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论述的 核心要义与思想脉络

2023-03-07 07:17常轶军
党政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认同

〔摘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磅礴力量。认同是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认同问题。本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记载的关于认同的31次讲话、42条论述进行文本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论述的核心要义为:认同内涵包括赞成的态度、心理归属和承认、行为上支持和拥护以及情感上热爱四个层面;认同来源于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主体包括中华儿女、港澳台同胞、中国政府和人民、外国政府和人民以及特殊人群;认同客体包括科学理论、价值理念、中华民族、政策举措、国家和中国共产党;认同性质涉及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增强认同的方法有礼仪制度、纪念庆典和符号形象;认同功能包括对话交往、坚定意志和现实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重要论述的思想脉络呈现“1+7+27”的样态。即一个内核,以认同为中心;七维意涵,涉及何为认同、认同来源、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性质、认同路径和认同功能;二十七个具体面向,是七维意涵的具体化。

〔关键词〕 习近平;认同;认同观;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048-(2023)06-0044-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磅礴力量,而认同是力量之源。新时代中国,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攻坚时期,中西方激烈交锋,各种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求同与存异话语激烈争辩,认同问题空前凸显。认同直接影响国家安全与发展,与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平统一、领土完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诸多重大战略问题密切相关。所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认同问题。为了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认同论述及其思想脉络,笔者以记载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观点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为载体,深入研究其中有关认同的论述,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内涵、认同类型、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来源、增强认同的方法和认同功能等系列问题的思考,以期全面深入对习近平总书记认同观的理解,指导新时代的认同培育,凝聚认同的力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素材

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的论述及其思想脉络,笔者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中有关认同的论述为文本分析对象。文本分析属于质性研究,通过审查资料和解释资料,从中发现概念、建立理论、获得理解和贡献知识。质性研究“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此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指导。扎根理论是由格拉兹和施特劳斯提出的一种从资料中建立理论的特殊方法论。具体研究过程从初始编码开始,经过聚焦编码,最后依靠理论编码,抽象出研究结论,贡献理论知识。“编码是搜集数据和形成解释这些数据的生成理论之间的关键环节。”〔2〕编码意味着对数据片段进行话语精简和概括说明,同时完整保留其含义,这才能够保证编码的客观性和理论的科学性和解释力。

本文使用计算机软件Nvivo11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包括“认同”的词语进行查询,共获取习近平总书记31次讲话中关于“认同”的论述42条(如图1所示)。以段落为单位摘录包含“认同”的语句,第一卷共7段1440字,第二卷共7段1087字,第三卷共22段4873字,第四卷共6段2546字。以发言场合划分,国内场合34条:分别是政治问题19条(党的指导思想的认同3条、国家和民族认同4条、党的领导3条、经济政策2条、统战工作1条、中国梦1条、一国两制5条);文化问题(中华文化)3条;社会问题6条(社会主流价值观2条;社会道德1条、民族团结2条、宗教问题1条);具有特殊意义的台湾问题6条(中华民族共同体3条、九二共识2条、两岸交流1条)。国际场合8条(和平发展3条、经济全球化1条、人类命运共同体1条、上海合作组织2条、一带一路1条)。以认同领域划分,政治问题共30条,经济领域3条,社会领域6条,文化领域3条。其中政治认同是最重要的认同问题,完全符合笔者曾经研究的结论——政治认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3〕按照分布年份而言,2013年2条,2014年6条,2015年4条,2016年2条,2017年2条,2018年7条,2019年14条,2021年5条,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表明习近平总书记长期高度重视认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的思想存在且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就单个问题而言,台湾问题论述6次,排名第1位,也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所指出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两岸同胞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4〕。该讲话中多次提及认同问题。中国共产党认同论述6次,符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的领导核心的政治现实,也符合中国共产党认同是中国政治认同的焦点;“一国两制”5次,排名第2位,体现新时代港澳同胞的国家认同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完全符合爱国者治港(澳)和“一国”是两制的前提的基本政治原则。总之,研究方法科学可行,研究素材具有权威性,涉及领域广泛,内涵丰富。

二、扎根理论研究编码

(一)初始编码

初始编码是扎根理论建模的第一步,以文本为基础展开。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包含“认同”词语的42条论述进行初始编码,以字母X标识。为了保证编码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笔者对42条论述逐字逐句逐段精读,按照认同内涵、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来源、增强认同方法、认同功能等所有方面蕴含的认同意涵,360度全方位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认同论述的思想内涵,不遗漏任何有价值词句,掌握其核心思想和关键意思,对表述进行精简但保留基本观点,由此形成42条初始编码(X1、X2……X42)。第5条论述初始编码举例: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讲话,“在台湾被侵占的50年间,台湾同胞保持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牢固的中华文化情感,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5〕初始编码为:台湾同胞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X5)。2015年5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网络人士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政治观点,增进其政治认同。初始编码为要把网络人士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增进其政治认同(X11)。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初始編码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X27)。

(二)聚焦编码

聚焦编码是编码的第二个阶段,这些代码比初始编码更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概念性,使之表现出更加清晰的认同意涵,以字母J标识。为了保证编码的准确性,使之更有利于抽象理论,笔者对照原始文本对初始编码进行一定修正和完善,由两位编码专家背对背进行聚焦编码并进行比对,协商一致形成42条聚焦编码(J1、J2……J42)。聚焦编码举例:台湾同胞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X5),聚焦编码为:台湾同胞认同中华民族(J5)。要把这些人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增进其政治认同(X11 ),聚焦编码为增强网络群体政治认同(J11)。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X27),聚焦编码为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J27)。

(三)理论编码

理论编码是按照聚焦编码的理论类属进行进一步概括抽象,逐步形成理论的过程。按照何为认同(字母K代表)、认同来源(字母L代表)、认同主体(字母M代表)、认同客体(字母N代表)、认同性质(字母P代表)、认同途径(字母Q代表)、认同的功能(字母R代表)七大模块对聚焦编码进行360度深层扫描分析并逐个归类,使之具有明显的理论抽象价值。理论编码举例:台湾同胞认同中华民族(J5),蕴含的认同理论意涵包括:认同主体(M),具体编码为港澳台同胞(M2);认同客体(N),具体编码为中华民族(N3);认同内涵(K),具体编码为心理的归属和承认(K2)。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J27),蕴含的认同理论意涵包括:认同主体(M),具体编码为中华儿女(M1);认同客体(N),具体编码为中华民族(文化)(N3);认同内涵(K),具体编码为情感上热爱(K4);认同性质(字母P代表),具体编码为文化认同(P2);增强认同的路径(Q),具体编码为符号和形象(Q3)。编码示例如下①: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论述的核心要义

研究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认同思想深邃,观点精确全面,对认同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有系统思考。具体包括:认同内涵(字母K代表)、认同来源(字母L代表)、认同主体(字母M代表)、认同客体(字母N代表)、认同性质(字母P代表)、增强认同的路径(字母Q代表)、认同功能(字母R代表)七个方面。

(一)认同内涵:态度、心理、行为、情感

认同的内涵即何为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认同包括四层内涵:第一,赞成的态度(K1),指对于事情的肯定性看法,比如各族人民认同价值观(J3)、 周边国家认同我们外交政策(J7) ;第二,心理的归属和承认(K2),指内心的认可和同意,比如澳门同胞认同国家 (J13) 、 台湾地区政党和团体认同“九二共识”(J14);第三,拥护和支持的行为(K3),指行动上的遵守和一致,比如中央政治局同志认同政治准则和政治要求(J17)、各国领导人、企业家认同数字经济政策(J38);第四,情感上热爱(K4),指肯定性的心理反应并为之付出,比如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中华文化(J21)、政协委员认同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23)。由此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认同的内涵理解全面,涉及赞成态度、心理归属和承认、行为拥护和情感热爱四个维度。

(二)认同来源:理性与感情

认同的来源即如何产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认同来源于两个层面:第一,理性认知(L1),尤其重视科学理论对于认同的作用,重视发挥理论的科学认知功能。比如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X1)、带头做到“两个维护”要体现高度的理性认同(X19)。认同来源于理性认知说明认同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不是凭空产生的。第二,情感(L2)。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来源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等带来的心灵的同频共振。情感是认同的来源之一。人们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15)、党员干部情感认同“两个维护”(J19)。情感认同源于人是精神性动物。由此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来源的认识体现其对于人的属性的全面认知,既关注理性因素,又重视非理性因素,“认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6〕。

(三)认同主体:中华儿女、港澳台同胞、中国政府和人民、外国政府和人民、特殊人群

认同主体即谁的认同。认同是强大的力量,有利于产生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社会合作并推动发展进步。由于观念、资源、影响等差异,不同认同主体的作用存在差异,注重关注不同认同主体并吸纳其认同,对于提升国家整体认同的量和质都有裨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关注五类人群的认同。一是中华儿女(M1)。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J21),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号召。中华儿女是最广泛的人群,可以凝聚最强大的共识和力量,尤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尤其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具有独特作用。二是港澳台同胞(M2)。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港澳台同胞的认同,香港市民认同理念(J4)、台湾同胞认同中华民族(J5)。港澳台是中国的特别地区,港澳台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国人认同、国家认同直接关系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等重大问题,具有特殊意义,须重点关照;关注以上两类人群的认同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致。三是中国政府和人民(M3)。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有利于引导他者认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不认同一些政治逻辑和政治观点(J6),则通过外交话语阐明中国立场和主张,赢得他者理解和认同。四是外国政府与人民(M4)。全球化时代,充分获得他者认同,利用外国力量有利于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周边国家认同我们外交政策(J7)、各国认同新常态(J9)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对于他者认同的高度重视。五是特殊群体(M5)。特殊群体由于在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他们的认同具有引领性、示范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网络群体政治认同(J11),中央政治局同志认同政治准则和政治要求(J17),党员和领导干部认同党组织(J18),党员干部理性和情感认同“两个维护”(J19),政协委员认同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23),宗教界“五个认同”(J41) 。信息时代,网民数量众多、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大,互联网是影响政治认同的重要变量。“网络空间环境多变性破坏政治认同稳定性,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挤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空间,网络空间舆论处理不当和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消解都会产生政治认同危机。”〔7〕领导干部、政协委员甚至政治局委员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具有重要榜样作用,他们的政治认同具有示范性,规范他们的政治认同并要求其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做合格党员,做到“两个维护”,对于全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力。宗教人士具有独特的信仰和价值观,其认同具有复杂性,筑牢其“五个认同”与中国提出的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一致性。

(四)认同客体:科学理论、价值理念、中华民族、政策举措、国家、中国共产党

认同客体即认同的对象,不同的认同客体与认同主体之间形成交错的认同关系,影响主体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和客体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认同客体主要包括六类。一是科学理论(N1)。认同科学理论(J1),与十八大以来强调三(四)个自信密切相关,自信是自我认同的表现。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说服人的前提是人们认同理论,才能有理论自信,所以认同科学理论至关重要。二是价值理念(N2)。各族人民认同价值观(J3),认同道德规范(J8)。人是具有意识和精神的动物,价值是人活着的意义追寻,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认同就是寻找道德空间中的方向感。“在道德空间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是好的或坏的,什么值得做和什么不值得做,什么对你是有意义的和重要的,以及什么是浅薄的和次要的。”〔9〕所以,价值理念是重要的认同客体。对于当前中国而言,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中华民族(N3)。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J21),两岸中国人认同中华民族(J29)。中华民族是根基性认同、复合性认同,既是民族认同,也是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族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内地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都是中华民族成员,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称谓,可以凝聚共同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对于民族团结、政治安全、文化安全、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四是政策举措(N4)。中国不认同“强国必霸”的政治做法(J6),周边国家认同我们外交政策(J7)。政策举措是政治行为的常见表现,是价值观和制度的具体化,直接影响人们的利益,故也是认同的重要客体。五是国家(N5)。澳门同胞认同国家(J13),台湾地区政党团体认同一个国家(J16)。当今时代,无论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国家都是最重要的政治共同体,提供国防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尤其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交往和人口国际化流动,国家认同使人们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六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领导干部认同党组织(J18),政协委员认同中国共产党(J2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的中心,是国家政权的执政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认同是中国政治认同的焦点。

(五)认同性质:政治、文化、民族、社会

认同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性问题,不同领域都存在认同问题并形成不同性质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四种性质的认同。第一,政治认同(P1)。政治认同是人民对于政权的赞同态度、心理承认、行为拥护和归属感。比如,澳门同胞认同一国两制(J32) ,认同国家(J33) ,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J34 )等论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治认同主要包括价值理念认同、政策主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国家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等。政治认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与魂。〔10〕政治认同是国家安全的关键。〔11〕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治认同问题。第二,文化认同(P2)。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定时期共享的思想观念、价值观。2021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谈得上其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X26 ); 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X24)。文化认同主要包括三层内涵,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J5),二是人们对中华文化认同(J25),三是对不同文明的认同。要加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X37)。第三,民族认同(P3)。“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12〕民族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新时代,中国核心的民族认同就是中华民族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中华民族是指自己或者祖先在中国地理版图内生活,接受和认同中华文化,具有中国人国民性格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不仅包括宪法规定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各民族公民,也包括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共同称谓。中华民族认同是指所有华夏儿女对于自己所属的中华民族的认可、赞同和支持及归属感。 台湾同胞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X5);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X29) 。中华民族认同是最大公约数,是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复合型认同,可以最大限度凝聚力量、汇聚共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第四,社会认同(P4)。社会认同主要指国内社会的道德规范认同(J8),国际社会认同新常态(J10)和认同理念(J35)。社会认同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维护社会秩序。

(六)認同路径:礼仪制度、纪念庆典和符号形象

认同是一种主客体的内在关系,是一种连接纽带。既有演变性,又有建构性。 为了增加认同,我们可以诉诸一定的方法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增强认同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礼仪制度(Q1)。礼仪指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在政治生活中是政治仪式之一。“它的举办者是政党和政府等最具政治权力的行为体,在程序、时间和空间上遵循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规则,借助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事物和行为,对参与者和观众的政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力。”〔13〕常见如迎灵、默哀、鞠躬、检阅、脱帽、宣誓、奏唱国歌、敬献花圈(篮)、授予勋章(旗帜)、礼兵护送、降半旗致哀等。为了礼仪功能的常态化,可以制定礼仪制度。以礼仪为形式,以象征符号为媒介,以共享的符号意涵为言说内容,实现现实与历史、活人与死人、个体与组织之间的连接和对话,体现严肃、敬重、爱戴、尊重等一致性情感,明白我(们)从何处来、现在何处,走向何方,找到方向感并增进认同。

第二,纪念庆典(Q2)。纪念是指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常见如纪念日、特定意义的参观(考察)等。前者如南京大屠杀公祭,后者如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延安、红旗渠等。“节日是一个在当下唤起过去然后回到当下的过程,节日的设置通常反映了民族国家在当下叙说过去的立场。”〔14〕借助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悲壮为背景,唤醒当代人的历史记忆,告诉他们历史—现在—未来的一致性和延续性,珍惜当下并增加现实政治认同。庆典指隆重的庆祝典礼。常见如开国大典、建党(国)百年庆典、奠基(竣工)庆典、节日庆典、入列庆典、通车(航)庆典等。以欢快为背景,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告诉他们现在与过去的巨大差异,在古今对比中呈现成就感,激发人们的满足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自我认同。“纪念庆典活动不仅是对过往的纪念,更是对现实的激励、对未来的展望。”〔15〕总之,纪念庆典通过引入历史时间,展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内在关系,增强方向感和认同感。

第三,符号形象(Q3)。恩斯特·卡西尔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16〕符号是文化的载体,表达人们的思想价值觀念,由于符号形象的共享性、相同性,故有利于增加“我们感”,增进认同。其一,政治符号。如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星各有一角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亿万人民认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国徽象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大会堂象征人民的民主和伟大力量。其二,地理符号。每个国家、民族生存都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要素是构成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要素之一,地理对于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影响,地理影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地理要素就不仅是地理问题,因而具有文化意涵,地理要素变成地理符号。比如,奔腾不息的黄河与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17〕此外,长城、珠穆朗玛峰等独特地理符号都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其三,节日符号。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传统的四大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与节日直接相关的一些物品也成为文化符号,比如饺子、粽子、春联、月饼、中国结等,每个文化符号都讲述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愿望,代表亲情、团圆、丰收、美满、幸福等寓意,是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基因,有利于我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通过节日宣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和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最终实现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其四,人物符号。政治人物是一个时代政治的缩影,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比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他们象征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为了反抗殖民者的统治,不屈不挠的斗争,象征着牺牲自我、克己奉公的政治品格,象征着开拓进取、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除了领袖人物,普通人民群众也是政治人物象征符号,比如雷锋、邱少云、黄继光等都是象征符号,象征中国人民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此外,汉语语言文字符号、大熊猫、龙等动物形象等都有利于增加认同。

(七)认同的功能:对话交往、坚定意志、现实政绩

认同作为一种态度、心理和行为倾向,是重要的力量源泉,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并产生现实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认同的功能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对话交往(R1)。作为不同主体间的互动行为,对话交往须有共同前提。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共享的符号和意义为前提的。而共享则是认同的“同”的表征。无论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都有利于对话交往。“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X16)。就台湾问题而言,“一个中国”认同是两岸对话交往的根本前提。其二,坚定意志(R2)。自我认同是认同的重要面向,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自我认同意味着清晰认知我(们)是谁,从何处而来,走向何方,实质是一种自信和方向感,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有利于坚定意志,克服艰难险阻。“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大大增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意志更加坚强”(X21) 。其三,政绩(R3)。认同作为赞同性态度、心理承认和热爱的情感,直接表现为行为上拥护和支持,有利于产生合作行为和更强合力,减少阻力和掣肘,降低交易成本,产生更大的现实效能和政绩。“探索建立更多合作对接机制,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X42)。而政绩反过来强化认同,形成正反馈。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论述的思想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重要论述的思想脉络呈现“1+7+27”的样态(如图3所示)。“1”即一个内核,以认同为中心;“7”即七维意涵,涉及何为认同、认同来源、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性质、认同路径和认同功能;“27”即二十七个具体面向,是七维意涵的具体化。认同内涵包括赞成的态度、心理归属和承认、行为上拥护和情感热爱四个层面;认同来源于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主体包括中华儿女、港澳台同胞、中国政府和人民、外国政府和人民以及特殊人群;认同客体包括科学理论、价值理念、中华民族、政策举措、国家和中国共产党;认同性质涉及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增强认同的方法有礼仪制度、纪念庆典和符号形象;认同功能包括对话交往、坚定意志和现实政绩。

总而言之,在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惊涛骇浪,需要我们凝聚更大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认同问题有系统性思考,是伟大的认同问题专家,几乎涉及认同的所有维度和层面,内容全面深刻,观点科学明确,符合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国内外认同力量的全方位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同的论述为指导,可以增强国内外各方人群、组织和国家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有利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既重视自我认同,也争取他者认同,既追求认同内政也强调认同外交,最终形成认同合力并汇聚认同力量,为治国理政创造良好的内外软环境,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认同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陳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2〕 〔英〕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59.

〔3〕常轶军.政治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J〕.探索,2018,(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05-409.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37.

〔6〕常轶军.现代化与政治认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49.

〔7〕  张爱军,秦小琪.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特性、失范与改进〔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9〕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0.

〔10〕常轶军.政治认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与魂〔N〕.光明日报,2018-02-08.

〔11〕常轶军.国家安全的政治认同之维〔J〕.学习与探索,2019,(12).

〔12〕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6.

〔13〕  王海洲.政治仪式: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文化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3.

〔14〕龚浩群.民族国家的历史时间——简析当代泰国的节日体系〔J〕.开放时代,2005,(3).

〔15〕曾楠.通过纪念庆典活动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N〕.人民日报,2018-06-29.

〔16〕 〔德〕恩斯特·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哲学〔M〕.赵海萍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31.

〔17〕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

【责任编辑:朱凤霞】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研究”(22ZDA070)

〔作者简介〕  常轶军,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 昆明 650500。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认同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