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硕士新生专业适应性的场域建构研究

2023-03-07 09:38王亚楠杨沛锦
山东高等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硕士生场域硕士

王亚楠,于 洁,杨沛锦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当前“考研热”现象愈演愈烈,硕士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2021年教育部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共招收硕士生105.07万。[10]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转变,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逐步转向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而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学生专业适应性的水平。由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各方面与本科阶段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能会导致部分硕士新生未能尽快实现从“大学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变,易产生迷茫、焦虑等情绪,出现专业不适应问题,从而阻碍其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因此,充分了解硕士新生的专业适应性困境及成因,对促进硕士新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布迪厄实践理论与研究生教育场域

布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其实践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对实践的重视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但所强调的实践又有其独特之处,他认为实践是一种不受个体主观意识影响的且在惯习的引导下所开展的行动,其更加注重实践逻辑的形成脉络,即实践是以何种方式所开展的活动?实践理论是布迪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该理论使人们对实践空间和实践观念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一)布迪厄实践理论

布迪厄实践理论包含“场域”“资本”和“惯习”等基本概念,他认为人是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并将人以“行动者”的概念引入实践理论。[11]场域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指行动者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结构性集体,是各类“资本”流转的场所,也是规则的承载体。布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这四种类型。[12]经济资本可以理解为物质财富基础。社会资本是指通过一些人际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人际网,是在社会中有利于促进个体发展的优势资本。文化资本包括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高低以及所获得的文凭等方面,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其在教育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符号资本不是具体形式的资本,可理解为声望、社会地位等荣誉性资本,其他资本变成符号资本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13]拥有资本就代表在特定的场域中拥有一些竞争优势。惯习作为核心概念,通过个体对世界的感知、判断和行动形成一种可持续变化的行为倾向,[14]强调了个体主观性与社会客观性之间的交锋和相互渗透,从而实现拆解与建构。[15]

(二)研究生教育场域的概念及其原则

研究生教育场域是“场域”概念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体现,其本质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性互动,因此,将研究生教育场域理解为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行动者以学术研究为主所展开的教育性互动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每一个场域都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为了研究生教育场域运行的稳定性,需要一套逻辑自洽、运行合理和所有行动者相对认可的特有原则,这些特有的原则将持续影响行为者的思想和行动。[16]该场域要遵循研究生个体的成长规律,促进其全面发展,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而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既要提升自身学术能力、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也要遵守学校的教育要求和规章制度,与其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动关系。

(三)研究生教育场域下的多元资本

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资本是一切实践行为的动力。文化资本强调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所积累的禀性才能、文化知识技能等;经济资本可以理解为个体家庭的经济背景,经济背景能够影响个体文化资本的获得,同时文化资本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以经济资本的形式得以体现;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符号资本可以理解为将研究生教育场域中的关系合法化的制度因素。研究生教育场域内部各种不对称关系以及力量的悬殊造成了个体内部资本的差异。

(四)研究生教育场域下的惯习生成

场域形塑惯习,惯习是行动者在场域中所形成的行为结果,是一种生成性能力,具有可变性。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惯习主要表现为研究生个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内在机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会随个体经验或所在场域的发展而调整。可以理解为个体受所在客观环境及社会经历的影响所积累的各种经验,包括对各种社会制度和惩罚机制的理解,最终形成的行为倾向,并为行动者提供行动策略。惯习作为研究生教育场域内的所有行动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倾向性行为,对研究生个体的实践具有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场域”“资本”“惯习”等要素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具有较好的契合度,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探究硕士新生专业适应性困境及成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硕士新生专业适应性的场域分析

硕士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教育,硕士新生将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和人际交往等诸多挑战,可能会出现专业不适应现象。

(一)现实要求中的焦虑情绪:未适应教育场域原则

研究生教育场域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和原则。高校为培养优秀人才,激发个体不断提升学术科研能力,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检验和监督硕士生培养过程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的取向更侧重于对已有知识的开发和利用,面对现实的高要求,硕士新生容易出现专业不适应困境。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勤动脑、多动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其次加强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度,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进行有效的探究与分析,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课程设置作为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是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以青岛大学为例,为使硕士新生迅速进入研究状态并丰富个体的知识储备,在第一学期会安排较多的专业课程,各种学习任务接踵而来,由此也将导致其缺少一定的自我沉淀和思考的时间,部分硕士新生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课程安排过于集中、毕业要求较高等现实要求时会产生专业不适应现象。其次,毕业要求是硕士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学校作为相关主体对硕士生毕业论文提出较为详细和严格的要求,各个学院也依据学科特色、专业类别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了科学的培养目标,这些要求导致部分硕士新生在专业学习中产生心理压力,从而表现出“只求毕业”的消极状态。最后,硕士新生既要适应研究生教育场域的环境和调控原则,也要不断自我调整和适应,在其未与环境达成平衡状态时,会产生一定的迷茫与焦虑。调查表明,我国有34.7%的硕士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且抑郁高风险的占12.1%,如此高比例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主要是由于研究生期间学业压力剧增,个体在新的学习环境下未及时实现心态转变,从而导致压力叠加。[17]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硕士新生能否适应场域原则,需要反观原则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根据布迪厄实践理论,个体行为的变化主要受其所在场域的影响。[18]研究生教育场域的构建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教育环境,而是一个活跃性极强的、高度互动性的教育环境。硕士新生在其教育场域中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获取各种资本,才能适应教育场域中的原则。由于硕士新生在进入研究生教育场域时专业学习准备不足,未提前知晓课程设置和毕业要求等场域原则,导致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在未及时转变心境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专业适应困境。

(二)同伴内卷中的消极状态:未把握好教育场域学习节奏

硕士生阶段部分专业是小班制教学,学生团体一般是同师门或者同专业学生,同伴的各种学习状态也会影响个体的专业学习。而同伴间存在明显的资本差异,一方面是个体家庭中社会资本的积累,是指通过一些人际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优势资本,能够间接促进个体发展。家庭的社会资本的积累越多,给予硕士新生的社会支持就越多,而部分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缺乏家庭资本的支持,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当家庭社会资本较高的同伴在专业学习上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时,他们会受其影响出现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消极情绪则会窄化个体的思维和行动范畴,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其在专业学习上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个体文化资本的积累,当前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和转化是个体在社会场域中社会地位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资本可以理解为个体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和具备的学术能力,是标志着其教育资历和文化积累的一种价值形式。硕士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而进入高校的综合型高水平人才,但是由于个体间文化资本积累不同,导致其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硕士新生文化资本的积累一是源于自身的努力程度,二是源于本科院校所给予学生的支持程度。基于此,文化资本积累较弱的硕士新生希望通过努力在竞争中跃居前列,脱颖而出,硕士生群体间的内卷现象也逐步显现。同伴内卷使部分个体受身边同伴无形之中的影响被动地进入其中,但由于其未把握好专业学习节奏,最终可能造成消极影响,引发其焦虑情绪的蔓延并产生专业适应困境。

大多数硕士新生都是直接由本科生转换到研究生角色,未积累社会经验,思想观念还未完全稳定,因此更加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布迪厄实践理论认为每个场域中都存在不同的资本形式以及强弱对比的格局。[19]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作用最为明显。硕士新生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由于家庭社会资本积累和本科期间文化资本积累程度存在差异,导致个体发展水平也形成对比,同伴的学习能力或行为都会影响个体在专业学习中的思想或行为导向。因此,在硕士新生未树立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缺少了对场域内专业学习节奏的把握,从而造成专业不适应困境。

(三)学习方式转变中的迷茫:自主性学习惯习的欠缺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偏好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是个体在连续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与学习倾向的总和。[20]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对硕士新生在专业适应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大学期间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识记型”和“理解型”为主,多是依靠教师教授知识为主,但是研究生期间逐渐转变为“研究型”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自主性,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研究。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不只是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学习,这个阶段更加注重探索性和自主性。而部分硕士新生刚进入新的环境时处于迷茫的状态,会不自觉地沿袭本科期间的一些学习方式,盲目的接受教材或书籍的知识点而缺少思考和质疑。其次,学习方式是否恰当对个体专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由本科期间的理论学习转变为实践学习,如果硕士新生在本科期间的学习状态为依靠教师传输理论知识,缺少自主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这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会影响行动者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中的行为,更会影响其调动关系网及策略使用的能力和水平。最后,研究生期间不再像本科一样各方面涉猎浅显,而是要明确自己的问题取向和关注的焦点。学习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的图式,它以一种性情倾向的形式影响着个体的学术行为。部分硕士新生不知道如何在大量的资料中去筛选信息,对如何处理学习过程中的冲突缺少思考,面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缺少一定的自主性。而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导师指导为主,民主权威型导师风格对学生学业起主导作用,同时能够关心学生发展并尊重学生,这种指导风格能为硕士新生指明方向,有利于提升其专业适应能力。放任型导师风格是指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交流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硕士新生未能及时改变学习惯习,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会导致其迷失前进的方向,从而产生一定的专业不适应困境。

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个体在大学期间长期形成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价值取向等惯习往往对学习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惯习可以理解为行动者所具有的千差万别的行为倾向系统,会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从而做出相应的实践行动,这里是指硕士新生本科期间学习方式的沿袭,主要通过行动者的行为表现出来。同时,部分硕士新生经过激烈的角逐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后形成一种懒散状态,即在初期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状态将阻碍其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在硕士新生未及时提升其自主性学习惯习的情况下,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学习方式会产生一定的迷茫,从而产生专业不适应困境。

(四)学术创新要求下的压力:未积累充足的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是一种制度化的文化信号,包括态度、知识、行为和资格证书等。[21]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文化资本主要是指个体以往所积累的学习能力及科研素养,可物化为具体的科研成果,其对个体学术能力的提升发挥重要影响。虽然硕士新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但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对硕士新生学术创新能力要求不断增加,这更加考验其学习能力和对前沿问题的探索能力。由于硕士新生初期缺少文化资本的积累,未能及时对已有知识进行主动、自发地习得与加工,导致学术创新能力不足,无法迅速融入研究生教育场域,从而产生专业不适应困境。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不仅是提高高校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但学术创新对个体的学术功底要求较高,因此对刚入学的硕士新生来说可能会在专业学习中产生压力。

首先,研究生教育是研究高深学问的阶段,要求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并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得出创新性见解。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诸多学习者被大量碎片化、质量不佳的网络信息所充斥,导致其缺少有序、系统性的能引发其深度思考和学习的文化资本。[22]同时,硕士新生在过去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习中,长期处于“浅层”学习状态,忽视了对自身创造力潜能的挖掘以及创新性知识的积累。其次,研究生教育场域中要求学习者具备创新性能力,即学习者联结已有的文化积累产生新的认知或在新的情境中实现对已理解知识的有效迁移。硕士新生入学初期未及时积累相关研究方法和创新性能力等文化资本,[23]未能在学术研究中实现知识重塑以及创新能力的构建,从而导致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跨专业硕士新生,由于其本科期间的文化资本积累与研究生期间专业知识存在差异性,导致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现阶段所学专业的文化资本积累并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最后,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投入,相比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其子女在文化资本积累以及学业成就方面更有优势,在专业学习上的水平和适应能力也更强。因此,部分处于弱势群体的硕士新生在新的教育场域中,更容易遭受文化资本不足所带来的冲击。

四、硕士新生专业适应性的场域建构

(一)应提前了解教育场域原则,做好专业学习准备

在硕士新生入学前存在着一段时间的“空档期”。“准硕士生”的专业学习准备与其入学后适应程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硕士新生应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增强自我角色转变意识,在本硕过渡期加强自我约束与管理。这段时间的学习生活自主性较强,可充分利用空档期了解研究生教育场域中在学术能力、培养目标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原则,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并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具体而言,一是认知准备,是指“准硕士生”应在空档期逐步深化对学术的认知,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同时,从个体能力、学习动机和文化资本积累等多方面进行自我审视,明晰努力方向。二是态度准备,是指“准硕士生”应主动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要求、导师信息等,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确定日后的学习规划,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三是专业知识的准备,是指硕士新生应主动阅读专业领域的相关书籍,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网络课程平台等渠道拓展专业知识以激发科研兴趣,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做准备。

(二)应把握教育场域学习节奏,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研究生教育场域是以高深的学术知识的生产与传承为依托,最终以人的发展和提升为旨归所构成的网络关系。研究生教育场域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学术科研能力,并且配备相关的制度性要求。因此硕士新生为了更好的适应专业学习,需要提前明确自己的学术目标,以避免在新的场域中受他人影响而造成学习节奏混乱的情形。硕士新生要全面系统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积极主动与导师进行深入交流,化解内心的困惑,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从而制定自己的专业学习节奏。在此过程中,个体可能受同伴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充分发挥同伴效应的积极功能有利于调动个体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潜力,促进同伴间的共同发展,而同伴效应的消极功能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失落感,从而削弱其在专业学习中的适应能力。因此,硕士新生应增强对情绪的管理能力,主动调节因外部环境而造成的焦虑和不安等消极情绪,保持心态平稳。

(三)应重塑专业学习惯习,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硕士生期间的学习更加强调自主性,个体应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学习特点和方法的了解。学习方式需应时而变,适应专业环境的学习方式对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效果能够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硕士新生应把本科阶段形成的应付考试型学习惯习转变为探究型学习惯习,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做好规划与准备。一是不断接触学科前沿信息,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研究,持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快速融入到研究生教育场域中,以减少专业不适应困境。深谙研究生教育场域的惯习,及时调动自身已有的资本形成专业学习惯习,才能与场域形成较高的契合度。二是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意识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没有自主意识,很难谈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研究生阶段个体应该加强学习意识的自主性,激发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动力,主动探索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拓宽学术视野,注重知识再生和重构的途径,储备学术研究中所需的文化资本。三是专业学习应逐步转向以开放性问题为导向,再以调查、实验等方式开展专业学习活动,最终实现对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建构。同时,积极主动与导师交流探讨,并建立自我监督机制以支持自主学习意识的持续推进,养成自主性学习惯习。

(四)应提高文化资本积累,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硕士新生应主动参与学术沙龙以及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择善而从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资本,积极构建自我网络空间并延展思维空间。面对全新的知识体系要学会汲取其核心架构,与已有的学习经验相结合。具有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也是实现学术创新的基础,但知识的积累不是只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还应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在学习中做好目标规划。文化资本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硕士新生出现心理压力时应及时调整认知,接纳自我,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极大地减少负面情绪体验,促进个体实现长期发展目标。面对学术创新的压力要调节好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科研,尽快适应学习身份上的转变。

猜你喜欢
硕士生场域硕士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