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青年学徒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3-03-03 10:13虞希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徒工匠培育

虞希铅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办公室,浙江 温州 32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1]新时代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的特点是朝气蓬勃、富有活力,是一个人学习、奋斗和磨砺技术技能的黄金时期,做好青年培育的规划和指导,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其任务之一是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青年学徒,从而为社会提供具有工匠精神的青年大国工匠人才。一定意义上说,如何在现代学徒制不断发展的当下,用现代工匠精神打造青年学徒的精神世界,用现代的思路和方式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青年人才,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乎青年一代,特别是普通青年人的健康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性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的升华,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2]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著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3]在国家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近年来,在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正确的发展观念引导下,国内各相关方面,特别是高职院校愈加重视青年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但从总体效果来看,工匠精神的培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这是一种通过学校、企业深度融合,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2022年5月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工匠精神。[4]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青年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同时,《职业教育法》实施条款中明确规定:中国特色学徒制,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训,或者与职业学校联合招收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5]如今,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面向当前产业转型升级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行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是传承工匠精神、培养技术技艺的有效载体。现代学徒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成熟的模式,但在我国仍处于适应阶段,一系列现代学徒制试点正在开展。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催生了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当前两者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

(一)工匠精神是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内核

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学徒制具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即培养一大批符合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并非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纯技术技能培养,而是注重青年学徒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同步成长,其逻辑起点仍然是人,而不是技术技能本身。因此,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师傅不仅教导学徒习得技术与技能,同时培育其工匠精神。“先做人,后做事”,只有把“立德树人”作为“以技育人”的前置条件,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其次,在技术不断发展革新的背景下,过去所谓的纯“技术”已经成为历史,工具技术的概念正在不断发生演变。不管技术如何演变和发展,工匠精神作为现代技术人才的内核,作为技术养成的基础和根本要素,一直被大力倡导和弘扬,并持续对技术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技术发展背后总是人的思想变革,观念的突破往往推动技术的发展。同时,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属性,思想上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决定了行动上对技术精深的追求,故而传承工匠精神对技术变革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在现代学徒制中将工匠精神作为价值内核,是青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学徒制是工匠精神的行动载体

工匠精神的追求目标,表面上是对于物质世界的深层探知,契合实用目的的创新表达,其本质是工匠本身内在属性的一种积极实践,即通过学习传承、创新应用将获得的技术技能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精深。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诉求,是从技术技能层面到个体精神层面的实践转化过程。这种转化过程包含观察认知、模仿实践、内化迁移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呈现“知行合一”的状态,融合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从教育结构上来说,在职业教育当中,需要通过现代学徒制“理实一体化”的整体性安排,实现青年学生同时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形成“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在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主导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同时与学生就生产实践问题做交流。学生通过观察认知与模仿实践,初步建构隐性知识。学习场景由企业转移至学校后,学校教师传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研讨企业中遇到的部分困惑,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碰撞。研讨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结果导向知识的系统化,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与问题解决方案。当青年学生继续进入企业,在生产实践的情境中应用系统理论知识与问题解决方案,完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融合。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契合工匠精神培育“注重实践”的理念与工匠精神认知发展条件,无数实践过程也印证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青年学徒工匠精神培育方法的合理性。

(三)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统一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师徒关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模式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这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不断帮助青年强化技术技能,促使其“一技之长”的形成。同时,在技艺的学习过程中,师傅注重青年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引导其学习“一技之长”的同时铸就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品质。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与精湛技术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提升融为一体。通过一对一的传帮带,将现代化的职业理念、价值取向与精湛的技艺一点一滴地传承下去,从根本上将工匠精神的精髓渗透在现代学徒制的日常过程中。不仅最大程度凸显了学徒制背后工匠精神的价值支撑,也实实在在彰显了学徒制的文化功能。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统一,体现了人才成长的一种积极的人本精神。工匠精神是在长期技艺实践过程中,经传承和积淀之后的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句空泛贫瘠的口号,而是一种明确具体的行为,需要一种培育过程的实践载体。工匠精神的实践载体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产业生产紧密结合[6],因而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合乎人本精神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有效载体。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在目的与方法之间具有紧密直接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培育结构,使青年能够将知识、能力与精神品质的培育结合起来,对于大国工匠人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年学徒工匠精神培育的“碎片化”问题

通过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人才,应该是现代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实际青年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二者的紧密结合和有效连接依然存在着很多障碍,其中“碎片化”是个严重的问题。

一定意义上说,“碎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和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和人类个体性的凸显,在整个世界范畴内,物质世界的“碎片化”特征进一步显现。首先,商品的环节生产催生了劳动的“碎片化”,将从事全面工作的独立劳动者转变为行业的局部工人,割裂了生产“整体性”对人的技术技艺培育的作用机制。其次,理性主导的技术进步强化了技术因素,逐步剔除人文因素,割裂理性与灵魂统一的“工匠精神”,使得技术精神“碎片化”。再次,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的枢纽中介逐步集中在单一利益上,淡化情感的纽带作用,催生人的依赖“碎片化”。最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交往的机会减少,个体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碎片化”。历史进程表明,精神的“整体性”是客观要求,有效的精神培育方法必须适应精神的“整体性”要求。传统社会的学徒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传统社会“整体性”特征与“师傅带徒弟”的整体性过程相适应。今天,传统社会的“整体性”已经被消解了,“碎片化”特征取而代之。“碎片化”的物质世界现状使工匠精神的“整体性”培育陷入困境。传统工匠精神的“整体性”培育根基在“碎片化”现代社会中被割裂,工匠精神的“整体性”培育需求与“碎片化”客观现实存在一定的矛盾,这种“碎片化”趋势集中表现在以下四组关系上。

(一)社会专业分工与工匠情感培育

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感,包含对工作与技术的兴趣、爱好等。在手工业时代,受限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一个产品从最初的设计到加工再到装配完成的整个过程基本都由一个劳动者完成。他们严格遵循作业标准与师傅教诲,每道工序都精耕细作,每处细节都精心雕琢,宁可忍受夜以继日、千锤百炼的艰辛,也不肯放弃对产品品质的不断追求。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专注、坚持与执着之下,劳动者收获了产品品质,形成了产品自信,锤炼了工匠精神,并逐步在不断探索和追求极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在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生产模式下,工匠们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融入到了产品制作的全过程,在精益求精的劳动和坚守中感悟工匠精神,收获满足与成就,形成个体坚守的职业操守等特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相比,“碎片化”专业分工使个人限制在较为狭小的活动范围内,造成劳动者从事生产的固定性和片面性。在绝大多数现代企业中,精细划分的分工协作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单一劳动者单独完成产品制作的形式。劳动者难以熟悉全部生产工序,关注点也逐渐向某一个专项工作或某一个技术领域转移。大量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仅仅让劳动者只参与到产品制作流水线的部分环节,而且使得“慢工出细活”的传统生产模式被旨在追求生产效率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所取代。现代化生产大大降低了劳动者对产品的热爱和工作兴趣,专业分工难以激发劳动者对工作的创新欲望与持久专注,这也就造成了现代工匠精神无法有效对接现代生产方式的难题,两者之间的冲突便由此产生。

(二)技术至上理念与工匠培育目标

工匠精神包含匠技和匠心的双重追求,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技艺的磨练,更需要文化的熏陶。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强调学科逻辑而忽视心理逻辑。不少专业的课程结构明显呈现出一种“科技至上主义”的倾向,这种教育取向在职业教育当中问题就更加突出。如以培养职业化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必修课程明显偏多,而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拓展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综合课程、人文课程、选修课程则明显不足。随着技术地位的不断提升,人文因素逐渐被分离、丧失,技术失去了灵魂。这种技术至上的“碎片化”理念只注重技术的应用及其结果,缺乏对技术追求过程中的求真、创新等精神,难以实现匠心与匠技的内在融合。

(三)单一物质依赖与良好师徒关系

良好的师徒关系是匠心传承的坚实基础,师徒间的情感联系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资本逻辑驱动,“碎片化”物质依赖的“捆绑作用”将劳动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伴随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现代学徒制中,师生关系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进而产生扭曲,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很多师傅来说,校企协同育人传帮带并非本职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或者赚取指导补助;同时企业中日常的工作也非常繁忙,大多数师傅难以全身心参与学徒的传帮带工作,进而导致对青年学徒指导不足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引导明显不足。二是对青年学徒来说,大部分学徒把校企联合培养当作一种机械模式,把师傅看作是自身成长提高的一个工具,缺少传统师徒关系中的情感认同,功利化对待校企现代学徒制下的技艺传授与行为示范。经济利益和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间或闪烁于新型现代学徒之中,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向功利性和实用主义趋向滑行。这种师徒价值观致使劳动者的精神世界物化,从而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强化了师徒之间的物质依赖关系。

(四)个体碎片活动与工匠连续培养

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徒的工作与生活不分离,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都是连续活动,工匠精神的培育往往是在家庭手工作坊等产品制作现场,以师傅“手把手教导”来带徒弟学习技艺。学徒们在单一的生产场景中潜心专研、磨砺技术、实践领悟,一步一步成长为具有特定领域技术专长的工匠,并以手把手传帮带的模式传授技艺、磨砺技能、传承工匠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快速普及,工匠精神培育的非整体性特征日渐突出。在时间上,学习、工作、生活被分割为若干个时段;在空间上,培育地点被分散为学校、企业等若干个地点。就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来说,岗位的细分导致行业企业与技术技能培养之间的整体性逐步被割裂,学员群体集中授课教学的模式逐步形成了当下主流的技术技能培养场所——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重视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职业院校则侧重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两者目标的一致性和实操的同步性不断偏离,导致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彼此分割,产生了“中间地带”,让原本一体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过程被拆分成完全割裂的两个阶段。培育时间与场域的分离往往带来精神培育的间断或者交叉重复,致使职业教育办学中的实践模块远远落后于生产实际,理论讲解和简单实操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课堂形态。这种做法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轻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得工匠精神培育被边缘化、被忽视,最终加重“培养目标与办学理念落后于经济社会现实需要”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在一个不可逆转的“碎片化”境遇中展开,“整体性”根基正逐步被“碎片化”世界消解。传统师徒制的发展已经给出了证明,工匠精神的生成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不是单个要素的随意发挥,其本身是培育的整体推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青年学徒工匠精神培育仍要遵循“整体性”规律,需要通过创新再造,构建“整体性”的现代学徒制培育流程。

三、现代学徒制适应工匠精神培育的整体性思考

必须坚持通过学徒制实施过程设计形成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的“整体性”。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是一个时间、空间连续的整体过程,尽管受到社会分工的“碎片化”切割,但是仍能在“碎片化”的培育活动中体现培育的“整体性”。学校和企业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最主要的两大主体,工匠精神内化过程必须依靠两大主体高度整合、相互协作,联合校企共建利益共同体,有效建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青年学徒工匠精神培育的行动模式。通过师资力量、实践场地、课程体系、资金投入等元素高度整合,两大主体围绕不同培养内容相互协作,分别在学徒成长的不同阶段发挥相应的作用。全局设计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青年学徒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用整体观念思维谋划两大主体的合作机制。

所谓整体性思考,就是要转变现代工匠培育理念和学校人才培养理念,把联合培养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战场,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中明确提出培育工匠精神要求,并将其融入课内外综合素质的要求及考核之中。结合1+X证书等标准体系重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将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实际上对学徒制培训的全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从学徒培养的始端就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企业模块”叠加;学徒实践场所贯穿技能形成的始终,不再只作为“顶岗实习”阶段的场所;学徒的技艺提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使组织、内容、时间、空间达成连续的“理实一体化”,从学徒成长的全局过程持续激发青年劳动者对工作岗位的热爱。

(一)通过主体整合形成工匠精神培育主体的“整体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青年学徒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要求基于“整体性”维度对多元主体进行功能的合理分配,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合力主体。事实上,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培育的水平与培育成效。在技术至上理念、单一物质依赖日益加重的趋势下,青年学徒工匠精神的培养受阻,这就要求校企双方构建育人共同体,同时与青年学徒所在家庭建立有效合作,培育青年学徒工匠精神和提高产业适应性。一是联合培养主体要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参与。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各方的权利义务要明晰,功能要互补。政府发挥好主体协调与监督功能,企业与学校融合发挥主导培育功能,学生发挥学徒成长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功能的合理分配,将“碎片化”主体链接为完整、科学的精神生成“生产队伍”。二是要考虑到家庭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工匠精神的培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应当将家庭纳入到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中。就当前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情况来看,将家庭这种非正式育人主体纳入到工匠精神育人主体中,还缺乏一个基本条件,即现代学徒制的“终身化”。家庭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贡献主要存在于非在校教育阶段。在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尚未建立的前提下,家庭很难进入到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决策圈,故而家庭进入现代学徒制的工匠精神培育主体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通过课程衔接形成工匠精神培育内容的“整体性”

“碎片化”专业分工、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技艺应用使青年学徒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过程中缺乏对所在领域的整体化认知,活动范围和操作内容局限,从而容易产生热情缺失、心气浮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循序、系统性连续地进行。这是因为知识与技能本身具有前后关联、逐步递进的逻辑联系,青年学徒的认知活动也是由已知导向新知,学徒的能力发展也是有顺序的。如果完全违反系统性、连贯性,学徒只能获得一些碎片化知识,无法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工匠精神的培育亦是如此,同样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传统学徒制的工匠精神培育仅由师傅完成其持续指导,具有较好的连续性,这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现代学徒制,仍能通过科学的培育流程克服主体分工、课程模块等“碎片化”现实难题。一是要紧扣立德树人,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规律,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化重构,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念、理解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培育职业道德,持续改进新教学模式,化解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的衔接难题。二是要持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不断激发教师的工匠精神。一方面通过学习丰富的史实和传统文化经典,以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涵养教师教育理念,培育新时代有技术有素养有信念有责任心的教师团队;另一方面,在教师队伍制度建设、培训锻炼、管理考核等过程中,也要充分融入工匠精神,多方协同推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青年工匠精神培育。最后,对每个项目的思政课程元素进行提炼,围绕工匠精神的内涵设计递进式思政学习内容,实现工匠精神培育各环节的紧密相连、相互交融,从而在技能提升过程中整体性培育工匠精神。

(三)通过顶层规制形成工匠精神培育措施的“整体性”

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学校、企业之间的深度协作,必须为社会大众接纳,这需要获得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兜底保证。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规章时需秉承“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引领工匠精神的系统培养和有序衔接。相关规制应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构成枢纽的一部分,在把职业教育当作经济兴盛助推器的同时,特别需要强调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职业教育的进步应该更加倾向于人的发展需求,从职业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单一经济需求到多重社会效益。又如工匠精神培养的可持续问题,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应该把人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常来说,职业能力分为当前需要的技能和能力以及适应职业生涯发展转变的能力,前者是目前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后者是进入社会后继续学习的本领。青年学生所应具备的工匠精神,不单可以支持整个学生时期,而且能够使其具备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本领。另外,还有现代学徒制的工匠精神培养力量协调和责任问题。要明晰学校和合作企业双方在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角色,明确每个角色的责任和任务,使得培训体系顺当施行。地方政府也应根据国家相关行动准则,实行有关的文件和行动规划,指引工匠精神培养的方向,完善制度和落实措施。学校要修改培育方针和标准,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深度融入学生培养范畴,将职业规划和素质培育放入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教育系统,明晰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向。政府还要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法律方法维护工匠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规范,捍卫其正当权利,加强工匠精神在社会境况下的进步与发展。

人文熏陶、职业教育和实训操作培训相联结,是锤练出高素质青年大国工匠的有效手段。要在融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根基上,坚持现代学徒制培育形式的亮点和特性,创新职业教育素质能力培养手段,达成技术智能教育的可持续进展的宗旨。要通过过程设计、主体整合、课程衔接和顶层规制,切实针对“碎片化”问题,实现现代学徒制下青年学徒工匠精神培养的整体性,引导青年学生不仅要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培养革新、合作的本领,更要把奉献内化到职责信仰中,实现“做人”和“做事”的融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充当青年先锋。

猜你喜欢
学徒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