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

2023-02-22 07:50福建省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陈伟婷
家长 2023年34期
关键词:汉字教学活动传统

□福建省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 陈伟婷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是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在立德树人视域之下,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进一步积累文化知识、体悟民族情怀、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一名语文教育教学者都应该共同关注、深入探究的关键性议题。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得到突出体现,兼顾了知识的多样性与容量的进阶性,贯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并立足教学内容,将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使其与教学活动相辅相成、完美融合,推动学生语文学习与思维培养的新发展。本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这一主题展开,详细论述了这一教学设计的意义优势、实践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优势

(一)弘扬民族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既能够充当沟通交流的媒介,又能够彰显出文化价值。语言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信息,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光辉历史,所以学习语文知识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是了解民族精神内涵、生活习惯与辉煌历史的重要路径。在小学阶段,学生学语文的目的不仅是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还要通过教学活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并且自觉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让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为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奠定基础。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较为丰富,其中的民族性元素更是得以突出体现。例如,在低年级阶段,教师通过《日月水火》的故事引导学生习得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窥见汉字发展的历史,感受汉字发展的神奇与汉字之美。随着年级的升高,《藏戏》《北京的春节》《安塞腰鼓》等文章慢慢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学生能够在朗朗读书声中加深对我国民族习俗的认识,意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与广博,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当今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意识到民族精神是如何源远流长、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的。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价值导向的作用,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彰显了丰富且弥足珍贵的道德价值,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维认知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走正道,做好人”,养成优秀的道德素养。例如,通过学习《将相和》,学生能够在得到爱国情怀熏陶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两小儿辨日》,学生能够学习到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可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之一,既能够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够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古人的言行举止中提升道德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美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重要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美的古诗词,这些诗词既是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教学资源,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感受其优美的音律,自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明朗灿烂的颜色描写,为学生描绘出一幅生动多彩的画卷,让学生将文字与想象中的画面相结合,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实现审美能力的切实性提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都有待提升,而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将其贸然融入,那么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充分立足于学生当前的具体学习情况,深度且全面地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水平、学习态度、传统文化基础等,让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打造“跳一跳能摘到桃”教学模式。不仅如此,循序渐进原则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前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学习困难,并为其搭建可供攀登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在积累与提升的基础上深化理解,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

(二)切合性原则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虽然部分教师重视了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增加与体现,却忽视了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成果不佳。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切合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教材内部的传统文化因素,并在课堂上进行充分体现,还要求教师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关联的外部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在融入课堂教学的同时促进教学成果的进步与发展。总而言之,切合性原则要求教师从实际角度出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相辅相成,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模式多元化原则

为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在初期阶段可能着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随着频率的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会渐渐降低,甚至产生消极抵触的负面情绪。这是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善于接受、学习新事物,却容易失去持久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模式多元化原则,既让教学设计具有多样性与神秘感,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保持好奇与期待。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共同彰显魅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在汉字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透过汉字,我们能够窥探到古人的智慧,看到中国历史的潮起潮落。所以,在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汉字教学着手,引导学生通过汉字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通过课堂为学生搭建一座沟通现代与古代的桥梁。值得注意的是,在汉字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讲解,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汉字了解其历史、发展以及背后的故事。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天地人》教学为例。这一课学了“天”“地”“人”三个汉字,教师可以从其渊源着手,为学生展示这三个汉字的甲骨文,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通过思考与观察,学生对这三个字的甲骨文有了初步认识,感受到了汉字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中,“天”和“人”两个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多学生容易在认读中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天”“人”两个字的结构,通过甲骨文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天”的甲骨文就像一个站得顶天立地的人,教师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将“天”和“人”进行联系并且解释:我们的先人对自我进行了充分肯定,通过自身意志与努力顽强生活,这样的精神也可以影响现如今的我们。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从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了小学语文教学,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与教学活动完美融合。

(二)在诗词教学中彰显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古诗词教学内容,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理解,并没有挖掘诗词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因素。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从全方位、多角度挖掘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思考来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为例。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身处异乡的诗人因极度思念家乡亲人而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感受中华传统诗词的魅力与韵味。例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中运用了两个“异”,第一个“异”是指诗人客居他乡,诗人没有用“他乡”,暗含了诗人对周遭风土人情的不适,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第二个“异”是指自己于当前所处的地方是“外来者”的身份,表达了自己的怅然所失。两个“异”将思乡游子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每逢”和“倍”更是表达出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到了节日这种情绪更甚。通过咬文嚼字地理解与品读,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的精练与情感的深刻,寥寥几笔却让“一切尽在不言中”,彰显了浓郁的情感。这时候,教师可以将诗词特点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联系起来,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我们的深刻影响。除此之外,诗中的“遍插茱萸”也是古代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引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古代重阳节与现今重阳节的异同之处,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模式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切忌在教学设计上固守成规,应该不断推陈出新,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设计,挖掘教学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搜集整理相关的影音视频资料,通过学生喜欢且容易接受的方式播放,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成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腊八粥”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腊八粥的由来、背后的美好寓意以及腊八节的传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与思考,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不仅如此,在《北京的春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搜集整理出各民族各地区在春节时不同的习俗传统,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民族文化不同、地区文化各异,但是中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春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

(四)立足教学文本,开展教学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落实,还致力于推动学生将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成为“日用而不觉”的精神保障,让传统文化学习发挥出时效性的价值。教学活动给了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自由表达的机会,基于此,教师需要立足教学文本中和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因素,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活动为例,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中的体现是引导学生修身立德。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为课堂探讨“我眼中的中华民族美好品德”,引导学生引经据典,在表达与吸收的同时深入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教学成果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优势。作为语文教育教学者,我们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切合性原则以及模式多样化原则,以汉字、诗词等传统文化因素为媒介,发挥多媒体设备的力量,优化教学活动设计,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焕发新光彩。

猜你喜欢
汉字教学活动传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