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广东路径
——从师资建设角度出发

2023-03-02 13:41蔡黎曼
现代教育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广东省教研

蔡黎曼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作用愈发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活力。过去十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砥砺前行的十年,也是学前教育事业继往开来的十年。回眸广东省学前教育近十年发展历程,探讨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广东路径,助力广东省学前教育事业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迈进意义重大。

一、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从“民生之首”放至“强国之要”[1]的重要地位,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深入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涵,把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数字技术技能,走好中国式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征为广东省教育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坚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着眼公平与质量,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坚持物质技术、体制制度与思想观念互动转型、相互协调,最终形成扎根本土文化、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符合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上,探索出符合国情、省情,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广东道路和广东方案。

具体而言,可从国家长远规划、国家政策文本和教育体系的学段等对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进行阐述。

首先,从国家长远规划来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议》对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这意味着实现学前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

其次,从国家政策文本来看,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制定《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助力学前教育在普及普惠的基础上,从“有质量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最后,从教育体系的学段看,学前教育阶段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和起始阶段,推进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充分发挥其奠基性和持续性作用的应有之义。

在上述众多制度逻辑之外,实践逻辑中的学前教育一直主动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学前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已基本破除了“入园难”的困境,正通过教育理念、师资配备、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革新探索寻求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有园上”向“上好园”的高质量发展轨道转变。[3]因此,迈向普及普惠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2035 中国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助推广东省学前教育事业在现有基础上向现代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略。

(二)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人是第一生产力。[4]对于以“育人”为特征的教育事业而言,“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因此,从“人”这一核心要素出发对学前教育现代化重要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方面是促进学前儿童“现代性”的增长。[3]这既是陈鹤琴先生有感于传统教育弊病所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教育目的在新时代的铿锵回响,也是后发外生型的我国学前教育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总体趋势、特点与根本旨归。另一方面是促进“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在“看见儿童”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教师”,这也是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育人”能力的根本支撑。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既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能为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人力保障,更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人类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化入内心的重要力量。[5]因此,学前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实现学前教育现代化迈向普及、普惠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然而,学前教育一直处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数量的迅猛发展与质量的缓慢提升是现阶段的突出矛盾。因此,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现代化迫在眉睫。教师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广东学前教育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根本,这就需要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跳出学前看学前,立足全局看学前,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开创学前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广东省学前教育迈向现代化的成就与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出台政策法规,聚焦“普及、普惠、优质”的主线,奋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22 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确立了“5080”的攻坚目标及行动方案,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迈出了新步伐。2023 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调健全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研究并制订《广东省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实施办法》,指引学前教育踏上增效提质新征程。

(一)广东学前教育取得的成就

1.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扩大

近十年,广东省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截至2021 年,全省共有幼儿园2.11 万所,比上年增加354 所,增长1.7%。入园幼儿167.22 万人,在园幼儿480.18 万人,比上年增加15.67 万人,增长3.4%。[6]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107.04%,其中,珠三角地区是110.24%,非珠三角地区是93.2%。入园机会得到保障,公办乡镇(街道)中心园和村级园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建成1 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乡镇比例达98.7%,建成规范化村级幼儿园的行政村比例达93.6%。[7]学前教育规模的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入园机会,适龄儿童就近入园,有效缓解了“入园难”的问题。

2.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逐步增容

全省学前教育经费保障能力明显增长。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数据,2020 年全国幼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8645.10 元,全国增长最快是广东省,为44.30%。[8]2021 年广东省教育经费统计情况公告显示,全省幼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9598.5 元,比上年增长0.9%。[9]全省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量大幅增加,在各级各类教育投入中,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同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初步形成,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各项扶持举措逐步落实。

广东省学前教育普惠程度不断提高。以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方案为抓手,截至2021 年,全省普惠性幼儿园 1.73 万所,增长12.0%,占全省幼儿园83.6%。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406.16 万人,增长10.7%。[7]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将子女送入普惠性幼儿园,有效缓解了“入园贵”的问题。

3.学前保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找准关键点、把握切入点、攻克薄弱点”,多管齐下,扎实推进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第一,找准关键点,启动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编制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资源体系框架,对照框架分层分类开展示范性项目培育。自2020 年起,广东省推进实施135 项示范项目、2 项安吉游戏,推广国家级实验区和46 项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项目,建立省级幼儿园保教资源公共平台,提升课程和游戏活动质量。第二,找准切入点,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2019 年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通过自查摸排、全面整改和专项督查,对全省幼儿园、小学及社会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促进幼儿园实施科学保教。第三,攻克薄弱点。委托嘉应学院、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乡村幼儿园质量提升实践研究,设立粤东、粤西、粤北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促进学前教育有质量且均衡发展。

(二)广东学前教育师资建设三重困境

经过十年的努力,广东省“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逐步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但目前仍面临很多困境,比如:政府投入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监管体制不健全等,其中师资队伍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与已从“重量重质”逐渐转向“提质优质,重品位重创新”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要求相比,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尚停留在突破困境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初期。

“强国”需“强师”。要实现从“强国”与“强师”战略之间的融通,需要借助“源头结构契合度”“素质匹配度”与“建设重点吻合度”三大中介变量,以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10]本文以上述三大中介变量为参照,透视广东学前教育师资建设困境,调研发现:第一,在源头结构契合度方面表现为教师队伍源头结构严重失衡;第二,在素质匹配度方面表现为教师队伍职后专业持续供给能力明显薄弱;第三,在建设重点吻合度方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突出表现为教师数字素养极度匮乏。

1.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

教师队伍结构指教师群体的构成因素,包括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十年来广东省学前教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但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综合广东省教育网和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广东省幼教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职工人数增长数量与专任教师人数增长数量不相称,幼儿数量与教师数量之间的比例不匹配。具体来看,全省幼儿园教职工人数从2011 年的27.0 万人,增长到2020 年底的61.1 万人,而专任教师仅从15.0万人增长到2020 年底的32.1 万人。[7]根据2023 年省教育厅印发的《广东省幼儿园办园指南》,全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为1:5~1:7,全园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应为1:7~1:9,虽然我省幼儿园师生比已从1:20.6 缩小到1:14.9[7],但与文件要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此外,师资结构失衡还表现为教职工数量与持证率不匹配、教师学历层次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适配、教师职称等级分布不均衡等。教职工的持证率和学历层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戴双翔、刘霞等[11]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在初始学历、持证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调研发现,广东省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持证率仅为69.1%,远未达到国家要求。据广东省在职幼儿教师学历统计显示,广东省幼儿教师学历以专科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有12.1%,广东省在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在全国各省排名中倒数第五。调查结果还显示,广东63.2%的幼儿教师未评级,高级教师仅有3.3%。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已成为学前教育现代化的绊脚石。

2.职后专业持续供给能力明显薄弱

教研制度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教育的独特经验和传统优势。[12]教研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职后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研活动是以一线教师为教研主体,以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为研究对象[13],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的一项制度。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更是教研活动的受益者。教研员作为“教师的导师”,肩负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引领、指导、培训、评价和服务等重要职责。

根据《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地级以上市、县需配备1 名以上负责学前教育的专职行政人员和1 名以上专职教研员。[14]为了解广东省学前教育的教研现状,我们对广东省21 个地市的园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现有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职后专业持续供给能力的现状,共回收有效问卷5655 份。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省教研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与《方案》要求差距较大。全省共有学前教育专职教研员164 人,其中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仅占53.7% ,各地市负责学前教育的专职人员存在身兼数职的现象,专兼职教研员队伍数量与质量均不达标。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如下原因导致教师对待教研的态度从最初的充满期待到逐渐消极。第一,教研活动实效性差。教师反映教研活动目标不明确,教研内容并非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导致教研活动和实际教学“两张皮”,不能切实解答教师的困惑。第二,教研活动行政导向明显,随意性大,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组织。这种自上而下甚至“一言堂”的教研组织形式,活动互动性不足,使得教师主体性缺失,教师“只参加不参与”。此外,教师抱怨教研不定期不定时,占用下班时间,间接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第三,部分教研员专业能力偏低,在教研活动中一味让教师自行讨论,没有深入剖析、没有理论引领、没有提炼总结,更没有建设性意见,这样的教研自然难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难以唤醒教师主体的专业自觉。同时,调研还发现部分教研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组织管理力度不够、研究创新意识不强、对薄弱地区帮扶不力等问题,削弱了广东省学前教育教研基地应有的辐射作用。这些问题暴露了广东省学前教育教师教育职后专业持续供给不力的问题。

3.教师数字素养极度匮乏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数字素养在社会各子系统、各领域中都备受关注,并成为“强国”“强教”与“强师”的建设重点。与其他学段相比,广东省学前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明显滞后。2021 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方案》中特别提出要重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14]数字素养的提升能够使教师在数字时代、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中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升级和教育整体变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幼儿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诉求。但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数字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被忽视。为了解我省幼儿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我们对广东省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放问卷并进行访谈,回收有效问卷1725 份。结果显示:第一,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使用方法严重欠缺,84.4%的教师仅仅简单掌握一体机、投影仪等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部分教师因不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和设备而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第二,幼儿园电子硬件设备配置简单,50.5%的幼儿园没有为教师和幼儿的学习发展提供相应的数字化资源。第三,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平台和机会极其有限,68.9%的教师通过自学掌握信息技术,23.1%的教师入职后从未参加过信息技术的培训。第四,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迭代不敏感,尚未意识到数字技术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改变教师和幼儿的学习方式以及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访谈中我们发现,在幼儿教师的认知里,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减轻工作负担的辅助工具,智能化时代引发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教育转型和升级并未引起幼儿教师群体的关注和重视。

三、推进广东学前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推进广东省学前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以及跨部门统筹机制的建立等重要举措。针对广东省师资的突出问题,改革教育供给侧必将成为重中之重。坚持师德为先,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通过纵深发展职前职后多元路径从源头调整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教研质量增强职后专业持续供给能力、提高教师数字素养赋能学前教育数字化改革等三大“强师”路径,助力广东省幼儿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转型。

(一)以纵深发展职前职后教育多元路径为手段,从源头调整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发展教育是国家强根固本的根本战略。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教育的发展与湾区教育的发展同频共振,精准对接“高质量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双重国家战略,承担着以“高质量合作发展”赋能“高质量湾区建设”的新时代使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基础,拥有高质量的学前教师,便是拥抱广东省学前教育的明天。

首先,提高幼儿园教师入职门槛,严格把关,从根本上扭转师资队伍持证率低、良莠不齐的困境。配足幼儿园教师编制,提高幼儿园工作对高水平幼教人才的吸引力。盘活事业编制存量,推动广东省事业编制存量向幼儿园教师队伍倾斜,向高水平幼教人才倾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拓宽广大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审机制,推动地方提高中高级幼儿园教师岗位比例。加快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推动职称评定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优秀幼师倾斜。

其次,加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在需求扩张与政策利好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广东省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17—2020 年,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校从23 所增加到39 所,增长69.56%,在校生数从9665 人增加到49629 人,增长5 倍,为促进广东省学前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主阵地,在汇聚高水平幼教师资推动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广东省本科院校发挥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第一,进一步明确本科层次幼教人才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高质量。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在提高学前专业人才数量的同时,对创新性教育智慧、反思性研究等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反映出学前教育人才的源头培养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本科层次幼教人才的专业定位,合理设置与更高水平专业定位相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理念与高尚师德,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基本素养,还要具备更高的专业效率和品质以及更突出研究能力的幼教人才。

第二,优化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赋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作为未来高层次幼教人才的储备军,本科师范学生的培养更要立足实践关注前沿,拥有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新时代儿童的能力。因此,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应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之上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意义与质量,提升基础课程广度与深度。通过通识教育提升心智,通过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夯实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贯通本研培养渠道,加强与高层次专业学习的联结,为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准备提供支持。[15]

综上所述,职前重培养职后重发展,广东学前教育应职前和职后双管齐下,完善幼儿园教师队伍结构,整合高层次人才资源,助力广东学前教育现代化向高质量发展。

(二)以提升教研质量为抓手,增强职后专业持续供给能力

以教师的现代性培育儿童的现代性,以人的现代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是建设学前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应有之义。以完善教研机制建设、切实提升教研质量为抓手,强化职后专业持续供给能力,推进教师队伍育人能力提高,为广东省学前教育迈向高质量的普及普惠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首先,明确教研员专业标准与核心素养,精准培训实现供需匹配。研制教研员的核心素养标准,加强教研员课程建构力和教学指导力等能力建设。完善教研员准入、培养制度,并打破终身制,建立教研员的退出机制。坚持素养导向,精确诊断教研员工作开展和专业发展的痛点,聚集优质培训资源,帮助教研员转观念、转方式、补短板,实现教研员培训的供需精准匹配。

其次,完善教研制度体系,强化教研工作职能。在教研制度层面,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园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将教研工作列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范畴,通过督导评估推动地方人民政府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开展常规性教育视导,促进教研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在教研机构层面,统一标准、强化职能,健全各级学前教育教研机构,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制,发挥教研基地的辐射作用。完善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教研共同体,重塑教研新样态,盘活区域内优质教研资源,支撑教研工作朝着高质量、高水平的方向变革。

最后,明确教研实施要求,在教研工作内容上聚焦真问题、难问题,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以教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教研。教研方式要多样化、科学化。一方面,逐步从基于经验的教研走向基于循证、基于科研的教研,更加重视基于事实、数据以及以科研成果指导教学研究。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教研”、项目式教研等多种形式为抓手,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先进典型经验推广。

概言之,在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之下,应坚定“教研”这一中国特色教育制度自信,积极推动教研工作增效提质、转型升级,以高质量的教研工作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广东省学前教育现代化提供专业支撑。

(三)以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为动能,赋能学前教育数字化改革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被深深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来实施课程和教学的“数字化”,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16]2023 年2 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数字素养,明确提出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为:“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以信息技术支撑教育与学习方式革命的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已成为推动教育数字转型的关键。因此,主动促进数字技术与师资建设深度融合是加快推进广东省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首先,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基于数字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思考“儿童怎么学”“我们为什么要教我们所教的知识”,成为“为思维而教、为素养而教”的反思型教育者。要超越工具的桎梏,既要避免消极地回避技术的融入,又要防止被技术异化。应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中,与园所教育场景融合,发挥技术为日常保教提质、减负、增效的功能,进而重构儿童学习与发展新样态。

其次,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应依据教师专业数字素养核心要素,在教师培训框架中加以融会贯通,促使幼儿教师在知识习得和能力转化的过程中生成数字理念和数字素养。重构幼儿园教学资源学习平台,设计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注重教师的反思性数字实践,在培养教师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将数字知识与数字实践予以整合归纳。[17]数字化在儿童学习与发展领域深度融合的重要中介是教师的数字素养,数字化时代的强师工程需要教师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平衡,促使教师始终围绕育人的基本逻辑,坚持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最后,推进广东省学前教育数字化时还需直面城乡教师间存在的“数字鸿沟”这一现实问题,通过顶层设计、分布建设、分类实施和分级投入的方式夯实网络设施资源的区域协调机制。以各层级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分阶段构建完整的省级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建立智慧研训室、教研共同体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水平与能力。

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广东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引擎。面向未来,从源头上优化学前教师队伍结构、增强职后教育持续供给能力、数字化赋能教育转型将成为推动广东省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不仅为广东省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强劲动力,也将汇入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美好期盼。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广东省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