且思的状态下,更有利于其转变教育理念,完成课程目标。

(二)明确主体地位,加快学研结合

校本课程离不开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学资料离不开教育一线的观察,而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校本课程的制定上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专业的敏锐性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迅速判断出哪些民俗体育项目适合进入校园、哪些民俗体育项目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哪些民俗体育项目不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当确定具体的项目后,教师也要通过实践进行观察、二次判断和项目调整。如一些地区的武术文化发展得比较好,且武术项目对身体各项能力的锻炼也很全面,但是直接引入这个项目很多学生的身体条件是达不到的,这就会造成项目价值被抑制。为此,教师可以将其改编成武术跳绳,把武术的基本动作和花式跳绳进行结合,保留项目基础功能的同时,又增加了项目的趣味性,激活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和学生都会因此受益颇多。

其他的教育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如学校领导要在全校范围内做好民俗体育项目进校园的宣传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校报介绍当地的民俗体育项目,让学生了解其起源、传说、意义等,与其产生情感上的连接,这对学生后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班主任还可以在班级开辟民俗文化栏,通过张贴剪报、制作黑板报等形式营造氛围,通过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让校本课程的制定获得连续性的环境,也能调动整个校园的文化传承热情,才能与国家颁布政策的初衷取得一致。

(三)自制项目器材,借助多方力量

首先,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并非朝夕之功的客观现实,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自制民俗体育器材来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例如,自制棋子、跳绳、纸鸢等,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这些物品及其所用于的民俗体育项目的渊源和作用,学生完成的不仅是教育资源补足的工作,还能进一步了解物品背后的文化意义,从而在学生心中种下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种子。另外,在校园组织的体育联赛中,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创意,制作比赛横幅或是改进体育项目使用的器材。如有些地方的民俗体育是射弩,在实际训练前,学生一起研判使用传统弩的危险性,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商讨如何降低危险。学生在反复商讨、实验的过程中,各项能力会得到有效锻炼。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实验了解的体育规则、形成的安全常识等,会连同民俗文化一起让他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更加丰满,与民俗体育项目的情感连接也愈加深厚,其所形成的良性循环也可以辅助教师不断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其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也在不经意间进行了传承。

其次,学科间的互相助力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初中课程本身就具备综合与整合的属性,进行校本课程构建时,具有相同属性的课程会自动集群,如历史、地理等课程中均有对乡土文化的描述,如果学校能够将民俗体育校本课程和地方民俗历史校本课程、地理校本课程等学科做内容上的融合,并在形式上互相交流、互相渗透,则学习的内容会得到极大的丰富,校本教材的创编也会得到更多的助力,全方位宽视野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就会自动地形成。

结语

综上可见,当下的教育背景非常适合将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初中体育教育形成校本课程,而且民俗体育项目的确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囿于学校对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在总体和可持续性上缺乏规划,该项工作还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做保障。因此,鉴于各项现实因素的影响,将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层应该发挥导向作用,为校本课程的设计建立制度与资金保障;相关部门的领导应该组织体育教育工作者开展专业的校本课程培训,为其科学运行奠定基础;教师则要通过学习充分认识民俗体育项目的教育优势与教育价值,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选择、改造,使民俗体育项目既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又能增强学生的健康,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身健心美,自觉地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俗校本
冬季民俗节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民俗中的“牛”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民俗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