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何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202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综述

2023-03-07 05:42童汝根
教师发展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教研高质量

童汝根

(华南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部, 广东 广州 510631)

“教育与教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尊师为了重教,重教必须尊师。”[1]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为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由民进中央主办的202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就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数字素养、教师教育协同提质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当代教师职业精神建设的内涵与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梳理和分析。

一、深度调研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团队分别组织课题组,通过开展五类未来紧缺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工作生活状况和中小学教研体系等主题调研,梳理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并就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五类未来紧缺师资队伍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团队发布了《五类未来紧缺师资队伍现状、问题与优化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科学、体育、劳动、心理健康等学科及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对优化上述五类教师群体队伍建设提出了政策举措。

一是科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匹配性问题突出。小学科学教师约为1.58人/校,远少于所有学科的3.38人/校,超过70%的小学科学教师为非理工科背景;初高中科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能力结构存在缺项。建议优化科学教师能力结构,优化科学教师培养、招聘、晋升等相关制度,重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科学教师教育体系。[2]

二是体育师资队伍数量缺口较大,教师配备量不平衡。除不同省份之间存在差异外,各个省份内的城乡学校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配齐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数量,完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和机制。

三是我国担任劳动教育工作的教师中仅有18.4%为专职,建议高校增设劳动教育专业,提高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数量,加强专兼任教师的能力建设和分类指导,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加强家校社联系,建立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四是不同地区的心理健康师资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职前教师培养薄弱,学校的重视和激励不足。建议扩大培养规模,提升资质要求,开展多层次培训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从制度性保障和资源投入方面提升心理教师的工作成效。

五是特殊教育师资数量稳步增长,规模逐渐扩大,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但高层次、高水平师资供给仍显不足。建议加强职前培养,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专任教师质量,坚持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配齐配足配好特殊教育专业人才,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和制度保障。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必然包含着优质均衡的内涵,在普遍关注城市教师队伍的同时,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值得重视。

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课题组团队通过对全国3 772 812名乡村教师在工作环境、信息化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工作负荷与压力、工作回报、离职倾向等方面的调研,形成《乡村教师工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调查发现,有80%左右的乡村教师对校内氛围满意;80%以上的乡村教师能采用因材施教、引导探究、互动合作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83.14%的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教学,85%左右的乡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能满足教学需求;乡村教师月平均收入5032元,比2012年提高了66%,但与全国教师工资平均水平差距非常大;62.38%的乡村教师愿意留在所在学校任教。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设备缺乏维护与更新、信息化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80%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过大,年龄越大的教师工作压力越大但离职倾向降低;37.62%的教师存在离开所在学校任教的意愿,其中20.98%有意向脱离教师行业,想换一份新职业或者继续深造。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较大的挑战,30%左右的留守儿童不太愿意与教师分享快乐和困难。建议优化乡村学校和学校周边的生活及文化环境,减轻乡村教师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负担,增强其工作回报的公平均衡配置;推进乡村学校新课程培训,保障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课程教学质量;加强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留守儿童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陕西师范大学龙宝新教授认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正面临三重“焦虑”,即供给主渠道焦虑、培养层级定位焦虑、教师流动线路焦虑,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事业应对焦虑、破局重生的智慧之源。面向未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破局之道是:坚持民本立场,从根本上解决优秀教师“下不去”的问题;坚持乡培为基,从源头上解决优秀教师“留不住”的问题;坚持系统重建,通力解决乡村教师“教不好”的问题。

(三)中小学教研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张志勇教授团队和教育部课程教材所深度关注中小学教研体系面临的问题,共同发布了《全国中小学教研体系调查研究报告》,通过对7995位教研员、257 618位教师和13 950位校长(园长)调研发现,中小学教研工作面临以下问题与挑战:机构整合中教研机构弱化和功能泛化现象严重;专职教研员数量不足,学段、学科分布不合理;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教研队伍素养存在短板,教研员职业吸引力下降;教研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教研经费不足;教研工作区域差异大,农村教研工作薄弱;教研理念滞后,教研方式创新不足。报告提出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教研工作的建议:健全机构设置,建立教研员配备编制标准;理顺教研管理体制,贯通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加强教研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教研队伍水平;优化教研工作保障机制,提高教研支撑力;缩小教研水平区域差异,推动区域教研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地区教研队伍建设,大力推动教研理念和教研方式创新。

二、研判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高质量教师队伍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形势下面临诸多新情况。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指出,全国共有专任教师1880.36万人,面临高学历教师少、职前职后融通不畅、数字化待转型等挑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加强教师职后发展体系建设,推进资源配置和管理改革,强化教师待遇保障,以数字化推动教师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力军,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他强调,教育部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全力推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3]从教师培养入口角度,2023年9月启动实施的“国优计划”是鼓励和支持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师资供给的重要手段,为这些未来师资在2050年前后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创造相应的政策条件;设计更有激励性的政策,以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长期在基础教育一线服务,更长时间在一线从教更有利于培养教育家,传承教育家精神。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不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西南大学陈时见教授认为,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因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主题,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复杂的教师培养系统、庞大的教师培养规模、松散的教师培养体系、封闭的教师培养环境和匮乏的教师培养资源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高质量教师培养呼唤教师培养体系的重构,建立教师教育专业优势,明确教师教育课程属性,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4]加强教师教育协同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师范生培养和基础教育协同,进而推动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教育家型教师。

(二)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师教育该如何推进?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指出,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时代意义三大核心要义为探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维度。首先,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提高教师地位,强化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其次,中国特色突出体现为教师教育的举国体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机构制度、定向型为主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师的晋级制度。[5]最后,时代意义则意味着要关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新技术时代的不确定、复杂性、模糊性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师教育面临怎样的新使命?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光明教授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现代人”陪伴的教师发展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新使命,它将完人境界、人文情怀、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大先生”作为教师发展的价值追求,也是其现代性提升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标志。

三、优化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只有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支撑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因此,传统的教师教育体系亟须转型,内涵亟待扩展,教师培养培训要能够紧密对接基础教育的人才需求,形成有效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一)打造新时代教研体系,支撑教师内涵发展

教研体系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宝之一,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贯通培养使用是完善新时代教研体系的重要路径。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副市长孟晖指出,教研体系是中国特有的教育现象。教研员作为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支撑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引领了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了基础教育重大改革。他建议打通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和普通教师的培养和使用通道,建立教师和教研员等同的考核机制,形成“旋转门”机制。

教研活动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活动如何能够提质扩优是每位教师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正高级教师罗滨带领团队探索出基于AI的一体化联合教研模式。一体化联合教研是“大教研”范式的一种新样态,它聚焦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以课例为载体,是跨地区、跨学校的教师教研员和技术团队形成的研究与实践的共同体。它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种探索,更是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教师集群发展的一种探索,能够有效打破时空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教师集群成长,让学生们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

(二)做强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教师专业共同体

区域教师发展中心是教师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如何发展?广东省佛山市教师发展中心舒悦主任分享了佛山市的探索。佛山市致力于构建“1+5+N”全市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即以1个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龙头、5个区级教师发展中心为骨干、N个校本研修示范校和名教师工作室为主阵地和以高校资源为支撑的区域性教师发展支持体系,着力通过顶层设计、体系推进和“五个建设”(硬件建设、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内涵建设)建好市区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夯实固牢校本研修基地和名师骨干工作室,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

(三)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服务西部和民族地区发展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我国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宋萑教授指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整体提升中西部师范院校办学水平是促进我国教师教育协同提质的必然要求。他建议,加快落实“师范院校协同提质计划”等相关政策,稳步提升中西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学历水平,鼓励高等师范院校探索“双主体”管理模式,改革职称评价制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搭建中西部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创新平台,不断优化职后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时代西部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伊犁师范大学蒋海军教授指出,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地方师范院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观念束缚,激发内生动力;建立科学人才引进机制,留住高水平教师人才,强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凝练师范特色,积极利用国家师范院校协同提质政策,提高师范教育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满足所在区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诸多新的探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丁湘梅教授指出,学院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民族性与多元性并存、合作性(校地、校企合作)与实践性(实践导向)兼具、协同性与创新性并行,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有机衔接,构建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地方中小学校(名师工作室)协同育人的“三协同”机制,深度融合教师教育实践,培养中小学卓越教师。

(四)推进教师教育转型,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教师教育范式转变是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深入教师教育底层逻辑与思维范式,找到实现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和方法是所有教师教育者的共同理想。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指出,高质量教师教育亟须转变为“新师范”范式,[6]其原因是之前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高校,没有体现教师教育的职业性、专业性特征,使教师教育发展出现危机。基于教师教育从形而上学到社会学再到人工学范式的路径,其价值标准应转向教师教育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度和服务贡献度,其关注焦点应转向教师教育队伍地位、人才培养方式、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下的教学变革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团队长达23年深入全国26个省份500多所中小学课堂开展靠谱COP项目,他们以数字化转型催生出的教学研究新样态为开端,按照从数据发现到现象认识的本体论、从现象认识到价值重构的认识论,以及从价值重构到规律探索的方法论脉络,探讨了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学研究概貌和教师的数字素养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师范生的师德素养是教师教育的重中之重。安庆师范大学吴琼教授分享了他们以提升师范生育德素养为核心的新时代“红色园丁”培养项目的实践探索。他们以师德养成为主线,坚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活动思政、环境思政的立体设计,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卓越化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同时提出要重视师范生育德素养培育的区域协同,探索以提升师范生育德素养为基础的高质量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方案,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提升师范生师德素养和育德素养,助推教育现代化建设。

四、探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着力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同时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我们的教师教育放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更加凸显中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

(一)面向世界,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新规律

上海师范大学胡国勇教授探究了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对教师功能、角色的最新期待,认为这些新期待对教师的教学策略、角色功能以及职责任务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指出,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唯有教师增进对人脑学习、数字教育、社会情意等方面的新认知,担当起新职责,并且使自己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提升为多元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才能对每个学生的培养、对教育实践的改革、对世界的阐释与发展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放眼世界,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来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团队与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合作开展医学教育家孵化项目试点,培养30余位医学教育硕士和博士。他们构建了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外科医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创立了国内首个以胜任力为导向、以学习成效导向教育理念为基础,围绕六大学习成效(临床技能、程序性技能、病患管理、沟通、医学人文、信息处理)进行课程设计的基础外科学院(College of Basic Surgery, CBS),对我国的外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要求我们构建融合立体创新的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新格局。华南师范大学王恩科教授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和教育高地,推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促进人心回归,教育是关键,教师队伍是根基。粤港澳地区要积极探索强强联合的粤港澳教育合作模式,特别是推动湾区教师队伍携手共进,协同发展。

(二)面向未来,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打造教育强国的“主力军”,教育强国建设呼唤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姚炜提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好备好每一节课。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筑牢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阵地”,高质量的学习研修是搭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平台”,要根据职初型、经验型、骨干型、示范型、专家型、教育家型等不同阶段教师设计专门的培养计划,举办“成长中的教育家”高研班,培养卓越的教育家型人才。

“新时代大先生行动”要求我们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明确指出要面向世界,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大先生”。历史上的教育家“群生现象”对当今我国的“教育家成长”具有重要启示。[7]他建议,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坚持试点先行,扎实稳步推进;整合优质资源,注重协同创新;细化行动类别,提供精准培训;注重内外联动,扩大宣传效应。通过系统化实施新时代“大先生”行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关注教师的工作强度。东北师范大学李广教授认为,适度的工作强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教师高质量教学的必要场域特征;必要的工作强度既是教师专业职责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精神的体现。他建议,制定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调适策略,通过教师补偿机制建构、学校文化自主发展、教师自我积极调整、社会舆论正确引导等多种举措,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保证中小学教师安心、静心、舒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8]

肩负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视域下,将高质量教师教育转化成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民进中央副主席庞丽娟教授所指出的,我们要遵循国家使命和专业精神,协同创新,共同着力构建新时代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新格局,积极建成适应新的历史要求、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体系,夯实中国教师发展之基,有力提升教师教育对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和引领力,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大国良师。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教研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