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琪
摘 要: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福建民间手工艺文化交流受限于手工艺术小众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文化传播能力较弱等因素,无法得以广泛传播,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支持、帮助手工艺术渡过难关。为了解决福建民间手工艺传播与交流困难的问题,本文以惠安木雕为例,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惠安木雕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路径分析,提出多维度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强化品牌区域标识,提升服务业态专业化,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福建民间手工艺传播与交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一带一路;惠安木雕;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近年来,由于第三产业的推进,文化产业的提升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的雕艺之乡,惠安虽有源源不断的木雕产品涌现,但由于数字化转型水平较低等因素,导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力度不够。为了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惠安木雕的对外传播,分析惠安木雕文化传播与交流路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围绕“一带一路”文化传播问题展开研究,并对文化传播路径作了深入阐述。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外传播主要集中于如何“走出去”,而鲜有学者涉及如何产生互动交流的问题,讨论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也较为单一。本文将以惠安木雕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首先阐述惠安木雕的文化内涵,其次分析惠安木雕的现状和困境,最后得出惠安木雕文化如何“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路径,相关研究结论的获取能够为福建民间手工艺多元传播推进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启示。
一、惠安木雕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
惠安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座古县,素有“雕刻艺术之乡”之称。惠安木雕源自中国文化的雕梁画栋,与闽南“皇宫起”仿宫式大型传统民居的建筑雕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战国时期的建筑艺术有“丹楹刻桷”之说。在音楼山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掘出“柱洞”,说明惠安人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原始的木质结构建筑[1]。
唐五代时期,闽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仿宫式民宅建筑。该现象被称为“皇宫起”,这一趋势促进了惠安木雕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宋元时期,惠安木雕逐渐趋于成熟。在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繁荣,泉州的地理位置充分反映了泉州独特的对外贸易体制和“中国宋元海上贸易枢纽”的价值取向。这使得泉州当地文化呈现多元的局面,为惠安木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明清时期,惠安木雕艺术达到顶峰,出现富丽堂皇的场面。这一时期的惠安木雕通常与当地的建筑物如庙宇、古民居相结合,进行大量的重修兴建工作。代表建筑有近代名僧弘一法师于民国24年挂锡弘法半年余的净峰寺。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闽南地区人口大规模迁移至海外,许多惠安木雕工匠被聘请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雕刻建筑、工艺品等艺术创作。从此,惠安木雕打开了新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惠安木雕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惠安木雕大师引领工匠们进行艺术创作,工匠们也开始从家庭小作坊的模式走向大工厂,并接受正规系统的艺术理论和实践培训。在建筑木结构与图案雕刻的结合方面,溪底派的王益顺大师颇具声望。他领导的团队曾参与集美亭阁的建设,参与重修泉州开元寺、鼓浪屿的菽庄花园以及泉州百源清池凉亭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惠安木雕工艺呈现繁荣的局面。惠安工艺美术厂先后开发出龙眼木雕、金木雕和仿真彩木雕系列工艺品四百多种[2]。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木雕艺术人才,惠安木雕大师将惠安人民敢于拼搏的精神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木雕艺术创作中,其中代表作品有郑国明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山高水长》、黄泉福的《祖国万岁》《闲憩》。
惠安木雕艺术源于中原汉文化,又融汇了外来文化与工艺精髓,与闽南建筑艺术交相辉映。惠安木雕与东南亚国家的艺术交流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这一长期的交流与发展磨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二、惠安木雕文化传播与交流现状及困境
(一)惠安木雕传播与交流现状
长期以来,木雕文化知识在海外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政府间交流合作、自媒体平台推广、学校教育和培訓、东南亚华侨口头相传、木雕行会交流和往来等。这些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其中,由于木雕文化的活态性,传播途径以东南亚华侨口头相传为主。清末民国时期,大量闽南人“下南洋”谋求生计而移民东南亚,惠安木雕工匠被聘请到东南亚国家进行修建寺庙和祠堂,东南亚华侨分布数量逐渐增多,华侨社团组织也在这一时期纷纷成立,例如新加坡惠安公会、缅甸惠安会馆等,为如今木雕文化的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碰撞,为惠安木雕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华侨公会的文化传承和华人的口口相传,“惠安工艺”的一系列作品在国内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例如黄泉福的《太上老君》作品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雕塑艺术品大展中得到新加坡总统的高度赞誉和收藏。可见,惠安木雕在海外侨胞、商贾的精心照料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向东南亚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惠安木雕传播与交流困境
1.知识传播理论和技术滞后
在木雕文化知识的大众传播中,只有一些木雕制作的工具书,木雕知识的普及读物较为罕见,关于木雕的影视作品更为少见。这是由于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各国人民因地区文化差异,导致文化传播受到限制。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种静态的、不变的知识,会根据不同的时空维度进行变化更新,形成动态的、变化的结果。因此,在木雕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引入最新的传播理论和技术,重建惠安木雕和东南亚国家地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新模式。
2.产业人才缺口较大
惠安雕艺行业后继人才力量薄弱,缺乏青年工匠、一线产业工人、服务型人才,特别是兼具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复合型研发设计人才。惠安木雕技艺人才之所以缺乏的原因首先是从事雕刻的环境差且收入较低。其次,木雕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高,不但要有扎实的艺术基础,还要有相当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习耗时很久,很少有人学习。再者,在现代机械雕刻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传统工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后继乏人。最后,木雕技艺的传承方式多以家族形式存在,即父传子或师承徒,限制了传承对象的范围。因此,有必要重视木雕人才的培養,以现有的国家级大师和省级大师为领军人物,开办关于木雕的研学活动,推出中小学生“红色”专题教育,更好地把“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广泛传播传承,弘扬惠安优秀的木雕文化。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 惠安木雕文化传播与交流路径
面对惠安木雕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现实困境,应当科学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找准突破口,不断创新惠安木雕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惠安木雕应积极将“一带一路”故事生动呈现给沿线国家的人民群众,同时也应邀请国内外木雕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以实现双向互动。惠安木雕在优化传播与交流路径的同时,也应完善自身内容,尽快解决形式与内容的问题。与此同时,木雕产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渗透、交叉,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提升惠安木雕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路径有如下四个方面:业态赋能、品牌赋能、平台赋能、数字赋能。
(一)坚持业态赋能,探索多维度跨界融合发展模式
1.推动雕艺与电商跨界融合
在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对于跨境电商的大力支持下,惠安木雕企业可以尝试商业模式转型。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趋势良好,惠安木雕可以抓住跨境电商机遇,发挥雕艺产业的新优势,做到“雕艺+电商”深度融合,实现雕艺产业的转型升级。惠安木雕参与电商转型的途径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创立公司网站,打造雕艺美学品牌。第二是在阿里巴巴、淘宝、天猫、速卖通等B2B、C2C、B2C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第三是打造线上线下的专业采购对接平台,持续拓宽专业采购邀约渠道,采用O2O模式,邀请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的买家团队参观惠安当地木雕工厂并签订采购意向合同。以第七届中国国际雕刻艺术品为例,该展会通过在线上平台如直播系统、视频号、微博、华人头条等进行三十余场直播,取得了超过五百万的总曝光量,吸引了数万次互动评论,并收获超过三百万的点赞量。总体来看,不论是国内跨境电商规模的不断扩大,还是国外买家团队和厂家的数量不断增长,都充分说明跨境电商模式是实现惠安“雕艺+电商”的良好方式。同时,让惠安木雕走向国际市场,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审美需求,也有助于培养惠安木雕企业的民族文化自信。
2.推动雕艺与文旅跨界融合
打造惠安木雕文化旅游网红打卡地,不但可以为当地树立文化新形象,还可以给木雕文化交流创造新空间。例如云南昆明打造的大理古城、洱海小普陀等,通过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解当地非遗文化的新窗口。惠安本地也可以加速发展工业旅游,利用雕艺文化创意园区的产业走廊,结合惠安民俗,形成具有独特风景的旅游景点。惠安文化艺术节将从文化、产业两个层面进行深度探讨,举办闽南文化与旅游的对接会,探讨将惠安的雕塑艺术融入文化旅游,打造惠安旅游的新形式,拓展惠安文化产业,促进惠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从地区小范围的初步尝试再到国际大范围的推广,证明了通过打造木雕网红打卡地来促进文化旅游,进而打破木雕交流的时空限制,必定是一条木雕文化欣欣向荣的醒觉之路。
(二)坚持品牌赋能,塑造特色化高端型区域标识
1.推动雕艺文创产品开发
惠安木雕是一种源自民间的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视觉要素和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是惠安人民独特的生存和美学理念。惠安木雕的常见纹样有祥云纹、如意纹等。长期以来,惠安人民在日常劳动、生活观察以及思想情感交流中,根据传统纹样创作出色彩丰富的装饰性图案,这些图案体现了民族性和地域特色。政府应当组织有关人员和企业外出参观、交流、参展、参赛,并积极引导企业主动与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交流。惠安木雕可以借鉴故宫文创等优秀的文创产品,把惠安特有的图案与文创产品相结合,邀请名家与海内外热爱木雕的年轻人共同设计,比如可以利用龙、凤、鹤、莲花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再与明信片、邮票等文创产品相结合,设计一系列有关“一带一路”主题的新作品,为新一代的新星提供成长和发展平台,也让更多有潜力的新生代关注雕刻艺术[3]。同时还可以举办木雕作品联展和现场技能比赛,联动当代艺术家、建筑师、文化学者、企业家、青年学生等多元人群,有效促进本地人才与外界技术人才交流,打破雕刻传统的局面,与新兴产品进行联动,形成特色的多元文化景象,建立新的国际视野,加快惠安木雕产业的跨越发展,并以此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对惠安木雕的认同度。
2.推动雕艺与美学相融合
木雕是“天人合一”的艺术,本身蕴含自然之美,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并不完全由人工决定。因此,惠安木雕可以从天然木材方面挖掘美学价值来寻求突破点。东南亚是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地区,盛产名贵优质木材。其中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国是木材生产大国,为我国木材进口提供良好的资源。东南亚天然木材与惠安木雕艺术的结合展示了一种技术与材料的结合。这不仅充分利用了东南亚的自然资源优势,而且促进了惠安雕刻工艺的传播,从而还增加了东南亚木材资源的利用率,并且促进了当地木材产量和出口的增长。惠安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工作效率在东南亚华人圈中得到普遍认可,加之东南亚艺术市场潜力巨大,东南亚地区的雕刻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惠安雕艺展会推出的“生活美学馆”正是基于优良的原木材,结合场景打造,展示雕刻艺术和生活美学的相融共生,以经典传承雕刻艺术文化,以设计为产品赋能。因此,有必要以木为媒,将惠安雕刻技艺和东南亚上乘木雕材料充分结合,着力打造质量更优的木雕交流领域。
(三)坚持平台赋能,培育专业化紧密型服务业态
1.推动展览平台构建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旨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切实推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创新发展。中国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作为国内外雕艺产业交流与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精准邀约专业观众,吸引国际“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总商会等行业协会专业买家,达到辐射广、高价值的展会效应。雕博会旨在通过“设计”来实现雕塑与生活美学的融合与共生。与此同时,雕博会也要寻求“网络+高技术”的转变。3D数码展厅的建成,就是雕艺产业和高科技的融合。观者只要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进入数字雕博会展馆,大师作品将以3D形式呈现,形成立体化、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的新形式。
2.推动学术论坛举办
纵观古今,文化使者讲学互访一直是国家之间的交流方式。派遣文化使者讲学交流不仅能推动信息交流的整个过程,还有助于国家对外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过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在文化上极大促进了西域各国的交流,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当年玄奘法师西行缘由:“然恨佛化经有不周,义有所缺,故无贪性命,不惮艰危,誓往西方,遵求遗法。”[4]玄奘法师当年舍身求法,于那烂陀寺得戒贤法师亲传,后归国从事佛教典籍翻译事业,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如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博物馆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搭建交流互鉴的学术平台,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还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惠安木雕的发展亦依赖于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因此,建立一个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木雕文化的学术论坛日益迫切。这将促进对木雕文化的深入研究,并为木雕行业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举办关于惠安雕刻艺术传承思考的学术论坛,邀请学院教授、工艺美术大师、新一代雕艺匠人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创新为雕刻产业赋能,将“惠安工匠精神”延续下去。学术论坛的建立打破了传统书籍传播的局限,提供了一个及时有效的互动新平台。这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接收者的及时反馈,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建共享的原则。
(四)坚持数字赋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1.推动5G雕艺革新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出现,将使惠安木雕行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新的发展方向。5G技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通信技术,和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广泛参与、跨行业融合的生态体系[5]。5G所释放的潜能,能够为雕艺带来新赋能,如VR雕艺作品展、电商销售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多处重要内容涉及5G发展,明确提出“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加速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东阳中国木雕城5G塔是集5G通信工程、数字媒体等技术于一体,为东阳木雕产业赋予新动能,成为当地新晋的网红打卡新地标[6]。上述现象表明传统工艺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传统工艺的思想注入。5G技术已经初步应用于木雕产业的新建设,通过其提供的沉浸式体验,能够吸引“一带一路”各地民众来体验惠安木雕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加快产业优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人机交互的智能化知识服务系统创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特有的活性特性,导致无法与时俱进,长期储存,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加以收集及存储。木雕文化知识服务系统是木雕知识服务的具体实现方式。该系统可以整合木雕文化理论知识、木雕艺术品制作过程知识和木雕大师故事等木雕知识资源,为惠安木雕文化领域专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者提供与木雕文化相关的综合性服务。目前,从岭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贵阳市非遗数据库等成果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取得初步成就,建立了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充分发挥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将两者有机融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的工作成效[7]。但是,与国外已经建成的JSTOR、ASP、CAMIO等一系列提供学者参考的文化知识服务网站相比,我国的文化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造成了知识传播效果明显滞后。为此,应在借鉴国外优秀的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福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知识数据库。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合作发展开创新机遇,谋求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一带一路”的建设遵循的是“共享、开放、包容”的理念,并非中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各国的大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以经贸为中心,而文化共情则是不可缺少的。文化共情以沟通民心、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同为主要内容。
惠安木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主要定位是传播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整体上,文化包含三方面内容,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关系。而惠安木雕在这三个方面都诠释了中国大道同行的理念。首先,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惠安木雕工序中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做到“三分人工、七分天工”,把天然形体与手工雕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雕刻一件大型木雕作品需要多方的配合协作等,这充分体现木雕是人际交流的载体,体现出中华文化中和谐共建的理念。最后,从人自身的关系来看,木雕制作需要工匠心怀虔诚和敬畏之心,同时需要工匠具备对于工艺精确把握和对于艺术的鉴赏及审美能力,不断修炼自身德行,圆满心性,彰显品格。惠安木雕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华传统文化互动的产物,共同期待着福建民间手工艺以全新的形式,为社会文化交流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晓萍,王庆兰.惠安木雕的艺术特征与传承思考[J].四川戏剧,2021(10):102-105.
[2]惠安县志编纂委员会.惠安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340.
[3]高黎,亢雪,郑淼.“一带一路”背景下耀州窑陶瓷文创产品设计[J].陶瓷学报,2021(4):695-702.
[4]慧立法师.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35.
[5]金元浦.全球競争下5G技术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新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74-85.
[6]高阳.传统文化遗产地的数字化平台构建——以东阳木雕为例[J].文化学刊,2023(2):10-13.
[7]王静宜.基于内容分析的知识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2(8):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