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

2023-02-25 00:30:03赵虎银
学周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教—学—评实验评价

赵虎银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草峰中学,甘肃平凉 744028)

经过长期实践,“教学”“学习”“评价”相互独立的教学模式暴露了大量问题,已经不能满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需要。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积极研究新课标,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使评价更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其实践策略事不宜迟。

一、“教—学—评”一体化多元解读

目前,义务教育领域尚未对“教—学—评”一体化形成统一意见,但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整合分析,同时联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相关内容,可从以下两方面解读其概念与内涵。

一方面,“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在课程活动中,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在这一内涵下,无论“教学”“学习”还是“评价”活动,都应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另一方面,在课程活动中,“教—学—评”一体化主张中的“教学”“学习”“评价”活动应具有协调性,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这一内涵下,教学不仅是为了教授学生知识,更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应高度契合学生学习需求。同时,评价应融入教学与学习,具有持续性、全面性。

二、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价值

基于以上内涵,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价值,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上来理解。

首先,提高教学有效性。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与“学习”紧密衔接,“评价”贯串“教”与“学”全程,教师及时发现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准确提出问题、定位学习目标,评价全面反馈教学成果与学情,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辅助师生调控课程活动,最终提高教学有效性[1]。

其次,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为不教”的理念,意思是“教”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真正的教学应使学生在“不被教”“没人教”状态下也能实现有效学习。该理念在当代义务教育工作中仍具有实践价值,而“教—学—评”一体化为其提供了一定助力。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使“教”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思想等学习需要,能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习能力,达到“无教亦能学”的境界。

三、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

结合现有经验来说,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可通过“以学促教”“优教促学”“评助教学”三个维度实现有效实践。教师可以聚焦现状,进一步分析实践策略。

(一)以学促教

以学促教维度,教师应研读学情,立足学生实际预设教学目标;还应关注学生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理念。

1.研读学情,预设目标。《孙子兵法·谋政》写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在打仗时,如果能将敌我双方的情况了解透彻,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了解,全面把握学生学情,自然能轻松打赢这场无硝烟之仗。因此,教师应建立前瞻性意识,在正式展开课堂教学前,深入研读学情,预设“教—学—评”一体化目标[2]。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预习单”等载体向学生布置基础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提前学习新课、记录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微信群、钉钉等途径反馈学习成果。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主,联系其年龄特点与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要求,多角度分析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水平、认知基础等基本情况,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预设更加符合现实的“教—学—评”一体化目标。

2.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事实上,通过研读学情不难发现,初中化学课程活动中,向来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受思维水平、认知基础等因素的制约,经常会对新课表现出不同的接受度,要求教师为其提供不一样的帮助和指导。为此,教师还应在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差异,将“因材施教”贯彻到底。比如,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大致分为“基础”“发展”“拔高”三个层次,再结合预设的“教—学—评”一体化目标,分别设计“简单”“一般”“困难”三层目标,细化“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要求。之后,以分层目标为前提,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分层提问和指导学生,分层设计课后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层次性由此清晰,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不同教学活动,学生有计划地进入不同学习状态,评价也围绕分层展开,能够顺利促进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优教促学

优教促学维度,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教无定法”,从而有机地融合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自主化、实践化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丰富其学习体验[3]。

1.对接生活。生活是重要的知识宝库,是自由的“实践场”,使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对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背景下学习和运用知识,对激发学生化学兴趣、拓宽学生学科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均有极大好处,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将生活要素融入“教学”与“学习”。比如,教师可以一边在备课阶段收集生活化教学资源,一边鼓励学生在预习环节自主观察生活中与本课相关的化学现象,挖掘生活化学习资源。之后,教师可在课堂汇总自身与学生发现的不同生活化资源,从生活角度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提出和分析问题。

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案例设计作业。例如,“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相关“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设计以下生活化作业:“二氧化碳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国际惯例,这里的“碳”指的是什么?”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该作业为课后任务,引导学生课后学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一致。之后,以作业结果为评价提供参考,有望促成“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落实。

2.妙用情境。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也正是这一抽象性,经常使传统“教学”与“学习”难达预期目标。而情境的巧妙创设和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此现象。所以,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还可以借助大量资源,创设真实、具象、活泼的“教学”与“学习”情境。比如,针对部分化学理论,课堂直观演示相关实验,再现其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亲眼所见”中学习;针对易被学生混淆的知识内容,创设思辨情境,有意制造矛盾,提供丰富的思辨素材,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使其在证据充分的思辨中不断深化学习,在争论过程中理清思维。每一个情境的妙用,都能引发“教学”与“学习”的深度碰撞,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质量。

3.技术赋能。此处“技术”,即“信息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教育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其运用在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能够有效优化重难点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复杂实验,补足课堂演示实验短板,借助纪录片等资源引导学生与科学家对话,进而使其在科学家亲身经历的实验过程中,准确理解教材重点知识。再如,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提前围绕重难点知识制作微课视频,进而在课堂教学进行到重难点部分时,以微课教学取代传统“教材为主,板书或课件为辅”的单一讲解,通过结合视频动画、字幕以及旁白解说,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教师越是灵活地以信息技术赋能课堂,越能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性,让每节课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满足其“喜新厌旧”的学习特性,助力“教—学—评”一体化。

4.鼓励合作。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合作向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如果无法单枪匹马地实现某一目标,不妨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集思广益。所以,基于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为应对部分学生不能有效自主学习的现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比如,教师可以在前文“分层”基础上,将“基础”“发展”“拔高”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打乱分组,建立由2 名基础层学生、3 名发展层学生、1 名拔高层学生构成的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教学”与“合作学习”一体化,学生相互帮助,相互评价,互相激活思维,取长补短,无一不有助于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也无一不有利于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

5.重视实验。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充满实验和探究的过程,所以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实验活动。初中化学教师还应重视化学实验价值,努力为学生提供开放、安全的实验空间,组织学生设计、操作和总结实验,使其亲历化学探究过程。比如,教学“化学沉淀”知识点,教师可以顺势设计“沉淀现象”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稀硫酸溶液等,鼓励其自主操作,制造沉淀现象。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实验操作为载体,“教”与“学”一体化。实验结束后,师生可共同评价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而达成“教—学—评”一体化。

(三)评助教学

评助教学维度,“教学”可分解来看,“教”为“教学”,“学”为“学习”,重点在于发挥评价对“教学”与“学习”的双重促进作用。这既对评价指标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对评价过程、评价参与主体、评价结果的呈现和管理方式要求严格[4]。

1.灵活调控评价指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评价同时指向“教学”与“学习”,因此,单一评价“教”与“学”某一方面的指标不再适用,需要灵活调控评价指标。首先,教师可以将教学评价指标与学习评价指标进行整合,在“教—学—评”一体化评价表中,同时呈现“教学方法科学性”“教学过程系统性”“教学活动趣味性”“学习过程主动性”“学习态度积极性”“学习方法正确性”“学科思维发展性”等要素。其次,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教学”与“学习”活动,特别添加评价指标,如“能否完成实验操作”“是否全面指导实验过程”“能否合作讨论问题”“是否突出合作学习”等。评价指标越多元,越有助于深化综合评价,改进终结性评价,进而突出评价功能,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2.建立多主体参与意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还应具有“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特点。传统初中化学课程评价结果之所以缺乏参考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单方面评价教学活动与学生,使学生较为被动,缺少自我反思,虽然能起到一定的育人作用,但不能使学生真正全面和严肃地认识自身问题。所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还应建立多主体参与意识,尽快使学生参与评价[5]。比如,每结束一项教学任务,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其自身学习过程与结果、对教师指导的感受、对同学学习方式的观点等。之后,再由教师补充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生评师”“师评生”由此达成统一,使评价贯串“教学”与“学习”过程,自然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3.应用档案袋与成长曲线。最后,为保障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可持续性,教师还可以应用档案袋与成长曲线。比如,阶段性“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结束后,教师遵循“一对一”原则制作档案袋与成长曲线,并将相关内容对应发送给学生,提示学生自行下载、查看。其中,档案袋有助于管理评价资料,系统、完整地保存“教学”和“学习”信息,成长曲线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和反映学生成长状态。二者相结合,深化评价结果价值意蕴,同样对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有极大好处。但是教师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档案袋与成长曲线的保密情况,这些与学生自信心、自尊心息息相关,应避免过度公开档案袋与成长曲线,保护学生的学习隐私。

综上所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更能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初中化学课程,深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无疑是必然趋势。初中化学教师应立足实际,在“以学促教”“优教促学”“评助教学”三个维度上,积极运用研读学情、因材施教、对接生活、鼓励合作、灵活调控评价指标等手段,以实现对“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完善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活动。

猜你喜欢
教—学—评实验评价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做个怪怪长实验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