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3-03-02 00:28蔡子跃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3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娱乐性典籍

蔡子跃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文化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就如同雨水之于一片森林,润物无声却又维持着一个国家的生气与活力。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的审美能力与需求不断提高,兼具娱乐性、文化性及艺术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更能受到大众的青睐。《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秀范例,用全新的思路调解娱乐性与文化性之间的矛盾,将舞台戏剧形式融入节目之中,用沉浸式的视听舞台为观众打造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盛宴,以互联网的新思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为节目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与不竭的创作动力,使文化传播与大众娱乐的耦合成为可能。

1 文化类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1.1 文化类综艺节目存在播出窘境的原因

文化类综艺节目自诞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性与娱乐性、精英性与大众性这两对矛盾[1]。文化类综艺节目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避免地仍缺乏对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文化类综艺节目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如何解决好传统文化传播与大众文化接受之间的矛盾,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的一大挑战。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媒介,承担着必要的宣传与教育任务,同时又兼具一定的娱乐性职能。而文化类节目作为传播传统文化、树立国家文化自信的节目,需要保持节目内容、形式的严肃与客观,不可避免地与节目的娱乐属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调解好这两对矛盾对文化类综艺节目来说是不容忽视的挑战。

1.2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制作传播方面的问题

1.2.1 泛娱乐化现象严重

以娱乐性来增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乐趣、扩大受众群体、提高收视率是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贴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发展思路。但是,当下各类文化类综艺节目过度追求娱乐性、过度依赖明星效应与娱乐话题,导致节目失去传播传统文化的本心。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邀请数名明星来当节目的固定嘉宾,以戏曲传承发展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和流行元素紧密结合,实现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但是,节目中游戏与娱乐环节占据的比重大,当娱乐明星、话题热度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追捧的主角儿,节目的内核——传统文化,也便成为陪衬。如此而为,不但无法实现通过节目内容来传播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也会让大众逐渐失去对节目的包容心与接纳度。

1.2.2 同质化现象严重

同质化现象是当前电视节目制作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当一个全新的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获得大众的认可,并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时,便会有节目竞相模仿,以期能够收获收视分流。这种节目制作方法固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不错的收视率,但长此以往,相似性高的节目内容与节目形式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对电视节目失去耐心。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同质化也会导致相关节目的创新性不足,进而无法引领全新的潮流。例如,于2016年首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便火爆全网,这种全新的节目内容与模式顷刻间受到受众的广泛欢迎,随后出现的《诗书中华》(2017年)、《向上吧!诗词》(2017年)等节目虽然在节目形式与流程上稍做创新,但节目的内容万变不离其宗,且赛制、风格都不尽相同,导致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此类节目也终以热度不佳告终。因此,制作文化类综艺节目要避免同质化现象,要在现有的节目形式与风格上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带给观众更丰富有益的节目内容。

1.2.3 传播渠道单一,互动性不足

在科技发达的当下,电视已不再是大众收看节目、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电脑和智能手机因更具时间与空间上的便利性,符合当下大众随时随地、随看随止的快节奏生活模式,故而逐渐成为更受大众喜爱的媒介。例如,娱乐类综艺节目《奔跑吧》《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率先突破传统电视节目的播出形式,在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上同步进行播出,并且通过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对节目进行二次剪辑宣传,不仅增强了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还实现了在受众群体中更广范围的推广,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知名度。相比之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尚未乘上新媒体平台这辆快车,缺少传播渠道,在与受众的互动方面也呈现出诸多不足,未能将节目的效果最大化。

2 《典籍里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

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古书典籍中蕴藏的价值核心与精神导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古书典籍为切入点,从历史长河中精挑细选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书籍,其内容涵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具有时间跨度长、内容涉猎广等特点。

《典籍里的中国》不仅能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文化内蕴,还通过典读会、文化访谈、典籍分析等环节深挖典籍中的精髓,激发大众对典籍的认识、兴趣与理解,塑造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该节目以典读会的形式,由主演人员品读典籍中的名句,并进行阐述翻译,带领观众一起诵读典籍;其次,用沉浸式戏剧表演的形式为观众演绎与典籍有关的故事,营造全新的视听体验,让观众沉浸在文化氛围之中的同时,加深对典籍内容的理解,唤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再次,主持人撒贝宁与学者就典籍进行文化访谈,由学者就典籍的具体思想、创作背景、基本情况进行讲解,对典籍主题进行诠释。该节目把文化访谈作为每期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将节目主题升华,激发观众对典籍内容的深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文化性与娱乐性之间的矛盾。《典籍里的中国》正是通过不断地对典籍中的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演绎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打通过去与现在,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桥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3 《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传播与突破

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融媒体时代,通过创新传播方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意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洗涤下,以全新的面貌为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增强大众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是挑战也是责任与使命。《典籍里的中国》从戏剧舞台入手,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将娱乐性与文化性进行巧妙的互补,用新媒体思路为节目宣发传播赋能,不但创新了节目的形式,使得《典籍里的中国》在同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大放异彩,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突破提供了新思路[3]。

3.1 戏剧舞台元素加入,打造沉浸式体验

如果对晦涩难懂的古书典籍进行直接的讲解,或以诵读、分析的形式将典籍中的文化内涵与精髓讲授给观众是枯燥乏味的,《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将这些佶屈聱牙的古文字用视听手段进行活化展现,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典籍的奥秘。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舞台表演的方式,以全新的戏剧式结构,影视化再现古书典籍的创作过程,演绎其在后世的传承故事,赋予古籍全新的生命。节目中的每一位演员都是实力派的老戏骨,他们的戏剧表演创新性地打通了古代与现代的时空间隔,不仅让古代先贤“穿越”历史长河来到我们面前,而且让观众能够走近经典,深入体会典籍背后的人文思想和精神价值。跨时空对话的全新理念实现了创新与传承的深度融合,助推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神韵风采[2]。

为了使观众在观看戏剧舞台演出时拥有更优质、更沉浸的体验,真正跟随节目内容,越过历史长河去感受那一段段真切的历史,节目组打造了一个360度的沉浸式全景舞台,共设置三个舞台空间,主舞台是当代读书人和古人的表演舞台,二号舞台和三号舞台是小故事的表演区,同时又将三号舞台分为上下两层,拓宽舞台表演效果[4]。三个舞台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将表演场景大大延伸,丰富观众的视听体验。这种多空间的设定与跳读使观众能够快速地沉浸到典籍的文化语境之中,舞台中时空甬道的设计,不仅为舞台跳读提供了空间和通道,还起到贯通古今、升华节目主旨的作用。

《典籍里的中国》正是通过故事化演绎古书典籍的方式,将观众带入节目设置的文化语境中,给予观众身临其境之感的同时,促使其了解典籍的起源发展、领略古人的文人风骨、感受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以此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文化认同感,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3.2 娱乐性与文化性的交融互补

如何在增加文化类综艺节目娱乐属性的同时,避免其盖过文化类综艺节目本身的文化价值与属性,《典籍里的中国》给出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范例。影视化的表达是《典籍里的中国》的一大创新,该节目大量运用特写镜头和广角镜头进行拍摄,实现了戏剧舞台演出部分的影视化呈现[5],提升了屏幕端用户的视听体验,打破了当下用户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刻板认知。借用更多样、更优质、更细腻的视听语言吸引屏幕端用户的注意力,更像是为观众带来一幕幕精美绝伦的舞台剧,在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很好地结合了娱乐属性。同时,在典读会上,戏剧演员会首先将典籍的重要意义与戏剧所要展现的故事内容进行讲述,带领观众诵读经典段落,让观众对戏剧表演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5],为随后对典籍的解读和戏剧部分的呈现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此外,每期节目都会邀请权威的学者,他们在和观众一同观看戏剧舞台表演的同时,会给予观众适当的解读和背景补充,从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对典籍的文化内核、历史地位进行剖析[6]。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是一次深入的学习典籍、了解历史、探究文化内核的过程。娱乐性与文化性的合理搭配,既不会让文化类综艺节目丢失应具备的严肃性,也能够通过一种更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在演员精彩的表演和绝美的舞美设计中感受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迭、历史的兴衰、文化的沉淀。

3.3 “大小屏”联动宣发,助推节目传播

宣发是当前电视节目扩大自身影响力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典籍里的中国》采用“大屏”电视与“小屏”手机联动宣传的方式,利用线上与线下的新媒体传播渠道进行联合运作,将电视节目的宣发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现场戏剧舞台表演中,《典籍里的中国》综合运用环幕投影、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等最新科技手段,给观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7]。在新媒体平台,《典籍里的中国》设计投入了网络衍生综艺、短视频、新媒体互动产品等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在不同平台上进行发布,实现电视、电脑、手机的多屏协作宣发,让“大小屏”联动发力,助力节目传播推广,为节目热度持续赋能[8]。同时,节目在短视频的制作宣发上对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取舍,减少了节目的文化属性,扩大了娱乐性在内容中的比重,使其更加贴合短视频传播的特点,更好地为新媒体宣发、节目推广服务。此外,《典籍里的中国》还通过在微博、抖音、知乎等各大媒体平台制造话题,为节目带来热度,以此来赢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多途径实现跨圈层的大众传播,实现电视、网络、社交多媒介平台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4 结语

《典籍里的中国》用全新的戏剧影像的表达、内容形态的建构,使晦涩难懂的古书典籍跃然于屏幕之上,被大众接受喜爱,不仅成功传播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新思路。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应曲高和寡而脱离大众,娱乐性的结合不但能增加节目趣味性,还能反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但也应注意文化类综艺节目仍要以文化为基础,不能因追求节目收视效益而使得娱乐性盖过节目创作的宗旨与本质。同时,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节目形态,探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新方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娱乐性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受众新闻娱乐性的不同心理类型探析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