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芹
摘要:教育公平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式,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解决家庭困难学生学习问题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和“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建设“资助育人”十项质量提升管理体系,主要论述了怎样灵活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充分阐述了资助工作在育人中的重要性。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并对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重点围绕新时期怎样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讨论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途径、新措施。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资助育人;途径;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5(a)-0152-05
A New Probe into the Ways of Promo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Subsidiz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stract: Educational equi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social equity, and university funding for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solving the learning problems of students with family difficulties.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was clearly stated that "we must adhere to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 aid syste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posed in Implementation Outline of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n quality improvement management systems for "funding education", mainly discussing how to flexibly carry out 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work, and fully explaining the importance of funding work i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unding and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e new situations and key issues faced by the current funding and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focus is on how to fully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ak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he entry point, and discussing new way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funding and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bsidize education; The way; Innovation; Measure
近些年,我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标已基本实现。不过目前贫困学生不仅限于一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且面临心理健康、与人相处、学习、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与扶贫相比,扶志、扶智可以从内部原因入手,难度明显提升。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使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新时期得到了更新和更好的发展。
1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1.1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通过经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为主要内容,目前采取的措施有:奖、助、贷、免、补、勤、减。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贫困生为中心,但是这些学生不仅缺乏物质,心理上也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从物质、精神、心理3个方面入手,对贫困学生进行帮助,担负着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任,可以有效地进行资助育人工作。
1.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我国不断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力度,目前,接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帮助的学生规模已经达到30%左右,而现行的资助制度大多为无偿资助。长期来看,很容易产生依赖性,若不加强教育、指导,高校的资助工作就只能停留在扶贫济困上,影响其深层育人功能的发挥。
党的十九大针对“精准脱贫”给出了“脱贫也需要扶志”的相关要求。根据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实现推动大学生发展的观念、疏通大学生的心理、激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感恩情绪、锤炼大学生的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1]。
2 高校资助工作发展新趋势
2.1 重心转移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由以往的注重外部因素转向了“以外部因素为主,将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结合,将重心放在解决内部因素方面”。以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重点放在了资助学生和生活费的补助上,而现在的资助育人则是在解决了学生的现实困境之后,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发展的引导[2]。新时期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多元特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资助发展内涵、资助总量、资助机制等方面要有更大的创新,发展资助育人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需求。
2.2 管理模式革新
随着网络与大数据技术的出现,资助育人工作展现出新方式和方法,资助育人工作更为精准、目的性更高,怎样减少偏差,完成“精确”已经是新形势下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思路。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已基本达到全覆盖,但是资助目标不够精准、标准不具体、“弄虚作假”和“混水摸鱼”的情况依然司空见惯。要想使资助育人工作更为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就必须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监管,则需做到从“经验式”到“信息化”、从“粗放型”到“精准性”的转变。
2.3 更注重人性化
立德树人是当今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而资助育人工作又是实现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内容,必须以此为中心来实施。目前,资助育人工作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资助过程中,要强化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和陪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和视线开阔的培养,用心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完成经济帮扶、人性化服务和心理指导的无缝衔接,要像春雨一样滋养学生。在工作流程及各个工作环节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人隐私及尊严的维护。
2.4 多样性发展
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除了“奖、助、贷、免、补”等传统的助学方式之外,其资助的方式与对象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一方面,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地域特征,积极发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优势,实行校企协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勤工助学的就业机会。并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引导和支持贫困大学生以“智”济贫,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同时,许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体也可以积极投身到高校的资助育人活动中来,使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也由原来的政府、学校,向政府、学校、社会三方结合,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局面[3]。
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
3.1 重外部“输血”,轻内部“造血”
资助育人“输血”固然重要,但“造血”更是重中之重。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输血”为主,因为一般的大学生都没有经济实力,因此,应做到既要“输”又要“助”,多给予帮扶,让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都没有顾虑。然而,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自身,因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水平、个人条件等原因,往往会出现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有限、视野不够开阔等问题,所面临的精神负担要大得多。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内在“造血”功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即在经济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等方面实现不了自己的期望值,甚至出现了退步。同时,由于学生内部“造血”功能的缺失,个人能力的弱化,社会竞争力的缺失,也将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了长期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增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在“造血”功能,强化“育人”功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课题[4]。
3.2 重现时效果,轻长效育人
现时效果就是指当时本地本期所取得的效果。对贫困大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补贴和指导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此期间,学生所获得的资助效果是不是显著,学生是不是脱贫,是否具备扶志效果能够很明显地作出判断。但对于大学生的整体发展趋势、职业发展、就业方向等,则更是亟待做出合适的引导和指引。但是,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缺少更专业的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以及教书育人策划师。现阶段,国内尚未建立对困难家庭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和成长跟踪反馈记录表和问卷调查。现阶段,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发展情况、人格质量、坚定理想信念等多个方面信息尚无完备的追踪系统。
4 传统文化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4.1 传统文化为资助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我国的历史故事和名言警语,如“仁者爱人”“正义奉公”“尚礼守法”“明辨是非”“诚实守信”都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使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2 传统文化为资助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形式
传统文化往往形象生动、影响深远、渗透力极深,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文学、音乐、戏曲、诗词、书法、雕塑、民族工艺品等多种载体,学生在丰富的史料支持下,以多种角度和表现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增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4.3 传统文化为资助育人提供了教育方法
在资助育人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方式。孔子重视言传身教,把君子看作是美德的典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内省”和“慎独”两个方面阐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知行合一,亲身实践,从而获得一种道德体验,具有实际价值。
5 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资助育人途径
高校資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性、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都高度关注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问题。要将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与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关系,为帮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促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健康发展和成材[5]。
5.1 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融合体系
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相结合的体系,就是要使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走进课堂,使之成为高校的主要课程。在加强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下,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教授“大学语文”“岭南文化学习”“文化教育学”“民间美术与文化”等方面,从学习“说文”入手,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积淀。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一门重要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具有条理性的传统文化。
5.2 创设校园文化精品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能丰富高校学生的业余活动,又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养。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要注重文化专题教学,更要把优秀的文化教学活动做得更好。加强和突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特色,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力量的重要手段。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校园文化精品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使贫困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精品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消除贫困学生不良的价值观,增强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效。
一是在高校实施“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培养体系”。坚持“以发展内涵、突出特色”为宗旨,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技能和就业创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将学校各个部门、各种资源结合起来,构建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学生素质培训基地,强化贫困生的主体意识。有计划、阶段性、长期性地在高校开展各类素质训练活动,消除贫困学生的“等、靠、要”的价值倾向,防止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过度的消费行为,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感恩、责任等优良品质。
二是举办各类文化素养教育讲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举办“文化品鉴”“读书与成才”“金秋读书节”“敬奉中华优秀文化”“人文精神讲座”等系列活动,还可以通过优秀教师的经典故事和演讲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或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热点话题和时事为中心开展。同时,组织专家讲座,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质、科学性等方面得到提高。
三是要在贫困生中进行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参观红色旧址、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演讲比赛等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开展“青春最美丽”“与信仰对话”等主题活动,将中华优良传统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校师生的重要讲话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中。
四是树立和宣传贫困学生的先进典型,通过举办“自强之星”大赛、“宿舍文化建设比赛”等形式,为贫困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典范,为贫困学生树立积极上进的良好风气,传播战胜困难的坚毅精神,以典型榜样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实现“以赛促学”。
五是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演出、诗词朗诵、文艺演出、义工服务、历史文化节等文艺节目,让受资助学生可以在各种文艺节目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激励贫困学生的意志和精神,以优秀文化教育人、以经典作品激励人、以高尚的艺术熏陶人的理念来弘扬积极的文化,力求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5.3 通过多种主题教育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
高校是资助和培养人才的关键阵地,必须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征,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首先要强化对贫困学生的抗挫折主题教育,减轻受资助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另外,要充分利用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的引导作用,加强身边榜样的模范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各类文化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受资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性,增强大学生认同的能力。最后,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高校是其日常活动的中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在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历程,充实学校的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资助育人的目的[6]。
当前,我国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受助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在现行的资助绩效评价体系中,评价育人效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中包含了是否进行有关教育、受助学生的成长情况等。但是,在当前的考评中,很少有将文化自信纳入考核体系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把它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之中。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教育目标,以推动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培育受助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在高校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创新高校的组织形式,积极组织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应积极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要重视文化传承,以寓教于乐为手段,强化学生的认知。其次,在传统节日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承活动。通过“一对一”帮扶活动,分享经验,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受助学生培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坚定文化自信。
5.4 文化实践项目的常态化
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和入行,其根本的路径取决于促进贫困学生变成贯彻孝道文化精神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影响。
以“感恩”为核心,以孝文化资源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党的感恩、对革命先辈的感激、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教师的教导之恩、对学校社会的关怀之恩、对自然的养育之恩之情。把养老院、光荣院、孤儿院、干休所等作为“孝道教育”的固定场所。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考虑贫困学生自身的文化实践活动。例如:孝敬老人,尊重老人,以爱传播爱心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山区支教志愿活动;启蒙、明辨是非的智力活动;诚信主题演讲,论文竞赛等[7]。
5.5 文化育人队伍的协同化
高校在实施文化课程或组织文化活动时,需要相关单位、专家学者、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组织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学校团委、宣传部、教务科等部门在组织各项文化活动时都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具备丰富的社会资源,有利于组织工作;在活动策划、实施和宣传活动中,由学工处和辅导员担任活动策划,在活动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让受资助学生帮助教师具体地参与各种活动中,使受资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服务和自我管理,并获得良好的文化熏陶。因此,文化育人团队的相互配合,能够形成一个互补性的有机统一[8]。
5.6 家庭参与,形成合力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与血脉,而家庭则是一个家族的归属与传承。家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部分贫困大学生具有自卑、内向的心理问题,与家长不闻不问,只知道让学生努力读书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经常外出工作,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而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很难走入学生的心里,导致这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不会与他人交流,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要做好学生工作,学校要与被资助学生的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家长关注孩子,并与他们交流,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要,并给予学生鼓励与信心,与学校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从而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9]。
5.7 搭建良好监督反馈机制
为了保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并得到切实执行,保证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的“帮助、指导、检查、督促”的监测与反馈制度。高校可以建立两个模块性的框架,第一个模块为发展评价,采用专业评价方法,在初、中、末3个阶段对被资助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第二个模块为考核与激励,评估被资助学生在资助育人文化建设中的各个层面上的表现,以及执行“优秀学员计划”等[10]。
建立健全的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贫困大学生才能自觉地在实践中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根据其教育成效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相应调整,让中华优秀文化入脑、入心、入行。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加强二者深度整合,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6 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在我国坚定社会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下,把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结合起来,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改革资助模式、丰富育人手段。新时期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保障贫困学生获得物质上的支持,还要使他们从心理上摆脱贫穷,使受资助的学生做到自立、自主,引导受资助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社会,以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欢欢,崔勤勤.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资助育人途径新探[J].河北农机,2020(6):118-119.
[2] 王永智.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的育人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39-41.
[3] 陈曦.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创新探析[J].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1(4):90-94.
[4] 毕璟娴.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J].东西南北,2018(16):191.
[5] 陈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探索[J].传媒论坛,2021,4(19):169-170.
[6] 王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4):189-190.
[7] 聂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的路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2(14):176-178.
[8] 馬晓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深入推进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1):1-2.
[9] 王小丽,勾正刚.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功用与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5):86-90.
[10]徐慧玲.新媒体时代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进高校的传播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