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嘉瑜
“双减”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减负不减质”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是实现“双减”政策实施目标的根本保障。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学习活动中的内在动力。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让其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学习内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例如,在讲授“圆柱体体积”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因为瓶子比较深,乌鸦喝到一定深度时就喝不到水了,此时先向瓶内加入一些石子等物体,待水升高后,才可以喝到水。然后用动漫演示这个过程,并设计一个情境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求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这个实例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其实现对新旧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
小学数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实现小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现有能力设计适当层次的练习题,引导学生从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地逐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题目,教师要进行指导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20 以内加法”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实践活动,活动目标是:理解和掌握20 以内的加法,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先引入一个故事:一个被困在迷宫里的公主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找到一个包含20 颗宝石的宝箱。学生需要帮助公主找到宝石。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要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讨论并制订找到宝石的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考虑使用20 以内加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根据他们的策略进行计算,并记录他们的答案。教师及时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并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活动结束时,每个小组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比较、评价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所采用的策略的有效性。然后,学生讨论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克服这些困难的办法。教师为找到正确答案的小组颁发小奖品,并对所有参与的小组给予鼓励。
这个活动设计旨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20 以内加法的思维和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轻松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学习,培养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自主探究活动。首先明确自主探究目标:理解并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形状和特点,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发现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活动主要是分享一些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长方体形状的电视、书、箱子等,以及正方体形状的骰子、魔方等,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并比较两者的不同。然后拿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进行测量和比较。他们可以记录数据,并观察两者的异同。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形状有这些不同?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然后教师总结并补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场合可能会用到这两种形状?”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探究活动:在家中寻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并尝试用纸板或其他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这个活动旨在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三角形存在哪些特点,各要素间是如何联系与区别的,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起到哪些作用,其次鼓励学生将自己学过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最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学习与课后作业之间的关系。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课后作业要能够充分满足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巩固以及创新的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布置作业,而不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分数和小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个生活化问题,如对蛋糕进行分割,小组间进行交流互动,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解答问题。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教师也要对个别不善于思考的学生进行及时点拨和引导,以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教师必须重视为学生创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数学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同时可以运用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数学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重要时期,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学习“角”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角的大小,获取相关知识信息。接着教师询问学生如何认识“角”的概念。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角的相关数量关系,及其组成要素,并让学生在课下借助生活经验对课上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又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与其他图形的周长比较关系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通过自主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这一知识。接着设置一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寻找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有着怎样的联系。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这两个数量的加、减会引发数字的变化,进而影响计算的结果变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变一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数字加、减之间的联系与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变化关系,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图形关系进行讨论与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对分数进行感知。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分数有更深入的了解。
又如,在学习“比和比例”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比例关系,如将1∶1、1∶2、2∶1 等用形象化示例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1∶2 与1∶4 的大小。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生活中常见的比例关系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
再如,在讲解“面积和周长”的内容时,教师可将面积与周长两个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面积为100 m×200 m 的长方形,让学生根据长方形周长=(长+宽)×2 来计算出周长;再展示一个面积为1000 m×1000 m 的正方形,让学生根据正方形周长=边长×4 计算出周长。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时间与精力更多地投入对知识点的讲解中,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能力弱的重要原因。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索性、探究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进行探索与交流,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质疑,要鼓励每个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并提出不同观点的机会。对于不同意见,教师要进行指导和修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智力和能力的提升。
总之,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完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过于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教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