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3-02-22 07:50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阿拉乡吉扎小学嘎藏草
家长 2023年34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生活化法治

□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阿拉乡吉扎小学 嘎藏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足以见得这一时期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小学阶段既是学生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学生三观树立、品德素养养成的关键期。在新时代背景下,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指导并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设计与发展。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学科教师需要运用顺应学生发展与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将专业且复杂的知识形象、简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生活化教学法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遵循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能力基础,推动了课程设计生活化、自然化的发展,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出发调动生活经验,理解教学内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见,生活化教学法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这一中心,详细论述了其意义优势、实践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期让这一教学设计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与优势

(一)发挥学科教育的德育功效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水平、意志品德形成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品德修养的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真正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品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思想与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也在推陈出新中真正立足于学生当前的成长阶段,从道德与法治两个角度给予学生品德指导,这标志着道德与法治课真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脚步,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教育教学。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育理念与方式的优化发展,都为生活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提供了良好契机。不仅如此,生活化教学法也在很大程度上贯彻了当前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其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让“育人”“启智”得到真正落实,发挥了学科教育的德育价值。

(二)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要求深度落实“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很好地满足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给了学生思考、分析、表达以充足的自由空间,能够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生活,调动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正确看待、深入思考、合理分析、深入落实所学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不仅如此,生活化教学还能够让学生脱离课本的“桎梏”,着眼于当前,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学会用理性的眼光、正确的三观、客观的态度、深入的思考面对问题,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果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师为主,生为从”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下、效率与成果不佳。生活化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状态改变,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理解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的双重提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设计的实践原则

(一)辅助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成效的教学方法,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应用广泛,受到不少教育教学者的青睐。然而,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不少教师存在“为了应用而应用”的现象。具体而言,这部分教师所设计的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不强,虽然课堂设计新颖有趣,但是难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还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的低下。

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辅助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提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出可能存在的教学难点与重点,让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降低实际的教学难度,成为可供学生攀爬的学习支架。不仅如此,教师需要始终明确,生活化教学法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工具,其目的并非在于应用,而在于应用成果,避免生活化教学设计喧宾夺主,保证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在教学设计上的主体地位。

(二)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生活化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生活情境、案例的设计是否与教学内容相符,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要点,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一步展开学习、思考与探索。

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并且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了解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真正“投其所好”。除此之外,趣味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备课工作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贴合生活经验的趣味性因素,让学生打破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刻板印象,感受到学习活动的趣味所在。

(三)层次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理解与积累的过程,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并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逐步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过程。在生活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过于追求案例选取的时效性与深刻性,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阶段的考虑,导致教学设计可能很精彩,但是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参与,课堂体验感不佳,思维深入发展受阻。

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立足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思维状况,让生活化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打造出“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课堂,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的双重发展。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细化教学目标,推动教学任务生活化

教学目标统领着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指挥棒”,因此要想让生活化教学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发挥奇效,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细化,挖掘其中的生活化元素,并将其投射到教学任务的布置中,推动教学任务的生活化,让生活化教学法落实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时时刻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生活问题进行分析与设计,从而奠定课堂教学的整体基调。只有当教学任务实现生活化发展时,学生才能够切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性,感受到其意义与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实践应用意识。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中“我们是班级的主人”单元教学活动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选举产生班委会”,二是“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且班委会的选举、班干部的任命以及班级事务的协商决策都较为常见,关系到学生班级发展与活动。因此,教师可以细化教学目标,通过走访调查学生在班级管理方面的情况表现,细化教学任务。在第一课中,教学目标为了解班委会的分工、所负担的责任以及当选班委会的基本要求等。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将教学任务细致化、生活化。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细化为“让学生掌握班委会成员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等方面,并基于这一任务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班委会成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发展不仅需要依靠班委会成员的力量,更需要班级中的每一分子齐心协力。”

(二)立足实际生活,做好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奠定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很多教师对课前引入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不是平铺直叙、开门见山地引入教学内容,就是一言带过。在生活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课前导入环节的有效设计,引导学生立足实际生活,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热情、有兴趣,感受到其与自己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同伴与交往”单元教学活动为例,这一单元与“友谊”相关,每一个学生都有朋友,有很多和友谊相关的经历。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吗?你们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你和朋友有矛盾吗?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成功地让学生打开了“话匣子”,他们在分析自身经历的同时,也对这一单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希望借助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三)选取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

在生活化教学实践中,生活素材的选取与应用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教师在将生活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中时,需要格外注重对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把握,给学生提供知识应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后,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情境演绎,扮演商家、消费者、妈妈、爸爸,演绎一场“购物风波”——小华在某超市购买了几支水彩笔,但是回到家却发现这些水彩笔在绘画过程中并不流畅、笔墨时有时无。小华认定自己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于是回到超市要求退换,不料商家却说:“你已经拆开包装了,概不退换!”小华寻求爸爸的帮助,爸爸说:“要和店员理论一番。”小华又询问了妈妈的意见,妈妈说:“水彩笔所花费的金额不多,不如息事宁人。”这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小华到底应该听谁的?”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很多学生会选择息事宁人。这一生活素材搬入课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明确日后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四)设计课后作业,推动实践应用

作业有助于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然而,传统的作业以书面形式为主,既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抵触的态度,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在生活化教学视域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与创新性的作业,让教学活动与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的发展相接轨。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教学为例。在完成这一课的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项趣味“小作业”——“我用火眼金睛判广告”,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取生活中所见到的商业广告,理性分析其内容的虚实,既让所学知识得以应用,又能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法应用广泛、效果显著,备受教育教学者的关注。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者,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这一教学设计的意义与优势,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趣味性原则、辅助性原则以及层次性原则,着眼于目标细化、课前导入、情境创设以及作业设计四环节,提高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效率与教学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生活化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