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性能和 屠宰性能的影响

2023-02-26 21:43:12李洪英黎启红刘国龙
畜禽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屠宰率眼肌屠宰

熊 勇,陈 敏,李洪英,黎启红,刘国龙

思南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思南 565199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牛羊肉成为消费者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我国牛羊肉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传统的放牧饲养方式逐步调整,一方面是放牧牛只饲养周期较长,所提供的牛肉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禁牧政策的颁布,要求广大养殖户须对肉牛进行舍饲。因此本试验旨在研究放牧、“放牧+补饲精料”以及舍饲3种饲养方式对肉牛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广大养殖户科学合理饲养肉牛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分组

本试验在贵州省思南县某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内进行,试验时间为2022年6—10月,前14 d为预饲期,试验期共90 d。选择养殖场内体重相近(400 kg左右)、健康状况良好、年龄相同(22月龄)、进行正常免疫的西门塔尔公牛作为试验动物,将30头肉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为1个重复,对照组肉牛的饲养方式为完全舍饲,每日定时饲喂2次,并自由饮水;试验1组肉牛的饲养方式为“放牧+补饲”;试验2组肉牛的饲养方式为完全放牧。

1.2 试验日粮

试验日粮参照《肉牛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2000)[1]进行配制,对照组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为:玉米、豆粕、菜籽饼、麸皮、米糠、碳酸氢钠、磷酸氢钙、试验、复合预混料的比例分别为70%、4%、5%、3%、10.5%、1.5%、1%、1%、4%,日粮中干物质、粗蛋白、综合净能、钙、磷分别为90.45%、12.25%、7.04 MJ/kg、0.33%以及0.44%。

1.3 饲养管理

预试期主要是使试验牛只适应试验日粮,并确定其采食量。对照组牛只完全舍饲饲养,每日的早上8:00与下午17:00分别饲喂1次,每日的精料、青贮、干草、秸秆类饲喂量分别为4、10、2、5 kg/头,在饲喂时遵循先精料后粗料的原则,并在饲喂后0.5 h再提供饮水;试验1组的肉牛在草场放牧8 h,驱赶回圈舍后按照1 kg/头的饲喂量补饲精饲料;试验2组的肉牛全天在草场进行放牧。

1.4 检测指标

1.4.1 生产性能指标

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连续2 d在早上饲喂前或者放牧前进行空腹称重,取平均值计算平均日增重。

1.4.2 屠宰性能指标

在试验结束后,对照组、试验1组及试验2组分别随机选择4头肉牛进行屠宰以测定其屠宰性能,并在屠宰前12 h对肉牛进行禁食。屠宰前对其进行称重得到宰前活重,屠宰后需要测定的指标包括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背膘厚度等。

1.5 试验仪器设备

日粮中的营养成分需要进行实测,所需仪器为:凯氏定氮仪(测定日粮中的粗蛋白含量)、恒温干燥箱(测定日粮中的干物质含量)、饲料能量测定仪(测定日粮中的能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日粮中磷的含量)、自动称重器(称量肉牛的体重)、游标卡尺(测定肉牛屠宰后的背膘厚度与眼肌面积)、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滴定法测定日粮中钙的含量。

1.6 统计分析

试验所有数据均使用Excel进行初步整理,再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进行分析,3组数据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误”的方式进行表示,当P<0.05时表明差异显著;当P>0.05时表明差异不显著;当P<0.01时表明差异极显著。

2 试验结果

2.1 生产性能

本试验得到的不同饲养方式下肉牛的生产性能指标见表1。如表1所示,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肉牛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04、0.93、0.53 kg/d。对照组在完全舍饲条件下饲养的肉牛的末期体重显著(P<0.05)高于试验1组,而平均日增重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数值上略高于试验1组;对照组饲养条件下肉牛的末期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极显著(P<0.01)高于试验2组。而试验1组肉牛的末期体重与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试验2组。

2.2 屠宰性能

舍饲、“放牧+补饲精饲料”以及完全放牧,这3种饲养方式对肉牛屠宰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肉牛的屠宰率分别为61.51%、57.39%、53.98%,净肉率分别为49.34%、47.98%、42.89%,对照组的屠宰率、净肉率、背膘厚度以及眼肌面积在数值上高于试验1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屠宰率、净肉率、背膘厚度以及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1)。试验1组与试验2组的屠宰率、净肉率、背膘厚度以及眼肌面积均有显著差异。

3 讨论与分析

3.1 饲养方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肉牛放牧饲养是我国较为传统的饲养方式,具有饲料投入成本低、基础设施建设简单等优势,但是也存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肉牛的饲养周期较长等缺点,且过度放牧会对草场造成破坏,危害自然植被。而对肉牛进行舍饲,有利于整个肉牛产业朝着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减少对进口牛肉的需求,也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但完全舍饲会增加养殖户投入的饲料、基础设施建设等成本,需要有充足的资金链支撑。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舍饲条件下肉牛的生长性能发挥最好,其次是“放牧+补饲精饲料”,而完全放牧条件下肉牛的生产性能最差。

刘镜 等[2]研究了三元杂交肉牛在不同饲养方式下的生产性能指标,发现当肉牛完全舍饲时其育肥效果最好,其次是放牧加补饲精饲料的方式,而完全放牧条件下肉牛的生产性能最差,与本试验研究结果一致。王敏[3]研究了放牧和舍饲的饲养方式对蒙东地区西门塔尔牛生产性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舍饲条件下肉牛的生产性能较高,肉牛的体增重、体高、胸围、后腿围等指标均显著高于放牧条件下饲养的肉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高丽娟 等[4]研究了放牧和舍饲对科尔沁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发现在舍饲条件下,科尔沁肉牛的生产性能指标(体重、体高、胸围、管围)均显著优于放牧条件下的,与本试验研究结果一致。而郭海龙[5]研究了公司饲养、小区饲养与散养户饲养对肉牛前期生长性能的影响,发现公司饲养的肉牛的6月龄体重最高,其次为小区饲养,而散户饲养的最低;对于半年增重指标,公司饲养和小区饲养的无显著差异,而散户饲养的增重最少,说明肉牛虽然均在舍饲条件下进行饲养,但是与养殖户的专业素养、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而本试验是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中进行,故其研究结果较为适用。

3.2 饲养方式对肉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屠宰性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屠宰率、净肉率、背膘厚度、眼肌面积等,其中屠宰率、净肉率是评价牛肉产量的重要指标,背膘厚度、眼肌面积是评价牛肉质量的重要指标。本试验中研究的各项屠宰性能指标表明,试验2组的屠宰性能最差,对照组屠宰性能效果最好,试验1组居中,说明采用舍饲的饲养方式能够保证肉牛的屠宰性能,提高其屠宰率、净肉率等指标,保证牛肉的产量,提高其背膘厚度、眼肌面积等指标,保证牛肉的质量。

刘镜 等[2]研究了不同饲养方式对杂交肉牛屠宰性能的影响,发现在舍饲条件下肉牛的屠宰率、肉骨比值、净肉率等产量指标均优于放牧条件下饲养的肉牛,且背膘厚度、眼肌面积以及高档肉块重等表明牛肉质量的指标也均显著优于放牧条件下饲养的肉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王敏[3]研究了放牧与舍饲对西门塔尔公牛屠宰性能的影响,发现舍饲条件下肉牛的屠宰性能指标均显著高于放牧条件下饲养的肉牛,与本试验研究结果一致。何娜 等[6]研究了舍饲、放牧加补饲精饲料以及自由放牧对关岭肉牛屠宰性能的影响,发现舍饲条件下肉牛的屠宰率、骨肉比值、净肉率、眼肌面积等指标均显著优于放牧加补饲精料的肉牛和自由放牧的肉牛,说明不同的饲养方式会对肉牛的屠宰性能产生影响,与本试验研究结果一致。此外,虽然均在舍饲条件下,但是也存在拴系饲养与散栏饲养等不同的饲养方法。赵育国 等[7]研究了拴系饲养与散栏饲养对西门塔尔杂交改良育肥公牛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对牛只进行拴系饲养时,肉牛的眼肌面积、熟肉率、肉样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屠宰后1 h的pH值、肾脂及大网膜脂肪的重量均显著提高,而其他指标未出现显著差异,说明散栏饲养条件下的肉牛生产的牛肉质量更优,且提高了肉牛的动物福利。本试验条件中的舍饲育肥,其肉牛为散栏饲养。

4 结论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舍饲、“放牧+补饲精饲料”以及完全放牧3种不同的饲养方式会对肉牛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等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综合试验结果,发现在规模化程度较高的肉牛养殖场对肉牛进行舍饲可以保证肉牛有较好的生产性能以及屠宰性能,提供更多优质的牛肉。考虑到草场资源合理利用,可以在牧草丰盛的夏季进行适度的放牧加补饲精饲料,在其他季节进行完全舍饲。

猜你喜欢
屠宰率眼肌屠宰
北京黑猪FUBP3和USP43基因多态性与眼肌面积性状的关联分析
2020年巴西生猪屠宰量创历史纪录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专注于遗传选育以提高商品猪的获利能力
育肥肉牛屠宰率与活体、胴体价格之间的关系分析
“腾达肉兔”屠宰性状测定
养殖与饲料(2020年7期)2020-08-05 02:07:38
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的研究
养猪(2020年2期)2020-04-14 11:42:50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特殊的艺术家
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的研究
养猪(2019年3期)2019-06-19 06:53:14
浅谈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率及肉品质的影响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
农家顾问(2016年12期)2017-01-06 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