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设定

2023-02-23 14:46张海青
求知导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数学

摘 要:以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以教学目标设定的有效性为切入点,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叙述、教学目标呈现等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设定数学科目教学目标的要点和策略,以期通过合理、高效的目标设计助力数学课堂提质增效,发挥培养学生数学技能、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数学;教学目标设定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区域主导专项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目标设定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08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海青(1975—),女,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中学。

“双减”的直接目标是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课外补习负担,因此,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重任就落在了课堂上。为学生减负并探寻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环节组织形式,成为数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难题。而这有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教育目的和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方向和依据,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有序、连贯,提升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将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叙述、教学目标呈现这三个角度,探讨“双减”背景下设定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目标的可行策略,以期以高效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突破口,变革数学学科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角度分析

(一)综合考量目标依据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凭感觉或经验。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为了提高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教师要充分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

首先,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教育政策。国家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对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参考标准,确保自己的教学目标与之一致。而在“双减”这一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数学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确保教学任务在量和难度上适宜,不会给学生带来过多的无意义的学业负担。

其次,确定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初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逐渐能够理解和应用抽象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抽象问题,并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等。

最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學习需求增强,开始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倾听学生对于教学目标设定的想法和建议,在强调基础知识和运算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探究和证明能力以及数学思维。只有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1]。

(二)合理划分目标维度

新课改不仅对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数学科目教学目标的维度划分进行了调整,由“三维目标”转变为“四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教授学生在数学领域中需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这包括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相关运算、统计和分析的技能。

第二,数学思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包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归纳与演绎思维、推理与证明能力等。

第三,问题解决。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情感态度。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例如,进行“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在知识技能维度上,需要学生掌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列方程、解方程的能力。方程是数学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学习中的一大“拦路虎”。有的学生到初中后半段甚至到高中了,还不清楚方程是什么意思。对于方程概念的教学,教师不能掉以轻心。在数学思考维度上,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从具象的文字表述中提炼未知数和方程式的能力。有的学生擅长解方程,却不擅长列方程;有的学生在计算题上如鱼得水,但遇到应用题时却叫苦不迭;有的学生不会设置恰当的未知数,也无法识别出关键性的相等关系……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格外重视学生抽象思维和化归思维的培养。在问题解决维度上,学生要能够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对应起来,通过解方程来获得实际问题的答案。在情感态度维度上,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喜爱之情以及学习方程的信心,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并乐于解决数学问题。

二、从教学目标的叙述角度分析

(一)单项目标要素全面

确定教学目标主要是定方向,确保大方向不出错。实际上,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最终的教学呈现,其间数学教师还需要思考如何把教学目标叙述得好。相关的教育学研究表明,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项要素。首先是行为主体,即完成目标行为的行动者。以往的教学目标陈述大多使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之类的表述,其中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实际上,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把学习任务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把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确定为学生。其次是行为动词,即反映学生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该词语要能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在能力和情感上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对此,教师要尽量避免一些词意较为抽象的、偏描述性的词语,尽量使用一些具象的动词。再次是行为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包括手段、信息、时间、情境四个方面。最后是表现程度,即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表现程度的叙述也要尽可能使用定量或半定量的表达,使其清晰、具体,具有针对性[2]。

例如,数学教师在设定解一元一次方程方面的教学目标时,可以省略主语,避免使用“使学生”“帮助学生”这类主体偏向教师的表达;行为动词可以采用“写出”“背出”“选出”等动词表达。在行为条件方面,如果培养的是学生解方程的计算能力,那么解题方式、解题速度、抗压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数学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比赛解方程,看谁在规定时间内方程解得又多又准确,而这个“多”和“准确”作为学生的表现程度,自然可以用题量和正确率来衡量。最后整合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在1分钟之内默写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5个步骤或是在5分钟之内正确解出10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的目标表述清晰明了,既方便教师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方便学生理解。

(二)多项目标层次分明

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目标的维度划分等情况,有时数学教师需要确定多项教学目标。而多项目标的表述则需要做到衔接有序、层次分明。首先,明确目标是表述层次分明的数学教学目标组的基础。明确目标意味着要清楚地定义学生需要养成的具体能力和达到的知识水平。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概念、技能和应用能力。其次,分级设置是实现层次分明的关键。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合理地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如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进阶目标和拓展目标等不同层次,或者使用“了解”“掌握”“熟练运用”等不同程度的表达。基础目标适用于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进阶目标适用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拓展目标适用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分级设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例如,如果教师将“掌握课本上关于方程的定义”确定为基础目标,那么学生把课本上的定义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就算是基本达到目标。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把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原原本本地复述出来,已经达到了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阶目标可以是请学生把方程定义中的关键词和要点以及方程的本质概括出来,如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就是使方程式逐步化简,最终得出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复述课本上的定义毕竟还是比较生硬的,学生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转述自己对于方程式的理解,真正明白方程的本质所在。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数学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拓展目标,请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方程的历史,谈谈自己对于方程的数学价值和实际价值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当然,学生与目标之间的匹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都是具有潜力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或退步情况调整相应的目标要求[4]。

三、从教学目标的呈现角度分析

(一)重视目标呈现的时机

数学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将教学目标表述到位,还需要思考如何将教学目标呈现到位。教学目标不仅是给教师看的,更是给学生看的,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投入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进行多次強调。首先,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预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预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的目标,为他们的学习做好准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解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清晰地阐述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达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升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呈现教学目标,通过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5]。最后,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后面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据。

例如,为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方程式的魅力所在,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古埃及人的“纸草书”于公元前1650年左右写成。“纸草书”中有个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请问这个数是?”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挑战欲,使学生感受到通过设置未知数来列方程、解方程的便捷之处与魅力所在。

(二)丰富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

明确教学目标的呈现时机后,数学教师还需要丰富教学目标的呈现形式,做到合情、合理地引出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来呈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或技能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这个知识点或技能的重要性,并明确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或应对情境。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演示来呈现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和技能需要通过示范和演示来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通过示范和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点或技能的作用,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导图或概览来呈现教学目标。在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导图或概览,列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并呈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习顺序。通过清晰的导图或概览,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习做好准备。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互动来呈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结语

“双减”政策颁布于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而数学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减负和提质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工作者在关注教学呈现与教学考核及评价等方面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数学教师在设定数学教学目标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甚至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陶然.导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设计[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20):20-22.

高钧.初中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3):303.

钟时伟.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J].教学考试,2017(19):127.

孙良鸿.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12):200-201.

郭红芸.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5(9):66.

猜你喜欢
双减背景初中数学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