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课外深度阅读途径探析

2023-02-27 10:10:13杨大忠左高超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外拓展深度阅读学习任务群

杨大忠 左高超

【摘 要】立足于课文教学的长篇革命小说拓展阅读,应当恪守以下原则:事先阅读整本小说是深度阅读的基础,依据课文的主体特征寻找与长篇小说相对应的内容,引导阅读的內容应尽可能覆盖整部小说,采用确立专题任务和问题驱动的形式进行。基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必修课文向《铁道游击队》整本书的有效拓展可谓典型事例。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课外拓展;深度阅读;《铁道游击队》

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包身工》《荷花淀》为必修课文。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编写意图”,该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指导”则指出:“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从阅读革命传统作品中获得对中国革命和革命先辈的理解与共鸣,能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阅读能力应用到其他革命传统作品的阅读当中。”[1]68鉴于此,教师如果能够联系本单元三篇必修课文的基本主题或重要特质,引导学生利用从课文学习中获得的阅读能力,将相应的阅读经验迁移到经典的长篇革命小说的阅读,使其在阅读整本小说的基础上加深对小说的深度理解,则不仅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还能体现新课标提倡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意义重大。以下以由本单元的三篇必修课文向长篇革命小说《铁道游击队》整本书的拓展阅读为例,就课外深度阅读的教学路径进行探究。

一、由“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向经典长篇革命小说深度拓展阅读的原则

组成学习任务群的多篇课文内容多样,风格不一,但在主题、情感或写作目的上往往具有共性。就拿上述三篇课文来说,展现革命斗争的不同方向、体现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则是其共同宗旨。长篇小说篇幅宏大、内容包罗万象,其主题思想的多重性与艺术特征的复杂性远非单篇课文所能比,这就为由多篇课文向长篇小说拓展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因为每篇课文的重要特征总能在长篇小说中找到对应的内容。由单元课文向长篇小说的深度阅读拓展,应恪守以下原则。

一是事先阅读整本小说是深度阅读的基础。没有整本书阅读,深度阅读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在单元教学前,教师应当事先筹划,引导学生先阅读被推荐的作品。“面对整本书,不妨让学生先沉下心来读,即便读不懂也没关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读‘百遍并不实际,重要的是他们捧起那本书,带着好奇、崇敬和期待,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即便无法完全领略个中滋味。”[2]学生自我阅读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为了达成深度理解小说的目的,教师需要在单元教学时利用课文与小说的有机联系积极指点、解惑、辨析和评价,使学生真正从小说阅读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是依据课文的主体特征寻找与长篇小说相对应的内容,切忌纠缠于细枝末节。就内容而言,单篇课文或者由单篇课文组成的单元群文,有时非常繁复,如果由课文向长篇小说拓展的切入点无足轻重,即便可以使课文与小说搭上联系,但读完小说后也是隔靴搔痒,对课文主体内容的价值回馈也会十分有限,更谈不上有深度。因此,由课文向长篇小说阅读拓展的切入点应当能体现课文的主体价值。

三是由单元课文向长篇小说拓展阅读时所涉及的内容应当尽可能覆盖整部小说,而不能仅仅偏守在小说的某一个方面。拓展阅读的目的就是在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小说的总体特征。如果连小说的整体情节都不能掌握,就无法从宏观视角充分理解局部内容,更谈不上对相关细节的充分发掘。就小说的整体阅读内容而言,每篇课文提供的拓展视角可能是有限的,但单元内所有课文一旦综合起来,提供的拓展视角就是多元的。这种多元视角展开的整本书阅读就如同综合网络的种种触手,可以触及小说内容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对小说内容的全面深度阅读与理解。

四是由单元课文向长篇小说拓展阅读时,教师选择好适恰的切入点后,还应确立专题任务,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小说,最终完成专题任务,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元学习任务前置是统编教材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此,温儒敏教授指出:“‘单元学习任务应置前,是设计单元教学方案的主要依据。”[3]同样的道理,由课文向长篇小说拓展的深度阅读也应当采用专题任务前置的形式,让问题驱动学生阅读小说。阅读的过程就是逐渐完成专题任务的过程,从而使学生逐渐加深对小说内涵的理解。教师基于课文为学生确立多重专题任务,然后引导和指点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小说。在学生完成专题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阶段性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与局限,使学生的成果精益求精,最终形成专题任务的总结性评价。

以上四点原则,为由单元课文向经典长篇小说的拓展阅读与深度阐释指明了方向。

二、由单元课文向长篇革命小说《铁道游击队》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当代作家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总计二十八章,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由刘洪、李正领导的游击队员活跃在铁路线和微山湖一带抗日杀敌的传奇经历。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曲折坎坷的人物命运、扣人心弦的战争场景、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清晰地呈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据由单元课文向长篇小说深度阅读拓展的四项原则,在学生初步阅读《铁道游击队》之后,可以由以下切入点过渡到对《铁道游击队》的深度阅读和专题任务的解决。

(一)由《荷花淀》向《铁道游击队》的有效拓展阅读

孙犁的《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小说叙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农村妇女送夫参军,自己也成长为勇敢战士的故事,刻画了冀中根据地女性崭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冀中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77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明净爽朗,丝毫看不到战争年代烽火与硝烟的残酷性。作者如此处理,主要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1]78。因此,特定风格的景物描写及其内涵就成为《荷花淀》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与之相对应,在向《铁道游击队》整本书展开拓展阅读时,可设计以下专题任务。

《荷花淀》的景物描写有其自身特征和特定用意,阅读《铁道游击队》,分析小说中微山湖的景物描写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比较课文与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微山湖是游擊队员的大本营,《铁道游击队》共有五处写到了微山湖,对微山湖的描写笔墨并不是很多,具体情况可见表1。

《铁道游击队》五处对微山湖的描写,从第十章跨越到第二十八章,几乎贯穿了小说篇幅的三分之二。如果不完整阅读整部小说,试图强行找出所有对微山湖的描写并理解其用意,只能是徒劳;即便能够找出来,游击队员来到微山湖的背景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集中于小说的前十章,不阅读这十章,也无法找到具体答案。因此,以上针对《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设计专题任务,要求学生由此拓展阅读《铁道游击队》,分析小说中微山湖的景物描写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比较课文与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异同,不仅是一个完整阅读并详细解析小说的过程,还是学生从课文教学中获得经验与知识后产生积极迁移并熟练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课文中景物描写及其用意向更加开阔的长篇小说的拓展过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螺旋式的有序上升。通过比较可知,《铁道游击队》描写微山湖的景物,是通过描摹祖国的秀丽山河突出神圣国土不可侵犯,这和《荷花淀》是一致的;但通过景物特征来烘托人物的处境、衬托人物心情,与《荷花淀》通过明净秀丽的自然风光消解战争的残酷性的特点相比,又有一定的不同。

(二)由《记念刘和珍君》向《铁道游击队》的有效阅读拓展

《记念刘和珍君》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实性散文,内容着重在“记念”二字上。《记念刘和珍君》和自读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悼念散文的姊妹篇,围绕“记念”这个核心,这两篇课文可供比较的地方非常多。教师教学用书曾对此做过总结。

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等等。[1]73-74

以上总结从主题、情感、写法三个角度对《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进行了横向对照,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拓展开来,布置以下专题任务,引导学生由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向深度阅读《铁道游击队》拓展。

抗日救国就免不了牺牲。作为英勇的铁道游击队员,林忠、鲁汉等人为了祖国、人民的安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永垂不朽!(情感)小说写到了悼念林忠和鲁汉的独特方式,这种方式是什么?这种方式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场合出现的?(主题:悼念)请围绕小说中的具体描写,概述林忠与鲁汉的事迹,并说说哪些场景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写法)《记念刘和珍君》和《铁道游击队》两者中“记念”的用意有何异同?

林忠和鲁汉的故事从小说第三章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第二十八章才完全结束,基本贯穿了整部小说。要完成上述专题任务,学生必须充分阅读整本书。就“悼念”或“记念”的用意来看,《记念刘和珍君》在揭露军阀政府与反动文人卑劣行为的同时,重点提醒人们不要让“忘却的救主”降临,肯定烈士的鲜血将会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铁道游击队员悼念烈士的目的是永远缅怀革命战友,化悲痛为歼灭敌人的精神力量,悼念方式非常独特:在盛大节日里聚餐时,摆下最丰盛的酒席,将用白纸写的每位烈士的牌位贴在座位后的墙上。小说中这种悼念仪式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过春节,一次是抗战胜利。这种仪式绝非封建迷信,就像王强说的:“我们并不迷信,不相信什么天地鬼神,可是,我们是悼念自己的同志啊!”[4]286鲁迅和铁道游击队员悼念革命青年与革命同志的共同目的都是永不忘却。

写作目的的共性是联系课文与小说的重要媒介。有了这个媒介,师生就可以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详细分析人物的具体事迹和独特个性,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加入游击队之前,林忠与鲁汉一为赌棍,一为酒鬼,遭受了鬼子与恶霸的种种欺凌和压迫,他们被刘洪和李正的阶级深情感化,加入了革命队伍,打洋行、搞票车、袭临城、杀敌伪……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最终壮烈牺牲。关于他们的事迹,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林忠、鲁汉入党时的庄严场景。

在一个山坡上的茅屋子里,豆油灯下,他和林忠、鲁汉、小坡四个人,静静地站在红旗前面,心激动地跳着,望着红旗上边的镰刀斧头,望着旗上边挂着的毛主席的画像。屋里静得只听到外边丝丝的雨声。李正和王强站在红旗的两边,彭亮随着政委举起了右手,在低声而庄严地宣誓:

“我愿为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切!”[4]158

林忠和鲁汉践行了入党时的誓言:为党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小说中类似的庄严场景,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最大,因为其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5]。但是,这种庄严场景或者说林忠、鲁汉事迹中让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需要教师进行有意点拨,从而把学生引导到小说中具体章节、具体情节中,这也体现了教师引导的目的性——阅读革命小说,应当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放在第一位。

围绕“悼念”或“记念”这个切入点设置专题任务,由《记念刘和珍君》拓展到《铁道游击队》的深度阅读与理解,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课文与小说中“记念”目的与方式的比较,深度了解人物具体事迹后,学生就会明白,正因为革命青年与革命战士的流血牺牲,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铁道游击队》对革命战士的“悼念”,与《记念刘和珍君》对革命学生的“记念”,遥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由《包身工》向《铁道游击队》的有效阅读拓展

《包身工》是纪实性的报告文学,该文的写作目的是:“愤怒地揭露了这个人间地狱的真相,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表达了中国人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枷锁的信心。”[1]74就社会背景而言,《包身工》写了在旧社会的大上海,乡下女孩在东洋纱厂受到东洋老板和国内“带工”老板双重剥削与压迫的悲惨遭遇。与之相同的是,《铁道游击队》也写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阶级对中国人民残酷的掠夺、压迫和屠杀。围绕相似的社会背景,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专题任务,让学生详细阅读《铁道游击队》,并比较两部作品。

遭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买办的双重压榨是《包身工》和《铁道游击队》两部作品内容的共同背景。根据这一背景,请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包身工》一文中有一句对包身工所受压迫的总结性语句,是哪一句?请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对这个句子进行详细说明。

任务二:《铁道游击队》前五章是如何描写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买办对枣庄人民进行残酷掠夺、屠杀和压迫的?读完小说后,选择一个由遭受压迫走向反抗的典型人物来详细说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任务三:面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包身工和铁道游击队员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以上专题任务是根据《包身工》和《铁道游击队》相似的故事背景展开设计的。任务一围绕课文中“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这句总结性语句,采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将问题辐射到全文,由整体统括拓展到具体事例,使学生从总体上深度理解课文内容。

前文由《荷花淀》《记念刘和珍君》向《铁道游击队》的拓展尽量覆盖小说的全部内容,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与理解。与之不同的是,本专题任务中的任务二将阅读范围局限在《铁道游击队》的前五章。如此设计,一方面是因为这五章对小说背景描写比较集中。如描写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恶,第一章写鬼子强迫抓来的俘虏到煤矿做苦工,每天只给几个黑窝窝头;把夜间捉去的中国人给鬼子新兵练刺刀,用洋狗咬死中国人;还把中国人抓去医院供鬼子做活体解剖等。第三章写鬼子扒了彭亮家的房子,并且用刺刀穿死了彭亮的父亲等。再如描写帝国主义与封建买办对枣庄煤炭的掠夺,在第一章中王强说:“我亲眼看到,亲手摸到,鬼子是怎样将中国的财富,煤、粮食,不分昼夜地往外运,像淌水似的,多心痛呀!”[4]6第五章中李正说:“有多少人从煤上赚了钱,吃的鸡鸭鱼肉,穿的绫罗绸缎;有多少做煤生意的商人,住着洋房瓦房,没事用扇子扇着大肚子,在哼哼呀呀地胖得发愁。我们这创造煤山的工人生活又如何呢?我们是枣庄最劳苦的、最有功劳的人,可是我们却吃糠咽菜,衣服烂成片片,住的地方连猪窝都不如。每天听着妻子儿女挨饿受冻的哇哇乱叫。你看,社会是多么不平啊!”[4]61另一方面,作者将帝国主义和封建買办压迫掠夺中国人的情节集中于小说的前五章,是为了突出他们的罪恶,为下文游击队员抗击日寇、打击买办的斗争埋下伏笔,从而表现中国人民永不屈服的斗志和抗争精神。正因为残酷的双重压迫,才导致有血性的中国人由最初的忍让、退避,最终发展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这是一种必然。典型人物之一就是沙沟站副站长张兰,他的妻子受到鬼子的侮辱,但为了孩子,他只能忍气吞声,直至气得吐血,在游击队员的激励下,他投身抗日队伍,最终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

再者,小说将残酷的社会背景描写主要集中于前五回,有利于学生围绕专题任务集中阅读相关内容,从而在小范围内快速集中地锻炼自身的概述、归纳和总结等能力。这种通过问题驱动聚焦相关知识点、有效锻炼学生多重思维能力的做法,也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积极提倡的。

任务三的设计,意在将课文与小说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合力,拓展主题思想的深度,然后反馈课文。虽然夏衍说《包身工》“表达了中国人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枷锁的信心”,但从小说内容来看,读者在包身工身上几乎看不到反抗的任何可能性:管理严苛,与外界隔绝,严查进出凭证,望而生畏的惩罚等,使包身工成为实实在在的“罐装了的劳动力”,生活环境真正暗无天日。《铁道游击队》则真正体现了中国人民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革命胜利。《包身工》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冲击是愤怒、郁闷,《铁道游击队》给学生带来的则是斗争的紧张和胜利的喜悦,这种喜悦可以充分补偿《包身工》带来的情感上的压抑,显示出抗争力量的伟大。铁道游击队员由遭受压迫到英勇抗争,真正诠释了《包身工》“表达了中国人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枷锁的信心”的写作目的,这就体现了课外知识对课文的积极深化和有效回馈。

三、结语

利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单元课文教学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长篇革命小说,需要教师在单元教学前事先做出规划,依据课文的重要特征设计可以统括长篇小说内容的专题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理解课文,然后带着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专题任务去深度阅读小说,直至任务完成。以此为基础,再引导学生聚焦于小说的某些章节,重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质疑等各类专项思维能力。以上过程既体现了阅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迁移,也是对学生多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单元中的多篇课文,无论采用单篇教学还是采用群文教学的方式,专题任务的设计与确定既要观照每篇课文,也要契合整个单元的总体特征与教学目标。这样,专题任务的完成则既能让学生深度阅读长篇小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能将课文与小说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课内与课外相互回馈、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刘志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热潮中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5):41-44.

[3]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4-9.

[4]知侠.铁道游击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课外拓展深度阅读学习任务群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未来英才(2016年14期)2017-01-12 19:18:33
谈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外拓展
考试周刊(2016年10期)2017-01-12 07:06:21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戴着镣铐起舞
考试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2:53:08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6期)2016-07-11 19:05:29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5期)2016-03-26 12:26:40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