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外语院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研究

2023-02-20 06:35:46李瑛瑛
英语教师 2023年7期
关键词:民办外语院校

高 蓉 李瑛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及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因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高校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主动求新求变,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一、国际传播理论概述

国际传播的概念是由西方学者率先提出的,通常把所有跨越国界的传播都列为国际传播,并包罗了个人、群体和国家等主体及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其关注的往往是与国际传播有关的问题,如国际信息流、国际舆论,以及国际传播与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关系(唐润华2015)。

国际传播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国际传播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国际传播能力体系建设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跨越国界的各种形式的传播和各种传播形态,前者如新闻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等,后者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它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狭义的国际传播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刘利群、张毓强2011)。

传播学者莫拉纳(Maulana)认为国际传播包括通过个人、群体、政府和技术在两国、两种文化或多国、多种文化间传递价值观、态度、观点和信息(郭镇之 2004)。现代传播理论的奠基人麦克卢汉(McLuhan 1994)指出媒介即讯息,内容的传达机制是内容接受和诠释方式的关键,内容的传达机制比内容本身重要得多。传播不仅仅是报道,更是言说,涉及话语和叙事。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实践体现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电影的输出及国际广播的出现。1980 年以前,国际传播主要在国际政治领域产生影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跨国媒体的介入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趋势,国际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也在不断扩大。

二、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渐频繁。然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之前的刻板印象上,缺乏对当前中国社会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评价。

2015 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21 年5 月31 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三、“外语+国际传播”的可行性及现状

2020 年教育部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寻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突破,以及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打破专业壁垒,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而外语和国际传播有着天然的联系:语言是传播的媒介,决定传播的效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可以成为传播的内容。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高校要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坚持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外语+国际传播”既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又契合相近专业集群研究。

随着国家对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视,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研究方兴未艾。一些学者介绍了国际传播强国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及对中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训的启示(贺明华2012)。一些国内学者总结了我国目前国际传播人才培训的问题,指出我国目前存在缺乏明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等问题(刘笑盈、赵卓伦2012)。也有不少专家认为在数字媒体、移动媒体迅速发展和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唐润华2015)。

然而,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我国外语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比较薄弱。从最新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及各大外语院校官方网站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当前我国的外语教育未能完全跟上国际形势的变化及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不同层次和特色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对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足。此外,从外语院校的总体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外语专业的教学延续了之前以了解国外、学习国外为主的模式,与中国文学和文化相关的课程非常少,教材绝大部分选自外国文学、文化或科技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教学实践尚在探索中。在授课模式方面,在使用慕课、微课和公开课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线上加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信息技术和平台的使用也还在摸索阶段,因而在引导学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四、民办外语院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途径

民办外语院校应立足自身的层次和特色,从国际传播理论的视角入手,对传播的内容、主体、对象、渠道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探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途径,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规划以对外传播为主导的教学内容

回顾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中国的外语教育已经开始从了解和学习国外向对外传播中国转向。民办外语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为导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民办外语院校应在教学内容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应加强学生用英语描述中国现象、展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因此,民办外语院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在传统的外国文学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中国文学文化相关内容,增加中译外教材的比重。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解读增加对比分析的环节,从中国的视角观察世界和他国文化,从单向度接受外国文化向对比中外文化的双向互动转变。

重视引入跨文化视角的教材和案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东西方文化分属不同的语境:东方文化多为高语境文化,其特点是语言含蓄、委婉,人际关系密切,时间安排上灵活;与之相反,西方文化多为低语境文化,其特点是语言直白,情感表达方式直接,人际关系较为疏远,时间安排上高度组织化。此外,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也有不少差异,如中国文化推崇集体主义,西方社会崇尚个人自由。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在认识他国文化、建构他国形象时往往是从自己的文化出发,因而极易产生曲解或误读。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了解国外受众的文化语境,建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从而影响受众、打动受众、让受众接受我们。

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TED 演讲、主题辩论等,并开展相关的活动和竞赛。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要打动国外受众,就不能采用教条的以理服人的宏观叙事方式,而应采用真实、具体、生动的的叙事方式以情动人。营造特定的氛围,诉诸感性感染对方远比冷静的摆事实、讲道理,诉诸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更能打动国外受众。通过学习、模仿和操练TED 演讲和主题辩论等,运用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故事、表达观点。

(二)充分运用新兴的传播载体和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播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微博客等新兴的媒体成为国际传播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这些新兴的传播媒介兼具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为普通民众利用多种媒介手段进行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从而人人都可以参与国际传播。在传播载体和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媒介技术高度发达、媒介形态日渐丰富、传播符号日益多元。简明扼要的文字、图文并茂的漫画、动画、短视频、纪录片、电影等新兴的传播载体大量涌现,并通过自媒体、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很多人通过短视频,从新传统、慢生活的视角传播了中国文化,并得到大量的支持和认可。又如,我国的外交官和新闻主持人等通过Tweeter 等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以简练的语言、漫画或短视频的方式,简明扼要地阐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观点。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成效卓著的国际传播案例。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能辅助学生从评论、点赞、转发及热度排名等方面研究和分析传播受众的喜好、心理和逻辑等,从而帮助其不断改进在国际传播中的话术。借助网络技术,国际传播可以更加注重受众的特征,加强跨文化语境下的有效沟通,各种网络工具也为及时洞察国际舆论和检测国际传播效果提供了便利。

民办外语院校的学生虽然基础较薄弱,但往往兴趣爱好广泛,对摄影、视频和软件的运用得心应手,在与人沟通方面具备更浓厚的兴趣和明显的优势。因此,民办外语院校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挥特长,结合外语能力,并充分运用视频制作软件和新兴的网络平台,通过与国外受众的沟通为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声音作出贡献。

(三)建设“外语+国际传播”虚拟教研室

民办外语院校建校历史相对较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还在不断的探索和调整中,因而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往往更为灵活。要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除了扎实的外语功底外,还要掌握必备的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知识。民办外语院校可以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以信息技术平台和资源库为支撑,组织对国际传播感兴趣且有相关经验和实践的外语专业教师,开展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研活动,打破时空的局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打造“外语+国际传播”虚拟教研室,致力为外语专业学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帮助和建议。

虚拟教研室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围绕国际传播学的内容、主体、对象、渠道和效果等要素,拟订总体教学大纲。选择真实情境的国际传播话题或案例,设定项目目标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共同讨论、分工合作、查询相关资料、综合整理分析,完成不同阶段的项目任务。借助新兴的信息技术和平台,创新项目形式,展示项目成果。项目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当前的真实语境,又要循序渐进并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内容可以选择外媒对中国新闻的报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读懂材料的观点,分析外媒的用词和立场,通过合作式和探究式学习,对外媒的报道作出评价,学习如何辩论和回应,最后以各种方式展示成果。项目的成果包括撰写文章并设计成为报纸的形式、小组录制的新闻播报形式、简短的戏剧形式或漫画形式等。作为对项目式学习的评价,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成果,如派发设计的报纸,在新兴的社交媒体如抖音、微信、微博、YouTube、Tweeter 上发布作品,根据投票、点击率和评论数据等考查学习效果,并从中分析和反思,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依托地方特色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包罗万象,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小到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言语方式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民办外语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地方特色,校地融合、校政融合,对接地方政府的文化战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民办外语院校可以从当地的饮食、旅游、手工艺、民风民俗等生动的实例着手,发挥外语优势,助力本地文化的对外传播。针对美食、景点等当地特色产业制作电子版宣传册或短视频,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简明扼要的外语介绍;针对本地独特的手工艺,挖掘其历史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价值观;本地独有的节日、庆典等是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风民俗的绝佳机会和载体。民办外语院校可以从这些细节入手,以小见大,通过新兴的融媒体技术巧妙地展现中国文化,以外国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民办外语院校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成才(2023年13期)2023-10-24 08:48:32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