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作
(北京市委党校 哲学与文化教研部, 北京 1000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性教育、党性修养,提出“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概念,这是对党性教育、党性修养在新时代的新表述,也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擅于把党性与中国传统心学相结合,率先垂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在新时期,我们要深刻理解“共产党人的‘心学’”的内涵,明晰它在哪些方面继承和超越了传统心学,从而领会修炼共产党人“心学”的具体路径,了解它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有何重要价值。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概念:“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1]2016年1月14日,他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公报中再次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2]两次讲话都明确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为什么总书记要用“共产党人的‘心学’”来指称党性教育呢?因为党性教育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归根结底是看党性教育有没有深入共产党人的内心,只有深入内心,党性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共产党人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
在传统心学以及日常语境中,心象征着最高的价值主体,用共产党人的“心学”来说明党性教育,意味着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最为重要的责任与义务,这种责任与义务不能只是外在于共产党人的制度或规矩,而应当与共产党人的内在追求高度契合,成为共产党人的心性修养。因此可以说,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性教育、党性修养之学,其内涵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说到,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我常说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3]理想信念指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对于广大共产党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百年党史中,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勇于牺牲,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相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终会实现。在今天,坚定理想信念是广大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广大共产党人得以经受考验、勇于与自身和外在环境作斗争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是一切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基础,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就很难成立。因此,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德。共产党人的政德包含着“大德”、“公德”和“私德”三个方面,而铸牢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大德”,也就是最根本的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4]能够认清大是大非、坚定立场,这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拥有坚强党性的体现,这也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共产党人公德和私德的根基。坚定理想信念是修炼共产党人“心学”的关键所在。
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还要求广大党员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初心使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7 年,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具体内涵,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6]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需要终生坚持和恪守的准则,是贯穿共产党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这种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出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7]党性与人民性是密不可分的,这既是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也是共产党人政德的内涵之一,是共产党人的“公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8]坚持初心和使命、修养“公德”是修炼共产党人“心学”的重要方面。此外,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还是新征程上推动民族复兴的关键力量。共产党人的“心学”赋予广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广大党员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来源,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如今,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产党人更需要从传统心学中汲取智慧,保持战略定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站稳脚跟,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组织纪律性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增强党性。”[9]一个党员是否具有组织纪律性,能否自觉服从组织安排,遵守组织纪律,接受组织监督,这是对其党性的重要考验,是衡量其党性的重要尺度。组织纪律性是广大党员行事为人的标准,是言行举止的准则和标杆,也是共产党人应当具有的底线,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加强组织纪律性是共产党人严守私德的根本之所在,而严私德是培养共产党人政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10]加强组织纪律性,筑牢共产党人的底线和红线,这是修炼共产党人“心学”的客观衡量标准。
除了加强组织纪律性,广大党员还应当加强作风建设,这也是修炼共产党人“心学”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11]作风建设决定着党风是否清正,而党风是否清正、政治生态是否良好又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决定着民心向背,这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因此,作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加强作风建设,需要广大党员充分发挥自律精神,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更需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让党规党纪转化为道德自觉:“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2]这同样是共产党人严私德的主要内容,是修炼共产党人“心学”的内在检验尺度。
心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其真正的创始人是南宋思想家陆九渊,集大成者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于传统心学既有继承,也有超越。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与传统心学的立志说具有一致性。陆九渊和王阳明都十分重视立志,据陆九渊的学生总结,陆九渊教人的首要内容就是辨别自己的志向是求义还是求利:“傅子渊自此归其家。陈正己问之曰: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辨志。正己复问曰:何辨?对曰:义利之辨。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13]傅子渊将陆九渊心学的宗旨归纳为义利之辨,这得到了陆九渊的认同。对于陆九渊来说,拥有正确的志向是为学之本,如果志向不对,那么未来拥有再大的成就可能也是无意义的。王阳明同样阐释了立志的重要性:“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1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15]在王阳明看来,为学最重要的是立志,如果没有正确的志向,就不会有真正的成就。可见,对于陆王来说,立志是为学最基础的一个步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立志的重要性,他曾多次引用王阳明的语录来说明这个问题,并告诫年轻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将传统心学的立志观恰如其分地应用到现代社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心学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坚守初心使命与传统心学的“心即理”思想具有一致性。王阳明说:“理也者,心之条理也。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千变万化至不可穷竭,而莫非发于吾之一心。”[16]外在的言行行为举止全是由心发出,心本是至善,如果能遵循自己的本心,那么言行举止必然会达到孝、忠、信。在王阳明看来,最重要的是回归自己至善的本心,使本心完全呈现,成为自身之主宰,这样私欲就不会萌生:“心者身之主宰,……。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17]与此相似,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共产党人要时刻回归初心使命,使初心使命成为指引自己言行举止的准则,这即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第三,党性修养对自律的重视与传统心学的自省精神具有一致性。在王阳明看来,人应当时刻自我反省,而不是苛责他人,只有回归内心,才会发现自己也存在很多不足,这样也就没有闲暇去苛责他人了:“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18]实际上,相对于外界的敌人,自己内心之贼,也就是自己的私欲,才是最大的隐患,也是最难破除的,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9]。王阳明有着丰富的剿匪经验,有着长期与山中贼打交道的经历,他深知破山中贼的难度,然而,在他看来,破心中贼比破山中贼还要难,说明自律是高难度和极具挑战性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也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以此说明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归根结底是在自己的内心。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产党人能否廉洁自律,关键看能否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不到位,那么即使外在的约束机制再缜密,也难免钻空子、找漏洞:“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20]心学向来最为关注人的内心,将这种自省、自律之学应用到今天的党性修养上,这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于传统心学的继承和发挥。
第一,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派的修养之学,超越了传统心学修身养性的境界。传统心学是一种个人之学,其关注的是个体的修身养性,至于一个人是否修身养性,这是一种个人选择,这主要取决于他自己的操守和觉悟。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性之学、党派之学,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都有责任、有义务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将传统的个人之学发展为党派之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心学的重要推动和创新。
第二,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传统心学的先验人性论。传统心学的基本观点是“心即理”,主张人心与生俱来就包含着一切道德原理和道德准则,每个人只要回到本心,都有成圣成贤的可能性。这种人性论是先验人性论,即肯定人性先天就具有一定的内容。共产党人的“心学”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共产党人的“心学”虽然高度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不宣扬抽象人性论、先验人性论,这就对传统心学进行了科学的改造。
第三,共产党人的“心学”以群体的福祉为追求目标,超越了传统心学成圣成贤的理想。传统心学追求的目标是个体的成圣成贤,一切理论和路径都是围绕着如何成圣成贤而展开的,这是一门个人修身养性的学问。共产党人的“心学”追求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目标是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种理想信念将个人修养融入党性、人民性,超越了传统心学对于个人的关注,拓展了传统心学的境界。
第四,共产党人的“心学”结合了自律与他律,超越了传统心学以自律为主的修炼路径。传统心学追求成圣成贤,主要是通过自我修炼,返归至善无恶的本心,使自己的本心完全呈现,从而指引自己的行为达到合乎规范、中规中矩。这是一种自律、自我超越的修炼路径,而不是借助于外在的制度去实现。传统心学的自律、自我超越针对的是个体的道德修养,其内涵主要集中在私德领域。共产党人“心学”的路径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既包括自我修为,也包括制度约束;既包括自我革命,也包括外在监督。共产党人“心学”的自律是指党性修养,不仅包含私德,还包含大德与公德。可见,后者内涵扩大了,其中加进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传统心学是一门行动的哲学,讲究“事上练”,倡导“知行合一”。同样,共产党人的“心学”也需要落到实处,在实际行动中修炼,这样才能将党性修养融入个人心性之中。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中的重要工夫论,也是王阳明对中国哲学的重大贡献。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21]意思是,真知必然能落实到行动上,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已经获得了真知,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那么他实际上是未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了知行合一之说,不仅如此,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知信行统一”这一思想:“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22]相对于知行合一,“知信行统一”在知行之间加进了一个“信”字,信即是理想信念,这说明,知要想落实到行,其中的信念支撑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共产党人如何能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呢?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就是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洞察历史规律:“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23]只有深谙党的百年历史,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党能够成功;只有理解党的理论,才会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一些信仰不坚定、党性不坚定的现象,往往其根源是不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此也就不了解党规党纪最终的目的是成就自己,而非简单地约束自己。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省与自修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论语》里面,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是,实现仁德完全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他人。孔子的学生曾子十分具有自律精神,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每天都会反思,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叫我是否做到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意思是,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存在于我的本心之中,如果返归本心,就会达到通晓真理的至诚之境,这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儒家学者这些关于自省与自律的阐述和倡导,为今天我们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提供了启示。在党的历史上,周恩来总理曾作《我的修养要则》七条,每天通过这七条自我反省、自我勉励,他之所以拥有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成为共产党人的楷模,与他擅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修身之学相结合直接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我革命,在党内问题尚未完全为外界所知晓时,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自我净化,这体现出高度自律的精神。这种自我革命的勇气是我们党永葆生命力的秘诀,也是新时代我们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关键之所在。
完善的制度和法规能够激发广大党员内心的积极力量,将党性原则、宗旨和目标与广大党员的个人理想、信念和追求融为一体,使外在的约束机制转化为广大党员的内在心性修养,从而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呢?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详细解答:“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24]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这是深入推进伟大自我革命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共产党人的“心学”真正落实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外在力量。坚持用制度与规范推进自我革命、坚持将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这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地把自律与他律融为一体,这对于传统心学主要依赖于自律的路径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和创新。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应有新气象、新局面,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于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加强党性锤炼,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也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终身必修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25]党带领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四大考验”“四个危险”也将长期存在,是每个共产党人都要面对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党员不能有丝毫懈怠,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才能战胜挑战。心学重视主观能动性,广大党员只有从内心深处汲取力量,激发内在的活水源头,而不是消极被动地遵守规定,才真正能够攻克己欲,党性教育、党性修养才会具有可持续性。心学重视在无人处、私底下自我约束,广大党员只有在众人看不到、制度约束不到的地方严于律己,而不仅仅是应付规矩、做给人看,才能真正使自己表里如一,在制度和规范所及之处游刃有余。心学重视在自己的念头发微时为善去恶,广大党员只有从思想源头端正自身,在不善的念头还未落实到行动上时就勇于择善去恶,将不善的念头扼杀在萌芽之中,而不是认为思想上的恶不触及法律与党规,因此任由自己的恶念恣意生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思想和行为统一、知行合一,达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位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于重大正式场合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体现出党的最高领导人在新形势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考与指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唯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根深叶茂、繁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中华文化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避免文化复古主义。“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新的境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共产党人的“心学”一方面以党性教育、党性修养为核心,突出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另一方面又将传统的修心养性之学融入其中,这对于“第二个相结合”在未来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心性修养理论和治国理政智慧,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和经验借鉴,是对马克思主义未来在中国发展的有益补充。共产党人的“心学”为二者在未来如何更好地融为一体给出了建设性的示范。
传统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的本心与天理是弥合无间的,人的本心充满着仁义礼智,因此,人对于天地万物都有怜悯与博爱之情,能够将自身与天地万物都看作是一体的。这种“万物一体”的境界即是心学所说的圣人的境界,王阳明说:“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26]同样,共产党人的“心学”要求广大党员能够以人民的福祉为自身的追求目标,以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这是传统心学“万物一体”思想的延续。除此之外,传统心学还高度肯定每个个体的价值,王阳明说:“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则虽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27]意思是,学问贵在得到自己内心的认可,如果自己的内心不认可它,那么即使它是出自于孔子这样的权威之口,也不能苟同。这种对于自我价值的高度自信,是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谋求民族复兴的重要理论来源。在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世界上举重若轻的强国,我们必须要有能够彰显民族特色的文化。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如果说过去一百年,我们重点解决的是站起来和富起来的问题,那么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则是重点要解决强起来的问题。站起来我们是靠革命斗争解决的,富起来我们是靠经济建设解决的,那么强起来主要是靠文化自信来解决。文化自信离不开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在现阶段“第二个结合”被正式提出,因为我们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在这个过程当中,共产党人的“心学”无疑是我们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