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治理:领导人书信的政治功能分析

2023-03-07 07:17陈桢王传利
党政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

陈桢 王传利

〔摘要〕政治话语支撑政治运行,社会经济条件制约政治话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以文件为载体的政治表达用丰富多样的话语意涵揭示出中国政治运行的独特性。领导人书信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件,通过特定话语呈现发挥了沟通和治理的双重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从历史到现实、从现象到本质、从文本到实践的分析显示,文字以丰富的话题内容、充分的问题意识、强烈的召唤气质,在获得广义政治文件的象征性与行政性权威、实现一般政治话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育人功效的同时,还发挥了政治沟通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以文件透视治理变迁、从回信捕捉治理动态,拓宽了传统的文件政治研究视野,为理解新时代治国理政贡献了书信政治这一话语视窗。

〔关键词〕 政治话语;治国理政;总书记回信;书信政治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048-(2023)06-0072-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的治理作出了系统论述、理论创新和全面部署安排,形成了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动指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深刻内涵和战略伟力通过讲话、文章、会议文件等多种文献载体予以表达,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给特定群体、重要活动等的亲笔书信。这些书信,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的崇高人格魅力,也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指示,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不可或缺的宝贵文献材料。本文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92封回信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领导人书信在大国政治发展中的沟通和治理功能。其中,第一部分聚焦政治话语的一般功能和载体,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总书记系列回信的基本情况和本文研究设计,第三部分对回信文本作沟通功能分析,第四部分进一步指出總书记回信作为独特政治文件在政治沟通和国家治理中发挥的作用,结论与讨论部分总结了本文在话语研究上的初步拓展。

一、政治话语的功能及其载体

从言语到话语,再拓展到政治话语的解读,政党政治话语成为政治技艺日益专业化时代人们理解政治的渠道。中国政治体制运转和话语体系构建中,“文件”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作用。文件内容及流转和传播过程内在地包含着政党执政话语、政治结构变迁和国家治理思维,镶嵌着丰富政治话语的领导人书信更是充分体现了其在治国理政中的独特价值。

(一)从结构到功能:政治话语研究的实证转向

政党在建设和运行国家政权中通过种种形式表达其政治理念。作为有组织行为体的政党在治理结构、制度体系层面的正式参与和合法介入是关涉权力分配、秩序维护、利益表达的常规力量,然而,政治行动背后的话语及其隐喻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现代化进程促使政治发展走向民主化、全球化的同时也催生了对话语本身的研究。〔1〕

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包括政治话语在内的话语研究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语言学属性,对于话语的分析主要基于语言结构及其所处的环境。索绪尔首先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指出后者具有前者所不具备的个人支配的准社会性质,“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该事物在人脑中的概念和它的音响形象,进而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了概念和音响形象”。〔2〕佩肖等通过引入言说的社会历史性揭示了“话语”超越语言和言语的社会生活意义体系,为理解语言经过再生与流通后的变迁提供了窗口。

当思考范围拓展至语言哲学层面,关于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分析主导着政治话语的研究。在福柯开创的话语与权力研究范式基础上,托伊恩·范·迪克和诺曼·费尔克拉夫系统论述了话语与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将“话语”的讨论结合话语秩序和社会理论并引向“政治话语”维度,阐明政治话语的社会作用。〔3〕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进一步表明,语言不仅“表达含义”而且“完成行为”,为我们透过政治行动与政治话语的分野、理解政治及其运转贡献新的认知方向,这也意味着日常生活清晰可见的行动与指向隐喻的话语是有区分的统一体。〔4〕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对政治语言行动属性的追认,进一步促成了政治话语研究的实证转向。思想史学者波考克在奥斯汀“以言行事”、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和阿伦特视政治行动为表演的思想影响下,赋予政治话语以强烈的行动属性,指出话语具有对他人施加权力的力量,言说的政治性就在于其作为人们之间相互施加和交流权力的行动。〔5〕与此同时,两次世界大战在战争宣传上对政治语言及话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将全球政治实践联结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和实践出发揭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作用和反作用关系,为我们理解政治运转中的“政治话语”提供了丰富想象。“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和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话语具有虚幻性,是资产阶级用以压迫无产阶级、维护其剥削性统治秩序的手段,无产阶级政党只有通过掌握国家权力来揭露其普遍虚伪性,进而弘扬话语在传递先进观念、教育感化民众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战后,随着对战争的反思以及政治现代化进程,政治话语逐步摆脱纯粹灌输、被动接受或欺骗的负面性质,日常政治生活的话语实践也丰富了政治话语研究,揭示出其在不同环境场合、受众对象、政治内容下的多重功能,包括信息沟通功能、议题设置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形象塑造功能等。〔7〕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的政党政治话语,在体现政党治理理念的同时也反作用于并推进、转换、延伸着国家治理。当理想和现实的鸿沟展开,政治话语不仅能够实现缓和矛盾、消解冲突的功能,而且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通过话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政治并不是单纯的强力使用,而是理念的分享、共识的达成。概言之,政治话语是政治体系的有机组成、政治理念的集中反映,其形成、转型与调试是政治体系完善和政治体制随时代环境更新的必要环节。

(二)作为政治话语载体的领导人书信

在中国,政治话语的基本形式可以概括为:领导人讲话、党代会报告等具有意识形态的“理论话语”;政府工作报告等围绕政策措施的具有行政色彩的“政策话语”;以指示、批示、请示、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对上、对下或平级的涉及文件流转的“公文话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主流媒体和高校智库等宣传机构的“宣传话语”。上文分析显示,政治话语的领导人回信形式在其生产过程中体现为理论话语、宣传话语的同时,也凭借其分配、流通和消费过程兼及公文话语,当涉及特定主体时还包含着政策话语的维度,不妨称作:涵盖上述多重结构形式的“书信话语”。

不同类型的政治话语载于文件的不同类型中。文件运行的全流程可以视为一个治理过程,文件中的话语作为治理的形式和要素。对文件的话语解读,为理解政治贡献了线索、厘清了思路。经验感知和理论溯源都反映出回信表现的话语具有强烈行动属性,但这种“(有)行动的话语”并不完全意味着源于行动者的权力属性,在此强调其行动属性旨在揭示特定的言语因为其发挥着特定的行动功能,在政治系统的治理过程显现出“言语超越行动”(words speak louder than action)的特定意涵。领导人书信作为政治理念的当代中国表达,具有政治文件所包含的一般功能,又因其特殊的行动属性,在发挥沟通功能的同时起到寓于文件又超越文件的治理功能。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文件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政治理念承载,在治国理政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文件具体形态的变迁以独特呈现传达着不同的政治理念、参与构筑了党的政治话语,并推动政治话语体系的调试与转型。关于“文件政治”的学术研究显示,“文件”意指“由治理机构发布的所有形式的官方文书, 它区别于个人信件、文章、媒体出版物,以及非政府机构的文件等”;存在“政治文件、行政或执行文件、信息文件”之分;通过政治系统内各环节形成的文件在中国政治中享有象征和行政两个维度的权威。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电报、口头指示等为主要形式的文件,经由政党之手将一盘散沙的旧中国组织起来;伴随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到来,国家治理愈加复杂,批示功能日显。〔8〕“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后来的建设时期,会议和文件始终是贯穿体制运行的两个最基本的工具,也是(至少曾经是)与民众的生活体验最为接近的政治现象。”〔9〕毛泽东同志除了写作流传至今的诗词,还通过数量颇丰的书信表情达意,论及政治原则、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传递政治信号,为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各时期的历史进程提供了丰富载体。〔10〕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周恩来同志、任弼时同志,作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的邓颖超同志等,也通过丰富的书信,在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政治功能。〔11〕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民族复兴进程中,伴随新文化运动同时进入中国场景的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政治话语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自延安整风时期初步塑造的话语形态以来,历代领导人书信作为一种超越科层内部的特殊文件,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话语建构全过程,生动展示了百年党史中继承并发扬光大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特征。〔12〕在此意义上,用“书信政治”更能体现出中国历史进程政治领导人在治国理政中的政治智慧,即一种通过书信往来实现领导人与社会各界沟通、促进国家治理、构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政治实践类型。

书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形式,自远古飞鸽传书的古典形式演化到当代超越物质意义的层面,对其延续使用体现出言说的内容和目的。在费尔克拉夫一般性话语分析的指导下,有学者结合中国社会背景,探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实践及其中揭示的特定时期领导人注意力重点,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发展有着关键作用。〔13〕以书信的信息传导过程来看,传播者和解码者依托话语互动,实现政治信号输出与反馈输入。政治话语在政治系统中发挥着调适作用,日益显现为优化和完善治理的重要手段。

正如福柯及其后继者所讨论的“话语秩序达成的约束体系”,话语的生产在任何社会都不是一个随意的过程,它受到各種限制。领导人回信的文本、生产及其阐释、传播和转化的分配和消费过程也遵循了一定的政治约束或规范条件,同时也反作用于以治理为核心的政治实践本身。总之,领导人的政治行为不是无章可循的非理性活动;领导人书信作为重要的政治话语,区别于直接的政治行动,是国家治理议程的有机组成。领导人书信所涉议题不是随机的,而是与国家及领导人在特定时期的注意重点高度相关。国家治理存在一定的议程,以“文件”透视治理变迁、从“回信”捕捉治理动态,是理解国家治理议程的有效途径。

二、回信的基本情况和本文的研究设计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大致可以总结为“高度肯定并辅助总结所要回信的对象的历史——迁移国家治理关联议题——以小见大提出口号式期盼”的三段论递进格式。艾楚君等〔14〕通过对总书记给青年群体的35封书信的分析指出,系列回信通过阐明青年在历史和当下的作用、针对国家当前治国理政主要议题,展望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遵循。武贵龙〔15〕以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为切入,展示了领导人书信作为党中央在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方向致力于民族复兴的示范意义以及扎根中国大地、着力科技引领的鲜明实践指向。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表明总书记系列回信不仅在内容上“涉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论及重要的政治原则、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党性修养、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而且从党和国家战略高度体现出领导关怀、把握群众心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的深厚情怀”〔16〕。

此外,有学者以青年思想政治话语角度进一步指出,总书记对青年的回信以“明确知行合一方向、增强知行合一本领、打造投身知行合一实践境界”的递进表达具象化了总书记关于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新思想。〔17〕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工具,基于人民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和《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对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至2022年12月的92封书信①进行词频统计,剔除部分无效分析词汇后,如表1所示,并生成关键词词云图(参见图1)。

高频词汇“中国”“国家”“发展”“事业”显示出总书记在众多书信中心系国家长远未来、举众人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核心命题,“青年”“乡亲们”“中华民族”和“建设”“贡献”“奋斗”既表露出总书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又映照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切祖国未来的重点建设对象、倡导推动发展成果汇集各族各界,并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信外音”。

本文以政治话语的角度切入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回信的分析,尝试在回信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政治理念的话语呈现,聚焦中国式的政治话语与文件表达,进一步运用以文本为中心的政治话语分析,揭示回信机制、领导人回信与国家治理议程的关系,阐明领导人书信作为新时代政治理念的独特表达和治理过程的重要载体。

三、回信的沟通功能

沟通是书信最基本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通过内涵丰富的话题,使党的主张融入日常生活,展现了政治话语与日常话语的平滑转换。

(一)“纸短情长”:以丰富的话题内容,释放情理温度

结合回信文本的社会背景,回信在内容的广度上,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政治实践进程中的关键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家宏观政策目标跃然纸上,而且展现了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一以贯之的育人理念,集中传递了涵盖党、政、军、民丰富话题对象同时兼具情感温度的内容。在内容的深度上,不仅论及政治原则、理论观点,而且指点了细致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文本内容在双重维度共同丰富了长期执政话语,“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从执政能力到治国理政能力的话语转换”〔18〕,达到超越回信文本和单个回信对象、在不同治理议程中产生系统关联的执政表达,同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书信实现政治教育〔19〕的优良传统。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我们在学习宣传全会精神上还要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认识基础”〔20〕。会议前后,总书记在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复信(2014年1月28日)和给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村民的复信(2014年5月5日)中,表达了对于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及落实主体能力的迫切期待,以大学生村官和基层村干部为切入,总书记回信以小见大,倡导“改变农村面貌,帮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推动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需要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需要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不懈努力”。

(二)“深谋远虑”:以充分的问题意识,体现思想高度

如果深入探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回信,不难发现在文本背后的话语意涵。以习近平民族工作回信为例,其“坚持问题导向,采用回信方式交流、解释、破解社会发展中存在和亟待解决的各类问题”,“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21〕事实上,不同主题的书信显示,其暗含的不止问题导向,更重要的是一种区别于单纯导向意旨的问题意识。“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如果说在答案中个人的意图和见识起着很大作用,因此,需要用老练的眼光才能区别什么属于个人,什么属于时代,那么相反,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2〕可以说,在有限的注意力和有限的文字中表达时代呼唤的问题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鲜明特色。

一般而言,问题意识既包括了历史问题的传承与对话,还指向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切。在致新安旅行团(1946年5月20日)的信中,毛泽东同志亲切送上“祝你们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23〕的美好箴言。①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宣传抗日的少年儿童团体,新安旅行团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戰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的缩影。尽管新安旅行团代表的革命抗日问题不再,但其作为价值符号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历久弥新。在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的信(2021年5月30日)中,总书记回顾了学校历史中的新安印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希望你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本之间显示的以“新安”为意象的党史标记,既实现了从全民族抗战的共同革命理念到当前尤为注重“系好第一颗纽扣”的共同教育理念的“话语迁移”,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依托厚重的党史资源形成有历史继承的新政治话语,在“话语模仿”中完成了新时代的一次话语构建。事实上,启动党史学习教育的2021年,正是该回信文本的诞生背景。②“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4〕以少先队员为话语对象辐射,进一步推动了全党全社会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旨在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树立正确党史观筑牢社会和民族根基。

此外,话语的继承与调适不仅发生在领导核心之间,也体现在领导人个体一以贯之于时代变迁中把握本质问题。在1975年结束知青岁月和基层锻炼离开梁家河村后的四十余年间,习近平曾多次谈到自己的“黄土情结”,并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这些要求高度概括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25〕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历代领导人对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重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职位身份的回信及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话语,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自始至终心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关怀。

(三)“润物无声”:以强烈的召唤气质,发挥育人效度

政治话语区别于日常话语、经济话语的关键特征就在其教育意义。以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政治话语观之,该意义不仅表现为权力视野的教化作用,而且是嵌入整個国家运行及其为民族培养后继人才全过程的示范效应。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向度。“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26〕书信作为一类文件,在其离开生产过程进入传播过程后便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其包含的政治话语以各种形式覆盖政治系统内外。本文所涉十年来的回信对象中,有大量涉及教育系统(高校专家学者、大中小学学生、青年党员、支教队员、参军入伍学子、老艺术家、留学生群体等)的回信,因此将回信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现实依据。

以文润心、启智增慧,在回信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善用经典、化用古语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和合思想、民本思想、法治传统、正义思想、修身思想、廉政思想”等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7〕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形象诠释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寄语高校学子“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给福建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中,用“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激发乡亲们“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历来是领导人书信的话语特色。有学者通过研究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回信,分析革命话语经过丰富修辞组成回信文本,发挥拉近距离、陈明利害、促进觉悟功能,展现了领导人的高超统战艺术。〔28〕同样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在丰富的内容阐述、明确的问题意识基础上,善用比喻排比、巧用对偶句式,赋予回信以超越政治文件的种种规范限制,起到提升回信在其传播过程中的入脑入心效果。例如,在给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的回信结尾处,“祝你全家‘福安、一生‘长乐”既充分表达出地方特色,又实现了朗朗上口的传播效果;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以“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和“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的对仗工整句式高度凝练知与行的关系、重塑了青年意义的初心使命话语。

以回信作启航,情真意切启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在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从已公开文献资料看,这是总书记较早在公开场合提“不忘初心”概念。以此为基础,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在新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方面要求。从此,“不忘初心”这一词汇在多重语境生动传达着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政党作为。

将政治话语的分析注入静态书信,赋予文本以超然视角,旨在彰显有限文本空间中的无限内涵,凝练精辟的文字竟蕴藏着如此深意。概言之,领导人系列回信以话题内容的丰富层次性、问题意识的明确针对性、召唤气质的知行信合一,借助对象历史再表述、治理议题再延展、口号教育再深化予以结构化重组,真正将国家治理议程与政治话语相融,通过回信的传播机制融入日常话语,“在特定语境和概念中达成重叠共识,实现日常话语、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平滑移动”。〔29〕在此意义上,如果说,立法话语使得党的意志通过立法机制上升为国家意志,那么便可以如此表述:政治话语使得党的主张通过回信机制覆盖至日常生活。

四、回信的治理功能

对回信的沟通功能分析探讨了回信的外在结构,更多地以外来者的目光剖析“书写的信”。然而,要理解回信机制的本质逻辑,必须结合回信主客体的内外互动结构及其关系展开,进而认清文本所含回信话语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功能,由此“信的书写”才能真实可见。正如有的学者研究反思,“现有政治学研究中,只是将文本或话语分析作为了研究白纸上黑字的一种技术策略。文本是话语分析的重要材料,但却不能将文本和话语直接等同起来,文本分析往往并不关注话语中蕴含的隐藏观点和信息组织结构”〔30〕。总书记的回信在文本之中又超越文本,其内涵除了表现为此前提及的文本结构形式、文本间性,更反映在领导人与作为话语最终承担者的回信对象间的关系中。

(一)从沟通到治理:领导人回信的治国理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回信显示了丰富的治国理政内容。首先,表现为沟通关系和政治沟通功能。本文着眼于回信而非贺信,主要源于回信之“回”,意味着其较贺信有着更强的互动和沟通性质。在同各行各业各界人士的书信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既谈认识,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聊方法,讲怎么办、怎么干,展现了国家领导人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天下情怀。对于基层群众的回信,贯穿领袖心系基层、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线;对于青年群体的回信,融入一以贯之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各少数民族群体的回信,展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主张,将党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在日常的政治话语传递中,铿锵有力地表达了捍卫统一的政治姿态。其次,在于其治理功能和政治回信的社会延展。除了春节(如表2所示)、端午节、劳动节、青年节、教师节等传统意义上的节日主轴,在脱贫攻坚、党史学习教育等政治议程关键之时,在党和国家重要纪念点(如建党建军节、抗美援朝出兵、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能发挥出显著的时效性。

领导人书信借助党政系统有层级地择定日程(表3)传达,掀起全党学习回信精神的热潮,释放领导人注意力信号,表达党中央即时的现实关切,此外,还通过多次、多主体、多环节回信,产生以回信关键信息词和特定回信语汇线索构建的治理动态链接。由此,党内学习回信精神功能溢出,促进了执政党与党外人士、海内外社会关键群体的政治沟通,使得政治回信成为常规国家治理手段的新时代辅助,其特色的回信话语通常以口号、标语等传播形式,呈现这一辅助过程的社会结果。从治理议程到回信文本、从回信话语到口号标语,领导人书信不断实现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上下互动、内外贯通,将书面语讲成真心话、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

(二)从书写的信到信的书写:领导人注意力中的国家治理议程

整体而言,回信的发出者是领导人及其代表的中央意志,收信实际对象并不限于回信文本所指,因此具有一般文件的政治效能、行政传达功能。但是,回信缺乏一般文件的强制力,不过这也正是其发挥更大功效的原因所在。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大部门化、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复杂化,一种新的文件在当代以“领导人书信”的形式诞生,携带着领导人注意力与国家治理关键议程的系列回信,除了在党政系统内部掀起回信学习热、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耳濡目染的回信精神中“立大志、明大德”,而且以话语“全覆盖”的形式发挥着非权力强制的软性治理功能。

2018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按惯例发表贺词,提及本年度的三份回信,分别为“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的回信”“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以及中央办公厅委托陕西省委传达给西安交通大学史维祥等15位老教授呈信总书记的批示。在一定意义上标记了对国家整体治理议程的注意力重心。

由此,领导人回信的性质跃然纸上。一方面,就主体而言,回信是治国理政的一部分,回信的生产体现了政治行为者在行动和话语的双重属性。其一,回信的话语是政治理念的文本展示,与群众的互动是作为理论创新源泉的实践;其二,治理国家、执掌政权是一门艺术,很难直接予以把握,所以回信是理解治理的工具,回信的话语是治理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就对象而言,回信代表中央对个人和组织的关注、重视、支持。在主客体间的结构和关系层面,回信既是沟通与治理的原因也是结果,在议题上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中心工作调整,在方式上注重关怀社会各界,在行动上指向了日常的生活话语。

五、结论与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回信集中反映了该体系的丰富内涵。

本文尝试在两个层面拓展从宏观思想到微观话语的研究范畴。其一,在现有关于领导人讲话、指示、书信的文本结构研究基础上,超越对于特定群体、特定活动的回信对象,在回信作为治国理政表达载体的大框架中分析系列回信,指出其内容、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一般功能及丰富意涵,揭示回信是政治话语的建构物,其热度不限于当下、不止于单一文本,议题的重要性和时间的对应性成为回信对象选择的关键维度。其二,超越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考察,将回信置于中国特色的“文件政治”中考察,对回信的文本分析延伸至“话语”及其内在“治理”视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当代新表达,重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回信包含的政治沟通和国家治理功能,进而分析了回信表现出的回信话语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行动与社会指向的政治话语。这不仅为深化政治沟通、拓宽社会治理途径提供了回信话语工具,而且为更加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新进路。

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回信的话语解读显示,加强党史学习、扎实党建理论,寻找个人、组织与国家治理的契合点,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理解新时代治理之道的可行方式。未来研究可以结合更多回信,丰富政治话语研究的对象与议题,同时进一步以领导人书信这一富文本为起点,多维度展开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及相关思想资源的实证阐释。

〔参考文献〕

〔1〕 尤泽顺,陈建平. 政治话语的批判性分析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

〔2〕〔瑞士〕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

〔3〕 常江,田浩.托伊恩·范·迪克:批判话语研究是一种政治立场——新闻、精英话语与意识形态〔J〕.新闻界,2018,(5).

〔4〕〔英〕奥斯汀. 如何以言行事〔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0-102.

〔5〕 王寅丽. 政治语言与语言政治:波考克对共和主义语言的论说〔J〕. 学术研究,2012(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7〕 杨琳.政治隐喻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稿为考察中心〔J〕. 广西社会科学,2019,(11);高军峰.全面抗战前中共抗日的话语叙述与政治功能〔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2).

〔8〕 孟庆国,陈思丞.中国政治运行中的批示:定义、性质与制度约束〔J〕. 政治学研究,2016,(5).

〔9〕 景跃进. 中国的“文件政治”〔A〕.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公意的边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32.

〔10〕〔23〕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1,252.

〔11〕 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任弼时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邓颖超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2〕 吳学琴. 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的百年探索与成功经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0).

〔13〕 WANG J.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 Political Ideologies in President Xi Jinping s Discourse〔J〕. Discourse & Society, 2017, 28(4): 413–435.

〔14〕 艾楚君,焦浩源,易锦.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遵循和道路选择——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群体35封书信的文本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21,(4).

〔15〕 武贵龙.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重大意义、逻辑意涵与实践指向〔J〕. 思想教育研究,2022,(5).

〔16〕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悟思想、学方法、受教育的权威生动教材——学习《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N〕.学习时报,2022-04-06.

〔17〕 俞佳佳,李乐.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具象解读——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给青年群体的回信为考察文本〔J〕. 理论导刊,2021,(1).

〔18〕 齐卫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话语转换——从执政能力到治国理政能力〔J〕. 行政论坛,2017,(4).

〔19〕 张智,单晓涵.马克思恩格斯书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及当代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6.

〔21〕 李乐,韩宗丽.目标意涵、话语风格、价值旨趣:习近平民族工作回信的三重维度〔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6).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24〕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6.

〔25〕 胡锦涛.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

〔26〕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24.

〔27〕李安增.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4).

〔28〕 张春海,秦艳峰.从书信看毛泽东的统战艺术——以1936年5月至12月的书信为中心的考察〔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9〕 杨雪冬,季智璇. 政治话语中的词汇共用与概念共享——以“治理”为例〔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1).

〔30〕 宋雄伟,张婧婧,秦曾昌.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20,(6).

【责任编辑:欧 露 刘彦武】

〔基金項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廉政治理方略研究”(20AKS022)

〔作者简介〕  陈桢,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

王传利,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
“五位一体”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治国理政核心能力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