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格局视阈下青年就业群体网络话语分析

2023-03-07 08:13张舒婷周礼辉
党政研究 2023年6期

张舒婷 周礼辉

〔摘要〕 在后疫情时代,青年网络空间的表达和话语建构所酝酿的风险具有连锁联动、演变叠加的可能。面对青年就业群体网络话语相关风险的复杂情境,新安全格局的构建不仅需要党和政府分析其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风险,还要化被动为主动,采取积极的手段塑造新安全格局。基于这一认识立场,本文首先从CNKI平台上搜集有关“青年网络话语”主题的研究文献,并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图谱、聚类以及突变词分析以展现当前青年网络话语的基本情况,再对排名前列的关键词进行了主题分析,发现了“青年就业群体心态”“青年主动行动(表达)”两类主题研究亟待丰富拓展。这一论点随后亦被网络空间青年自我范畴化表达升级的实证材料所佐证。最后,从青年就业服务优化与网络舆论防范两个方面提出引导青年就业群体网络空间话语与缓解社会风险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新安全格局;青年就业困境;青年网络话语;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D669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048-(2023)06-0112-11

青年就业群体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力量,其职场焦虑疏导、劳动权益保障、自我赋值与职业发展实现是构建我国新安全格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详细阐述了其实践要求。无论是构建安全格局的动机还是内容,我们都可以将新安全格局与当前就业形势、青年就业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传统的安全格局议题主要受限于应对工业社会时期安全风险的思路,从而限制了我们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安全风险的理解。然而,新安全格局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及其对我国内部安全与发展的影响,于是,“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所拓展,并“要求各类风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系统方式联动叠加”〔1〕。

面对疫情后社会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复杂局势,青年就业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自我表达以及话语构建变得尤其微妙,成为关联意识形态统一、道路自信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场域。有学者指出网络舆情呈现出过度自我表达倾述的趋势,即过度凸显个人话语表达、情绪驱使明显,并逐渐演化为极端倾向与反权威话语,威胁着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2〕与此同时,青年群体在多重角色扮演和多维度社会责任的压力下产生的焦虑情绪在经过网络表达放大后会逐渐向质疑公权机关的方向演绎,从而严重消解党和政府的公信力〔3〕。青年网络迷群的意志表达也存在走向娱乐化、低俗化、极端化和情绪化的可能。〔4〕我们需要警惕,这些青年就业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表达与话语构建所酝酿的潜在风险和危机不是偶发独立事件,而有可能在形态上具有连锁联动、相互交织的特性,从而出现相互叠加联动,进而演变和升级〔5〕。比如,后疫情时期西方敌对势力“泛政治化”我国所面临的一些阶段性社会经济问题,并在网络空间持续渲染“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舆论话语,导致许多青年产生个体利益诉求与国家利益主张割裂的错误认知。有关青年网民“抵制996工作制”的舆情危机就是将违背劳动法行为经由相关话语陷阱的渲染、发酵,逐渐对我国主流价值观产生动摇的最好例证。〔6〕

针对青年就业群体网络话语相关风险的复杂性,新安全格局的构建不仅需要党和政府分析其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风险,还要化被动为主动,采取积极的手段塑造新安全格局,满足新发展阶段对安全的新要求。〔7〕基于这一认识立场,本文首先从CNKI平台上搜集“青年网络话语”的相关研究文献,并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图谱、聚类以及突变词分析以展现当前青年网络话语的特点。紧接着,本研究又对排名前列的关键词进行了主题分析,认为“青年就业群体心态”“青年主动行动(表达)”两类主题研究亟待丰富拓展。随后,本研究基于知乎、豆瓣、Bilibili网站( “ B”站)所得到的有关青年自我范畴化网络空间表达升级的实证也回应了该论点。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本文从青年就业服务优化与网络舆论防范两个方面提出引导青年就业群体网络空间话语与缓解社会风险的应对之策。

一、就业困境与青年就业群体网络话语知识图谱分析

青年作为社会重点劳动群体,其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完善新安全格局的“稳定器”。然而,在后疫情时期,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挑战使我国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成为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风险因素。如前所述,青年群体的就业心态以及行动实践成为审视社会风险以及构建新安全格局的重要内容。然而,实地调查以及大样本问卷調查在研究执行阶段将面临各种现实困境,比如资金与时间成本高昂、目标群体选择、数据信度与效度达不到预期等,不太适合成为研究者快速获取研究主题相关基础知识和前沿主题的路径。此外,青年就业群体与网络空间用户群体高度重叠,无论是群体构成还是话语生产都有显著特征。有学者指出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形成稳固的文化圈层,这一群体不断通过语义内容和情感价值来构建网络话语的壁垒。〔8〕同时,网络话语本身也不断生产冲击社会机制与话语准则的文化“隐喻”与“符号”〔9〕,映射着社会情绪以及青年就业群体的心态〔10〕。于是,本研究尝试通过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青年就业群体网络话语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产出了知识图谱。通过此路径,梳理出青年就业群体网络话语的研究热点、前沿方向以及发展趋势,为同行学者们了解目标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构建与相关影响力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是基于Java环境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用以文献的定量分析,识别相关领域的开创性文献、关键文献以及主流议题。〔11〕研究者可以根据关键词词频、联系强度以及时间截断研究文献数据等内容生成可视化演示,以此达到快速梳理基础知识、研究特征以及掌握研究前沿趋势的目的〔12〕。本研究的目标群体为青年研究群体,数据源为中国知网“CNKI”,选择以“青年网络话语”为主题词进行中文研究文献检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文献的可靠性与影响力以及有效回应疫情发生后青年就业群体网络话语概况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特别设置了“CSSCI”以及“基金文献”的文献筛选条件,最终选择时间跨度在2020—2023年区间的有效文献500篇。

(二)“青年网络话语”主题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

通过CiteSpace的定量分析,本研究获取到有关“青年网络话语”主题词的文献关键词可视化结果(参见图1)。如图所示,自疫情发生以后,学界有关“青年网络话语”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集聚区域为“话语权”“网络话语”“高校”“话语”“网络”“网络空间”等,直接反映学界对青年网络话语这一议题的聚焦视角。通过关键词可视化的初步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此话题的“功能主义”立场以及青年群体中特别亚分类群體的偏好。比如,学界对“话语权”“网络话语”“意识形态”的强调恰好回应了国家顶层不断强调政治认同、意识形态统一、道路自信以及对青年网络空间话语密切关注的基本立场。同时,大学生是潜在劳动群体、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以及网络空间用户的主要组成群体,且高校应届毕业生自然失业率较高是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13〕,因而备受学界关注。由此,青年群体网络话语与“话语权”“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等关键词高度相关,成为构建新安全格局的重要领域。

(三)“青年网络话语”主题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

如果“青年网络话语”主题文献的关键词图谱给予研究者该领域研究现状、前沿议题以及发展趋势的全景式画像,那么关键词聚类分析将提供各个关键词集聚区更为详细的信息,包括每个聚类中所含的文献数量、聚类项目同质性的量化指标以及通过算法得出排名靠前的专业术语。通过CiteSpace软件关键词聚类分析处理之后,本研究得出“青年网络话语”相关文献关键词(部分)聚类分析的表格(参见表1)。根据该表格所展示的数据,序号从0到9呈现的是所有聚类ID的编号,聚类规模与数值排序呈现反相关,数值越大说明规模越小。同时,所有子聚类轮廓值均超过了 0.7 ,说明表格中筛选出的所有聚类标签下的关键词同质性以及类内的紧致性足够高,聚类效果显著。此外,对数似然率标签名是经由算法得出的每个聚类的标签名,分别是“话语权”“网络话语”“高校”“话语”“网络”“网络空间”“网络舆情”“大学生”“话语表达”“躺平”,这些标签也体现在前面的可视化关键词图谱中(参见图1)。本研究发现表格呈现的规模排名前十的聚类中,那些排名前列的关键词基本与国家意识形态、青年政治认同、网络空间秩序、网络舆论风险治理等内容紧密相关,与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关联性逐渐显现。

这些与每个聚类紧密相关的关键词给予许多启发。本研究将这些主题词进行了主题分析,并分为“青年心态”“青年主动行动(表达)”“社会风险”“社会治理”四个主题。本文认为这四个主题生动呈现了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当下,青年就业群体、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参见图2)。很显然,归属于“社会风险”“社会治理”主题内的主题词比另外两类更多一些,说明疫情发生后关于“青年网络话语”主题词的研究文献表现出对社会风险的敏感性以及以治理路径为中心的研究倾向,这将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有益参考,比如,学界应积极拓展与“风险—治理”逻辑不同的研究领域,并对青年就业群体心态及积极行动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四)2020-2023年“青年网络话语”主题文献突变词分析

CiteSpace软件中突变性关键词监测功能可以呈现那些在短时间内出现研究数量显著跃迁的关键词,尽管突变词不在规模上呈现强势地位,但可以使研究者获悉研究热点动态变化的情况。通过对2020-2023年“青年网络话语”主题文献的突变词进行分析(参见图3),本研究发现疫情后三年里关于青年网络话语研究的文献突变性关键词大多与“青年就业群体心态”以及“青年主动行动(表达)”紧密相关。比如,“打工人”“小哥”“打工”“躺平”等突变词也是网络热词,映射了青年就业群体的身份认同,而“话语协同”“底层想象”“价值引领”“身份认同”“内卷化”等词同样不仅与青年就业群体在网络空间自我表达或行动紧密相关,而且在网络空间传播过程中产生“价值效应”,对青年的情绪情感、群体意识、认知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14〕。由此,前文所提及研究者需要侧重关注“青年就业群体心态”“青年主动行动”两个面向的猜想得以印证。

二、青年就业群体的自我范畴化以及网络空间表达升级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青年网络话语”主题的研究文献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关键词主题分析以及突变词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网络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青年政治认同、网络空间秩序、网络舆论风险治理紧密关联,并激励学界与实务界对新安全格局理论框架深入理解与拓展。其中,“青年网络话语”主题研究文献的突变词尤其突出了“青年就业群体心态”与“青年主动行动(表达)”两个议题,于是,本研究特别关注青年就业群体是如何通过网络空间去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对就业环境的情绪反馈。基于这一动机,本研究有搜集来自知乎、豆瓣小组、B站的相关社群网站的帖子、小组对话,以及相关主题视频留言等文本作为分析数据。本文选择以上三个社群网站作为数据来源有充分合理的原因。首先,知乎和豆瓣小组是可以实现用户交互留言而产生文本数据的社群网站,符合研究设计的期待。其次,豆瓣网是国内青年亚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15〕,在豆瓣创建于2020年的“躺平小组”以及后续发展成立的“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小组是新兴劳动群体以及潜在就业群体讨论就业心态与行动的重要网络社区〔16〕。最后,虽然B站是以视频为主要素材资源的网站,但它是典型因为“趣缘”发生连接并形成对话、经验共享、存在圈层壁垒的网络社群,在青年群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7〕。值得注意的是,B站用户在此发布“孔乙己文学”相关视频以后产生了一系列广泛的“传播效应”,使得本研究不能忽略其相关数据。

本研究最终在三个平台搜集近5万字左右的文本,主要涉及青年就业群体有关“社畜”“打工人”“躺平”“孔乙己文学”“怼官媒”以及“整顿职场”等主题的讨论。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主题是青年就业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自我范畴化的体现,是他们身份认同、情绪表达、积极行动的佐证。同时,认为这些主题从时间序列上看存在情绪表达内容、情绪强度以及所指对象的升级,有可能酝酿影响力更大的社会风险与网络话语危机(图4)。

(一)自我范畴化(Social categorisation)

自我范畴化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描述将一群人视为一个群体的具体环境及其后续效应〔18〕。这一概念通常与社会认同理论紧密联系,学界将社会身份认同建构的三个基本心理历程总结为社会自我范畴化、社会认同和社会比较〔19〕,由此可见,自我范畴化成为理解身份建构的逻辑起点。除了被学界广泛运用于解读个人与群体身份认同,自我范畴化还被广泛运用在社会影响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分化及集体行动等研究中〔20〕,旨在探索作为社会属性的“范畴”是如何通过人们认知的加工,逐渐内化成社会身份类别化的标尺,從而实现身份分类与自我归类。这是一个有关个人身份选择的过程,也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社会群体差异性不断互动调试的一个过程。本研究也从不同网络社群平台搜集关于青年就业群体“自我范畴化”的数据来理解目标群体范畴心理表征的特点,总结网络空间青年就业群体对抗性话语、隐性抵抗的特征,从而指出青年网络空间话语也是丰富拓展新安全格局的重要方向。

(二)“社畜”“打工人”“躺平”:阶层跃迁受阻以及“自我防卫”话语的构建

根据从三个网站搜集的文本数据来看,最早在网络社群青年用户中广泛使用的自我范畴化标签是“社畜”。“社畜”概念的提出源自20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底层上班族的自我范畴化,词源为“会社”与“家畜”两组词的结合,意为“公司的牲畜”。然而,这一词汇在中国虚拟社群的流行主要源自2019年网络及软件行业的员工(“程序猿”)对“996工作制”①的热议。〔21〕青年网民自我范畴化为“社畜”不仅映射了超负荷的工作文化,同时也体现了青年群体所具有的共识性和反思性,这是一种群体性的焦虑以及话语抗争的行动实践。〔22〕“打工人”也是源自类似的行动逻辑,这个蕴含青年身份认同的标签是2020年的网络热词,直接对应匹配青年上班族群体。与“社畜”一样,青年就业群体“打工人”自我范畴化的盛行实质上体现了对社会地位下沉的焦虑,并建构着一种裹挟着无奈与不甘的、自我挣扎的身份认同〔23〕。这两个网络热词的构建是近年来以“丧文化”和“佛系文化”为代表的“颓废型”青年文化的延续,显露出青年就业群体对社会内卷化的“自我贬损”的心态与行动。有学者也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指出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的体现,当自身欲望(期待)无法被满足,与其产生内心的冲突不如以归因外部环境、自我保护的形式为自己开脱,并在虚拟网络空间里找到有相似工作和生活经验的人群,通过“自我范畴化”的标签来构建自我认同。〔24〕

相比“社畜”“打工人”这种自我贬损的自我范畴化标签,青年就业群体关于“躺平”的话语构建似乎更偏向行动实践。借由“躺平”这一话语工具,青年网民不仅体现自我范畴化过程,同时开始表达自己的态度,并构建了完整的价值体系〔25〕。“躺平”最早起源于2010年百度贴吧的“躺平吧”,2018年饭圈出现“躺平任嘲”的网络热词,意指“不回应”“不抵抗”。随后,知乎用户“纳米酱”于2019年发布《关于躺平学的初步纲领和躺一大宣言》,并界定了“躺平学”,发展出一套“行动纲领”。其中,“宣言”产出的“躺平第一定律”吸引了一众青年网民的附和,即个人努力会拉高系统的内卷强度,于是转而让“自己”更“丧”。2021年4月,一名叫作“好心的旅行家”的知乎用户发表了一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快速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和传播。该用户表示自己想追求自由的生活且不愿意受到工作的限制,并倡导低消费、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这种主动降低欲望的“躺平”生活哲学,激发了青年就业群体在网络上的强烈反响。除此之外,还有在豆瓣先后出现的“躺平”“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等拥有高流量的网络群组。时值新冠疫情冲击以后社会经济经受重创、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阶段,青年就业群体便开始在虚拟网络平台用“躺平”来表达对内卷工作文化以及严峻就业形势的“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26〕。

“躺平”的话语构建较先前“社畜”“打工人”这类自我范畴化的标签多了行动与价值理念的内涵,是青年就业群体对收入差距、就业环境、阶层固化、相对剥夺感等社会议题的消极反抗。研究者认为,青年选择以迷茫、颓废、丧为核心的“躺平”姿态,是在社会结构性约束下的自我选择。于是,工作对于“躺平”的青年就业群体而言追求的是满足最低生存需求,而非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厌世的悲观主义”实质是对个人价值的否定。〔27〕除了青年就业群体面对环境的应激选择,疫情后全球范围的社会经济下行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应引起社会高度警觉。当前,大量年轻人面临就业困难、劳动权益保障不充分、薪资和非工资福利下跌、职业自我赋值和发展机遇受限等结构性矛盾,于是青年就业人群向死而生、活在当下的消极抵抗逐渐浮现,并有犬儒主义与价值虚无主义的价值倾向〔28〕。“躺平”相关的网络话语在初始阶段有明显的对抗性特质,但不可否认,其对抗目标非常模糊。“躺平”话语在传播过程中,词义不断被篡改、被填充,以至于陷入“语义脱逸”结局。于是,“躺平”话语从“亚文化群体玩世不恭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属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29〕。

“躺平”“社畜”和“打工人”的自我范畴化具有的重要共同特征便是在表明自己工作和生活状态的同时进行自我贬损和自我调侃。这种自嘲式的自我归类是自我对现实生活的审视,也是自身情感的宣泄,具有对社会固化和自我价值失望的特征〔30〕。可见,这些自我范畴化虽然以自嘲为表征,却也包含着对社会现实温和的指摘。相比较而言,接下来即将阐释的“孔乙己文学”“怼官媒”“00后整顿职场”等话语标签却在传播和表达的过程中表露出了直接的攻击性,将矛头和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了社会和其他群体。

(三)“孔乙己文学”“怼官媒”等:严峻就业形势下的相对剥夺感与积极行动立场

2023年3月16日,央视网发表文章《正视“孔乙己”背后的焦虑》评论“孔乙己文学”现象,迎来舆论反扑。这篇备受争议的文章认为,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31〕此后,各类网络平台对该文章展开了热议,认为以央视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年轻人自身,却忽视了现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内卷的就业文化等结构性的社会困境。由此,面对官媒的评论文章,一部分青年网友产生了尖锐的对立情绪,他们认为这些官媒作者和编辑在体制内,是占据了一定社会资源的既得利益者,脱离了社会和客观事实却一直空谈“努力”和“奋斗”的方法论,所以产出的言论才会不接地气无视现实矛盾。诸多官方媒体被网友汇编成素材在知乎、豆瓣小组以及B站展开衍生讨论。比如,人民日报的“好好干,日子越来越甜”、央视网的“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是无数平凡的生活信仰”、人民网的“95后夜市夫妻档,算起收入笑了”更是在B站等短视频平台上引发了新一轮“怼官媒”的内容再创作。本研究从社群网站搜取的文本数据就有这样的例证,有高点赞评论提到:“鲁迅写孔乙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批判孔乙己本人,而是批判他背后反映出来的社会乱象,这也是鲁迅作品之所以深刻的原因。但官媒的点评似乎比普通网友还断章取义,社会问题避而不谈,锅全扣到个人头上”(网友留言编号ZH087)。这些社群网站的青年用户们认为是不切实际、不贴近民生、不尊重真相的空洞说教,甚至质问他们是否真的了解底层民众的艰难。面对网络空间的“怼官媒”风气,学者们认为,青年就业群体的积极主体性表达与行动实践呈现大众化、生活化、草根化的特质,这样的变化让社会经济时局有可能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斗争,使得消极思潮让青年就业群体的主动表达与行动发展成高压态势。〔32〕

综上,从过去以自嘲调侃为主的情绪,到而今各网络平台有关“孔乙己文学”“怼官媒”“00后整顿职场”等一系列青年就业群体表达职场焦虑和负面情绪的行动实践,本文认为青年就业群体自我范畴化的表达发生了动态升级。当自我归类的群体间关系的现状被认为不合理、产生消极区分时,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可能会采用社会竞争的策略,与优势群体进行直接的对抗。〔33〕很显然,青年就业群体自我范畴化的表达的动态升级与当前失业率上升、就业内卷、青年相对剥夺感上升紧密有关。因而,从社会稳定角度党和政府需要警惕,当被剥夺的感受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同以及价值期望与价值能力的背离加剧时,就业风险有酝酿升级成“转向他人”的越轨行为以及社会危机〔34〕,并发生政治不稳定的态势〔35〕。

(四)从新安全格局视角理解国内外青年网络空间主体性表达升级

本研究将三个社群网站青年自我范畴化相关的文本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后得出“社畜”“打工人”“躺平”“孔乙己文学”“怼官媒”“00后整顿职场”等主要的话语标签。从“社畜”“打工人”自我范畴化的标签性话语构建,到“躺平”的消极抵抗,再到“孔乙己文学”“怼官媒”“00后整顿职场”等积极主动表达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低迷以及结构性失业率攀升,青年就业群体呈现出主体性表达立场的动态升级。学者们认为,以Z世代(1995—2009年出生)为主的青年普遍存在“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高涨并存”的情况,其中政治冷漠是青年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呈现,尤其政治生活的低参与度。而政治高涨则主要表现在Z世代在虚拟空间的政治表达中,比如对中美竞争、女权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等政治议题的参与度、行动力以及影响力。〔36〕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也许不是中国社会在后疫情时期所独有的,国外的年轻人也不断在网络空间构建抵抗经济低迷、就业环境不理想的话语体系。比如,“地精模式”(goblin mode)生动刻画了西方社会年轻人后疫情时期的生活模式与文化氛围——远程办公、灵活就业、低欲望生活。同时,青年就业研究领域的热词“尼特族”(NEET)再度被热议。据国际劳工研究组织的研究报告,2022年全球范围内有大量青年处于非在职、非在校和非在培的“三非”状态。紧跟网络空间的自我范畴化主题构建与柔性抵抗,现实生活中遭遇就业困境的年轻人也开展着各类积极行动。在此情形下,我们得以看见欧洲大规模的针对薪资、工作时间、非工资福利等各种议题的线上声讨与线下大规模罢工游行。以上国内外关于青年就业议题的网络话语构建与行动实践都不断提醒着学界与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青年就业群体在网络空间自我范畴化标签的建构、传播,以及各种形式的积极或消极的抵抗实践,这将对青年就业心态疏导、越轨行为与社会群体事件预警、缓解青年就业群体与国家互动张力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就业服务优化与网络舆论防范:青年网络空间话语对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启示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构建新安全格局来保驾护航。许多学者已然指出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最重要任务是防范化解风险,降低社会不确定性〔37〕,党和政府必须具备应对现代风险之间相互叠加、联动升级的整体性意识,主动将具体现象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其发展及与其他潜在风险的联动过程。目前我国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和生态环境领域都面临着严峻的系统性风险挑战〔38〕,而青年就业群体网络表达的风险根源在于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失业率的提升。这些风险存在经由青年的网络表达酝酿成舆论风险,甚至进一步演变成为社会风险的可能。本研究认为,青年网络话语是构建新安全格局的重要面向。基于我们对学界对“青年网络话语”主题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本文阐释了当前青年网络话语的前沿热点以及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社会认同理论中“自我范畴化”的概念框架梳理出当前青年就业群体网络表达动态升级的事实,并指出青年网络空间的话语引导将对实务界在青年就业心态疏导、越轨行为与社会群体事件预警以及缓解青年就业群体与国家互动张力方面工作有重要启发。

针对青年就业群体网络表达的动态升级事实,党和政府可尝试从青年就业服务优化与网络舆论防范两个方面思考应对之策。一方面,聚焦到青年就业层面,需以积极的社会政策缓解青年就业压力,比如通过就业倾斜政策、财税补贴等方式调整国家宏观层面的就业供需关系,孵化和落地青年就业的赋能项目,协调政府、市场与青年就业群体之间的资源与联系,从源头上防止各类风险的产生。尤其对于以高校大学生为主的新生劳动力,党和政府需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培训与就业政策进行扶持,避免信息差导致政策无法惠及新生劳动力。同时,政府与高校也需加强青年就业相关信息数据的监测,为评估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质量和相关就业风险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另一方面,在网络舆论优化层面需要发挥官媒的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明,官方媒体不仅是民众对政府信任度的正相关因素〔39〕,还对网络民众构建制度自信存在显著积极作用〔40〕。由此,政府需严肃对待“怼官媒”的青年网络话语现状,理解青年就业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语义内容、情感价值与平台逻辑,打破话语区隔,引领网络空间有序健康发展。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可以正面引导青年群体的网络表达,积极影响国家形象的良性内构〔41〕,进一步化解青年消极、焦虑的网络情绪,正面引导青年群体的网络表达,从而在源头上消解青年网络言论的潜在风险。同时,官方媒体在对其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政教育时应循循善诱,避免以说教的形式引发青年舆论的情绪激化和叛逆反扑。

〔参考文献〕

〔1〕 蘇若林.新安全格局推进国际安全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3-16.

〔2〕  潘捷,胡晓.主流媒体引领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话语表达对策〔J〕.东南传播,2023,(8).

〔3〕  何云庵,张冀.戏谑狂欢中的隐性抵抗:网络青年意见表达的话语焦虑及其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9,(5).

〔4〕 张宇.青年网络迷群的政治参与及意志表达〔J〕.人民论坛,2020,(28).

〔5〕 陈始发,毕蕾.新安全格局的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3).

〔6〕 蒋明敏.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的构建〔J〕.学术界,2022,(6).

〔7〕  朱正威,高双,胡倩倩.构建新安全格局的逻辑与路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

〔8〕  卢刚,李婷婷.Z世代网络话语圈层的生成、特征与引导〔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

〔9〕  洪向华,于欢.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流行话语的样态呈现及其社会影响探论〔J〕.科学社会主义,2023,(4).

〔10〕 〔16〕〔29〕 韩敏,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J〕.当代青年研究,2023,(5).

〔11〕  李玉恒,黄惠倩,王晟业.乡村韧性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地理科学,2023,(9).

〔12〕  Chen C. Cite Space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3).

〔13〕 郭晓鸣,丁延武.当前农民工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21,(2)

〔14〕  张旭.网络话语对大学生的负向传播效应及其纾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8).

〔15〕 蔡骐,黄瑶瑛.SNS网络社区中的亚文化传播——以豆瓣网为例进行分析〔J〕.当代传播,2011,(1).

〔17〕  曾一果.從“圈地自萌”到“文化出圈”——社交媒介环境下“饭圈”文化的自我突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

〔18〕 Haslam, S. A, et al., eds, Stereotyping and social influence: Foundations of stereotype consensus〔J〕.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tereotyping and Group Life . 1997: 119-143.

〔19〕   张淑华.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重构——自我范畴化视角〔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20〕 Turner, John; Oakes, Penny (1986).“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 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3):237–252.doi:10.1111/j.2044-8309.1986.tb00732.x.

〔21〕  温欣,吕鹏飞.功能、结构与行动:“社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1).

〔22〕  程德兴,叶子辉.当代青年的职业身份定位、认同逻辑及其历史比较——以网络流行语为分析对象〔J〕.青年探索,2021,(6).

〔23〕 王俊秀.“冷词热传”反映的社会心态及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2021,(15).

〔24〕  宋德孝,别杨杨.“低欲望躺平主义”的本质?危害及其超越—基于当代青年多元需求的分析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2,(2).

〔25〕  令小雄,李春丽.“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

〔26〕   陈友华,曹云鹤.“躺平”:兴起、形成机制与社会后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9).

〔27〕 林龙飞,高延雷.“躺平青年”:一个结构性困境的解释〔J〕.中国青年研究,2021,(10).

〔28〕  吴明琦,朱晨静.当代青年“躺平”现象的亚文化解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30〕 蒋建国.网络展示性消费、图像至上主义与自我迷失〔J〕.贵州社会科学,2021,(7).

〔31〕  央视网.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EB/OL〕.(2023-03-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485916836553588&wfr=spider&for=pc

〔32〕  胡锐军.大学生“躺平”心态的文化根源及其矫治路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

〔33〕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34〕 郝文清.失业大学生行为越轨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8).

〔35〕 田为民.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9,(2).

〔36〕  黎娟娟,黎文华.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性社会心态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2,(7).

〔37〕  朱正威,郭瑞莲,袁玲.新安全格局的基点与基本维度〔J〕.行政论坛,2023,(4).

〔38〕   王增福.习近平防范化解风险挑战重要论述的三重意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

〔39〕  蒲艳萍,熊聆伊,胡倩.官方媒体信任对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基于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的分析〔J〕.领导科学,2020,(22).

〔40〕  王法硕,丁海恩.官方媒体使用如何影响制度自信?——爱国主义的中介作用与政治知识的调节作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41〕  张瓅尹.网络言论传播与国家形象在年轻一代的良性内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7).

【责任编辑:董史烈】

〔基金项目〕  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四川省新兴青年群体就业与社会整合研究”(2023JDR0226);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国家社科基金孵化项目“新形势下大城市青年就业困境及支持体系研究(23FH12);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四川省精准‘复工复产多元主体治理研究”(SC20C031)

〔作者简介〕  张舒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周礼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