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群
摘要:流通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窗口,深入对流通服务建设的探讨有利于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和读者对图书馆满意度的提高。文章从人员、资源、管理、服务4个方面分析传统图书馆流通服务的不足,阐述新技术驱动图书馆流通服务建设的必要性。接着对新技术,即人工智能、大数据、RFI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5大核心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优势,从资源、设施和服务3个方面构建出智慧化流通服务模式,并提出了转变思维观念、打破技术壁垒、加强网络管理和提高馆员素养4个方面的建设策略,以期为图书馆流通服务智慧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新技术;图书馆;流通服务;读者服务;智慧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c)-0117-05
Research on Library Circulation Service Construction Driven by New Technology
Abstract: Circulation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library reader service work. Deeply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rculation service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overall service level of the library and improving readers' satisfaction with the libra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library circulation services from four aspects: personne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and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new technology dri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irculation services. The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advantages of new technologies, name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RFID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libraries, an intelligent circulation service model i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sources,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and four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transform thinking concepts, break technical barriers, strengthen network management, and improve librarians' literacy,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and ideas for the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ircul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New technology; Library; Circulation service; Reader service; Wisdom; Construction strategy
當前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农业全面赋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技术成为全社会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同样也为图书馆全面转型带来了无限可能[1]。将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领域,能实现服务质量的提升、读者满意度的提高、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流通服务作为图书馆最主要的业务模块,也应享受到技术运用带来的发展红利,将新技术引入图书馆流通服务建设中,与读者、资源、空间、馆员等要素深度融合,必将实现流通服务的全面升级和创新。
1 新技术驱动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必要性
1.1 传统图书馆流通服务的问题
图书馆以藏书为主,流通服务工作是传统图书馆面向读者的最重要工作之一,面临着当前时代的需求、智慧化建设的浪潮来临,图书馆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首要任务需要从流通服务工作入手。而传统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见表1),主要从人员、资源、管理和服务4个方面分析:人员方面,图书馆的员工呈现大龄化,思维观念大多比较守旧,技术水平有限,学习和接纳新知识的信心不足,只愿意依照原有的模式进行,服务创新意识薄弱;资源方面,馆藏资源更新速度慢,数字化建设力度不够,元数据建立不统一或缺失,资源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可用馆藏资源受到限制;管理方面,人工手动上架图书、人工盘点,工作烦琐且人为误操作多,错架、缺架现象严重;服务方面,服务内容多集中在纸质资源的借还,服务形式比较单一,服务多处于被动状态,读者的使用体验不佳等。要彻底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借助技术工具,才能实现服务形式的创新和升级。
1.2 为图书馆流通服务提供支持
图书馆在每天的服务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流通数据、阅读数据、行为数据,还有海量的馆藏资源数据,如果不加以有效利用,数据仅仅是一种存储。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现代信息处理方式相继出现,其具有数据资源量大、信息处理效率高、逻辑分析能力强等特点[2],使图书馆迎来了改变现状的新机遇。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于这些数据,数据才会“活起来”“动起来”,充分挖掘出数据中的隐藏价值,精准把握读者的行为特征,自动匹配读者的需求,使读者获取资源更为高效、便捷。在智能技术驱动下,还可以整合馆藏资源,构建知识网络,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智能技术的应用还远不止于此,结合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可以使服务手段智能化,推进服务内容的拓展和服务方式的变革。
2 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应用的核心技术
2.1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不少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3]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或设备根据特定的指令自行工作,经过复杂的逻辑计算,快速达成想要的结果。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图像识别等技术,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个尖端技术之一。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国际图联趋势报告》将人工智能列为4大技术趋势之一[4]。人工智能应用于图书馆,不仅可以帮助构建馆藏资源的知识网络、进行知识组织、知识揭示和知識推送,还可以实现书库智能化管理,图书自动上架、盘点、理架、定位,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和拓展服务方式。
2.2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就是对海量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来实现数据的增值。图书馆拥有海量的馆藏资源和大量的读者行为数据,想要将这些存储数据“活”起来,大数据技术为图书馆数据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图书馆的馆藏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挖掘以及知识关联,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同时可以根据用户网页浏览记录、数据查询和记录等对用户特征数据、行为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挖掘,实现用户需求的精准识别,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精准服务[5]。
2.3 RFID技术
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是不需要接触便可以自动识别的一种技术。工作原理是通过经由调制的一定发射频率的电波自己主动地去辨认目标并且由此来得到它所要获取的相关内容,该过程不需要人为操作,还可以用于任何恶劣环境或者危险环境。它有着寿命长、嵌入和附着能力强、效率高、可读写性、定位能力等特点[6]。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的洛克菲勒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应用此项技术。国内最早使用的是在2006年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和深圳图书馆。经过一年的使用,不仅大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借阅量,还大大减少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助力图书管理服务效率的提升。
2.4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又称虚拟环境、灵境或人工环境,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可对参与者直接施加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并允许其交互地观察和操作的虚拟世界的技术。VR技术具有3个特点,即沉浸感、交互性和感知性。主要强调人的主导作用,使信息处理系统满足人的需求。该技术能与图书馆完美结合,打造全新的虚拟体验环境,不仅可以在虚拟环境里畅游图书馆,还可以搭建3D模型,在终端设备上虚拟浏览馆藏资源的具体信息,并可以触摸到图书或手动翻动图书,为读者远程快速获取资源提供了真实体验[7]。
2.5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就是一个又一个区块组成的链条。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们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这个链条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务器中,只要整个系统中有一台服务器可以工作,整条区块链就是安全的。它有两大核心特点:一是数据难以篡改、二是去中心化[8]。2016年工信部发布有关区块链发展路线和相关建议,将区块链发展提高到国家层面,区块链被众多学者应用到各个领域并进行研究,图书馆领域也不例外。因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系统等特点,在图书馆中应用此项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多方馆藏资源等共享,还可以创新借阅模式,弱化图书馆中心的地位,实现馆外互借图书的可能,减少图书周转时间,提高图书借阅效率。
3 新技术驱动下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构建
技术是图书馆发展强有力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必将给图书馆流通服务带来新思路和启示。笔者将从资源、设施和服务3个方面对图书馆流通服务进行服务模式构建,如图1所示,以期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3.1 实现馆藏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流通服务实施的根基和保障。馆藏资源不仅包括纸本资源,还包括数字化资源。在新技术的驱动下,需要不断优化和整合馆藏资源、提高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协同多方力量建立共享资源,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针对纸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自动实现编目查重、建库和查询,基于元数据中心和规则库自动获取更新,导入OPAC系统,实现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统一元数据管理,提供资源发现一体化服务。并协同大数据技术,对读者浏览数据、借阅数据、行为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展现出读者喜好和关注度比较高的资源,科学调整馆藏资源分布,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为了确保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引入区块链技术,利用它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建设馆藏资源公有链、用户信息私有链和数据分发模块的管理系统,使得多方机构不受限制,实现资源的有效衔接,促成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的数据分发模块也加快了数据的响应速度,读者获取资源更加便捷快速。另外借助智能合约技术,图书馆仅开放一部分读者信息的读取权限,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读者隐私信息,也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3.2 推进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新技术的实现和赋能一定是承载在智能化设备基础上的。为实现图书馆流通服务智慧化升级,需要从硬件设施上着手建设。流通服务最基本的服务就是借阅服务,目前大多“双一流”高校及公共图书馆都实现了自助借还,甚至还有图书馆实现了无感借还,如广州白云区图书馆和江西省图书馆。自助借还主要借助RFID技术实现,其相应的硬件设施有RFID标签、层架标、移动式或机器人盘点车、智能书架、借还机、可升降式还书箱、24小时借还机、预约书柜等;为实现读者能够快速定位需求的图书,读者只需在智能书架显示屏上输入书名或索书号,书本具体位置信息呈现在眼前,同时对应的书架会亮起绿灯,极大地缩短了读者寻找图书的时间。为了拓展图书馆服务形式,图书馆还在参考咨询领域引进机器人客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语义分析技术等,不仅可以与读者对话,回复读者相关咨询问题,还可以提供导引服务,提升读者享受智慧服务的体验感。
3.3 提供智慧化的读者服务
读者服务是流通服务中最核心工作之一,其服务质量也是直观体现出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在新技术驱动下,读者服务必将向智慧化特征方向发展,学界各专家对智慧化特征作了不少阐述,虽然表述不同,但表达意思相近。主要是提供“无人”或“自助”服务,还有能够对用户需求自动感知而提供精准的、高质量服务[9]。根据智慧化特征,读者服务可以通过以下4个方面来提升。一是智能咨询服务。传统的咨询服务完全是人为操作,缺乏标准性和准确度。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技术,对读者咨询的问题进行自动识别,对比语义数据库,自动匹配给出对应的答案,实现智能咨询、读者互动服务。二是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数据、借阅数据、浏览数据和检索数据等行为数据,通过语义分析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再利用数据挖掘和大数据技术分析馆藏资源和读者内在关联,得出读者和资源之间精准映射,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或推送服务。三是移动服务。读者的需求不应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特别是最近几年受疫情因素影响,移动服务反而占主导地位。通过微信公众号和专门开放的App平台随时随地可以查询馆藏资源、自助借还、体验数字阅读,轻松利用馆藏资源,享受图书馆移动式服务。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阅读环境,实现沉浸式阅读。四是自助借阅服务。应用RFID技术于图书馆使得读者被动地接受服务,转变成读者主动地、自助式接受服务,使读者享受到人性化、智能化和高效率化服务。同时也延长了图书馆服务时间、延伸了图书馆服务空间,通过启用24 h自助借还机,随时随地满足读者借还需求。加上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减少图书周转的时间,实现读者与读者之间便捷转借,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形式。
4 新技术驱动下图书馆流通服务建设策略
4.1 转变思维观念,有序推进建设
面临当前的信息迭代更新的形势,时刻跟紧时代的步伐,转变思维观念,积极接纳新事物、新技术,改变人工服务的工作模式,将现代新兴技术充分引入到图书馆服务建设中,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智慧化服务模式,打造让读者满意的智慧化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需要全面深入调研、顶层设计、计划制定、人员部署,根据馆情和经费情况,列出实施的优先等级,分步进行,有序推进建设[10]。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大多高校图书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制定了几步走战略,也体现了发展一定是在统揽全局的前提下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见,这是事物发展必然规律。
4.2 打破技术壁垒,寻求最优配置
新技术的实现必将依附在硬件设备上才能得以实现,流通服务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智能设备添置和软件信息的复制,要实现优质的智慧化服务功能,一定要经过调试、实验、問题发现、解决问题,这个反复的过程。要勇于打破技术壁垒,努力专研技术问题,寻求参数的最优配置,完善系统运行逻辑,为更优的用户体验作出积极的回应。如江西省图书馆建立无感通道智慧流通服务,实现读者借阅图书无感体验。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为了进一步提升读者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立足于读者视角,优化技术水平,继续缩短无感借阅的时间,仅用数秒即可完成,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4.3 加强网络管理,保障数据安全
智能化设备的运行和智慧化服务的实现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使用也都是依靠网络进行,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就需要加强网络的管理。一是制定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明确第一责任人和管理组织机构;二是对直接负责人进行网络安全相关的系统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在每个信息系统正式投入前,需向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备案,安装防火墙和防护软件,留存半年的操作日志和系统日志;三是定期进行系统漏洞的扫描和修补,排查危险因素确保网络环境安全;四是添加数据访问权限,跟踪数据流转全过程,保障图书馆数据信息安全。
4.4 提高馆员素养,优化服务质量
不仅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支撑,还需要精通图书馆流通业务和专业技术运营维护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智慧化服务不是单独的技术的运用,一定是需要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馆员的参与才能将技术融合发挥最大优势,创造出更优秀的服务质量。在专业人才引进计划有限的情况下,从现有的馆员里挑选出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才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培养才是可行之策。一是可以积极派选馆员参加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方面的培训班或研修班,线下的培训可以与资深馆员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力求达成最佳培训效果;二是选派馆员的技术骨干前往智能化设备提供商处交流、学习,熟练掌握智能化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故障维护,为图书馆提高优质服务提供可靠保障;三是选派馆员去智慧化图书馆建设处于前列的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学习,深入交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累和服务理念的更新。
5 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中,流通服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服务方式由以藏书为中心变为以读者为中心;服务内容由以纸质资源为馆藏转变为以纸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功能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拓展成提供个性化主动式知识服务;服务手段由传统的手动作业向智能化、智慧化型转变;馆员的角色也由单纯的文献整理者变成了主动型、知识型、技术型、多元型的多重角色。相信,随着更多科技技术,如元宇宙、数字孪生技术、边缘计算等加入图书馆建设中,会给图书馆服务注入更多活力,催生更多服务转变,为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提供强劲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宇,鲁超,马波.创新驱动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3):64-71.
[2] 赵萌.智能技术驱动下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9,41(7):105-108.
[3] 人工智能来临,人类何去何从[EB/OL].(2019-12-05)[2022-07-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204 1947065716457&wfr=spider&for=pc.
[4] 茆意宏.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2):11-17.
[5] 赵楠.以大数据为驱动的智慧图书馆构建与服务模式[J].图书馆学刊,2022,44(1):63-68.
[6] 張璟,宋志靖,柳春,等.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及前景展望——以甘肃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1,45(4):28-32.
[7] 李妍.虚拟现实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4):95-97.
[8] 李菲菲.区块链技术驱动的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1,43(9):90-94.
[9] 刘炜,陈晨,张磊.5G与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5):42-50.
[10]单轸,陈雅.新技术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馆,2022(5):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