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宁
摘要:构建标准平等化的现代文化服务格局,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构建文化审美自信的高地,让人民群众普惠文化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该文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座谈和文献资料对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认识。基于原有理论与现有实际,探究在时间上着眼未来,空间上丰富文化供给,对象上以老带新、去粗存精等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同路径建议和方法参考,进一步促进优秀文化传承、文化服务质量提升、文化发展形式丰富、文化服务成果卓著,文化审美自信由此应运而生。
关键词:文化服务;公共服务;审美自信;文化交流;文化传承;民俗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c)-0133-05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Cultural Service Qual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xchange
—Taking the Fuzhou Cross-Strait Folk Culture Festival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o construct a modern cultural service pattern with equal standards, improve the level of cultural service,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service, build a high ground of cultural aesthetic confidence, so that the people can benefit the achievement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people's sense of happiness and gain. Through field research, field discussion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has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ultural services was got. Taking the Folk Culture Festival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in 2023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original theory and the existing reality, different path suggestions and method references are put forward to explore the future in terms of time, enrich cultural supply in space, bring the old with the new in terms of object, remove the rough and save the fin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cul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services, enrich the form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mak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cultural services, cultural aesthetic confidence comes into being.
Key words: Cultural services; Public services; Aesthetic confidence; Cultural exchange; Cultural inheritance; Folk festival
2020年6月24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推出“全福游”App,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1];2022年3月1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福建省省级文化生態保护区管理办法》(闽文旅规文〔2022〕2号)强调要发挥闽台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通的优势,创新机制[2],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在提升审美自信、文化自信中的独特作用。2023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把海峡两岸的传统民俗用一种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创新方式呈现。传统节日承载着古老的信仰,延续着乡风民俗,进一步成为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集体记忆,随着青年群体成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其也成为民俗文化寻找更具创新性的发展动力。迭代更新的民俗节庆活动尝试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理念融入民俗活动中,真正做到了优化节庆质量,进一步提升了文化体验和观感,提升了民众对民俗的热忱关注度与文化认同意识。可见,无论是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抑或是增强文化自信,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而将中华优秀文化更好推向世界。
1 文化服务的相关概念
1.1 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文化交流前提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民族的文化打破地域和认知的局限,开始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遇到了诸多挑战,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排挤、霸权主义的压制、资本主义大国利用其优势开展的对外意识形态输出和文化转型过程中与经济发展产生冲突等方面;另一方面,全球化和频繁的国际交流虽为中国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使中国文化发展在保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走现代化的发展之路[3],但事实上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我国面临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难题。
1.2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两岸民俗一脉相承,在技艺上不断交流合作,文化上不断创新迭代,情感上不断根治深挖。两岸“小三通”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营,让两岸往来更加便利。历届的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秉承尊重传统、两岸同源、和谐共享的理念[4],将充满民俗风情的非遗文化融入新时代场景中,力求为海峡两岸民众打造了精彩绝伦的文化盛会。
1.3 文化服务质量提升
文化服务主要作为一种倾向于服务和支持的活动,不仅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全民素质和意识的要求。基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国际文化交流与博弈尤为激烈,政府层面不断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形成更完备的文化服务体系[5];社会层面不断完善产品架构、人才体系、服务规范和参与形式;个人层面要求更注重服务于被服务的反馈调整、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尊重文化权利平等、更重视文化民生。
2 文化服务现状
2.1 不断突破传统、开拓创新
目前国内的文化服务载体多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这类公共文化设施为主。国内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服务机构开展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和创新的探索,突破了场所限制和时间限制,将文化空间和配套服务延伸至科技园、创业园、商务楼等办公区和户外LED、运动公园、城市地铁等地方,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普惠大众。
2.2 服务内容更加时尚、科技化
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活动形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唱歌、跳舞、棋牌。随着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群众接触到的文化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类似鲜活时尚的街头文化、科技气息浓厚的天文地理活动、打破时空限制的青年公益文化和数字化展出的鲜活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也逐渐改变传统面貌,呈现时尚化、科技化和年轻化的特点[6]。
2.3 交互性和参与性更强
“互联网+文化”是以文化数字化为发展载体的,基于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化趋势,互联网领域的文化服务云平台逐步被大众所接纳。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国内各大文化服务机构实现了与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一站式”便捷服务与交流,民众的参与性更强[7],文化服务机构也能更全面地了解用户需求,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和提升服务质量。
3 以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为例品析文化服务
3.1 弘扬有福之州的福文化
2023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旨在打造规模大、特色浓、项目多、节目精的民俗文化盛会。福州作为汇聚非遗精粹的城市,在民俗节中充分融入了非遗文化。举办方精心筹备、融入特色非遗文化,活动以“福文化”为主线贯穿全场,将展示的涉及福文化的非遗项目点线串联、重点展示,让非遗元素动静结合、充分融入主舞台、集市区、互动体验区等区域。民俗节展示了漆器、角梳、油纸伞、寿山石雕、软木画、福州木雕、福清竹编、福州糖画、冷凝合香、剪纸、纸翻花、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等福州传统非遗手工技艺。精心统筹展演时间、选取非遗展示节目、安排街头文化艺术项目,福州评话表演、咏春拳表演、十番音乐表演等多项具有“福文化”特色的节目,轮番上演,其中具有观赏性、区域福文化特色的节目,生动再现了传承人现场活态展示与大众文化体验互动,现场努力形成各点各有特色、各点互动联动的良好景象,以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与满意度。而中心场舞台表演以浓厚的地方特色、鲜明的艺术特征,也为群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3.2 推进文旅融合新业态
2023年的民俗文化节在有着“福州艺术门户”和“都市最美村落”美誉的传统古村落梁厝举行,不仅将民俗业态置于更接地气的村落场景里,让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相结合,还融入街头文化艺术表演点缀于各个区域,展示闽都非遗风貌和优秀保护实践成果,彰显非遗文化生态新貌,这进一步促进了市民游客自发自觉追求、体验、共享生态文明的旅游、休闲审美,推动了更深层次的文旅融合,助力了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8]。2023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特设茶文化展示区、鱼丸文化展示区、唐卡展示、“古厝福影”摄影展示区四大特色展区。其中,现场充分发扬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宣传效应,茶文化的保护单位、代表企业现场展示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等福州特色茶叶品种,让市民群众在茶香中品生活之福,充分感受了底蕴深厚的福茶文化。
3.3 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
2023两岸民俗文化节延续了以往传统,立足福州与台湾的地缘优势,着重引入两岸元素,尤其重视福州与妈祖的同根同源和亲情纽带。文化节启动仪式还与妈祖分会场对接,展現妈祖民俗。现场还有专门的“台湾民俗博物馆”,展出“两岸同福之福马二十四节气展”摄影作品。而馆内也有台湾纸雕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节目中通过穿插台湾非遗手工作品展销、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多维度展现台湾民俗文化。在启动仪式上,福州与妈祖之间的实时连接以“云共享模式”开启。来自福州和台湾的青少年用中国传统的木制拱桥技术搭建“连心桥”,寓意两岸同根同行。除榕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活动还邀请了福建漆文化与西藏唐卡艺术结合的创新艺术形式——漆画唐卡项目的加入,充分展现了多民族、多地域、多维度的民俗文化交流。国家级非遗畲族项目还在2023民俗文化节上进行了畲族非遗风情展示,包括畲族服饰、畲族文化创意、原生态畲族歌舞、竹竿舞等,生动展现了畲族福地的文化魅力和民俗风情。
3.4 提供技术赋能交互场景
2023年民俗节新增“数字造福”数字民俗馆版块,通过“数字+电竞”的形式,技术赋能非遗成为民俗节新亮点,勃发交互场景体验的生机,用年轻人最喜爱的形式为传统民俗注入数字新功能,呈现时尚化、科技化和年轻化的特点。民俗节特设了数字馆用VR点亮元宇宙的方式,引领现场的人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武术。展馆内,市民游客可以借助AR、VR技术和穿戴设备实现互动体验,沉浸式学习鸣鹤拳等非遗传统拳术。活动设置了赛博朋克风打卡点,打造网络流量的高地。活动还开设了非遗线上购物版块,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间带货两种方式推介非遗好物。民俗节全程活动采用云直播的形式,实现线上全方位实时互动参与。
4 提升文化服务的路径及建议
4.1 明确文化服务的重要性
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民在满足物质生活方面需求的同时,会进一步追求文化、精神层面的生活,进而会对文化对应的服务层面提出更高的要求[9]。在谋求完善和提升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对文化的高度认同,基于文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大力量,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的特点,文化的服务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
4.1.1 激活文旅消费业态
文旅方面的消费因其产业业态中自产生之初起就体现出了形式多样、服务为先、主观判定、口碑定级等特点。因此在诸如民俗节中展现的文旅新消费业态就应当整合规划,辅之以海峡两岸文化的碰撞元素将其呈现出来。
4.1.2 扎实推进文化交流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层面的文化交流都是最考验文化审美和文化自信的,例如中国有西藏的唐卡、台湾的茶点、福建的漆画,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更加生动鲜美的特色画卷。当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式多样、文化服务出众时,文化交流中自然显现出文化自信及审美自信。
4.1.3 突出传承年轻化、国际化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阵地的“新驻民”让“审美自信”有了“对象”,让“文化服务”有了“变量”。海峡两岸在民俗节的推动下进一步深入交流时,传承人的年轻化和国际思维的重要性就得以凸显。
4.2 秉承活态传承,突出福州特色文化
4.2.1 “茶文化”传承发展坦胸怀
近年来,福州积极做好“茶文化”文章,福州市政府先后出台《福州市茉莉花茶保护规定》《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以创新理念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打造了众多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重视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借助高校平台,通过非遗进校园及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鼓励更多有志于茶文化的青年人主动研修,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注入了新生力量;持续拓展旅游景区运营大众茶馆,有效推动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项目的“活态”传承。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传统,制茶技艺、茶文化都是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0]。茶文化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茶文化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做好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承形式创新和载体的丰富,通过开发茶文化相关旅游景区建设项目、茶元素文旅产品的开发项目等,加快推动茶文旅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与时代内涵。坚持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接续发展,传播茶产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技艺和实践促进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和审美自信。并通过人才方略和协同策略弘扬优秀文化,推动建立世界“茶文化共同体”。
4.2.2 “漆文化”协同发展显博纳
福州脱胎漆器上承中国传统汉之纻胎技术,下启近现代璀璨漆艺之传承,是中国最为典型的漆工艺之一。福州的漆文化发展始终坚持高质量和稳定发展,并取得了较丰盛的成果:一是积极参与各类展演活动,漆艺保护单位组织了多家茶企业、漆艺企业,持续协调推动漆艺博物馆的建立与开放;二是积极组织培训、评选活动:福州各级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培训班参与人数逐步增加,具有一定的行業知晓率与参与度,并进一步通过协同发展,将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与艺术作品融合,启动创作评选各类活动;三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担负艺术使命,赴疆、赴藏开展漆艺授徒传艺与展示展演,彰显福州脱胎漆器行业的责任担当。福州漆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传承人的培育和观众的情感共调;发展过程中坚持文化内核与服务质量的高质量发展。以传承手艺为基、培育人才为术、开办展会为道、活动宣导为式,为福州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演进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漆文化与茶文化等门类文化的融合与传播,为漆艺产业发展积累了经验,为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和审美自信提供了强大助力。
4.2.3 “戏曲文化”坚守发扬谋长远
闽剧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它是福州民间艺术的瑰宝、本土文化的精髓,是福州的文化名片之一。作为具有浓郁福州地方特色的舞台艺术,闽剧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闽剧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已由内而外地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在闽剧及其文化同源的戏曲文化不断发展并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值得重视的是非遗传承人的作用,传承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承担者。因此,福州坚持非遗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保护实践,培养更多后续人才,形成较为成熟的曲艺传承人梯队。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戏曲进校园”项目:遵循“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内容方法、价值导向;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增加闽剧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校园培养非遗传承人;将戏曲进校园研究成果转化到实践活动中去。“戏曲进校园”通过传承人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亲身体会,有效拓展了学生们语言表达、形体表现等表演能力,有利于学生们的艺术潜能在欣赏体验中得到挖掘,进而为后续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艺术院校等社会各界力量多方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合力搭建曲艺传承人培养平台。平台的搭建与内容完善有利于加强其与其他艺术之间的交流,广泛吸收地区内不同表演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并从多方面、多路径、多视角进行培养。积极搭建非遗传承人“周周演、村村演”的实践演出平台,采取多级联动方式,鼓励乡镇地区积极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同时积极号召市民群体参与戏曲演出活动,培育更多的受众群体。
戏曲文化的发展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环境下得到重视与支持,并以不懈传承的方式[11],使传承人们走向文化自觉,广泛增强全民共同参与戏曲传承的文化自觉意识。
4.3 依托政策及市场调节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通过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和依托社区网络、基础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服务和管理部门应该牢牢把握后疫情时代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暴涨的重要契机,以国际视野和全国站位规划未来发展,展现政府单位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文化服务的质量提升一定要在政府的牵头下有步骤地进行,政府宏观调控这一只“有形的手”是掌控全局的关键,市场这一只“无形的手”就应当以数字服务为抓手,统筹资源整合,坚持平台发展方向与文化服务方向步调一致,打造文化服务高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夯实审美自信基础。通过民俗节的交流沟通,以开放包容、百花齐放、敞开怀抱的姿态欢迎国际文化交流,对内树立文化服务的标杆提升质量,对外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自信。
参考文献
[1] 狄松.新媒体对美丽中国的审美自信[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8):116-120.
[2]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闽文旅规文〔2022〕2号)[EB/OL].(2022-03-02)[2023-02-12].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 details/24672.html.
[3] 吕晓光.构建“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联动生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智慧中国,2022(12):40-42.
[4] 李东海,陈井安.新时代海峡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路径探究[J].中华文化论坛,2020(6):101-109,156.
[5] 张晓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J].文化月刊,2018(12),106-107.
[6] 罗娟.过程型逻辑: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实现机制[J].农村经济,2022(10):82-90.
[7] 陈静,陈茫.“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以“粤语讲古”的数字记忆建构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2,43(6),22-28.
[8] 赵航.以业态升级为抓手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解读[J].人文天下,2021(10):29-32.
[9] 赵巧红,陈丽彬.做好福字文章 打响文化品牌[N].闽东日报,2023-01-08(2).
[10]王泓琳.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愿及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22.
[11]張艳红.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2(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