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婷 杨明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依靠着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衍生出的网络亚文化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新精神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有效解决可以使人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该文运用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分析在后疫情时代大环境下,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总结出要以包容的心态和科学的引导,将网络亚文化以多元的形式融入主流文化,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快速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环境,也可以使青少年在网络亚文化的接触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效调节自身人格的矛盾,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同一性;青少年;人格;网络;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D669.5;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5(a)-0054-06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Subculture on Teenagers' Personality under the Release of Epidemic Polic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subculture derived from th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of the Internet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ultural form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the adolescent grou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lf-identity theory of Erikson,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Spirituality School, adolescence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formation of a healthy personality. The resolution of self-identity crisis can lead to correct self-perception.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theory of identity achievement which is come up with by Ericson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Subculture on the behavior of teenager. And we can make a summary from it. We need to use the tolerant mentality and scientific guidance, merging the Internet Subculture into the main stream culture with a diverse form. By touching the Internet Subculture, teenager can form a correct self recognition. And they can effectively adjust the contradiction of personality themselves so that healthy personality can be built. Finally, teenager can shape a value which fits in times and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Post-epidemic era; Identity; Teenagers; Personality; Network; Subculture
1 網络亚文化的缘起和现状
网络亚文化是一种有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网络流行文化。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被颠覆,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每年都在提高,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跟2020年相比增长了4 296万,网民规模已达到10.32亿,并且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也呈上升趋势[1]。这体现出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普及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当今社会的青少年群体依靠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自由性、包容性,打造出了多样性并且别具特色的网络亚文化景观。比如,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网络表情包、鬼畜文化、二次元文化等都属于网络亚文化的范畴。网络亚文化成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文化形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其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和塑造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健全人格和心理健康的话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在经历了疫情防控政策下的网课授课方式,又回归线下授课这种常规的授课方式之后。如何对教育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环境也将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和引导,构建出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组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可为青少年的积极人生、幸福人生奠基。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起承转合”任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起来。根据新精神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在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自我同一性,只有把个人理想和社会要求加以整合,对自身的能力理想等方面形成前后一致的意识,建立其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心理状况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2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的解析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辩证分析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和作用,是由人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埃里克森作为第一个提出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家,他指出,自我同一性也是一种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如何在个体理想和社会期待的矛盾融合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从而确定自身是个什么样的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着重强调自我同一性在青少年时期的整合作用,并且制定了人生周期的8个阶段理论。他运用自我同一性的理论,解释美国青少年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美国社会出现的哥特少年,他们对社会现实有不满的情绪,造型黑暗并且行为颓废,追求孤独痛苦这种违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想。埃里克森认为,这类青少年看似标新立异,行为另类引人注目,其实质是由同一性的混乱带来的内心孤独自卑和自我定位的迷茫。人的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经历了不断考验和磨炼,自我同一性得到不断整合,才能使人格得以健康完善的发展[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实质是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征和需要克服的心理冲突矛盾。而青少年期的心理冲突与任务,是个人同一性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一个人从幼儿开始的站立行走,到绘画、书写、阅读,一直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交活动,都是自我同一性开始形成的必要活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之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社会环境须引导其心理走向,满足其内心需求,自我同一性才能获得最后的整合。当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为其建立自我同一感而提供帮助,那么青少年就会产生违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想法,这不利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衍生物,以自由性、包容性和多样性展现于现实社会,青少年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同一性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运用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分析网络亚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养成的影响,可以正确看待网络亚文化对社会环境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影响。青少年时期作为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完全依附于家庭,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开始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并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与人交流的规则,在适应社会与彰显个性的摩擦中开始对自身未来的发展产生担忧。只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使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以健康的心态正确认识到自我的特点,为社会的和谐安定付诸行动,所以青少年在此阶段实现自我同一性就显得尤为重要[3]。
3 基于同一性理论分析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亚文化得以形成并发展,对于正在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群体而言,网络亚文化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后疫情时代,那些断断续续上了三年网课,习惯了对着电脑视频上课的青少年们,重新面临线下授课,网络的作用逐渐从学生们的日常学习转为休闲娱乐。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观点,当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时,才能从中产生自我同一感。互联网作为一个包容性很大的虚拟空间,其中充斥着很多劣质的网络亚文化,这对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一些低级劣质的网络亚文化中所包含的扭曲的文化价值观,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产生负面影响。后疫情时代,需要更加注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现状,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相结合,分析在后疫情时代环境下,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形成的影响,从中甄别出一些可以调节青少年人格矛盾,塑造正确价值观的网络亚文化,从根本上解决自我危机,这有利于青少年性格的正面培养与塑造。
3.1 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首要条件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清晰的主观认知,同时也要对他人、家庭、学校及社会有正确客观的认识。网络亚文化可以很好地抓住青少年的心理动态,其发展和普及也使得青少年对信息文化的接受更为便利,通过网络文化的管控,对网络亚文化进行引导,可以使青少年参照优秀的网络亚文化,更好地通过自省和他人及社会规范的角度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4]。
3.1.1 自省——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下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反思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8个阶段中的第5阶段——同一性角色混乱,青少年在该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及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密切,然而后疫情时代,青少年休闲娱乐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容易产生盲目攀比和享乐主義,在学习上刻苦钻研精神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精神。比如,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游戏充值、打赏主播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问题表面上是由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的内容互动刺激,吸引青少年注意,他们娱乐或是攀比的心理,造成了持续性的高消费,实质则是在外界的影响下,青少年自我意识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的淡化和迷失。面对这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很多人责怪游戏或是直播这种娱乐方式,称之为社会毒瘤。而这些娱乐方式是一种商业运作,也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面对这种问题,青少年可在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下,参照社会价值规范经常性自省,从而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后疫情时代,必然会带来休闲娱乐的商业回潮,这不可避免带来虚拟世界的沉溺和外界诱惑的加剧,这会使很多青少年对自身产生怀疑或是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在这种环境下有可能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自省是对自身的一种反思。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所以对青少年自省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异常重要。而通过自省不仅使青少年正确面对自身的欲望,控制攀比心理,还能快速疏导其产生的心理问题。
3.1.2 外界评价——从容消解“内卷”压力
青少年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除了通过自省,还可以通过外界评价获取。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萌芽使其渴望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认可中形成安全感,对于大部分青少年而言,想要达到比别人优秀这个目标,唯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就形成了学生之间的“内卷”现象。后疫情时代使得“内卷”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各种类型的辅导班、才艺的学习,使得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卷”后,部分青少年实现比别人优秀的目标,但不是所有人,那些经过努力而没有达成目标的青少年会开始怀疑自己,进而否定自己。在“内卷”的压力下,青少年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由于自我意识的混乱、心理危机而造成的极端事件不在少数,青少年展现出的叛逆心理,从厌学到自杀。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5]。在后疫情时代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调研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与过度的学业竞争和过大的学业压力相关,面对这种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外界的评价产生与他人正确的对比认知,理性看待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从而有效消除青少年自身的压力所带来的自卑心理,面对自身优点也不能盲目自信,要利用好优点更好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外界对自身评价的理性分析,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避免盲目“内卷”带来的过重心理负担。
3.2 “躺平”式自我调整
网络亚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交性、认同性和归属感,张扬个性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网络以更便利、包容与多样化的方式向他人分享自身的个性状态。青少年之间的竞争会不断加剧,“内卷化”成为客观存在的问题,致使部分青少年产生被剥夺感,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实现目标,其实也更多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和对压力的妥协。而“佛系”心理、“躺平文化”等亚文化恰好迎合了青少年自我慰藉、自我调节的心理需要,这些文化展现出了一种对心理调节的重视,一些青少年面对学业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对努力奋斗的欲望降低的一种形象化的个人姿态,认识到生活的本义不是忙碌,安于现状也是很好的选择,其本质也是在当下特定社会和媒介语境下,年轻一代对当下社会“内卷”现象严重的情绪经验的表达[6]。当他们对社会现状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躺平文化的出现为他们的一些行为提供思想根源和文化依据,从而实现其自我愉悦和自我认同。
亚文化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和文化心理,社会需要在充分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为其提供公平的生存发展环境、多元化的发展渠道和更加人性化的发展机制,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躺平文化”有助于在后疫情时代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对自身精神压力的弱化和个人幸福感的提升,从而实现阶段性的自我调整[7]。
3.3 人格矛盾的调节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理论,可以发现青少年时期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抱负的时期,有着较为强烈的个人成就欲望,这会使他们从个人主观层面对自身产生过于理想化的期许。但是他们较为单纯,缺乏社会阅历,严重的“内卷”现象,会让青少年产生理想抱负和客观现实的差异感。现实生活中,理想和现实的合理差距能够激发青少年学习进步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就会引发青少年迷茫自卑的心理,产生自我意识和人格塑造的混乱,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对理想自我的向往期盼和对现实自我的否定不满也构成了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重要特点。为了调节这些人格的矛盾,有助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可以通过一些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从而调节他们个性发展和现实约束的矛盾,以及交往需要和独处之间矛盾来实现[8]。
3.3.1 个性发展和现实约束的平衡——通过网络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
对于处于接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心理动荡非常明显,其中之一的表现就是青少年渴望独立的期盼和对现实环境不得不依赖的心理矛盾。3年的网课使得青少年较少面对学校的制度约束,他们主要面临来自家庭物质与精神的支持与自身个性发展需求的矛盾。后疫情时代线下授课使得青少年无法很好在自我个性和学校制度约束间做好平衡,又面对家庭期待而产生了焦虑,从而导致对自我的怀疑。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8个阶段中的第5阶段,只有在青春期形成积极同一性的人,才更容易和他人建立一种亲密又不失独立的健康关系[9]。
3年的线上教学使得青少年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更长,互联网的个性包容和多样性在某些程度上迎合了青少年在成长时期的一些心理需求,再加上个性发展和家庭学校社会管束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很容易沉浸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而逃避现实。后疫情时代,逐渐将青少年剥离出互联网的虚幻世界,网络平台又逐渐回归为信息的交流和兴趣的分享,由此衍生出的网络亚文化也使得青少年自我同一感的形成和自我意义的追寻更加具体和主动。后疫情时代,可能会使很多青少年無法在短期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网络就成了他们很好的情感发泄载体。由于网络的包容性,网络亚文化鱼龙混杂,很多消极负面的网络亚文化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社会需要对网络进行正确的监管和引导,同样青少年也需要正确认知和使用网络,分清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界限,通过网络关注社会现实并积极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正确面对家庭的期许和自身的不足,为自己树立合理目标,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外界帮助,缩小学业素养和期望值之间的差距。
3.3.2 适量的独处——身份认同的群体话语传播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同一性—角色混乱的阶段,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自我角色形成的困惑,所以在社会、学校、家庭的人际交往和个人独处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达到社会和个人的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后疫情时代,线下面对面的接触会使“社恐”成为青少年在交往中更加普遍的现象。“社恐”主要指的是行为主体在人前进行社交时会产生压力和不自在的感觉,对自身的意见抒发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进行正常的表述。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退缩的心理状态,这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伴随3年的“足不出户”和“线上授课”使得越来越多的“社恐”青少年不愿意主动社交。他们独立意识较强,习惯个人独处并厌倦无意义的社交,在公共场合下害怕表现自己,但是在网上的活跃度较高,愿意主动投入网络社交。一方面,适量的独处可以使青少年养成独立思维的能力、管理时间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通过主流价值观来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从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青少年群体更多地以兴趣、情感、文化等为纽带聚在一起,他们会在特定圈层的交往中获得价值的认同、精神的满足与情感的慰藉,形成多元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其产生同一感,可以在现实社会与他人进行真实自我的阐述[10]。
3.4 “恶搞文化”的自我表达
埃里克森认为健康人格的形成不是孤立于社会的,而是在自我人格和环境的互相融合中形成的。后疫情时代,青少年需要更好地与学校、社会的外界环境进行融入。如何在依赖家庭和学校约束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如何平衡好交往和独处的关系变得愈发重要。
后疫情时代带来的经济发展,使得消费主义和娱乐思想日渐盛行,同样空虚和焦虑也逐渐成为整个时代的症候。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创造、修改和传播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这便促成了一种新型文化——恶搞文化。恶搞文化体现了张扬个性和讽刺现状的反叛精神,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恶搞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娱乐型。后疫情时代导致的“内卷”现象加剧,而追求快乐的恶搞文化可以让人们觉得轻松。第二种是表达型,通过自嘲和调侃宣泄自我。通过自嘲的方式展示一代人的故事和文化,寻找共鸣,从而健康舒适地表达自己。第三种是反抗型。借助恶搞文化介入社会,将边缘群体和社会底层的声音传达出来,是一种参与社会,表达诉求的巧妙方式。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的确立时期,伴随着现实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孤独感越来越强,网络虚拟生活空间便渐渐成为青少年情感娱乐的主要地点。在新媒介技术的推动及社会多元化语境形成的基础上,恶搞文化也成为青少年彰显性格、文化表达及社会参与的一种另类方式。但也要看到在后疫情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些网络亚文化可以很好地消解青少年个性发展和现实束缚,以及独处和交往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庸俗色情和暴力成分,这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社会需要正确地将恶搞文化以多元形式融入主流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弱化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从而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也能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用以指引或者鼓励青少年的正确行为,他们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感受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满足,妥善处理个性发展和现实束缚的碰撞。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与他人、社会之间的交流互通,很好地平衡交往和独处的关系,从而解除自我同一性的危机。
4 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其现实基础和时代需求,网络亚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衍生出的时代产物。3年的疫情防控提升了网络普及程度,也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在其中接触到各种价值思潮,而一些亚文化具有叛逆性和反抗性的特征,很容易吸引一些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关注,如果这些亚文化没有主流价值观道德框架的约束,便会导致青少年对这些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而深入的思考,从而带来片面化、标签化、情绪化甚至极端化的人格发展,对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信息认同、行为确定等各方面造成负面冲击。后疫情时代,青少年面临着一种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如果没有正確的引导,也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塑造。根据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处于同一性混乱的阶段,他们面临很多信仰缺失、价值观整合、亲密孤独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网络亚文化的多元化创新和打破常规,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契合。所以我们需要用包容的心态和科学的规则将网络亚文化以多元的形式融入主流文化,让沉溺在其中的青少年有更多的途径树立健康且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网络亚文化潜在的扩张力和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而对其进行辩证的接纳、科学的引导,为青少年形成自我同一性、建立健康人格提供一个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具有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人民日报社,2022:2.
[2] 曾一果.符号的戏讥:网络恶搞的社会表达和文化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8(12):106-115.
[3] 易鹏,刘苗迎.“社恐青年”:成因与引导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6):48-52.
[4] 张璐璐.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对高校艺术生人格塑造的启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
[5] 搜狐网.儿童自杀报告[R].北京:搜狐公司,2023:2.
[6] 江凌,强陆婷.青少年网络亚文化新现象及其群体心态[J].当代青年研究,2021(2):46-71.
[7] 宋景朵.视频自媒体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以《暴走大事件》为例[D].深圳:深圳大学,2017.
[8] 裴淑雯.网络亚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群体网络人格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论,2016(18):345-346.
[9] 刘义军,周升扬.身份认同的趣缘群体话语传播策略——基于B站恶搞视频评论区的文本分析[J].新媒体,2020(6):91-93.
[10]勾金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