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 璐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
有这样一批高等院校,从建校之初就自带“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中不断壮大,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高校既是中华民族百余年奋斗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与见证者。千千万万的国家栋梁就是在这些具有深厚红色基因和独特红色历史高校的培养下,从校园走向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根植于高校办学历程的红色校史文化,既蕴含了高校自身的大学精神和发展脉络,也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历史积淀、精神品格与价值取向。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文化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在红色校史文化育人中体现尤为明显。本文在对高校红色校史文化的形成发展进行归纳概括的基础上,挖掘高校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红色校史文化在时代新人培养实践层面的“知行合一”。
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红色基因,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素,根植于党的精神血脉之中,贯穿党创办、领导、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和各领域。[1]以红色基因为核心的高校红色校史,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独特资源。
高等教育评价的领先品牌——软科,曾就“红色基因”高校进行了专门统计。[2]该统计梳理了2018年软科大学百强排行榜中的“红色基因”高校共55所①。“红色基因”高校并不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就该统计涉及高校来看,主要为拥有宝贵红色校史资源和文化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概可以称之为具有红色基因的高校。从创办新民主主义教育到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再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红色校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领导创办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根红线。[3]
“红色基因”高校的诞生与壮大为红色校史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红色校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从生成源头来看,高校红色校史文化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的传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红色文化基因;高校作为文化创新、传播、传承的重要阵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先遣队,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厚植红色基因。从发展脉络来看,红色校史文化是具有红色基因的高校独特的时代印记,直观展现了这些高校在创建、变迁和发展各阶段,在高等教育领域求真务实、探索真理、培养创新人才、永攀科学高峰的不懈努力与辉煌成就。从构成内涵看,红色校史文化包含物质、精神与制度三个层面的内容。高校的红色基因在物质层面表现为革命文物、档案史料、革命旧址等,是高校专题展览、博物馆和校史馆建设的物质基础。精神层面,先烈们的红色事迹和红色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等成为高校发挥专业优势通过舞台艺术和宣讲宣传等方式进行红色文化传承的创作素材与精神要素。红色校史文化制度层面主要体现为具有红色基因的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思想信仰引领与行为规范教育的制度保障。
红色校史文化,成为具有红色基因的高校办学的宝贵精神财富,为高校师生坚守理想信念、秉承革命精神奠定了坚实精神基础,成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对高校红色校史文化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有助于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高等教育探索之路与历史脉络,有助于深刻领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进行创新的理论坚定与理论自觉,有助于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显著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这是党对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作出的深刻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简短些说,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5]高校红色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势必在深入挖掘自身独特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让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成为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将红色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助力时代新人的培养。
红色校史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与广泛意义上的“红色基因”一样,具有人民性、实践性与传承性,但又具有与广泛意义上的“红色基因”相较特殊的内涵——高校的红色基因是高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伴随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中的育人实践而形成的红色基因。立德树人是党百年探索、创造与发展的教育理论与话语体系的核心主题与标识性概念[6],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新时代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根本遵循。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在党的百年红色历史中,其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党的立德树人目标也经历了从培养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的各类干部和人才,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四有新人”,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时代新人,准确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党的领导是最坚强的政治保障。“红色基因”高校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一批批听党话、跟党走的青年人,在“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始终如一。
要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则要落实好在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用好红色资源”这一党提出的明确实践要求,具体的实践路径则需要高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因校制宜、开拓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可以以多形式、多途径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中,这是从红色基因的普遍意义上对“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解读。从红色基因高校自身层面上探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红色校史文化内核成为这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独特显著优势,并逐渐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在立德树人的具体路径上,除了普遍意义上对马列经典著作的学习、“四史”学习教育以及社会整体红色资源的利用等宏大叙事外,挖掘校史、典型人物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原创性贡献等红色文化资源,小切口进行微观叙事,青年学生与红色校史之间形成时空连接,本校学生身临其境且能感同身受,对高校自身红色资源及其精神内核有着更强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精神传承与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如从延安走来的“红色源流”高校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的同时,不断向先进大学迈进,在若干学科、一些领域都已经走在了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前列,彰显了立德树人的卓越成就。[7]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8]。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对红色基因传承作出的重要指示。凝结在高校文化特质与精神品格中的红色基因是一代代高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复兴接续奋斗而形成的宝贵财富,并在高校办学过程中成为支撑鲜明办学特色的重要精神元素。红色基因高校对自身的红色历史、红色基因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和特质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凝练,成为自身办学治校特色的有力支撑。北京师范大学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将红色基因凝练为:紧跟步伐、永不褪色的红色师范;爱国进步、择善固执的家国情怀;敦品励学、诚信质朴的京师品格;弘扬师道、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9]北京理工大学凝练出“延安根、军工魂”精神文化内核。新疆大学将其红色基因的内涵概括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爱党爱国、永远跟党走的政治担当,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崇高品质。大连理工大学红色基因的基本特质为“四个自觉”,即担当兴校强国的历史自觉,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爱党兴党、为国为民的党性自觉。[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作为根基。红色文化是扎根向下、土生土长的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基因高校的独特精神内核成为高校文化之魂,这种内在的精神积淀源自于理想信念的坚定、道德情操的践履以及创新奋斗的坚韧。这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能够成为广大教师和青年学子的内在驱动力,着力打好师生思想底色,引领成长奋斗方向;有效助力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彰显文化自信,使得高校精神文化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与完善,为高校办学治校凝聚起不竭精神力量,逐渐形成深厚的办学底蕴,能够“扎根中国办大学”真正形成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
培育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和使命追求。于高校而言,时代新人的培养,最终落脚点在于青年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培养时代新人,就是要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上清醒、理想信念坚定、能力素质过硬。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尤为关键。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条红色育人之路,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而产生的高校红色文化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专属营养成分,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境遇下得到弘扬与升华,成为时代新人培养的有力精神武器。红色基因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应遵循“事实认知—理解认同—精神传承—具体实践”的发展路径,首先了解高校自身的红色文化,在基本事实认知的基础上对红色校史以及独特的红色基因形成理解与认同,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师生的创新奋斗精神等将红色精神发扬光大,并将精神的鼓舞最终转化落实到学好专业知识、参与社会实践、锤炼过硬本领等行动自觉上来。
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时代新人培养的最终落脚点。红色基因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的文化特色与学校自身红色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以我国理工类院校为例,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就斐然,在相关的学科专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红色科学家深刻践行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科学家精神”。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明确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卓越代表很多就涌现于红色基因高校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红色基因高校中的具象化,增强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科专业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时代新人培养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与实效性。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红色基因高校在时代新人培育中要实现从“事实认知”到“具体实践”的培养路径,应当不忘本来,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好红色资源,弘扬好红色文化,把本校的红色历史、革命故事、典型人物、非凡成就讲深、讲透、讲活,进行形象阐释,深入挖掘这些宝贵资源的特殊教育价值,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将精神培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不断创新红色校史文化育人新模式,“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13],以文化感染力涵育初心使命,积极构建青年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红色基因高校的红色校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新型高等学校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历程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高校在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历史成就与红色校史息息相关。“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红色基因高校自身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的整理与保护,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红色基因高校实现红色校史文化育人效果,首先要整合校史中有效的红色基因要素,构成红色基因育人的基本素材单元,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诸要素同向同行,最终实现红色校史育人的目标追求。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高等教育70多年发展史的宝贵经验。对高校红色校史资源的挖掘首先要从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入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4]党的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创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党办的大学忠心向党”,创新理论体系要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制度创新与制度优势,引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1939—1945年期间在延安创建的一批高等学校,是“延河联盟”高校的起源或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把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典型历史明证。理论创新引领制度创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最为典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优势,由于这项独特制度优势,高校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现代大学管理体系日臻完善。这项制度源于陕北公学实行的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中国高校办学中发挥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方向保障作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并在中共中央1990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正式确定。坚持尊师重教,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科技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等都是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理论创新。红色校史文化必定为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提供更加丰富而宝贵的资源。红色基因高校理论创新资源的挖掘,成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先导,并能为红色校史专题馆藏与展览、红色校史资源的整合编研提供重要的指导。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物革发〔2021〕25号)中强调:“高校博物馆、校史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应依托自身革命文物资源,创新服务思政课程的工作载体,积极打造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活动。”[15]高校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其中馆藏图书文献资料或者特色展览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有着丰富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红色馆藏资源,这些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能够很好服务于立德树人与学科建设。复旦大学图书馆自2017年,开始有目标、有计划地建设红色专题特藏,并在学校2018年、2021年“双一流”经费支持下,重点开展“红色经典”专项建设,[16]主要通过对党早期书刊的历史积累、主题捐赠、批量采购以及系统收集等方式,对图书、期刊、版画、地图、手稿、账册、书信等珍贵史料进行整理并开设专题特藏。红色馆藏图书或者特展文献记载了丰富的革命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从革命历史中的典型故事、典型人物中挖掘红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提升思政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临沂大学依托沂蒙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建设了集思想政治教育、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展示、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创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临沂大学红色馆”,是“红色文化育人系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示了抗大精神与沂蒙精神以及临大精神的内在联系,将抗大红色基因熔铸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培育师生临大特质的红色育人平台。比红色馆藏图书、特展更为直观的红色校史呈现方式就是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如,四川大学建设了“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江姐纪念馆),是西南地区高校首家专题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岩烈士江竹筠短暂伟大的一生和光辉英勇的事迹是高校青年学子治学与救国相结合的典范,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场景还原、实物陈列与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鼓舞着青年学生,红色场馆育人功效进一步发挥,红色信仰力量在青年学生中接续传递。
红色校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红色文化基本史料资源的物质化呈现,为红色基因入脑入心做好了基本素材的准备。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及人才优势,开展红色校史、红色基因档案的整合与编研工作,深入开展红色校史的学理阐释与理论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如,山东大学档案馆(校史办)根据本校红色文献资源整理出版的《中共山东大学地下党组织革命史》,展现了山东大学的先进青年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光辉事迹,传递出山东大学的优秀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自身发展史能为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史料,也可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研究服务。口述档案收集整理也是红色校史资源整合编研的重要方式,如中南大学对参与或者见证学校抗战史、办学史、科技创新史、医疗服务史的亲历者进行口述采访,填补本校红色资源挖掘过程中的空白与不足之处,同时强化对本校红色发展史的历史守望与精神守护。红色校史资源的整合编研与科学研究一方面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优势,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以及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积累新的学术资源,另一方面又能进一步丰富红色基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库和语料库,贴合高校人才培养中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智育与德育提供了鲜活的、典型的和集中性的资源积累。
要让红色校史文化保持自身的感染力、感召力并对青年学生产生持续性、显著性的育人效果,在做好基础资源积累的同时必须要改革创新,不断丰富红色校史文化的载体形式,活化静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育人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将本校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要义传导给育人对象并塑造其思想与行为。一是打造红色校史文化品牌。通过开设网络专栏线上呈现红色校史,从空间上拓展红色校史教育的面向对象。如中国人民大学官网首页开辟了“红色校史”专栏,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系统梳理了从陕北公学时期至今“党的关怀”“人大简史”“大师洪范”“红色记忆”,讲好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故事,把红色基因的特色优势转化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驱动力。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编演红色校史主题有声剧、红色校史舞台剧,编创微视频,用艺术形式让红色校史生动呈现,以符合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的形式还原、再现校史中的创新理论、经典故事与典型人物。文学艺术作品的编创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更贴近青年学生日常生活,增强了红色校史文化呈现上的情感性与艺术性,可接受度高,传播力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作用于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推动精神成长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在校内营造崇尚红色英模、学习红色文化和传承红色精神的良好氛围。如四川大学精心编创了舞台剧《江姐在川大》,将江竹筠在四川大学学习、生活的真实故事搬上舞台。校园内打造红色校史景观,如主题广场、红色雕塑或者红色道路命名等,用环境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如重庆大学的大轰炸纪念碑、七七大礼堂以及中央大学附属中学旧址等,是抗战文化和统战文化在高校校园的直观呈现。二是科技赋能红色校史文化展示。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红色校史的展示与传播,比如全息投影等技术能够“真实”还原、再现红色历史,VR、3D、AR等技术能够让青年学生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学习强国、慕课、智慧树等线上学习平台,可以将红色基因高校的红色历史文化以课程形式呈现于网络,铸魂育人的受众群体从本校学生扩大至全国广大高校学生。同时应加强对红色校史文化的数字化转化,对馆藏图书、档案资料、文物史料等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开发保护。
有别于单纯的“灌输理论”,红色基因高校利用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活动开展、效度评价的显性育人手段与场馆建设、校园环境营造等隐形育人方式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元化和交互式的红色基因教育传承体系,构建严肃认真、生动活泼的育人氛围,既直观生动,又情理交融,能够有效提高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对红色校史文化的情感认同,真正实现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目标。
“精神品格形态是在思想观念基础上的升华形态,它体现为一种精神面貌、人格特质、作风风格。”[17]红色基因高校要实现红色文化育人效果,实践路径的探索要以关照青年学生的时代特点为前提。“00后”高校青年学生具有生活网络化、思想泛娱乐化、历史认知碎片化等特点,思想认知具有直观、朴素且不成体系的特点,这对于形成正确的身份认知、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理性的行动落实会有消极影响。红色基因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同样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创新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开展信度与效度兼具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红色基因高校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要将红色校史资源与社会红色资源相结合,一方面把握好红色校史文化的特殊性、在地化与情景化,引导青年学生形成主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社会红色资源的普遍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充分整合资源构建具有红色基因高校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用好高校自身的红色校史资源,还要摒弃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了解,开展行之有效的育人活动,在确保育人自主性的前提下进一步保障育人持续性的实现。可量化的评价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红色校史文化育人体系形成完整闭环,红色校史文化的育人成效可以根据学生长期思想状况的变化发展来衡量,而不是仅仅在阶段性的或者短期的集中教育活动后通过问卷调查、热议感言等方式开展一时性的效度评价。
注释:
①软科《这些“红色基因”高校哪所实力最强?》(2018年12月11日)所附统计表中的53所高校不包含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但报告文字表述中,2018软科大学排名百强榜中的“红色基因”高校包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故此处高校数量为55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