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多维内涵探析

2023-03-02 13:41刘志文孔巧丽
现代教育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产教现代化

刘志文 孔巧丽

(1. 华南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2.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 51148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在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世界表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所要走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石,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离不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时代变革有着必然的联系,对其变化高度敏感。19 世纪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业教育登上了救亡图存的舞台,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上海机械学堂这些名为“西学”的新式学堂,大都是具有专科性质的职业性学校。实业教育开时代风气之先,开启了中国式教育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带有“下益民生,上裨国计”[1]基因的职业教育,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历史重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等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现代化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产教融合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上三方面内涵实现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抓手。本文试图在厘清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多维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决国家大规模工业体系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急迫需求,我国建立了以职业高中、中专教育和技工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20 纪60 年代,为解决人口众多、生活水平低下、社会贫穷等带来的民生问题,开创性地大量试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农业中学,推行半工半读制度,职业教育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等构成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类型,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然而,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首先,从政策层面出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由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历史欠账较多,导致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整体不足,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自2019 年实施高职扩招以来,三年累计扩招413 万人,总体办学规模相比扩招前激增38.92%,严重稀释了教学资源。[2]2010 年至2021 年,高职院校生师比从17.21:1 扩大至19.85:1[3],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在实习实训基地设施、实训设备采购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投入。职业院校生均经费需求远远大于普通高中和高等本科学校,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办学成本的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64 倍。[4]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作为独具特征的类型教育应是与高成本办学相适应的理念,多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完善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立良好的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机制,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022 年10 月,教育部出台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并组织开展认定工作,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认定无标准、程序不规范、工作难开展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层面标准是“双师型”教师的最低质量标准,各省各地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优势、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和当地的职教师资基础,出台地方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为本地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提供指导。做到国家标准和各级各类“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互洽和衔接,与专业教学、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发展要素互相支撑。[5]除此之外,需要提升“双师型”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鼓励教师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掌握常用的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探索数字化教学新方法、新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促进个人专业发展。

第三,深化职普融通改革,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以往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一体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契合点。职普融通改革,一方面应关注职普融通的机制化、制度化,从根本上回答好“为什么融”“如何融”“融成怎样”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关注具体的实践操作路径,从简单的课程内容渗透逐步扩大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从单向沟通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向互通,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内部的相互“靠近”到“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得以贯通。[6]

二、整合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影响和决定着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和核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这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工具性价值理念指导着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立德树人,把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强调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在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的多样化发展、保持社会活力、推进社会协调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同样需要整合服务经济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目的,具体体现为“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德技并修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新修订的职教法对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长期以来,为适应满足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更加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对职业教育培养“全人”的理性目标有所忽视。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阶段,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最新功能定位的指引下,职业教育各级实践者需要在理念上进行更新,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将培养“完满的职业人”作为终极追求。[7]

二是培养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职业教育坚持开放包容融合的大职教观,适应人的多样化发展需要。目前建立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机会。随着技术变革和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一大批职业正在消失,同时也会催生一批新的职业。据2021 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显示:到2030 年,多达2.2 亿中国劳动者可能因自动化技术的影响而变更职业,中国职业变更的份额大约占到全球的36%,对高认知技能、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技术技能的总需求将新增2 360 亿工时,平均到每个劳动者约为40 天,并提出教育和技能发展应随时随地,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让所有的劳动者每年都参加各种形式的再培训。[8]可见,在产业变革加速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已成为每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彰显时代价值,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既包括共同富裕的“共同”又包括共同富裕的“富裕”,靠的是人人参与、人人奋斗。[9]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理念,到目前为止,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农业人口占比较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等都与教育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最贴近人民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教育具有量大面广、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是提升社会流动、实现高质量就业、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很强的针对性。

首先,职业教育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而进行的教育,高质量就业是指人们在就业过程中所获得的优裕收入、较高社会地位、良好工作环境和稳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表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帮助人们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获得高质量就业的机会。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 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到1076 万人,其中高职专科毕业生516 万人,占比接近50%[10],全国职业教育毕业生较2021 年增长33.78%。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中,中职就业率(含升学)持续在96%以上,高职在91%以上,高于普通高校的平均值[11],证明职业教育培养的劳动力具备较高的就业能力。此外,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2019 年中国启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截至 2021 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 000 余万人次。目前,全国 1 万余所职业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12]24,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职业教育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2021 年中国人均GDP 已经达到12 551 美元,接近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但是,这个水平尚未达到“从门槛到中途”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13]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其纳税能力,才能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额,才能把“蛋糕做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20 年,我国中等收入的人口超过4 亿人,相比中国现有14 亿多人口,规模还不够大,要达到典型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等收入群体至少要再增加一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等收入群体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职业技能是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可以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让中等收入群体掌握更先进的职业技能,提高其职业竞争力;职业教育可以提供新的职业领域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中等收入群体顺应市场需求,实现职业转型和升级;职业教育可以帮助中等收入群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长和职业规划,使他们更自信地面对职业生涯中的挑战和机遇,从而提高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

第三,职业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都保持着较快增长,但两者之间还有差距,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仍然在0.4 以上[13],这说明财富在我国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还不够合理。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提高中西部偏远地区人群、下岗职工、新型农民等弱势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提升其创收水平和创富能力,缓解阶层固化,消除贫穷的代际传递,促进其在纵向水平的流动。教育扶贫效果优于其他扶贫措施,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扶贫效果优于普通教育。在职业教育内部,高等职业教育的扶贫效果最为突出。[14]扶贫先扶智,“造血式”的“扶智”方能逐步实现富裕的可持续性发展。2013 年至2020 年年底,累计有800 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12]5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发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四、强化产教关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联系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一定是产教关系融洽、可以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技能积累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已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5]长期以来,中国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紧缺,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 300 余个专业,12 余万个专业布点,专业设置和专业设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12]1

但从实践层面来看,教育与产业“融而不合”的问题依然明显,实践领域的探索效果并不显著。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需要在强化产教关系方面持续发力。

宏观层面,完善产教关系的政策体系。产教关系涉及政府、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不同主体因存在主体异质性资源的整合,存在多方面的交易成本。各主体为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避免最小的损失,从而导致集体主义的困境,大大降低产教融合的实效。[1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政策,为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政策指引和方向引领作用。未来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政策出台应是更多涉及教育、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一组政策或一套政策,形成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规范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相关的机制分担产教融合的成本。在新修订职业教育法中,已从法律层面多处体现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在操作层面还需要在区域层面建立可操作的产教融合的信息共享机制、沟通交流机制,促进产教双方更自主、自觉的合作。

中观层面,强化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产业集群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17]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于1990 年在其《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正式提出的,是由地域临近和具有关联性的企业及相关法人机构组成。波特尤其强调集群的跨组织性质,这一点对竞争力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地域空间上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产业集群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这种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需要由基于院校层面的专业群向以区域内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的专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转变。

微观层面,强化专业与产业、职业的对接。人社部自2019 年重启新职业发布以来,已陆续发布4 批56 个新职业[18],2022 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共标识134 个绿色专业[19],目前已有职业院校设置绿色低碳技术、智能环保装备技术等专业。随着技术变革的加速和新职业的不断出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调整会更加频繁,专业目录的更新周期也会不断缩短。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一方面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充分体现新经济和新业态,全面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围绕产业办专业,始终让专业建设与区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度吻合。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充分体现新技术和新职业,在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的同时根据新职业增设新专业。

五、提升治理能力,加速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2019 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治理一词共出现50 次,其中4 次提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列为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将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列为十大重点任务之一。

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多重表征。综合已有研究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征,大都包含了制度化、民主化、协同化和高效化四个方面的特征[20],表现为持续提升的制度执行能力。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21 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取得的长足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源于国家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及制度构建,出台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政策文件,从宏观上为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治理水平,需要更多地从治理主体的民主化、协同化和高效化方面下功夫,提升制度的执行能力。

第一,在治理主体方面,各司其职,明确各治理共同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新修订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对职业教育各参与治理主体的功能和角色进行了清晰的界定。转变以前政府对职业教育“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扮演好政府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的角色,发挥好关键引领和指引创新的服务型政府的职能。[21]各地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地方管理的积极能动性,提升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治理能力和行业的专业指导、参与和支持作用。

第二,在治理方式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与决策模式,体现民主性,发挥专业性。处于转型发展以及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传统的单靠领导个体经验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调动职业院校各二级部门和二级学院的领导参与职业教育和学校发展的积极性,调动各专业领域资深教授和教学名师为职业教育和院校发展出谋划策。建立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社会服务需求研究和院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研究团队,为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院校的科学决策以及高效治理提供专业的决策参考和支持。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基于数据支持的决策咨询系统,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院校数据信息收集和模块化的数据信息收集机制,深度分析、比较和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院校的发展提供数据信息决策。[22]

六、结语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目标状态,同时也是中国职业教育一步步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必然是高质量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职业教育。基于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属性,产教融合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上三方面内涵实现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中国式产教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